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本系列將按照人的一生心理發展的順序,來依次介紹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心理成長的需求。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我能做的也能做好的心理。
衝突:繁殖 vs.停滯
重要關係:工作場所 /社區與家庭
中心任務:獲得創造力,養育與輔導
主要問題:如何完成我所認為的人生?
正面後果:成功的個人事業,悉心關懷與培養下一代
發展障礙:自我關注、不關心後代福祉
自我品質:關懷(對下一代)
這一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成就自我事業與繁殖/培育下一代。
埃裡克森提到的繁殖不僅是指個人的生殖力。他認為,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他們通過深切關懷著下一代的成長,從而豐富了在感情上成熟的人格。
埃裡克森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前六個階段能形成很好的同一性,過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麼他就會力圖把產生這些東西的環境條件傳遞給下一代。這可以通過與下一代(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直接交往,或通過生產或創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東西來實現。
所以大部分人到一定年齡感覺會像是被大自然召喚想要去繁殖/培育下一代(無論單身與否),這可能也是精神分析裡邊的潛意識召喚吧。
這一階段不能很好繁殖/培育下一代的人往往是自己童年充滿挫折和空虛的人,沒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他們不懂得怎樣去關心孩子。有些人以孩子和家庭的名義,埋頭於工作,一味追求事業上的成就;這類人往往缺乏共情能力,不關心他人的疾苦,內心存在固著或停滯,專注於自我感受,自戀而不自知。沒有產生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滯和人際貧乏」為特徵的。
一旦一個人的繁殖(關心後代和他人)比率比停滯(自我關注)高,那麼這個人會以「關心」的品德離開這個階段。
埃裡克森把關心定義為「是一種對由愛,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結果擴大了的關心,它消除了那種由不可推卸的義務所產生的矛盾心理」。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成年中期是成年期的中間階段,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在成年中期,個體智力發展的表現不在於對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深入,而是對知識、環境等多方面的運用,體現為智慧與專長的增長。個體的個性點在成年中期表現為在穩定中有所變化。個體在成年中期承擔的社會角色也是生命全程中最為豐富的階段,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人師徒…
社會角色的豐富對成年中期的生活產生重要大影響,同時也給中年人帶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但是,由於個體擁有豐富的心理與社會資源,「中年危機」並不是大多數中年人所要面對的。成年中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充實自我、實現自我的黃金時期。
存在主義問題:我能愛嗎?
親密與孤立的衝突在30歲左右被強調,在這個階段的開始,身份與角色的混淆即將結束,儘管它仍然停留在這個階段的基礎上(Erikson, 1950),年輕人仍然渴望把自己的身份與朋友混淆起來,他們想要融入,埃裡克森認為,我們有時會因為親密而被孤立,我們害怕被拒絕,比如被拒絕或者我們的伴侶和我們分手,我們熟悉痛苦,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拒絕是如此痛苦,以至於我們的自我無法承受。一旦人們確立了自己的身份,他們就準備對他人做出長期的承諾,他們變得有能力形成親密的、互惠的關係(例如通過親密的友誼或婚姻),並心甘情願地做出這種關系所要求的犧牲和妥協。
存在主義問題:我能讓我的生命有意義嗎?
繁殖是指導下一代的問題,社會重視的工作和紀律是創造力的表現,成人期在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和社會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中年時期,主要的發展任務是對社會作出貢獻和幫助指導後代,當一個人在這段時間做出了貢獻,也許是養家餬口,或者是為改善社會而努力,那麼他就會有一種創造感——一種生產力和成就感,相反,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或不願幫助社會前進的人會產生一種停滯感——對缺乏生產力的不滿。
1、通過性接觸以外的方式表達愛。
2、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
3、培養與同伴的團結意識。
4、幫助成長中的孩子成為有責任心的成年人。
5、放棄了成年子女生活中的中心角色。
6、接受孩子的伴侶和朋友。
7、創造一個舒適的家。
8、為自己和伴侶的成就而自豪。
9、與年邁的父母互換角色。
10、實現成熟、公民和社會責任。
11、適應中年的身體變化。
12、創造性地利用空閒時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