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心理:各年齡段心理發展規律及需求

2020-08-29 創跡生涯


01社會現象

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把各種食物抓來抓去,抹的渾身都是。三四歲的孩子,開始撅著小嘴說不,我就不。六七歲的孩子,放學回家,嘴裡念叨著,我們老師說了...十三歲的孩子,在家裡一言不合就摔門回房間,任由你怎麼敲打,他也不吱聲......


02問題來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不同了,越來越不「聽話」了,越來越難溝通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也在持續的變化發展,而家長卻始終用對待嬰幼兒的方式對他們,這怎麼行呢?


03心理發展規律

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艾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說,將人的一生分為既是連續又各不相同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既有著穩定性,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它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影響著一個人的認知、情緒情感、行為。



第一個階段:嬰兒前期(0-1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希望。

嬰兒在這個時期通過啼哭,與外界溝通。無論他有任何需要的時候,他就會用哭的方式,引起外界的注意,注意是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這時,如果媽媽是微笑的及時回應她,她就會獲得信任感。而如果大人認為,孩子一哭就抱,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不去理會嬰兒的哭,嬰兒得到不及時的回應,嬰兒就會對媽媽對她的愛,產生懷疑。還有的孩子,父母需要下地幹活,把孩子鎖在家裡,她一次次的哭了睡,醒了哭,總是得不到回應,就很難建立希望的品質。



第二個階段:嬰兒後期(1-3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意志。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開始蹣跚走路的時候,就有想跑的衝動。從學習走路開始,這是孩子與父母的第二次分離(第一次是出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用手抓來抓去,抹的渾身都是。她們會學著自己做事情。這個時期,父母如果能給予積極的肯定、鼓勵與支持,孩子很容易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這個年齡段的自主,也是為了上幼兒園打基礎。


第三個階段:幼兒期(3-7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主動感(初創性),克服內疚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目標。

三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孩子總愛說不,就不。這個階段,通過完成自己的的獨立探索,為上幼兒園做準備。一個能獨立自理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更容易能得到老師的欣賞與讚美。這樣,孩子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比較順利的、自信的。



第四個階段:童年期(7-12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能力。

六七歲,是孩子的的第二個叛逆期。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總愛說,我們老師說了......孩子非常認可老師的權威。這個階段,也是為上小學做準備。這個年齡段,也需要家長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做各種體驗,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各種能力。



第五個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角色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亂;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誠實。

這個階段,父母保持和諧的家庭關係很重要。父母彼此的欣賞與支持,給孩子一個內心感到安全的環境。這樣還有才有精力來全力面對,這個時期的任務。這個時期孩子需要發展角色同一性,確認自我認同感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是關於孩子是誰、價值和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的意識。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的第三個叛逆期,也是常說的青春期。孩子這個階段的獨立自主是為成年後做準備。父母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少關注、低期待,少批評多欣賞。



第六個階段:成年早期(18-25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親密感,克服孤獨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愛。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步入成年初期,開始需要進入戀愛關係,獲得一些情感上的需要,學會愛。



第七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繁衍感,克服停滯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關心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步入成年,開始組建家庭,生育下一代。其中40歲,對人們來說總感覺有些壓力,但是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未來看當下,40歲依然是很年輕。



第八個階段:成年後期(50歲以後)。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完善感,克服失望或厭惡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智慧、賢明。

這個階段,逐漸步入退休時期,退休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04結語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人在各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發展任務。作為家長不能用固有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情緒、行為,而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當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慌,踏下心來,問問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能做些什麼?假如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在梳理中,會有新的發現。持續學習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強有力的支持系統,也會孩子的學習榜樣。


-The End-

作者:創跡生涯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婚姻情感諮詢師、高級學習教練、高考志願諮詢師

關注:情感心理、生涯教育、家庭成長。

相關焦點

  • 不被看見的孩子,心理發展不健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聽話、不服管教的孩子,大人拿他簡直沒有辦法。發展到極端,就可能引起暴力事件。在12月12號,江蘇阜寧出現一起讓人心痛的事件。一個高三男孩因為不服媽媽的管教,在肢體衝突中殺害了母親。這樣的悲劇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 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怎麼辦?專家剖析孩子心理動機!
    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一個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這裡沒有靈丹妙藥,但卻有許多心理教育的原則和技巧。今天就帶您探究孩子不聽話的種種表現、原因及應對措施,讓您能正確且自如地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以上幾種情況出現時,每個家長或多或少的都會遇到,那麼,孩子真的「不聽話」嗎?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差不多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然而有些孩子就是不聽話,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孩子故意與父母作對?還是一些別的原因呢?事實上,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有許多的原因的。
  • 了解心理發展規律,邁向心理成熟
    心理學對嬰兒的觀察研究,讓我們對心理的起源和發展,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一)一元心理我們習以為常的心理活動,比如意識,「我思」「我見」「我聽」「我感」等,很少去想:「我」能夠感受、思考,需要有「我」的存在,「我」的心理,又是怎麼產生的?嬰兒最初沒有「我」的心理,沒有意識。
  • 「松鼠聊心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1
    「這孩子不聽話。」 「這孩子太不聽話了!」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些話,是眾多家長掛在嘴邊的話,是很多家長給孩子下定義、做判斷的標準「標籤」。 在今天,甚至發展出了流行甚廣對不聽話的孩子的稱呼——熊孩子。 這就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問了。 什麼問題呢?
  • 遊戲為什麼會如此吸引孩子?孩子的這8個心理需求,別不在意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各學校開學時間一延再延,在這個史上最長寒假裡,大多數學校紛紛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設了網課。網絡課程藉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居家就能完成學習。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孩子因為上網課更多了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機會,從而迷上遊戲,怎麼也戒不掉。
  • 「松鼠聊心理」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二)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第一個原因——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孩子的感受沒有被尊重。 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孩子不聽話的第二個原因——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尊重。 在大人看來自己做得很對,為什麼孩子卻會不高興,甚至很煩躁呢? 其實,孩子所有這類行為,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的,都是由天性所決定的自發性行為。
  • 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哪個更重要?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結果不同
    文\山風說情感很多人在探討一個問題,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哪個更重要?有人說生理需求更客觀,還有人認為心理需求能給人一種安全感。其實,不同性別對這兩種需求是有差別,而且年齡段不同需求不同。從青春期開始,當孩子有了性別認知以後,女孩子在心理上比男孩子早熟,但男孩對生理需求更直接與客觀。
  •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有一天一位學生的家長來找我,她是一位40來歲的婦女,她向我反映:「我的孩子越來越不理解我了,越來越不聽我的話,還經常頂撞我!以前,講什麼他都聽;現在,講什麼都不聽。他還經常打斷我的話,並非常不耐煩地說對我說:『你太煩了,少說幾句好不好?我的事,你少管!我自己會處理的!』我是他媽,他的事我能不管,能不操心嗎?
  • 伴童計劃|主題課程《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在線開講
    2020年9月15日下午,由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廣州市社會組織文化傳播協會主辦的「伴童計劃」廣州市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專才培訓班(第二期)的主題課程《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本次培訓邀請了社會學碩士、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夏宏玉老師進行授課。
  • 幼兒、兒童、少年期的心理需求
    社會上大部分的心理障礙人員都是在特定階段沒有滿足當時的心理需求而導致的心理問題。 0-3歲的幼兒主要是需求安全感,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皮層沒有發育完,收到驚嚇很容易導致情緒範化,對後期的心理造成影響。這個時期應該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多體驗。 3-6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對待事物一直在試探邊界,對成人的話惟命是從。主要需求是在同齡活動中發展自己,認知社會。這個時期應該多引導孩子,讓孩子在生活中明白道德規範,文明禮貌,成長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 為什麼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一位家長朋友說,當她在沒有孩子之前特別不理解那些打罵孩子的行為,成年人用武力徵服孩子是無能的表現。如今當她有了兒子之後,才發現很多事情只靠講道理是完全行不通的,幾乎每個學期都會忍不住動手打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她發現自己的方法越來越不可行,耐心也越來越少,正在逐漸變成自己討厭的那類人。
  • 如何養育「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最近幾年,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都是全面發展的孩子,早已不再是人們心目中讀書讀死書的形象。他們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多才多藝,籃球、舞蹈、繪畫、樂器……總有一項是他們的興趣愛好,當然也不乏一些孩子每天都會玩遊戲。這當然會讓有些家長在羨慕之餘也不免納悶,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 孩子不聽話,喜歡發脾氣怎麼辦?根本原因在父母身上
    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我會問她這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獨立,有主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主見、獨立、有責任感,可是又希望孩子小時候可以聽話、乖,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聽話,恰恰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跟家長的觀念想法不一樣,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為什麼小時候聽話的人,反而容易有心理問題?
    我想最多的可能是這三個:「聽話」、「懂事」、「乖」。孩子在家乖不乖,在學校聽不聽話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我們90後成長的這一代,很多人都是這樣成長過來的,爸媽帶你出去遇到老熟人,對方看到你上來就是一頓誇:「哎呀老王,這是你閨女啊,可真乖。」
  • 孩子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必擔心
    孩子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必擔心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多多少少會產生一種「失控感」,覺得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過去樂於聽從父母建議的孩子有時候會對父母的看法嗤之以鼻。
  • 孩子黏人不聽話,很可能是處於「心理發展期」,5招幫助你破解
    原來,孩子看起來黏人不聽話,是階段性的,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 一、寶寶黏人不聽話,是「心理發展」在作祟 01、 孩子的心理發展期及特點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 · 馬勒曾提出:6 個月到 2 歲的寶寶,正處於分離個體化時期。
  • 如何看待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學對家長的指導意義當朋友們知道我是研究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時候,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學了那麼多的心理學理論,會應用到你的育兒過程中去嗎?說老實話,我通常的回答是,其實我不會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去,但是這些理論可以讓我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我將通過我的親身感受,來向大家說明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 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許多家長都說感覺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孩子的知識、見識、身體都在成長,但是好像越來越不懂事?現代父母都在竭盡全力給孩子提供經濟和精神上更好的生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重視科學育兒,可是很多媽媽都跟我說,感覺孩子越大越不會養了,孩子的言談會推翻育兒書上的大道理,孩子行為會讓你崩潰將一切育兒法拋之腦後。
  • 為什麼家長看不懂孩子的心理?
    孩子不聽話,有的家長採取武力毆打方式對待,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孩子對家長的粗暴教育方式一忍再忍,一讓再讓,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根本無法反抗家長的暴力管教。 被毆打辱罵的當下孩子往往是懵的,或者處於麻木的狀態,心理學稱之為呆僵狀態。
  • 只關注孩子身體發育就夠了?別弄錯了,關注孩子心理發展才是關鍵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基礎,只要心理健康,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不少寶媽卻認為,孩子還小,吃好睡好是關鍵,其他的都不重要,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但是其實寶寶的心理活動從出生到長大都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不同年齡都有不同的規律和特點,父母肯定也想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今天就來告訴各位爸媽如何去做。01有必要如此重視寶寶的心理發展嗎?不少家長會說:「我小時候也沒人關注我的心理需求,我現在健康得很,也沒什麼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