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把各種食物抓來抓去,抹的渾身都是。三四歲的孩子,開始撅著小嘴說不,我就不。六七歲的孩子,放學回家,嘴裡念叨著,我們老師說了...十三歲的孩子,在家裡一言不合就摔門回房間,任由你怎麼敲打,他也不吱聲......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不同了,越來越不「聽話」了,越來越難溝通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也在持續的變化發展,而家長卻始終用對待嬰幼兒的方式對他們,這怎麼行呢?
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艾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說,將人的一生分為既是連續又各不相同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既有著穩定性,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它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影響著一個人的認知、情緒情感、行為。
第一個階段:嬰兒前期(0-1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希望。
嬰兒在這個時期通過啼哭,與外界溝通。無論他有任何需要的時候,他就會用哭的方式,引起外界的注意,注意是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這時,如果媽媽是微笑的及時回應她,她就會獲得信任感。而如果大人認為,孩子一哭就抱,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不去理會嬰兒的哭,嬰兒得到不及時的回應,嬰兒就會對媽媽對她的愛,產生懷疑。還有的孩子,父母需要下地幹活,把孩子鎖在家裡,她一次次的哭了睡,醒了哭,總是得不到回應,就很難建立希望的品質。
第二個階段:嬰兒後期(1-3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意志。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開始蹣跚走路的時候,就有想跑的衝動。從學習走路開始,這是孩子與父母的第二次分離(第一次是出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用手抓來抓去,抹的渾身都是。她們會學著自己做事情。這個時期,父母如果能給予積極的肯定、鼓勵與支持,孩子很容易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這個年齡段的自主,也是為了上幼兒園打基礎。
第三個階段:幼兒期(3-7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主動感(初創性),克服內疚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目標。
三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孩子總愛說不,就不。這個階段,通過完成自己的的獨立探索,為上幼兒園做準備。一個能獨立自理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更容易能得到老師的欣賞與讚美。這樣,孩子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比較順利的、自信的。
第四個階段:童年期(7-12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能力。
六七歲,是孩子的的第二個叛逆期。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總愛說,我們老師說了......孩子非常認可老師的權威。這個階段,也是為上小學做準備。這個年齡段,也需要家長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做各種體驗,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各種能力。
第五個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角色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亂;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誠實。
這個階段,父母保持和諧的家庭關係很重要。父母彼此的欣賞與支持,給孩子一個內心感到安全的環境。這樣還有才有精力來全力面對,這個時期的任務。這個時期孩子需要發展角色同一性,確認自我認同感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是關於孩子是誰、價值和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的意識。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的第三個叛逆期,也是常說的青春期。孩子這個階段的獨立自主是為成年後做準備。父母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少關注、低期待,少批評多欣賞。
第六個階段:成年早期(18-25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親密感,克服孤獨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愛。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步入成年初期,開始需要進入戀愛關係,獲得一些情感上的需要,學會愛。
第七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繁衍感,克服停滯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關心。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步入成年,開始組建家庭,生育下一代。其中40歲,對人們來說總感覺有些壓力,但是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未來看當下,40歲依然是很年輕。
第八個階段:成年後期(50歲以後)。這個階段主要發展任務是發展完善感,克服失望或厭惡感;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智慧、賢明。
這個階段,逐漸步入退休時期,退休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人在各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發展任務。作為家長不能用固有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情緒、行為,而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當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慌,踏下心來,問問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能做些什麼?假如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在梳理中,會有新的發現。持續學習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強有力的支持系統,也會孩子的學習榜樣。
-The End-
作者:創跡生涯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婚姻情感諮詢師、高級學習教練、高考志願諮詢師
關注:情感心理、生涯教育、家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