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紅肉吃多,心臟不保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3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飲食是門大學問11#心腦血管疾病12

天氣越來越冷,沒個好理由周末奇點糕都不想出門。而最好的理由,當然就是和朋友聚在一起,盡興大吃一頓啦,卡路裡和社交是快樂源泉嘛。

在這種場合裡,奇點糕平時念叨的健康知識和注意事項,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忘到腦後了,經常是吃完回家才後悔,說明修行還是不夠啊。有些東西雖然吃起來真的好,但對身體的威脅也真是不小。

比如說,出現在火鍋、烤肉等種種場景裡的——紅肉。近期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團隊,又從經典的健康專業人員隨訪研究(HPFS)中挖掘出了新結論:每天食用一份紅肉(約85克),與冠心病風險上升12%有關。

紅肉不是只看顏色啊,牛肉做成啥樣都還算紅肉……

(圖片來源:Pixabay)

不管是吃香腸、牛肉餅等加工過的紅肉,還是未加工過的紅肉,風險都是差不多的。而每天食用一份堅果、豆類等植物來源蛋白,則與冠心病風險下降14%有關,用植物蛋白或者全麥穀物、奶製品代替紅肉最好[1]。研究發表在BMJ上。

吃紅肉與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尤其是加工紅肉被列為明確致癌物,這些知識奇點糕沒少嘮叨。不過在中國對健康威脅最大的,還得是卒中和冠心病這兩大殺手,而紅肉與它們的關係,實話說還有些不明不白。

要說過往研究也不是沒有,但那些研究入組的參與者,往往本身飲食結構就不健康,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的攝入太多,也不符合亞洲人群的飲食模式。單純把紅肉分離出來看對心血管的影響,就顯得有些無足輕重了[2]。

而哈佛團隊這次分析的HPFS研究,在設計上就恰好能填補這些空白,畢竟健康專業人員吃得相對更合理,研究的隨訪時間現在也達到了30年。參與者們根據調查問卷提供飲食情況,再結合其它方面資料進行本次的綜合分析。

相信參與者們不會吃黃豆配涼水

(圖片來源:Pixabay)

分析數據顯示,參與者們每天吃一份紅肉(3盎司,即85克),與冠心病風險上升12%(HR=1.12)有關,其中加工紅肉的風險要稍高於未加工的紅肉(HR=1.15/1.11),而吃紅肉與冠心病死亡風險的關係更大(HR=1.38)。

但如果把紅肉換成其它相對健康的食物,比如一開始提到的各種植物來源蛋白,牛奶、酸奶等奶製品,全麥穀物,那都與冠心病風險下降有關,具體可以看下面這張圖,來結合自己喜歡的食物種類做選擇啦。

一句話總結,就是吃魚不太行,別的都行

圖裡唯一例外的就是用魚換紅肉不太好,不過研究團隊又多做了一步分析,發現吃魚的種類和冠心病風險關係密切,其中吃挪威三文魚等深色魚肉,與冠心病風險顯著下降(HR=0.56)有關,而其它魚肉不行。

而且研究團隊還結合著後續隨訪過程中的數據作了分析,用健康食物取代紅肉對冠心病風險的好處,能夠至少維持20年!再加上各種健康食物裡其它營養素的好處,這波怎麼都不虧啊。

不多說了,奇點糕這就去給冰箱來個乾坤大挪移,紅肉統統退散……頂多一周打一次牙祭就好啦,跟一時的口腹之慾比起來,還是未來健康分量更重嘛。

參考資料:

1.Al-Shaar L, Satija A, Wang D D, et al. 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BMJ, 2020, 371: m4141.

2.Zhong V W, Van Horn L, Greenland P, et al. Associations of processed meat, unprocessed red meat, poultry, or fish intak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0, 180(4): 503-512.

頭圖來源:Pixabay

本文作者 | 譚碩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BMJ:紅肉吃多,心臟不保!4萬人30年數據顯示,食用紅肉與冠心病風險上升有關,植物蛋白代替紅肉可降低風險 | 臨床大發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