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康復的道路上,家庭輔導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
由於其自理能力和自控力都十分有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很短,簡單來說就是是很難老老實實坐在教室裡安安靜靜聽老師的話。
嘗嘗發生的情況就是個訓課變成了老師追著孩子跑,他們對於因果聯繫和學習行為的模仿都處在一個模糊懵懂的狀態,最感興趣的事就是「玩」。
這就要求家長隨時和老師溝通,明白階段性課程主旨,回家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開展居家康復訓練。
在家庭訓練中,一些家長往往會把一堆玩具放到孩子面前,就自己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了,殊不知沒有家長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失去動力和耐心。
所以家長應該全程陪伴孩子,參與到活動中,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跟孩子互動,這樣才讓孩子更好的完成訓練或遊戲活動。
家庭訓練的內容很多,方法也多種多樣,但是訓練中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選擇科學的訓練方法
家長做訓練時,一定要遵循科學,遵從孩子的能力,一定要選擇經過科學驗證的有效的幹預方法,切記不切實際。
分階段分能力訓練
每個孩子的能力不一樣,所以必須根據孩子的能力,制定適合孩子的方案。
保持教育一致性
在家庭訓練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長之間的教育態度要保持一致,並按統一的目標和態度去要求孩子。
隨時隨地做訓練
很多家長會覺得只有機構裡、醫院裡,在特定的時間裡,桌面上的教學才是訓練。
其實不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訓練,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中間做任何事情時都可以融入訓練。
學習項目難易適中
首先要選擇孩子在以後生活中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也就是對孩子以後生活有幫助的項目來進行訓練。
其次選擇的項目要符合孩子的能力,選擇孩子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的項目,這樣的訓練才能順利完成。
抓住瞬間動機
有時也許孩子的學習動機一閃而過,那麼家長們就要學會抓住這個動機,激發孩子的興趣,只有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中,孩子的配合度才越高,訓練效果才越好。
指令簡單易懂
特殊孩子由於大腦的發育限制,會存在不能接收或延遲接收外界信息,所以當我們的指令過於複雜時,孩子就不能正確做出反應,因此發出的指令必須簡單明了,清晰易懂。
另外,住所的康復「功能分區」也很重要。
在客廳和餐廳,家長們可以給孩子進行認知泛化和社會禮儀的學習。
在臥室,可以進行感統方面按摩和訓練,還有言語方面的故事對話訓練,畢竟這個環境是孩子最為熟悉的,心態相對也最放鬆。
在洗手間,可以開展認知泛化以及生活事件的發展順序的學習,比如洗臉、洗頭、洗澡、如廁等。
空間可以劃分讓孩子感受不同區域規則,從而對認知能力和社會理解也會有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