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準大一新生,請問海口的消費水平怎樣?」「學長學姐能不能曬一下你們的生活費?」「你們覺得一個月800元生活費夠用嗎?」……近日來,在各高校的貼吧上,有關「準大學生生活費」的帖子成為熱門,不少「準新生」紛紛發帖詢問,甚至一些學生家長也對生活費到底怎麼給、給多少表示困惑。
怎麼給:「年薪制」、「月薪制」還是「周薪制」?
「我家小孩獨立性和自理能力較強,我們都是每學期開學時將12000元生活費(含學費)一次性打到他卡裡。」家住現代花園的劉女士說,兒子在湖南大學就讀大三,三年來,在孩子的生活費上,都是採取「年薪制」,即一學期或一學年給一次。
「這樣方便孩子隨時取用,還可以培養孩子理性調配資金的理財能力。」劉女士說,孩子除了興趣需要和學校集中購置大件的電子器材向家長額外要過兩次錢外,每學期回家還稍有節餘。
市民張苗的女兒在雲南讀大學,因為是獨生子女,全家人都寵著,所以在大學生活費這塊,家長也沒有過多要求或節制女兒消費。「起初是每月打一次生活費,可到學期末的時候,每周打一次生活費,不管是四五百元還是七八百元,一個禮拜不到肯定還會要錢。」張苗稱。
張苗擔心女兒畢業後,不知道賺錢的辛苦,這樣的花銷習慣會讓孩子今後吃不消。「9月份開學,我打算嚴格控制女兒的花銷,每周就打400元,不能每周花錢每周要錢,沒有節制。」張苗說。
家住文明東路海潤花園的王先生說,女兒即將到西安讀大一,她平時喜歡打網遊又喜歡購買零食,在家的時候,對女兒的消費並不關心,現在不知道生活費到底該怎麼給。「給多了,怕一次花完,給少了,又怕她沒錢花。」王先生說,聽不少家長說每月給一次,也不知道適不適合自家的孩子。
考入重慶大學的陳同學的母親,則計劃按星期給孩子發放生活費。她說,現在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往往「月初是公子,月末是花子」,而自家孩子自制力不強,所以最好還是一個星期給一次生活費。
給多少:「緊湊型」、「經濟型」還是「豪華型」?
大四女生姚娟說,她家在市區,但在學校住宿,平均一兩周回家一趟,父母每月給500元生活費,勉強用到月底沒有問題。
即將前往四川讀大一的張同學的媽媽告訴記者,原計劃每月給孩子1500元的生活費,但孩子說每月1000元應該足夠,說一個月花不了多少錢,尤其是剛進大學的新生。一般開學報到的時候,家長會一次性地購齊洗髮水、毛巾之類的生活用品。在之後的幾個月裡,這些方面基本上就花不了多少錢了。如果不經常下館子,只吃食堂的話,700塊錢肯定是夠的。
即將前往北京就讀舞蹈專業的林同學的媽媽,提起女兒生活費的事情就非常無奈:「一個禮拜給一次生活費,不管是給二三千元還是四五百元,一個禮拜不到就花完了。」
記者採訪了10位準大學生,有7人的生活費計劃在每月1500元以上,有3位大學生的生活費計劃在每月800元左右。
準大學生馮夢琴表示,按照海口各大高校食堂夥食費的標準,女生每月600元-700元就可搞定,男生每月1000元就可搞定,但是隨著物價的上漲,生活必需品及雜費等開銷較大,所以她準備叫父母每周給三四百元,這樣方便控制花銷。
也有部分學子認為,父母限定的月生活費不夠花,需要每周向父母要一次錢,其花費多用於話費、交通費、人情費等。有多位學子表示,「人情交際費」是大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筆費用,這類費用一般用於同學聚會、娛樂等。
學生消費應量力而行
家長學校應合理引導
準大學生們的生活費應該是「年薪制」、「月薪制」,還是「周薪制」呢?「『周薪制』不利於培養學生規劃生活,而『年薪制』又不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花費情況。」省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寧處長分析認為,每月給孩子定額的生活費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寧處長說,準大學生們的生活費應該怎麼給、給多少,首先要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給得多不一定就是愛孩子的表現,而且,這種消費觀念並不利於孩子今後的生活。他認為,很多大學生都存在跟風消費及盲目消費的現象,大學生消費需要量力而行,要體諒父母的艱辛,而父母也要協助孩子培養理財觀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寧處長建議廣大準大學新生,不管自身家庭條件怎樣,都應該合理安排生活費的使用,不要大手大腳或者互相攀比,要懂得理財,學會安排支出,鼓勵形成記帳的習慣和正確的理財觀念,避免跟風及盲目消費。作為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消費觀念,給錢有度,不能放任孩子大手大腳地花錢,應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作為學校,更應該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引導在校大學生在消費上的理性行為。
省心理學會董謙老師表示,準大學生們沒有賺錢的經歷,缺乏節約意識和理財意識。要糾正其花錢的無節制及盲目性,要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入手。家庭方面,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易,讓孩子適當參與一些創業及打工,這不僅可增加社會閱歷,還可以為家庭分擔一點經濟壓力。同時,要告誡孩子不要使用信用卡透支,形成正確的消費觀。而學校方面,則應加強學生們的理財教育,正確引導如何消費,如何賺錢,讓學生適當體驗勞動的艱辛,使其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準大學生們的生活費應該是「緊湊型」、「經濟型」還是「豪華型」?海南大學經濟學教授王毅武表示,不同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同孩子的花銷習慣,都讓家長在給孩子生活費時沒有統一的參照標準。生活費怎麼給、給多少,家長可根據物價情況及學生個體消費需求來定。王毅武說,每個家庭的收入狀況不一,每個城市的消費水平也有差異,但原則卻是共通的。
首先,不能對於孩子的消費無限制;其次,適度的「緊縮」政策可以刺激孩子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賺錢的不易,對孩子自身的鍛鍊也不可小覷;此外,遇到聖誕節、元旦等節假日,孩子的花費難免會增加,家長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