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學習過荀子的《勸學》。當時,這篇文章就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但當時的老師只給我們講了一下翻譯,然後讓我們背誦全文就算完成任務。經過多次的背誦,我認為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讀書方法,值得我們廣大學子借鑑和學習。
博學參省
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觀點。他認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那麼人就應該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惡的天性,抑惡揚善,通過廣泛地閱讀和不斷反省,來規避自己的錯誤行為。
我認為人在小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善惡之分,不能夠完全分辨自己的行為是善還是惡,但經過讀書明理之後,小孩兒才會逐漸地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許多小時候特別頑皮的小孩,在上學之後,通常都會變得乖巧聽話,因為他們通過讀書,明白了行為的對與錯,則會要求自己去做一些正確的事,而少做一些錯誤的事。可悲的是,許多家長都認識到了學習的必要性之後,願意花費大量的資金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而自己卻很少去閱讀。
善假於物
荀子認為終日所思不如片刻所學的多,踮起腳尖不如登高望的遠,最後歸總結原因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說明了聖人與我們並無二樣,只是幣我們更加擅長藉助外物而已,那麼我們也應該學習善假於「閱讀」,才能學得更多,望地更遠,拓寬自己通往未來的道路。
在千年之前,荀子已經認識到的真理,在當代卻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他們寧願花費整天時間去苦思冥想,也不願意花費片刻的時間去閱讀。但是從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許多出身底層而最後功成名就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喜歡讀書,從而實現了人生的絕地反擊。
專心有恆
荀子提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並用蚯蚓和蟹的例子做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曰「用心躁也」,說明了學習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堅持,不可急躁,想要做好學問,就應有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文學家蘇東坡也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現在,社會上成功學和雞湯文隨處可見,使身處象牙塔的我們也都蠢蠢欲動,許多同學羨慕那些一舉成名的明星,從而不願意在繼續「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早已是「人在校園,心在天邊」了。
通過對《勸學》的再次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荀子在開篇就表明了文章的宗旨:學不可以已,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大白話:活到老,學到老。文中以博學參省指出了讀書的必要性、以善假於物表明了讀書的功效,而專心有恆則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那麼當我們明白了讀書的價值和讀書功效後,剩下的就只有自己默默地去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