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荀子《勸學》中的讀書訣竅

2020-12-27 拾點知識

我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學習過荀子的《勸學》。當時,這篇文章就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但當時的老師只給我們講了一下翻譯,然後讓我們背誦全文就算完成任務。經過多次的背誦,我認為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讀書方法,值得我們廣大學子借鑑和學習。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博學參省

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觀點。他認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那麼人就應該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惡的天性,抑惡揚善,通過廣泛地閱讀和不斷反省,來規避自己的錯誤行為。

我認為人在小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善惡之分,不能夠完全分辨自己的行為是善還是惡,但經過讀書明理之後,小孩兒才會逐漸地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許多小時候特別頑皮的小孩,在上學之後,通常都會變得乖巧聽話,因為他們通過讀書,明白了行為的對與錯,則會要求自己去做一些正確的事,而少做一些錯誤的事。可悲的是,許多家長都認識到了學習的必要性之後,願意花費大量的資金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而自己卻很少去閱讀。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善假於物

荀子認為終日所思不如片刻所學的多,踮起腳尖不如登高望的遠,最後歸總結原因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說明了聖人與我們並無二樣,只是幣我們更加擅長藉助外物而已,那麼我們也應該學習善假於「閱讀」,才能學得更多,望地更遠,拓寬自己通往未來的道路。

在千年之前,荀子已經認識到的真理,在當代卻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他們寧願花費整天時間去苦思冥想,也不願意花費片刻的時間去閱讀。但是從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許多出身底層而最後功成名就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喜歡讀書,從而實現了人生的絕地反擊。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專心有恆

荀子提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並用蚯蚓和蟹的例子做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曰「用心躁也」,說明了學習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堅持,不可急躁,想要做好學問,就應有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文學家蘇東坡也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現在,社會上成功學和雞湯文隨處可見,使身處象牙塔的我們也都蠢蠢欲動,許多同學羨慕那些一舉成名的明星,從而不願意在繼續「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早已是「人在校園,心在天邊」了。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通過對《勸學》的再次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荀子在開篇就表明了文章的宗旨:學不可以已,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大白話:活到老,學到老文中以博學參省指出了讀書的必要性、以善假於物表明了讀書的功效,而專心有恆則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那麼當我們明白了讀書的價值和讀書功效後,剩下的就只有自己默默地去堅持了。

相關焦點

  • 《荀子•勸學篇》中的治學之道
    荀子,名況,是戰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他繼承並發展了儒家思想,同時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成就。其思想理論被後世編為《荀子》一書。《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它論述了學習的必要性、方法、目的等。荀子認為,人要終身通過學習去完善自身、善用自然的力量,最終達到「能定能應」的境界。《勸學》提供的治學之道,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
  • 荀子《勸學篇》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
  • 荀子的勸學當年你讀懂了嗎 勸學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賞析
    荀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相信很多網友都還記得學過的荀子的《勸學》,小編沒有記錯的話,這篇文言文還是要背誦的,現在你理解這篇文章了嗎?小編就給大家賞析一下。   荀子《勸學》原文節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 議論文範本《勸學》,被誤讀了千年,其實荀子是勉勵人成為君子的
    《勸學》(節選)是反映荀子思想的著名篇章,稍不留意,我們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以為是猴娃們不愛學習,於是拼命「勸」,暗含師長規勸、勸告的意思。這種美麗的錯誤認識,一誤就是千年。若想一想荀子思想家的身份,我們即可明白: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會整天「勸告」不愛學習的猴娃?猴娃們能理解荀子的「性惡論」?
  • 初高中銜接之二 | 荀子《勸學》知識點梳理
    《勸學》◆ ◆ ◆整理 | 讀寫菌 01【知人論世】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
  • 教材解讀|《荀子·勸學》知識點詳解
    今存《荀子》一書,共32篇,大多數是他自己寫的,一部分是他門人的創作。這部書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風格。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勸」在本文是「勸勉、鼓勵」的意思。所以題意是「勸勉、鼓勵人們勤奮學習」。
  • 荀子勸學的偉大,我覺得他比孟子強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一句成語,也是一個典故,這句話見荀子的《勸學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句成語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藍是一種染青色的植物,把這種植物加以改造成為更好的染料,它的染色就比原來的好。
  • 荀子千古絕唱的《勸學》,是執手相看淚眼,還是拋之九霄雲外?
    荀子,何許人也?我估計荀子的名氣肯定不如肯德基或麥當勞,這不知是不是國人的悲催或悲哀呢?實際上,荀子繼孔孟之道外,儒家名副其實或名至實歸的第三號人物。常人除了熟悉他的《勸學》外,其他的可能是生而疏之。其實,荀子除了《勸學》,還有《修身》、《不苟》、《榮辱》、《非相》、《仲尼》、《富國》、《王霸》、《君道》、《臣道》、《天論》、《正論》、《禮論》、《樂論》、《性惡》、《君子》、《大略》等,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段段在理,章章流芳千古。
  • 秦觀、荀子《勸學》對比閱讀練習及答案翻譯
    勸學秦觀①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遊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於不勤。(節選自《精騎集·序》)勸學《荀子》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荀子《勸學》:學習不可以停止;青,取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荀子是趙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名況,字卿。大家知道荀子,比較大家在課本中學過《勸學》一文,且還被老師要求背下來。
  • 荀子之經典——《勸學》
    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gǎo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
  • 【每天學一句荀子】勸學1.10.1學惡乎始惡乎終
    【每天學一句荀子】勸學1.10.1學惡乎始惡乎終【原文】1.10.1學惡乎始?惡乎終?
  • 韓愈寫了一首勸學的詩,讓不愛學習的兒子,從此變得用功讀書
    我們換個角度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只要我們身處於社會之中,必然會和獨立於自己的外部產生信息交流,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學習。這是自然而然地學習,是每個人都在進行的,但是很多人非常厭煩主動學習,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學習。
  •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荀子
    ——《荀子·勸學》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6、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7、公生明,偏生暗。
  • 勸學用用這招。最直接的就是讀書能變現,變成真金白銀
    想必,顏真卿的《勸學》詩,你和孩子也都耳熟能詳,深會其大意。「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最直接的就是高中語文課本上節選的《勸學》。《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這篇《勸學》篇,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中學生必背篇目。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作者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孔子學堂停課不停學,線上學《勸學》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孔子學堂停課不停學,線上學《勸學》在齊防共治新冠肺炎疫情之際,琴島學院孔子學堂的活動依然如期舉行。3月6日,周五下午四點鐘是學院孔子學堂集體學習的固定時間,只是此次地點由小白樓孔子學堂教室變為網絡課堂。
  • 《荀子》中讚不絕口的十句話,洞悉世事,經營人生!
    選自《荀子·勸學》。【譯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選自《荀子·勸學》。【譯文】君子生性並非與人不同,只是善於憑藉外物罷了。3、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選自《荀子·勸學》。【譯文】我曾經整天地思索,但不如片刻學習之所得。4、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鴛馬十駕.功在不舍。選自《荀子·勸學》。【譯文】駿馬一躍,不會到十步遠。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裡的路程,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歇。
  • 解讀大學校訓中的成語典故—山東大學,分別取自孟子荀子名句
    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大學作為山東大學中的代表,兩者在文化交融下產生了山大校訓,山大校訓分別取自荀子與孟子兩人的著作之中。最早見於荀子名篇《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就是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後來演化為成語學無止境。只是當時的表達不同。
  • 荀子《勸學》的點滴
    這老者是荀子,這男子是其學生水寒。"老師,人為何要學習?" 水寒問道。"你為何入我門下,過這枯燥生活?" 荀子轉過身道。"弟子有惑,這亂世為何徵戰不斷,如何才能結束它。" 水寒道。荀子問道。"孔夫子如皓月於長夜,黃河於川澤,泰山於群嶺。" 水寒心生敬仰道。"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靠的就是學習。人性本惡,若人人由利己之心,肆意揮發欲望,那便天下大亂。故人人要學習仁義禮,限制欲望,給這弱肉強食的世界一縷柔情。" 荀子道。"老師,學習可有法門?" 水寒問道。
  • 性惡崇禮,尚義積善的荀子
    關於教育目的,荀子認為在於「化性起偽」,「偽起而生仁義」。荀子主張以培養士、君子、聖人作為教育目的,而以學為聖人作為最高的目的。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充滿各種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需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荀子進一步論述君主和人民關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