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一中校史】泊師老師兩次重走當年流亡辦學路

2020-08-13 滄州俠客行

【滄州一中校史】泊師老師兩次重走當年流亡辦學路

國立一中,是抗戰時期滄州流亡師生在民族危亡、狼煙四起的情況下,為積蓄抗戰力量、保留文化火種,轉移創辦的一所特殊學校,是中國教育史上壯闊的一頁。國立一中的首任校長楊玉如,曾任河北省立泊頭師範學校(今泊頭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泊師)校長。探訪國立一中的歷史,必須從泊師開始。記者日前來到泊師,希望能探訪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校史館裡流亡照片最珍貴

走進泊師校史館,泊師老師馬永善指著牆上一幅泊師門前師生們合影的老照片說:「中間穿長衫、戴眼鏡的人,就是泊師校長楊玉如。」

泊師與國立一中的聯繫,全靠此人。

校史館中,有一張楊玉如的照片,圓眶眼鏡,中山裝,臉色凜然決絕。對他的介紹是:「楊玉如,字蘊齋,河北臨城人,北京師大史地系畢業。1931年—1937年在泊師主持校政。抗日戰爭爆發後,帶部分師生輾轉河南,在淅川建立國立一中,繼續任校長。」

楊玉如

最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一張「學校老師沿運河南撤」的照片。照片下標註著這樣的文字:「學校南遷:『七七事變』後,在馮玉祥將軍協助下,校長楊玉如帶部分師生及教學設備沿運河南下,沿途與多所學校匯合成立聯合中學,最終受命於河南淅川成立國立第一中學。楊玉如任校長,後又遷至陝西城固,在此有西北聯大附中併入。1949年國立一中解散,就地成立城固第二中學,仍由楊玉如任校長。」

簡單的文字,把泊師流亡南撤辦學、國立一中從成立到解散的經過寫得清晰明了。

回過頭來再看看那張流亡時的照片。老師們或坐或立於船上,看時節已到秋末冬初,岸邊落木蕭蕭,船上男女老師共處,有一種戰亂年代難得的寧靜。泊師負責校史的劉桂勳老師說,這張照片拍攝於流亡後期,到達河南以後。當時,老師們暫時結束了生死逃亡的艱難歷程,有了片刻的安寧,才留下了這張照片。

兩次重走流亡辦學路

2015年、2017年,泊師校領導帶領相關老師兩次沿著當年師生流亡辦學的路線,從泊頭一路向南,來到河南省淅川,再轉而向西,到達陝西城固。

曾經的國立一中舊址,如今成了淅川縣實驗小學,校內已經找不到國立一中的影子。他們通過尋找當地檔案館、組織部、黨史辦,從淅川縣誌的字裡行間發現了有關國立一中的記載。當時的淅川,有「河南小西藏」之稱,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國難當頭之際,這裡成了辦學的好地方。史料記載,國立一中的創辦,起到了教化當地民風的作用。1943年,日寇入侵豫西,國立一中的師生不得不再次西遷。

當時的西遷路線有兩條,一是從淅川到西安再到寶雞,翻越秦嶺,到達陝西城固;二是順漢江逆流而上,直達城固。

到城固二中時,學校正放暑假,他們也沒有找到太多有價值的東西。城固是一座小城,但城固二中全國有名,其原因和國立一中有關。原來,楊玉如擔任泊師校長期間,1933年設立實驗室,添置了一些教學儀器、藥品、標本、圖表等,後來又增添了一些圖書。南撤時,馮玉祥派了四艘大船運載這些教學設備。登岸後,師生們肩扛、背背、脖子掛,把這些教學物資運到了淅川,之後,又徒步運到了城固。城固二中今天的成績,和當年滄州師生捨命也要保存文化火種的行為,有很大關係。

檉柳和紫藤是那代人精神的象徵

擁有悠久歷史的泊師,如今已更名為泊頭職業學院。春天的校園非常美麗,草木繁盛,百花盛開。陪同我們一同採訪的泊師老師劉桂勳說,學校裡最古老的植物有兩種,一是檉柳,二是紫藤。

曾經的泊師校園比現在還要大,一進校門口,就是紫藤花架的長廊。4月裡,紫藤花開,馨香一片,泊師的老校友都記得。檉柳在紫藤花架的東側,葉子的形狀如松似柏,又有柳條的婀娜。如今的老檉柳已經乾枯,從旁邊另生出一枝新芽,在春風中默默佇立。

81年前,「七七事變」的消息傳來,楊玉如決定:學生,是民族的未來。無論如何,都要把文化的火種保護!為了希望,為了未來,撤向後方,流亡辦學!從泊師到運河只有六七百米,他指揮師生搬運物資。這些羸弱的師生,一瞬間變成了搬遷工,他們把精密的實驗儀器小心翼翼地一件件封箱,之後手抬肩扛,有條不紊地送往碼頭……

「秋風起,草木悽,洪水遍全國,平民盡流離。哀我中國已垂危,嗟,我青年還不起,更俟何期?」這首歌,是「九一八事變」後,泊師的進步老師創作的歌曲。一路上,他們心頭縈繞、口中唱著的就是這首歌。

是的,這一次,他們要走了。但走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就像那檉柳和紫藤,保持韌性,也是保存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歷史的煙雲,也許會淡忘很多東西。但1937年7月發生在泊師校園裡的那一幕,檉柳和紫藤至今都沒有忘記。

祖孫三代經歷 勾勒一個世紀中國歷史

3月23日,《滄州流亡師生創辦國立一中》的稿子剛一見報,滄縣興濟鎮居民陳四雄就打來電話說,國立一中後來的繼任校長劉鍾智曾來他家小院作客,當時正是梨花盛開的時節。並說,劉鍾智祖孫三代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段故事,和國立一中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陳四雄是本報通訊員,也是個熱心腸。他給記者拿出一張照片說,十多年前,劉鍾智曾到他家看梨花,中間白髮戴眼鏡的老者,就是劉鍾智。他說,自己和劉鍾智的兒子劉達陸都喜歡攝影,是朋友。劉鍾智現住陝西漢中市,已經97歲高齡。他的存在,就是國立一中的一部活歷史。他的父親劉樹森,新中國成立前曾任國民黨少將。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當時擔任國民黨40軍39師117旅233團團長。8月17日,日寇一路南侵,戰火燒到滄州。劉樹森率部參加滄州阻擊戰,在姚官屯車站兩側布防,曾同日寇激戰三晝夜。1945年,他與高樹勳率領部隊在邯鄲起義,新中國成立後任滄州市政協委員。

父親前線禦敵,兒子背負著保存文化火種的使命,開始了流亡讀書、辦學的艱苦歷程。劉鍾智從滄州一路南下,在河南淅川國立一中,暫時穩定下來。從國立一中畢業後,他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又回到國立一中任教。他的妻子是國立一中的同學,家就安在國立一中內,兒子也在國立一中出生、長大。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一中改名城固二中,劉鍾智成為繼任的校長。他是個孝子,為了照顧老家父母,他讓長子劉達陸回到滄州,替自己盡孝。劉鍾智的其他幾個子女都是大學畢業,唯獨長子學歷不高。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劉鍾智退休後曾回到滄州,專門為兒子開設私塾,補習文化,償還精神債務。陳四雄就是這時候結識劉鍾智的。2003年,他曾以《六旬老翁上課堂 教師是自己年過八旬的父親》為題,報導過這件事。

父子同行流亡路上多艱辛

日前,記者接到任丘退休教師孫伯丹寫來的一封信。信中說,她的父親孫萬青曾任國立一中美術教員,哥哥當年和父親一路流亡,在國立一中求學,她也曾在國立一中生活過。一家人和國立一中有著割不斷的聯繫。

「楊記者,你的一篇報導讓我想起了往事。」孫伯丹告訴記者,父親是河間縣城北太平莊村人,曾在北京中國美術學院(今中央美術學院)跟隨畫家齊白石學習,畢業後在河北省立泊頭師範學校擔任美術教員。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孫萬青和老師們一起,跟隨校長楊玉如,走上了流亡辦學的艱辛之路。當時,孫萬青的大兒子孫伯勳跟隨他在泊頭求學,這次流亡辦學,父子倆做伴同行。流亡路上,教師們責任重大,負責看護幾十名學生的安全。所以,雖然父子同行,孫萬青也不可能給兒子特別的關照。

從運河上岸後,他們走得非常辛苦。河南一帶不像平原好走,山溝丘壑很多,學生們大的十四五歲,小的六七歲,不管白天黑夜,大家日夜兼程。到了晚上,老師用一根繩子拴在學生手腕上,一是怕孩子走丟了,二是怕學生跌倒沒人知道。就這樣,一串學生在黑燈瞎火的路上走,一邊走一邊睡,最後到了河南省淅川縣上集村。孫伯丹說:「哥哥告訴我,不走不行,身後就是炮火聲。那段時間走了多半輩子的路,以後一提走路就頭疼。」

在上集村,在楊玉如的一再申請下,國立一中成立,楊玉如任校長。除了泊師的學生外,也有半路上加入的學生。孫萬青在國立一中繼續擔任美術教員,長子孫伯勳跟隨他在這裡繼續讀書。就在孫萬青帶著大兒子流亡河南、在國立一中安定下來的時候,在河間,孫伯丹出生了。

1941年,伯丹的母親帶著她和兩個哥哥以及大伯家的女兒,一起來到國立一中。家中子女眾多,孫萬青只好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侄女,讓她在國立一中上學,二兒子則當了學徒。當時,國立一中有小學部,三兒子剛夠入學年齡。在母親的堅持下,三兒子入了學。年幼的孫伯丹也常跟著三哥去上學。

隨著家庭人口增多,孫家生活日漸拮据。為了養家餬口,1942年,孫萬青辭去國立一中教師的職務,開始另謀生路。1944年,日寇進攻豫西,淅川淪陷,孫萬青攜帶家眷流亡到西安。「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孫萬青一家雖然離開了國立一中,但一直牽掛著那裡,感情上的聯繫也一直沒斷。

滄州日報記者 楊金麗 2018-04-12 19:33

相關焦點

  • 特殊的校史教育 31名學生重走湖南師大附中辦學路
    每年暑期,湖南師大附中都會組織學生幹部進行一次校史教育活動,組織高一學生幹部沿著自1938年至1946年湖南師大附中前身廣益中學為躲避戰亂幾度遷移的路線,走進望城沱市村、衡陽常寧柏坊鎮和永州藍山縣高陽村等地,重走辦學路,激發學生愛校愛國意識。7月13日到7月15日,湖南師大附中的重走辦學路活動如期開展,主題為「不忘初心,傳承使命」,藍山縣高陽小學為本次活動的最後一站。
  • 【滄州一中校友快訊】情系母校——我校老校友郭洪岐回母校參觀
    【滄州一中校友快訊】情系母校——我校老校友郭洪岐回母校參觀9月14日上午,我校一九五七屆高中三班學生郭洪岐與夫人一行回母校參觀。郭老在於校長的陪同下參觀了校史展覽館,郭老在校史館中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前流連、觀看,他愉快地回憶起自己在母校讀書時的情景,當年點點滴滴的往事,仿佛就發生在眼前。
  • 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民國時期校史回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風雨飄搖中安遠縣第一中學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遠一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民國時期的辦學歷程。記者:李老師,請問民國期間,安中的辦學理念是什麼,又開設了哪些課程呢?
  • 朝花夕拾:我在泊師吃結餘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但是我們那時考個中師可是要比考一中難得多得多。以我們鄉為例,每年也就不過一兩個。記得泊師的通知書寄到學校那天,我的班主任王全戰老師親自騎著自行車給我送到家。而我那會兒正在窪裡打豬草。但是我媽說我們老師也高興壞了,只說千頃地裡一棵苗,這一棵苗就長在了他的地壟上,我很給他爭氣。
  • 【名校形象宣傳6】滄州一中2012年高考宣傳典型材料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蜿蜒220公裡,為古老的滄州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在美麗的御河東畔,閃耀著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這就是滄州市第一中學。一、回顧百年校史展讀壯麗畫卷滄州一中是一所有著近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1926年9月,建立了津南地區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因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曾被譽為「津南革命策源地」。
  • 【名校形象宣傳4】滄州一中2010年高考宣傳典型材料
    近百年來,滄州一中始終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讓革命的精神薪火相傳,不斷創造著新的輝煌。滄州一中全面更新教育理念,發揮育人效能,創設師生共同發展最佳環境,實現了和諧持續發展。近年來,滄州一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實力不斷增強。目前,學校已擁有學生總數4500餘人,教職工290餘名,其中河北名師2人,特級教師6人,高級教師102人。
  • 【名校形象宣傳8】滄州一中2014年高考宣傳典型材料
    「『質量一中、特色一中、活力一中、和諧一中、人文一中』是我校的辦學目標,『高質量高素質並舉,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是我們長久堅守的辦學理念。」劉校長真誠地如是說,滄州一中「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成才和成人相結合」,努力做到「低進高出,高進優出」,讓一般的學生更優秀,讓優秀的學生更出色。在學校珍珠班、實驗班、普通班管理中,年級部降低重心,加強對普通班的關注,不放棄任何一名同學。
  • 【名校形象宣傳7】滄州一中2013年高考宣傳典型材料
    百年名校——風雨兼程奏響一路凱歌 滄州一中,有著輝煌的歷史,是滄州720多萬人民心中的驕傲。滄州一中始建於1913年,是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1926年9月,建立了津南地區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因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曾被譽為「津南革命策源地」。
  • 中國礦業大學師生赴12個城市重走百餘年辦學路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李秀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 7月27日,中國礦業大學舉辦「重走辦學路·凝聚礦大魂」主題教育活動,4個實踐團的百餘名師生將赴焦作、鄭州、西安、北京、天津、蘇州、重慶等12個辦學舊址開展歷史尋訪和教育紀念活動。
  • 中國礦業大學「重走辦學路」到合川 雙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礦業大學供圖  華龍網8月22日17時25分訊(記者林楠 實習生張靜)今(22)日上午,中國礦業大學「重走辦學路·凝聚礦大魂」主題教育活動來到重慶市合川區三匯鎮。據悉,該活動是為了迎接明年中國礦業大學110周年校慶而舉辦,學校已陸續在辦學歷史上的12個舊址採集土樣、組織主題活動,並將於明年製作辦學舊址土樣景觀。另外,該校還與合川區政府籤訂了「校地合作」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學生實習實訓、人才培訓等形式,開展長期合作。
  • 【名校形象宣傳5】滄州一中2011年高考宣傳典型材料
    帶著這一疑問,記者走進滄州一中,探究這輝煌背後的秘密。是啊,輝煌的背後,有誰知道一千多個日子,一中人披星戴月,嘔心瀝血,走過了多少充滿艱辛和汗水的日日夜夜,承受了多少煎熬與壓力,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老師們有萬千感慨,學生們有無限感恩。是不斷地自我加壓和創新,給了老師們前行的動力;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讓每個孩子一步步走近目標、實現夢想。
  • 振石人重走當年創業路 砥礪前行再出發
    振石人重走當年創業路 砥礪前行再出發 發布日期:2019-06-17 09:03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桐鄉新聞
  • 「黃梅一中」校史沿革
    一百年,歷任學校領導殫精竭慮,艱苦創業,矢志興學,引領黃梅-中這艘巨輪一路劈波斬浪,高歌向前: 一百年,歷代教師嘔心瀝血,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為百年一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清風雅韻,鑄起了一座又一座精神豐碑。一百年,五萬學子勤學奮進,行健不息,憂樂天下,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進步。
  • 河北滄州除了滄州一中,還有1所王牌縣級中學,蟾宮折桂正當時
    除了滄州一中之外,還有一所縣級中學也相當厲害。該校的建校時間是1913年,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00多年的辦學歷史了,學校初始的名字叫做天津第二中學校。1972年的時候改名為滄州市第一中學,這個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 紀念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
    5月12日,以「重走西遷路再啟新徵程」為主題的「紀念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活動出徵儀式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舉行。此前,參與活動的師生代表在九龍湖、四牌樓、丁家橋三個校區先後取土。儀式上,校領導為學生代表授旗並進行土樣交接。
  • 《安遠一中八十周年校慶專欄》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 文革時期校史回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安遠一中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文革時期的辦學歷程。《〈安遠縣第一中學校志〉校史紀事文萃》中記載了一篇1968屆高中校友孫家財題為《「文革」期間安遠中學的群眾組織
  • 河北滄州排名最靠前的幾所高中,上重本的人數逐年提升,不容易!
    書歸正傳,一起來看看河北滄州4所優秀高中有哪些!(排名不分先後)第1、滄州一中滄州一中全稱為「滄州市第一中學」,有著非常100多年的建校歷史,辦學質量優異,是河北省首批重點中學,擔得上「百年名校」的稱號。
  • 滄州各高中錄取分數線陸續公布!滄州一中、泊頭一中、黃驊中學……
    滄州一中:錄取參考線(文化分)1、滄州市區北大班:542分珍珠班:530 分實驗班:以教育局公布為準如果考生未被一中錄取,不影響考生本批次其他志願(如二中、八中)的錄取。※市區實驗班,辦理時間另行通知。黃驊中學:今天黃驊中學公布分數線按照黃驊市教育局2020年錄取辦法,劃定黃驊中學本部錄取分數為430分,文化路校區錄取基準線為405分。
  • 永春一中上榜福建一級達標高中校史排行榜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看看福建省97所一級達標高中哪所校史最悠久?是名副其實的百名名校呢?因為是人工統計,數據不全之處可在下方寫留言告知小編,下次補齊具有百年校史的省一級達標高中校*據學校官網公布信息統計整理,若有錯漏,歡迎指正
  • 【名校形象宣傳10】滄州一中新校區2015~2020高考喜報
    【名校形象宣傳10】滄州一中新校區2015——2020年高考喜報2014年8月26日,在滄州一中百年歷史上是個嶄新的日子。今年高考,滄州一中1684人參加考試,600分以上340人,本一上線 1152人,比去年增加83人,本一上線率68.4%,比去年提高3.6個百分點。本二以上上線1556人,本二以上上線率92.4%,比去年提高4.1個百分點。珍珠班本一上線率100%,實驗班本一上線率81.8%,共有11個實驗班本一上線人數超過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