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第三學段統編教材中的環境描寫

2020-12-14 教閱讀與寫作的王老師

摘 要】通過分析比較、教學實踐,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以及名著中的環境描寫片段,幫助六年級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學習多種環境描寫的寫作技法,以提高學生的文本感受能力和寫作能力,並為銜接初中語文打下基礎。

關鍵詞】環境描寫 統編版語文 寫作教學

2019年秋季起,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後文簡稱「統編版語文」)全面推行。對於筆者所帶的六年級學生而言,從人教版語文教材跳躍到統編版語文教材,不是簡單的課文內容的調整,而是包括了教師教法、學生學法、課本結構等多方面的改進。

眾所周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結構並列呈現。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單元提示中寫到:「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發揮想像,創編生活故事」。顯而易見,前者是閱讀中的語文要素,後者是寫作中的語文要素。這是整套教材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環境」這一關鍵詞。且編者將環境描寫放置於小說單元的學習背景之下。

對於小說而言,人物、情節、環境是三要素。小學階段只作為初步的了解學習。且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說的教學重點往往是人物形象、情節安排、主題思想。對於環境描寫的學習總是簡單帶過。筆者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跳出「小說」這一體裁的限制,環境描寫其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處不在。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小學生對故事有著天然的濃厚興趣。而在這些有情節的故事中,優秀的環境描寫,在語言形式、內容傳遞、意境表達等方面都能給少年兒童以積極的影響。

本文依託第三學段統編版語文教材,結合高段學生課外名著閱讀作例舉分析,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在寫作中的應用作簡單研究。

01揭開環境描寫的面紗,修煉火眼金睛

六年級學生雖是第一次正式接觸「環境描寫」這個詞,但對於環境描寫早已不算陌生。環境描寫最常見的分類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顧名思義,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時令、風霜雨雪、草木花卉、山川湖海、花鳥魚蟲等。雖然不曾明確提出過「自然環境」的概念。但是在學生的日常語文學習中,其實已頗為尋常。如:統編版五下《冬陽童年駱駝隊》「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祖父的園子》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

社會環境包括能反映人物所處的社會風貌的建築、場所、階級關係、社會生活、市井百態等內容。社會環境的描寫,能反映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人物生存狀況,從而幫助讀者理解主旨。其描寫範圍可大至時代背景,小至家庭住所,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如:統編版六上《燈光》「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周圍的宏偉建築,令人心頭光明而又溫暖」。

通過教師講授和例句展示,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能理解什麼是環境描寫。

02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提供閱讀技巧

環境描寫限制了人物活動的時間、空間,交代了人活動的背景,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心情。愈是優秀的記敘作品,環境描寫愈是猶如渾然天成的修飾,絕非可有可無的點綴。它的篇幅短小,卻依然能很好地服務於文章的主題揭示、人物刻畫。小學階段所接觸的文本中,環境描寫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一)渲染氣氛

統編版六上《窮人》開篇就描繪了屋外狂風暴雨的情景:「屋外寒風呼嘯,洶湧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通過對外部天氣的描寫,營造了一種隱隱不安的氣氛,並與屋內溫暖舒適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學生閱讀後,能很快抓住關鍵詞,想像畫面,體會這種不安、緊張。

(二)反映心情

曹文軒的《草房子》中,杜小康離開校園之後,跟隨父親養鴨,遭遇到暴風雨。文中有段環境描寫:「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蕩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這裡對天色、河水、蘆葦蕩的描寫直接反映了杜小康內心焦躁、鬱悶的心情。

(三)刻畫人物

統編版六上《橋》中有大量對洪水的描繪:「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這些環境描寫,將洪水的兇猛殘暴反映得淋漓盡致。而在這洶湧的洪水中,老漢「像一座山」。兩相對比,將老漢威嚴鎮定、捨己為人的形象一下就襯託了出來。

(四)推動情節

再以《橋》為例:「雨突然大了」「近一米高的洪水……」「洪水的獰笑」「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可以從語段中發現雨越下越大,洪水洶湧而至,水越漲越高。正是因為洪水的上漲,才會有村民爭先恐後逃離的場面。小說中不斷的環境描寫,很成功地推動了情節發展。

(五)埋下伏筆

統編版四下《小英雄雨來》開篇有一段環境描寫:「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河裡長著很多蘆葦。河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裡。」

它重點對於還鄉河上的蘆葦蕩進行了描寫。整個畫面唯美舒適。去掉這個自然段對文章內容是否有影響?影響很少,至少文章的情節可以繼續推進,不受影響。但是去掉之後,後文出現雨來遊泳逃走的場景時,也就不顯得那麼理所應當,妙趣橫生了。因為這段環境描寫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後文的情節安排埋下伏筆。

(六)深化主題

有時候,適當的環境描寫還有深化主題的作用。統編版五下《祖父的園子》結尾部分,有一段描寫:「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營造了一種自由、安逸的氛圍,能夠反應「我」悠閒自在的這種心境。

當然,一處環境描寫可以同時肩負多重作用,這就需要結合文本深入分析了。

03掌握環境描寫的方法,升級寫作技法

既然環境描寫有如此多的作用,那麼如何才能結合日常教學,指導學生在記敘文的寫作中加入合適的、出彩的環境描寫呢?首先,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大多都是自然環境描寫。對於寫景,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例如「從各種感官角度描寫」「運用合適的修辭」等常見的寫作技法。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和思考,結合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各年級語文要素安排,歸納出整理以下幾點寫作技法:

(一)動靜結合

統編版語文五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景物描寫。緊接著,在五下的第七單元,「語文要素」為「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以五下《威尼斯的小艇》為例:「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譁笑和告別的聲音。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這就是一個經典的動靜結合的片段。

一開始就是小艇散開的場面,作者以人們的談笑聲寫整個場面的熱鬧,呈現了一幅動態的美圖。緊接著,水面平靜下來,聲音逐漸減弱,用月影、石頭建築、橋梁、駁船展現威尼斯夜裡的寧靜。這樣由動轉靜,動靜結合,一下子營造出一種熱鬧過後安靜、平和的氣氛。

(二)展開想像

統編版語文六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有:習作時,發揮想像,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草原》中作者這樣描寫草原上的小丘:「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小丘的線條在作者眼裡成了中國畫,並且用專業的「渲染」「勾勒」等國畫手法,極言小丘的翠色慾流,給人美的享受。這是一個別出心裁的想像,在作者的眼前,出現的不是小丘,而是美妙的畫作。

「運用想像」這一手法,學生並不陌生。但是能做到奇、妙、新,仍需要不斷地修煉。

(三)妙用短句

六上《橋》的環境描寫也很有特色。開篇第一段「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這是一個精彩至極的小說開頭。在常規的寫作教學中,我們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句子寫得越多越長,就越是詳細具體。這個片段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用極短的句子,描繪一個場面。「像潑」「像倒」兩個極短的句子,就可以言盡雨水之大。如果在日常的寫作中,學生能夠嘗試運用長短句結合的手段進行描寫,作文的語言形式能更有變化。

(四)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簡單而言,就是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將常見的事物陌生化處理。這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寫作思路:換種角度看待尋常事物,讓常見的景物描寫煥發出生機。以《格列佛遊記》為例,「周圍的田野像不盡的花園,圈起來的田地一般都是四十英尺見方,就像許許多多的花床。田地間夾雜著樹林,樹林約佔地八分之一英畝,據我推斷,最高的樹大約高七英尺」這是主人公變小以後,所見的場景。原本常見的景色,在「巨人」的眼裡,一下子變了,給人新奇之感,更為好奇後面的故事情節發展會如何推進。

在我們的寫作中如何運用這種陌生化的技法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寫花可以改變常見的人眼觀察的角度,把自己當作小昆蟲,放大花朵的細節,描摹花朵。

參考文獻:

〔1〕黃杜冰.淺談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J].新課程(上),2012(2).

〔2〕胡先晴.記敘文穿插景物描寫的方法探究[J]. 語文教學通訊(D 刊),2014(3).

〔3〕陳雙慧.闡幽發微 興味盎然——品讀片段學景物描寫六法[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6).

〔4〕金庸告訴你:環境描寫是情節發展的助推器[J].牛銳.寫作(上旬刊). 2017(04).

〔5〕語文課本中的小說教學與考場運用結合的一點心得[J].魏芳芳.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03)

〔6〕如何在寫作中運用環境描寫[J]. 饒龍霞. 亞太教育. 2016(19).

相關焦點

  • 「統編」語文教材使用指南來襲
    統編語文教材最大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多讀書,構建成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設計的3個原則是:學生自讀,教師引導原則;課外為主,課內為輔原則;略讀為主,略讀精讀相結合原則。自讀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是課內教讀走向課外閱讀的一座橋梁,教師教好自讀課,才能真正落實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建議。
  • 統編教材1-6年級單元習作歸類總複習(考場實用版)
    (1.名字的由來;2.為什麼被稱為「國寶」3.外形、食物、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繁殖……4.選擇最感興趣的方面,按照順序,突出特點,描寫生動,融入情感)四上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
  • 淺議統編語文教材低段標點符號教學策略
    表1 人教版與統編版教材中低段標點符號學習內容例舉年  級人教版統編版一年級(上冊)無1.第7課《青蛙寫詩》課後練習:青蛙寫的詩裡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一年級(下冊)1.第11課《美麗的小路》,我會讀:美麗的小路不見了。
  •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會
    小寒雖料峭,識字研花開——《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會 2021年01月07日 16:16:23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莫宇)
  • 統編教材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經中央文教小組批准,根據中央轉發教育部黨組《關於編寫普通中小學和師範學校教材的意見》,教育部責成人教社先後編寫出版了兩套通用教材:第一套是中小學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三套教材),第二套是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人教版第四套教材),但只出版了一部分。第三輪統編教材在1978年至1988年編寫。鄧小平同志恢復工作即分管科教工作,要求儘快編寫全國統一的中小學教材。
  • 小寒雖料峭,識字研花開——《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
    小寒雖料峭,識字研花開——《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會 2021年01月07日 16:16:23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莫宇)
  • 惠濟區舉行上學期小學中段語文統編教材培訓
    (教研室)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教育教學活動有序開展,更好地幫助教師了解統編教材,有效實施課堂教學,優化教學與教研方式,9月16日,惠濟區組織三、四年級全體語文教師參加小學中段語文教材教法培訓活動,活動採用分散學習和集中研討的形式進行。
  • 教師為什麼要用心梳理統編版教材各單元「語文要素」
    在手頭沒有全套小學教材的時候,在沒有對十二冊教材中的語文要素進行梳理的時候,可能大多數教師對這個新名詞、新概念一頭霧水,陌生且莫名。後來,筆者在一邊思考、追問的同時,花了不少時間將統編版小學十二冊教材中的單元語文要素進行了分冊梳理,並且有意識地對某些專家缺乏邏輯的「梳理」進行糾偏(在教材解析和單元說明中,將指向閱讀的單元重點目標稱為語文要素,而將指向習作表達、口語交際等方面的不稱為語文要素)。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李潤文 孔德淇 戴雲/中青在線 2018-07-15 16:41
  • 【統編教材答疑十二】|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教學問答三則(8)
    教學環節設計建議:環節一、融合讀寫結合,建構評價指標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入選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通過讀寫結合,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的原理,學生就能很快發現寫作方法。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三科統編教材將於2019年覆蓋小學初中所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設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  編出教材只是第一步,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表示,要建立健全國家級、地市級、縣級三級培訓體系,計劃通過三年完成三科教師全員培訓。  此次由教育部統編的三科教材,將取代原「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等各個版本,過去由多家來編,相互之間有個借鑑創新。由國家統編以後,如何保證教材不斷地完善和提高?
  • 「統編教材識字板塊編寫特色及教學建議」,低段語文老師收藏好
    識字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相比傳統教學,統編教材在識字方面,無論是內容編排,還是教學策略,都有所調整。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新增了識字、寫字教學的基本字表,提出了識字要講究先後序列的問題,不是盲目地認為越多越快、越難越好。當前識字教學有哪些問題和誤區?統編教材各年段識字板塊有什麼特點?
  • 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 如何用統編教材上好小學習作課?聽聽教材編輯怎麼說
    那麼,統編三年級教材在寫的方面有哪些考慮?是怎麼編排的呢?教學中須注意哪些問題? 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 1. 能力序列化 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
  • 關於國家統編教材,好消息來了
    日前,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專家團隊對兩版教材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教學指導建議,調整學業評估標準,在學年總課時數範圍內,各地可結合實際對課時安排、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使其更加符合該學段民族語言授課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實際。同時,自治區還翻譯印發《義務教育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蒙古語文字生僻字詞對照表》,幫助學生對照理解。
  • 【教材教法】如何用統編教材上好小學習作課?聽聽教材編輯怎麼說
    那麼,統編三年級教材在寫的方面有哪些考慮?是怎麼編排的呢?教學中須注意哪些問題?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習作編排特點1. 能力序列化在編寫之初,編寫組即確定了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不要求習作緊緊依附於閱讀單元。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翻開統編語文教科書,《〈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講的是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嶽陽樓記》中範仲淹唱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講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己亥雜詩》中龔自珍堅定「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信念是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捨生取義」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 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  題: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編語文教材出爐引關注  教育部介紹,根據統編統用、3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針對新編語文教材,因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讓大家倍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