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比較、教學實踐,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以及名著中的環境描寫片段,幫助六年級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學習多種環境描寫的寫作技法,以提高學生的文本感受能力和寫作能力,並為銜接初中語文打下基礎。
【關鍵詞】環境描寫 統編版語文 寫作教學
2019年秋季起,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後文簡稱「統編版語文」)全面推行。對於筆者所帶的六年級學生而言,從人教版語文教材跳躍到統編版語文教材,不是簡單的課文內容的調整,而是包括了教師教法、學生學法、課本結構等多方面的改進。
眾所周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結構並列呈現。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單元提示中寫到:「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發揮想像,創編生活故事」。顯而易見,前者是閱讀中的語文要素,後者是寫作中的語文要素。這是整套教材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環境」這一關鍵詞。且編者將環境描寫放置於小說單元的學習背景之下。
對於小說而言,人物、情節、環境是三要素。小學階段只作為初步的了解學習。且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說的教學重點往往是人物形象、情節安排、主題思想。對於環境描寫的學習總是簡單帶過。筆者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跳出「小說」這一體裁的限制,環境描寫其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處不在。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小學生對故事有著天然的濃厚興趣。而在這些有情節的故事中,優秀的環境描寫,在語言形式、內容傳遞、意境表達等方面都能給少年兒童以積極的影響。
本文依託第三學段統編版語文教材,結合高段學生課外名著閱讀作例舉分析,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在寫作中的應用作簡單研究。
01揭開環境描寫的面紗,修煉火眼金睛
六年級學生雖是第一次正式接觸「環境描寫」這個詞,但對於環境描寫早已不算陌生。環境描寫最常見的分類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顧名思義,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時令、風霜雨雪、草木花卉、山川湖海、花鳥魚蟲等。雖然不曾明確提出過「自然環境」的概念。但是在學生的日常語文學習中,其實已頗為尋常。如:統編版五下《冬陽童年駱駝隊》「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祖父的園子》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
社會環境包括能反映人物所處的社會風貌的建築、場所、階級關係、社會生活、市井百態等內容。社會環境的描寫,能反映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人物生存狀況,從而幫助讀者理解主旨。其描寫範圍可大至時代背景,小至家庭住所,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如:統編版六上《燈光》「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周圍的宏偉建築,令人心頭光明而又溫暖」。
通過教師講授和例句展示,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能理解什麼是環境描寫。
02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提供閱讀技巧
環境描寫限制了人物活動的時間、空間,交代了人活動的背景,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心情。愈是優秀的記敘作品,環境描寫愈是猶如渾然天成的修飾,絕非可有可無的點綴。它的篇幅短小,卻依然能很好地服務於文章的主題揭示、人物刻畫。小學階段所接觸的文本中,環境描寫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一)渲染氣氛
統編版六上《窮人》開篇就描繪了屋外狂風暴雨的情景:「屋外寒風呼嘯,洶湧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通過對外部天氣的描寫,營造了一種隱隱不安的氣氛,並與屋內溫暖舒適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學生閱讀後,能很快抓住關鍵詞,想像畫面,體會這種不安、緊張。
(二)反映心情
曹文軒的《草房子》中,杜小康離開校園之後,跟隨父親養鴨,遭遇到暴風雨。文中有段環境描寫:「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蕩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這裡對天色、河水、蘆葦蕩的描寫直接反映了杜小康內心焦躁、鬱悶的心情。
(三)刻畫人物
統編版六上《橋》中有大量對洪水的描繪:「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這些環境描寫,將洪水的兇猛殘暴反映得淋漓盡致。而在這洶湧的洪水中,老漢「像一座山」。兩相對比,將老漢威嚴鎮定、捨己為人的形象一下就襯託了出來。
(四)推動情節
再以《橋》為例:「雨突然大了」「近一米高的洪水……」「洪水的獰笑」「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可以從語段中發現雨越下越大,洪水洶湧而至,水越漲越高。正是因為洪水的上漲,才會有村民爭先恐後逃離的場面。小說中不斷的環境描寫,很成功地推動了情節發展。
(五)埋下伏筆
統編版四下《小英雄雨來》開篇有一段環境描寫:「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河裡長著很多蘆葦。河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裡。」
它重點對於還鄉河上的蘆葦蕩進行了描寫。整個畫面唯美舒適。去掉這個自然段對文章內容是否有影響?影響很少,至少文章的情節可以繼續推進,不受影響。但是去掉之後,後文出現雨來遊泳逃走的場景時,也就不顯得那麼理所應當,妙趣橫生了。因為這段環境描寫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後文的情節安排埋下伏筆。
(六)深化主題
有時候,適當的環境描寫還有深化主題的作用。統編版五下《祖父的園子》結尾部分,有一段描寫:「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營造了一種自由、安逸的氛圍,能夠反應「我」悠閒自在的這種心境。
當然,一處環境描寫可以同時肩負多重作用,這就需要結合文本深入分析了。
03掌握環境描寫的方法,升級寫作技法
既然環境描寫有如此多的作用,那麼如何才能結合日常教學,指導學生在記敘文的寫作中加入合適的、出彩的環境描寫呢?首先,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大多都是自然環境描寫。對於寫景,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例如「從各種感官角度描寫」「運用合適的修辭」等常見的寫作技法。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和思考,結合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各年級語文要素安排,歸納出整理以下幾點寫作技法:
(一)動靜結合
統編版語文五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景物描寫。緊接著,在五下的第七單元,「語文要素」為「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以五下《威尼斯的小艇》為例:「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譁笑和告別的聲音。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這就是一個經典的動靜結合的片段。
一開始就是小艇散開的場面,作者以人們的談笑聲寫整個場面的熱鬧,呈現了一幅動態的美圖。緊接著,水面平靜下來,聲音逐漸減弱,用月影、石頭建築、橋梁、駁船展現威尼斯夜裡的寧靜。這樣由動轉靜,動靜結合,一下子營造出一種熱鬧過後安靜、平和的氣氛。
(二)展開想像
統編版語文六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有:習作時,發揮想像,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草原》中作者這樣描寫草原上的小丘:「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小丘的線條在作者眼裡成了中國畫,並且用專業的「渲染」「勾勒」等國畫手法,極言小丘的翠色慾流,給人美的享受。這是一個別出心裁的想像,在作者的眼前,出現的不是小丘,而是美妙的畫作。
「運用想像」這一手法,學生並不陌生。但是能做到奇、妙、新,仍需要不斷地修煉。
(三)妙用短句
六上《橋》的環境描寫也很有特色。開篇第一段「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這是一個精彩至極的小說開頭。在常規的寫作教學中,我們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句子寫得越多越長,就越是詳細具體。這個片段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用極短的句子,描繪一個場面。「像潑」「像倒」兩個極短的句子,就可以言盡雨水之大。如果在日常的寫作中,學生能夠嘗試運用長短句結合的手段進行描寫,作文的語言形式能更有變化。
(四)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簡單而言,就是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將常見的事物陌生化處理。這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寫作思路:換種角度看待尋常事物,讓常見的景物描寫煥發出生機。以《格列佛遊記》為例,「周圍的田野像不盡的花園,圈起來的田地一般都是四十英尺見方,就像許許多多的花床。田地間夾雜著樹林,樹林約佔地八分之一英畝,據我推斷,最高的樹大約高七英尺」這是主人公變小以後,所見的場景。原本常見的景色,在「巨人」的眼裡,一下子變了,給人新奇之感,更為好奇後面的故事情節發展會如何推進。
在我們的寫作中如何運用這種陌生化的技法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寫花可以改變常見的人眼觀察的角度,把自己當作小昆蟲,放大花朵的細節,描摹花朵。
參考文獻:
〔1〕黃杜冰.淺談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J].新課程(上),2012(2).
〔2〕胡先晴.記敘文穿插景物描寫的方法探究[J]. 語文教學通訊(D 刊),2014(3).
〔3〕陳雙慧.闡幽發微 興味盎然——品讀片段學景物描寫六法[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6).
〔4〕金庸告訴你:環境描寫是情節發展的助推器[J].牛銳.寫作(上旬刊). 2017(04).
〔5〕語文課本中的小說教學與考場運用結合的一點心得[J].魏芳芳.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03)
〔6〕如何在寫作中運用環境描寫[J]. 饒龍霞. 亞太教育.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