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讓很多人心有餘悸。因躲閉疫情和家庭原因,我也窩在老家長達半年之久,8月底才來到我的大武漢。聽親人們講,武漢已經開放3、4月了,已經基本恢復了往日的繁華。街上人來人往,該堵的地方已經在堵,商場也已經、夜市也變得熱鬧非凡。可回到小區,原來開滿店鋪的底商,掛出門面轉讓、出租的店鋪竟有近十多家。關閉的門店中,有診所1家、水果店1家、菸酒店兩家、五金店1家、花店1家、燒烤店2家、餐館1家、美團買菜1家、副食店1家、按摩店1家,而存活下來的門店中,兩家裝修公司把1樓的門面轉租了出去,自己去了樓上,藥店、車行也分租出去了2樓,私人副食門店也縮減了門店面積。當我寫這篇文章之時,雖然也陸續有新人接盤,這些出租的門面大多數還處在待租狀態。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只是社區底商並沒有什麼代表性,我本人的主業是廣告製作類公司,有個餐飲客戶關閉了開設多年的楚河漢街店和漢陽王家灣店,只保留了漢口花園道店,這些地方都是三鎮的繁華商圈。漢口民生路與黃陂街一帶,也有好幾個店鋪也貼上了招租的告示。漢口解放大道崇仁路至二七路沿線,原來都極少有空鋪,現在路過,也看到了很多個空置轉讓轉租的店鋪。街道口新世界3樓大半層也在閉店重裝重新招商。漢陽攔江路、漢陽大道沿線也出現了諸多空鋪。
窺一斑而見全豹,雖然官方並未給出具體新增與關閉數據,網上也未查到,但實體店大量關閉已是不爭的事實。
究其原因,可以說當下實體面臨三座大山。
一是電商擠壓生存空間本來這幾年電商的崛起就在不斷殘食實體的份額,但去年的疫情更加劇和強化了這一進程。疫情之下不能出門,更把社區團購、內容電商、直播電商來了一把火上澆油。實體的生意不可否認都受到了影響。
再者不斷上漲的房價拉升了門面的租金。進一步蠶食了實體店的利潤。網上有段子說:「半年給房東、三月給員工、三月買材料、老闆一場空。」雖有誇張,但也真實反映了當下實體的困境,很多時候真的是在給房東打工,而房東又在給銀行打工。
第三就是運營成本逐年增加人工工資、物流成本、原料成本的增加,讓人陷入兩難處境,漲價沒生意,不漲沒利潤。
實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2020實體就真的沒有機會了嗎?危機危機,我們即要看到危,更要看到機。所謂危中有機。
騰籠換鳥 擇機出手筆者一個朋友是某著名休閒食品店加盟商,他說:「原來好多看得上的位置都被人佔據,根本拿不下來。今年反面出現了好多位置還不錯的空鋪,這正是一個機會」,所以他果斷的籤下了解放大道礄口路某廣場臨街商鋪,新開了一家加盟店,筆者也進行了跟投。他計劃年前爭取再開三家店,已開一家,另兩家也在接洽中。為免廣告嫌疑,我這裡就不上圖了。
轉型升級 逆市擴張筆者一個親人是從事內衣銷售行業。這是一個十分傳統的行業,市場已經接近飽合,很多商場招商甚至不太歡迎類似品牌。但他們轉變了傳統的銷售模式,往服務、銷售結合的模式轉型 ,除了產品銷售本身,致力於傳播內衣知識和乳腺護理,來塑造健康、先進的品牌形象。在今年也引入了部分投資,也新開了好幾家店,完成了行業的逆市擴張。
快速出手 佔領市場上面提到的江漢路旁邊民生路的一個客戶,疫情之前才投資上百萬開的密室逃脫店,今年我剛到武漢不久就給我打電話,要在旁邊再開一家,我驚訝之餘,疫情停業幾個月,這才開業三四個月,又投上百萬開店,真有這麼賺錢嗎?聊天他說:「哪裡,還不是要進行融資,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要快速佔領市場,等所有人都緩過來,就沒你什麼機會了。」第二家店幫他做完門頭廣告後,前幾日他又告訴我第三店的物業城管審批正在進行中了。誠然,今年很多行業行情確實不是很好,甚至面臨著大洗牌,很多資源少、資金不雄厚的門店,不得不面臨關閉的處境。但同樣,就相當於留下了市場空間,競爭減小,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抓住機會,迅速佔領市場,待市場回暖,你就是佔了先機的那批人。如果行業很好,蜂擁而入,試想,你真的能更容易站穩腳跟嗎?
所以,2020年是危險的一年,更是機會的一年。樓下的未賣的鋪子竟然也都賣出,而且也都租了出去,在陸續開業裝修中。從街道口新世界搬走的客戶又重新找了社區門店,轉型於線上線下結合,生意不錯。我的幾個兄弟們開了房產中介,沒曾想今年竟是行情最好的一年,本季度一舉拿下武漢市的銷冠。
寒冬過後必逢春,實體店仍大有可為。只要我們能夠選擇項目,抓住機遇,不盲目不焦躁,堅持下去,定會逆勢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