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
李君如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了解這24個字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從而在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領悟過程中把它們內化於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做人幹事、處世待人的「一定之規」。毛澤東曾經提出一個很深的問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他是這樣回答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裡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同樣,我們也可以問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它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我們頭腦裡固有的,而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們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深刻總結。這裡,我重點談一談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8個字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歷史起點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提出,要「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根據黨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儘可能迅速地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和目標,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潮。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很樸素,甚至認為共產主義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後來經歷了一系列曲折,先是想「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遭受挫折後又重提「以階級鬥爭為綱」,一直到 「文革」,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很大影響。痛定思痛,「文革」結束後,我們經過兩年徘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這是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歷史起點。
■「富強」、「民主」、「文明」如何被寫進黨的基本路線之中
那麼,什麼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呢?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對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從內涵上作了分析,明確指出: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面,並不是說現代化事業只以這四個方面為限。我們的現代化還包括「高度的物質文明」、「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等任務和目標。這種認識,是過去從來沒有的,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我們的奮鬥目標是: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黨的十二大報告也是這樣提的。1982年制定的憲法則把「文明」放在「民主」前面,提出要建設一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都反映了我們在工作重點轉移之初的認識。
但是,此時在這個目標中並沒有「富強」這兩個字。由於過去長期批判所謂的「唯生產力論」,把抓生產等同於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致富等同於搞修正主義。所以在一個時期裡,人們都不敢言「富」。談「富」色變,形上學猖獗。當然,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不可能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去在農村,戰天鬥地,就是為了增產增收。縣裡每年秋收後一般都要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在總結先進典型時,大都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公社、大隊和生產隊。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歷史唯心主義是騙人的,真正管用的是歷史唯物主義。所以,後來撥亂反正全面推開時,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經過一輪輪逐漸深入的撥亂反正後,黨的十三大把「富強」兩個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寫進了黨的基本路線。當時的提法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在這樣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勢如破竹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越走越寬廣。
■從三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拓展為四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
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政策的放開、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分層加劇,社會成員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突出了,社會矛盾增多了。針對這種情況,在我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以後,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任務,並且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提了出來。十六屆四中全會後,黨中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布局,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布局。也就是說,我們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把社會建設也納入到工作全局中來考慮和部署了。在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後,十七大把「和諧」這兩個字寫進了黨的基本路線。這樣,我們的奮鬥目標就由「富強、民主、文明」三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四個元素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追求的四大價值目標。通過這樣一個歷史的回顧就可以明白,黨的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什麼會明確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了。
■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個過程
有人說,新中國成立那麼多年,就是改革開放也有30多年了,怎麼到現在才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並不奇怪。實踐是個過程,認識的形成和成熟也是個過程,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個過程。中國是這樣,西方也是這樣。比如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形成,就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經歷了幾個世紀。歐洲十四、十五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天主教教會對人和人性的束縛,形成了強勁的人文主義思潮;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進一步反對教皇統治和教會內部的特權、腐敗;到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深刻地批判了世俗君主制度,才形成了廣為傳播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念;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自由、平等、博愛」逐漸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口號,但並沒有馬上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一直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才成為官方格言,二戰時期還被維希法國改為「勞動、家庭、祖國」,到1946年和1958年才被寫進法國憲法。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也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不能僅僅理解為這只是國家追求的目標,與我無關。事實上,國家的追求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追求。「國家」這個詞,是個地理概念,更是個政治概念,是與政權相關聯的概念。而我們國家的政權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因此國家追求的價值目標從其實質來講,就是全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更何況,英文中的country、state,其中文譯為「國家」而不是「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離不開「家」、「家」離不開「國」,國家好了,我們大家都會好。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