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

2021-01-11 人民網

原標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

  李君如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了解這24個字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從而在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領悟過程中把它們內化於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做人幹事、處世待人的「一定之規」。毛澤東曾經提出一個很深的問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他是這樣回答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裡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同樣,我們也可以問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它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我們頭腦裡固有的,而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們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深刻總結。這裡,我重點談一談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8個字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歷史起點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提出,要「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根據黨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儘可能迅速地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和目標,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潮。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很樸素,甚至認為共產主義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後來經歷了一系列曲折,先是想「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遭受挫折後又重提「以階級鬥爭為綱」,一直到 「文革」,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很大影響。痛定思痛,「文革」結束後,我們經過兩年徘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這是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歷史起點。

  ■「富強」、「民主」、「文明」如何被寫進黨的基本路線之中

  那麼,什麼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呢?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對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從內涵上作了分析,明確指出: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面,並不是說現代化事業只以這四個方面為限。我們的現代化還包括「高度的物質文明」、「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等任務和目標。這種認識,是過去從來沒有的,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我們的奮鬥目標是: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黨的十二大報告也是這樣提的。1982年制定的憲法則把「文明」放在「民主」前面,提出要建設一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都反映了我們在工作重點轉移之初的認識。

  但是,此時在這個目標中並沒有「富強」這兩個字。由於過去長期批判所謂的「唯生產力論」,把抓生產等同於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致富等同於搞修正主義。所以在一個時期裡,人們都不敢言「富」。談「富」色變,形上學猖獗。當然,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不可能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去在農村,戰天鬥地,就是為了增產增收。縣裡每年秋收後一般都要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在總結先進典型時,大都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公社、大隊和生產隊。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歷史唯心主義是騙人的,真正管用的是歷史唯物主義。所以,後來撥亂反正全面推開時,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經過一輪輪逐漸深入的撥亂反正後,黨的十三大把「富強」兩個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寫進了黨的基本路線。當時的提法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在這樣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勢如破竹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越走越寬廣。

  ■從三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拓展為四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

  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政策的放開、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分層加劇,社會成員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突出了,社會矛盾增多了。針對這種情況,在我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以後,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任務,並且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提了出來。十六屆四中全會後,黨中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布局,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布局。也就是說,我們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把社會建設也納入到工作全局中來考慮和部署了。在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後,十七大把「和諧」這兩個字寫進了黨的基本路線。這樣,我們的奮鬥目標就由「富強、民主、文明」三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元素構成的現代化。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四個元素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追求的四大價值目標。通過這樣一個歷史的回顧就可以明白,黨的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什麼會明確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了。

  ■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個過程

  有人說,新中國成立那麼多年,就是改革開放也有30多年了,怎麼到現在才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並不奇怪。實踐是個過程,認識的形成和成熟也是個過程,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個過程。中國是這樣,西方也是這樣。比如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形成,就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經歷了幾個世紀。歐洲十四、十五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天主教教會對人和人性的束縛,形成了強勁的人文主義思潮;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進一步反對教皇統治和教會內部的特權、腐敗;到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深刻地批判了世俗君主制度,才形成了廣為傳播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念;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自由、平等、博愛」逐漸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口號,但並沒有馬上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一直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才成為官方格言,二戰時期還被維希法國改為「勞動、家庭、祖國」,到1946年和1958年才被寫進法國憲法。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也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不能僅僅理解為這只是國家追求的目標,與我無關。事實上,國家的追求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追求。「國家」這個詞,是個地理概念,更是個政治概念,是與政權相關聯的概念。而我們國家的政權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因此國家追求的價值目標從其實質來講,就是全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更何況,英文中的country、state,其中文譯為「國家」而不是「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離不開「家」、「家」離不開「國」,國家好了,我們大家都會好。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職業價值觀的塑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職業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目標和馬克思主義武裝思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黨的十八大用12個詞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適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要求,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價值理念。
  • 發揮高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統領社會思想,既是重建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也是凝聚社會信仰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然貫穿於整個國民教育體系,高等學校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來引領社會文化建設,這是大學不可推卸的社會使命和社會擔當。為此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 劉書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
    此後,一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多次論證和闡釋。當前,深入準確地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堅持幾條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     黨中央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完整概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實踐
    普遍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踐的主體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國家、社會、公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主體。然而,國家、社會是由具體的個體組成的,因此,推進每個公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情感認同,是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基礎的重中之重的實踐。
  • 漫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分成3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做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證。03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
    由江西省委宣傳部報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入選。此次評選,從初選的39種圖書中,經過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出13種圖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與建設,藝術加工、整理了100個生動的小故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所在。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概念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內涵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思想多元碰撞、文化深刻交融,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必須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管理,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才能保證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澱下來的傳統精神有機結合,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
  • 國風飄過五千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哪兒來
    國風,從字面意思看,是一個國家的風氣、風格,無論個人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就是這個時代的「國風」。 在古代政教傳統裡,「風」有「風化」的意思,這也是我們希望核心價值觀能具有的作用——所謂「美敦化,易風俗」,不僅能「潤物細無聲」地風化國內,還能影響世界。
  • 張廣斌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文化路徑探索
    研究覆蓋全國18個省(區市),參與研究學校300多所,研修校長骨幹教師4000餘人次,紮實有效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在中小學一線教育實踐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文化內生邏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在哪裡?我們認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襁褓中孕生的。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意義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它們突出的重點各有不同:日常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持續性,具體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靈活性,形象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藝術性,生活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踐性。這四種方式方法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它們統一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全過程,其旨歸在於突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  1.日常化。日常化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常態化和長效化。
  • 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大學作為育人機構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淬鍊器,不斷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科學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漸進過程 從個體的價值接受規律出發,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要歷經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行為認同四個階段。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娃娃抓起
    9月14日,渭南城區北塘實驗小學,老師向學生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近年來,我市各中小學、幼兒園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活動,充分發揮校園黨史長廊、櫥窗、展板、教室等教育陣地,張貼、製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營造濃厚學習氛圍,使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師生學習生活。同時,通過生動形象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兒歌、簡單易學的童謠等,引導孩子們理解核心價值觀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本報記者 崔正博 攝影報導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化」難題破解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也是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主導價值觀。然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相背離的社會現象,這就要求我們打破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實踐之間的隔閡,將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 包俊洪: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植根於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互相塑造的關係。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孕育並產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並塑造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
  •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
    亟須積極培育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價值共鳴,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引領。」這就要求我們切實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共識的引領作用,在解難題、尋出路、謀發展中發揮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共識的「強信心、聚民心」功能,增強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共識的「暖人心、築同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