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新開50家 診所正在從醫療行業底部快速崛起

2020-12-19 健康一線視頻網

作者:鄭琪 方欣葉

「一個本來處於醫療行業鄙視鏈底部的業態,卻在突然間開始被資本追捧,是出乎意料,也是情理之中。」

在丁香診所負責人楊澤方看來,醫療變革已是風起雲湧,診所行業的崛起則是因為原本的行業基礎太差,行業門檻低,資產不重。

螢火燎原。近年來,開診所一度成為創業者群體中的流行事件,診所也成為了投資人追捧的對象。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共有診所(含門診部)24.8萬家,較之2017年新增1.8萬家新開業,相當於每天平均新開的診所數量超過49家。

在非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體規模萎縮的同時,非公診所的數量卻在持續增長。《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數據顯示,非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從2010年的440,782家減少至2017年的427,777家,下降幅度約為3%。而這八年間,非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診所數量,則從173,434家逐年增加至211,572家,增幅約為22%。門診部數量從8,291家逐年增加至17,649家,增加了約113%。診所和門診部在非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量中的比重由41%上升至54%。

數量的增長只是診所故事的一部分。在楊澤方看來,即便得到資本垂青,診所的商業模式、團隊組建等依舊欠缺章法,行業付出了很多的學習成本。他告訴八點健聞,「診所的這些新兵普遍能力不足,過度自信,幹起來以後又覺得心驚肉跳,運營壓力超出預期。」

從「根本不同意」到「基本上認可」

2004年底,生活在四川的內科醫生呂奉平萌生了自己開一家診所的念頭。「我就是想當一個純粹的醫生,能夠看好病人就可以了。」一個不願意做科研,但喜歡和人打交道的女醫生就這樣辭去了大醫院穩定的工作,開始奔波在開診所的路上。

她知道,「診所肯定不能開在華西旁邊的。」彼時,成都市規定三環路以內的老城區不允許申辦醫療機構。想要開家診所,比登天還難。

2000年以來,政府逐漸出臺具體政策改善社會辦醫環境,促進社會辦醫進入快速發展期。但紙上的條文難落地,沒有細則的支持在基層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心就要開家診所的呂奉平打了個擦邊球,將診所開在了「缺醫少藥」的高新區。

高新區是成都市的開發新區,那時候整個高新區甚至「連一家公立醫院都沒有」。老百姓看病太難了,很多到醫院看病的人其實都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家門口又沒有診所,被逼無奈只能到遠在老城區的大醫院看病。

彼時,開診所最難的點在於拿到一張牌照。

「只要你讓我開,無論在哪個地方,只要有人就可以。」為了一張診所牌照,呂奉平來來回回跑了幾個月的政府大樓,遊說領導到口乾舌燥。呂奉平記得很清楚,從2005年3月31號提出申請,到8月16日拿到,這張牌照她等了138天。

拿到牌照的那天下午,呂奉平就開始購進診所需要的常備藥物,準備兩天後的開張。

8月18日,呂醫生連鎖診所在成都高新區的第一家診所正式開業了。「下午三點鐘才來了第一個病人。」那一天,只有呂奉平一個醫生的診所共接待了三位患者,收入100多塊錢。

診所行業在2009年終於迎來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國家陸續出臺多篇針對社會辦醫導向明確、內容具體的政策,對社會辦醫產生巨大影響。

2010年11月,《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0〕58號)明確「鼓勵有資質人員依法開辦個體診所」,鼓勵政府購買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這是第一篇明確針對社會辦醫的政策,放寬了社會辦醫的準入標準。

2013年9月,《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要求「落實對非公立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

這一年6月,「急診女超人」於鶯從協和醫院離職後,「打造一家有溫度的診所」成了她的理想,也成了她的一個標籤。但由於「環境條件還不允許」,於鶯的理想只能暫時放到一邊。

隨後的幾年,政策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2015年6月,《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國辦發〔2015〕45號)提出堅持開門辦醫,對社會資本實行「非禁即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承接當地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以及政府下達的相關任務,並逐步擴大購買範圍。將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政策。

從「根本不同意」到「基本上認可」,並輔之以明確的準入態度,呂奉平最大的感受就是審批沒有那麼難了。2016年,呂奉平拿到了全中國第一張全科連鎖診所牌照。

2017年9月1日,從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離開後,於鶯宣布要做自己的紮根社區的連鎖診所了,診所的名字很詩意:水岸祐鄰。

從協和離職時的「環境條件不允許」,到再次離職時的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甚至支持在職醫生舉辦私人診所,大環境改善了,於鶯認為各方麵條件相對成熟了。

在醫生們紛紛下海開診所的同時,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作為醫療領域的後起之秀,奮起直追。2016年1月,丁香園旗下丁香診所杭州濱江店正式營業。

楊澤方告訴八點健聞,在醫療大健康的賽道上,不進入醫療核心,不組建自己的醫療隊伍,肯定成不了業內的領跑者。而為什麼會選擇做診所,他表示,如果做大型醫療機構,資產太重,在非基礎醫療上會和公立醫院產生正面競爭,勝算不大。但基礎醫療目前還很薄弱,相對更容易進入,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品牌。

將扶持政策落實到細則

將宏觀扶持政策落實到細則,實現真正可在各地執行,這是診所界從業者的共同心聲。

「從政策形勢上來看,國家是鼓勵民營診所發展的,但是在具體落地過程中,還是會遇到許多細節方面的障礙。」強森醫療集團董事長何海洋告訴八點健聞。

他以醫保審批為例,每個城市的速度不一樣,西安目前是一年審批一次,如果當年錯過了審批時間買就只能等到下一年再申請。而在成都,每三個月就會審批一次,相對來說效率更高。

2018年7月,上海市重磅出臺「健康服務業50條」政策,給非公醫療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健康服務業50條」在非公診所設置方面的細則規定,尤其令人耳目一新。首先,醫生是社會辦醫中最重要的醫療資源,「健康服務業50條」放鬆了醫生從業限制,支持註冊全科醫生自主執業,開辦全科醫生診所,並實行備案制等鬆綁措施,釋放了醫生這一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環。同時,支持和鼓勵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創新、在職或離崗創新創業,對經同意離崗的,可在3年內保留原有人事關係,給醫生走出體制、開辦診所解開現實枷鎖。

此外,「健康服務業50條」明確提出「先行放開100張床位及以上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全科診所和中醫診所的規劃限制」。

2019年1月17日,上海市衛健委對「健康服務業50條」進行細化,下發了《關於優化本市社會辦醫療機構設置管理的意見》,其中明確表示,從3月1日起,對於100張床位及以上社會辦醫療機構,以及個體診所、中醫診所、全科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不做數量、等級、選址距離等限制。

這意味著,上海100張床位以上的民營醫院及診所之間的選址距離限制將很快被取消。長期以來,醫療機構之間的選址距離限制,一直是阻礙社會辦醫準入的巨大障礙,從中央到地方取消醫療機構審批的距離限制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基層診所方面,惠州、深圳早在2014年就取消了門診部、診所的距離限制,全國層面「個人診所申辦不受區域衛生規劃限制」的政策也寫入了國家文件,但全國多地並未出臺落實細節,以至於多層級的政策之間「打架」。

相比於上海等一線城市,廣州、深圳、成都、杭州等經濟比較發達的二、三線城市在政策上更加開放。於鶯此前曾提到,以醫保為例,在北京、上海開家診所申請醫保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杭州、成都,只要符合條件,甚至可以直接刷醫保金餘額。

醫保支付是最大的難題

對於診所來說,患者自付、醫保支付、商保支付是三種主要的支付方式。合理的支付方式組合可以使診所的利潤最大化。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診所都是以患者自付為主,部分接入了商保支付,僅有少數診所能夠實現醫保個人帳戶支付。

呂醫生連鎖診所已經可以使用醫保個人帳戶進行支付,但是慢病管理以及特殊門診開藥的醫保支付並沒有接通。

「即便醫療機構的準入已經放開了,但與之配套的醫保支付系統還沒有完全打通,這對診所的業務發展造成很大阻礙。」呂奉平告訴八點健聞,很多慢病患者在診所開藥很便利,但是政策卻並不支持診所的相關醫保支付,這樣一來患者還是要到二甲及以上的醫院就醫。

丁香診所負責人楊澤方也表示「期待政府可以向民營醫療機構採購基礎醫療服務,讓體制內外的基礎醫療機構能同場競技。」

卓正醫療總裁周方則對八點健聞表示,希望醫保支付政策能夠向上海等城市學習,「允許患者在醫保標準支付的基礎上再自付或商保,而不是二者只能選其一,這樣既可以減輕患者負擔,又能夠支持私立優質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起到分級診療的作用。

(文中有關診所、社會辦醫的政策背景和數據資料,由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整理提供。)

相關焦點

  • 每天新開52家,私人診所的「黑」你想像不到
    簡單地說,私人診所,「有資質就可以開」。於是,「診所開辦潮」興起了。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私人診所數量為17.8萬家,相比2010年新增4000家。 2013年,國務院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等7個方面的政策。
  • 每天新開52家,黑診所的「黑」你想像不到
    於是,「診所開辦潮」興起了。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私人診所數量為17.8萬家,相比2010年新增4000家。2013年,國務院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等7個方面的政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措施,「將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政策」。在這兩項措施指引下,私人診所和公立醫院的區別正在一點點消失。截至2015年年末,全國診所數量為19.6萬家,兩年新增1.2萬家。
  • 7年建21家診所,年營收2億,卓正醫療正在籌建第一家醫院
    人對健康的追求沒有止境,單靠公立醫院滿足不了,這正是中高端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空間所在。從2012年底步履蹣跚開下第一家200多平方米的診所,到2019年3月第21家近3000平方米的診所開業,深圳卓正醫療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正醫療」)用7年的時間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中高端多專科民營診所運營模式。卓正醫療2012年起家於深圳。
  • ...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診所|疫情|緊急|醫療|門診部|機構|數量|...
    可能是2020年各行各業的心聲,醫療服務行業尤其如此。持續的疫情、停診的政令,給民營醫療帶來了巨大衝擊,作為醫療服務最小單元的診所,也在本次疫情遭受重創。(此處包括門診部、衛生室/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診所類醫療機構)轉讓信息的醫療機構有578家,在疫情高峰期後的3月有317家診所類機構尋求轉讓,是2月診所轉讓數量的6倍。
  • 發力醫療市場,沃爾瑪計劃到2021年在美國開設至少13家診所
    CNBC 7月23日消息,沃爾瑪證實,將於年底前在大亞特蘭大地區至少新開6家沃爾瑪醫療診所。沃爾瑪本周宣布,沃爾瑪醫療計劃於明年進入佛羅裡達市場,首先登陸傑克遜維爾地區。沃爾瑪今年6月表示,將於年底前在芝加哥新開2家沃爾瑪醫療診所。
  • 兒科診所行業報告:醫療資源向基層轉移 民營兒科連鎖診所興起
    近來年,連鎖兒科診所在一二線城市不斷出現。以兒童保健和疾病預防為特色、裝修童趣十足、接納聯合了體制內醫生資源的私立兒科診所正在迎來爆發。近日,探針資本針對該領域製作了年度行業報告,由動脈網獨家發布。一、需求旺盛兒科需求不斷上漲,是這些年的顯著趨勢。
  • 本小利高 民營資本扎堆口腔診所哈爾濱一年暴增200多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哈市已有約460家有資質的正規民營口腔診療機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多家。  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看牙」似乎都成了一門不錯的生意,幹過的沒幹過的都想進來賺一筆。然而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哈市口腔診所的增速已經超過患者的增速。這是否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該領域的投資需求已經開始替代消費需求?「產能過剩」又可能給行業和消費者帶來什麼呢?記者再一次進行了調查。
  • 一個女醫生的連鎖診所樣本:8家診所都賺錢 人才培養周期長
    呂奉平還有一個夢想:讓李開復做呂醫生社區連鎖診所的形象代言人。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的呂奉平已行醫20多年,曾在成都經營一家二級醫院。一年多前,她賣掉醫院70%股權,專注於連鎖診所經營,雄心勃勃欲打造診所界的「紅旗連鎖」。目前,呂奉平已有8家正在營業的診所。
  • 醫美行業亂象調查:黑診所每年發生4萬起醫療事故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看臉的時代」醫美行業的快速發展,催生出整形、微整形等醫療美容需求,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亂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本報記者調查則發現,「看臉的時代」醫美行業的快速發展,催生出整形、微整形等醫療美容需求,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亂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記者近日實地調查發現,私人工作室、美容院等無資質機構「越界」提供醫美服務的老問題依然存在,持證醫師執照信息不規範等新問題也亟待關注。
  • 一年新開95家門店,為何柳傳志和王思聰都看中了拜博口腔?
    有違牙科傳統的高速擴張拜博口腔一年新開95家門店,這種大規模、高速擴張的勢頭,可謂逆傳統牙科風氣而行。過去,牙科診所雖然發展迅速,但是願意從事連鎖化經營的卻沒有幾家。大多數民營牙科診所在一個地方生根後,往往客流穩定,現金流充足。如果牙科門診走持續擴張道路的話,一來現金流壓力會很大。以拜博口腔為例,其一年內擴張了95家門店,同期虧損也由4900萬元增加到3.67億元。
  • 產業資本「嘗鮮」本土兒科診所
    兒科診所已經成為中國醫療產業資本追逐的「新大陸」。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在全國企業信息查詢系統的不完全搜索統計(關鍵詞「兒科診所」),在過去一年,全國有超過74家新註冊的兒科診所成立,過去五年內新增的兒科診所達到251家,這一數字與過去20年總計新增的數量相當。
  • 除了購物吃飯和親子遊樂 杭州新開商場紛紛引進醫療診所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國內一線城市抽樣調查的300餘家齒科、體檢中心及中醫養生商戶中,有16%已入駐商業項目,這一比例較2010年提升了3倍多。據通策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明日前透露,之所以從地產跨界醫療健康,就是看中這一行業未來幾十年的剛需。購物中心瞄準餐飲和親子業態,說到底是為了吸引客流,繼而帶動零售消費。那麼看似和零售完全不搭邊的醫療健康是否也能如願成為商場的客流發動機?「我們對這個項目最初的設想是以服務為主,其實也可以反哺到零售業。」
  • 中國是否會出現一家超過1000家的連鎖口腔醫療機構?
    編者按:疫情下口腔行業遭受重創,中國口腔行業資源整合被迫加速發展。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民營口腔醫療機構數量在6萬以上,其中個體診所佔絕大多數,連鎖口腔行業發展迅速但仍處於較早期,大部分口腔連鎖面臨門店數量越多,營業利潤越低的困惑,在此困境下,中國能否在短期內出現上千家門店的盈利口腔連鎖?想成為口腔界「巨無霸」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 臺灣開了家頂級醫療診所,診費12000元起!
    臺灣有很多各種類型的小診所,總計多達2萬3千多家,收費一般50臺幣到幾百臺幣,還有健保支持,看病算事很方便。
  • 瑞慈試水連鎖診所,玩轉大醫療產業鏈
    瑞慈醫療首席醫務官繆曉輝向健康點記者表示,瑞慈診所將充分利用現有的體檢中心,充分實現場地、醫療設備和人員的最大化利用。瑞慈在上海的診所目前已經與上海三甲醫院的30餘名主任醫師籤約,未來希望將多點執業的專家團隊擴展到300人的規模,收費以公立醫院特需門診的標準為參考,目標將是中高端用戶。未來還將與商業保險打通,計劃在三年內30%到50%的支付由商業保險完成。
  • 長沙今年猛增近200家牙科機構 行業或迎洗牌
    &nbsp&nbsp&nbsp&nbsp長沙今年猛增近200家牙科機構&nbsp&nbsp&nbsp&nbsp朝陽行業引資本追捧,民營機構價格戰藏隱患,行業或迎洗牌&nbsp&nbsp
  • 蘋果考慮收購初創診所Crossover 進軍醫療保健行業
    蘋果考慮收購初創診所Crossover 進軍醫療保健行業  黃粱 • 2017-10-17 14:44:08 來源:前瞻網
  • 醫療文書不容馬虎 多家診所因此受罰
    近日,多家診所因患者病歷、門診日誌等醫療文書不規範受到處罰。市衛生監督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醫務人員應當按照《病曆書寫基本規範》、《中醫病曆書寫基本規範》、《電子病歷基本規範(試行)》和《中醫電子病歷基本規範(試行)》要求書寫病歷。
  • ...家到開近80家牙科連鎖,20年行業洞察,孫延要締造中國式牙科診所...
    20年前,孫延一腳踏進口腔行業,從一名普通的牙科醫生到成為開創近80家連鎖口腔診所的「掌門人」。他不僅成功讓歡樂口腔躋身行業一線品牌,其一手打造的IDSO齒科聯盟當下也成為行業焦點,正幫助近百家診所實現高效運營管理。歷經口腔行業發展的幾大階段之後,創建「IDSO齒科聯盟」是孫延給自己的一次全新挑戰。
  • 民營牙科診所良莠不齊問題多:收費不透明 市民不信任
    現在,我不僅每天要刷3次牙,也提醒父母每天做好牙齒保健。」在市區一家銀行工作的鄭宇告訴記者。  採訪中記者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地不斷提高,口腔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  「最近幾年,來醫院檢查口腔、做口腔保健的人逐年增多,人們對口腔的護理意識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