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書院:一文讀懂韓非子「法、勢、術」三大精髓,領悟統馭之道

2020-12-13 百家號

《韓非子》是我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融合總結前代先賢「法、術、勢」三大思想精髓,達到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更是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統馭群臣的必讀經典。下面小編分別從「法」、「勢」、「術」三個方面來解讀這一曠世名著。

一、法:唯法是從,嚴明賞罰

在《奸劫弒臣》篇裡,韓非子向我們道出了「法」的必要性。告誡我們治理國家,需要「正明法,陳嚴刑」,只有這樣國家方能君臣互保,父子相親,強不凌弱,眾不欺寡,老幼得養,邊境不遭侵犯,避免國破家亡。這就好比如果沒有馬鞭和籠頭勒口,就算上古擅長駕車者造父也不能馴服馬匹;如果沒有圓規、矩尺和墨斗,即使上古巧匠王爾也難以畫成方圓;由此可以看出,治理國家需要建立「明法」「嚴刑」,只有施行法制,才能維繫社會秩序安定,才能讓國家發展井井有條。

明白了「法」的重要性,那麼「法」的內核是什麼呢?韓非子說: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這段話的主旨是說,國家法制的核心為刑和德,「刑」即「罰」,「德」即「賞」。韓非子認為君主掌管國家機器,只需用好「賞」和「罰」這兩個工具,就可以實行法制,駕馭臣民。

「法」的核心是「賞」和「罰」,那麼「賞」和「罰」又該如何實行呢?韓非子給出具體措施:群臣各自應該做什麼事、取得什麼樣的成績,臣子先提出預案和規劃。君主只需考核臣子做事的結果,如果成就與預案吻合,就獎賞;如果不吻合,就懲罰。此外,「言大功小」和「言小功大」均要受罰,不能以獲得巨大功勞來掩蓋其違法的事實。所以,唯法獨尊、唯法是從的法制觀念才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最好途徑。

二、勢:唯主是尊,「勢」乃保障

韓非子提出的「勢」是指權勢和威勢,但君王不可隨意借勢壓人,君王建立凌駕於國家機器的威信,主要是為了保障國家法律法規的正常施行。

《奸劫弒臣》篇裡強調:君主治國,講求「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是寄希望臣民主動愛戴。「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聽」,要明白天下人是很難自願去工作效力。而「使人不得不愛我」、「使天下不得不為己」這類觀點,就是君主的「勢」。韓非子把身貴、位尊、威重、勢隆稱為「四美」,認為這是君主必備的四大要素。

威勢真的有這麼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桀雖昏庸無能,卻貴為天子,威加海內,所以能管制天下;堯品德賢能,但做平民的時候,連三戶人家都管不上,這就地位卑微,威勢不夠。韓非子指出一個人雖然德才兼備,但如果沒有權勢地位,他還是不能管制那些不肖之徒。所以,「位高」、「勢重」是君主治理天下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三、 術:主靜臣動,考核事功

韓非子提到的「術」,指的是君王「馭臣之術」。其內涵分為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陰密者,追求主靜臣勞,主隱臣顯;第二個板塊則是陽明者,講求一依法令,考核事功。

在第一個板塊裡,韓非子勸誡明君治國馭臣,要遵循「道」。「道」的特徵是「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讓事物依照規律運行,不加幹預和指使。以此為啟發,君王治國理政時,不要把想法和欲求暴露給臣下。如果臣下洞察到君王的想法,就會按照君王希望的樣子去偽裝,按照君王想要的結果去偽造事功。如此一來反而不利於國家公器的正常運轉,社會的健康發展!

在第二個板塊裡,講求的是以法治臣,絕無偏私恩惠。即使臣民再有功勞和能力,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品德再高尚也不能無功而受賞,需做到違法必究,賞罰分明。君王駕馭臣民不需事必躬親,而是以威勢督管臣民,讓臣民建言獻策,落實執行。事畢之後,再把言、事、功放在一起考核比對,相符則賞,不符則罰!

在今天看來,這兩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仍然適用當下。韓非子總結提出的「法、勢、術」思想精髓對於今天的管理者來說仍是至尊寶典。啟迪古人智慧,傳承國學經典,博學書院亦設置韓非子相關內容——《法家智慧》課程與大家一起研修企業管理之道,提升人生格局,習悟管理智慧。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韓非子的「法術勢」,韓非子提出的「法術勢」是何意
    「法、術、勢」是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在韓非子之前,出現了商鞅、申不害、慎道,這三個人的思想各有特色,商鞅的思想重法,申不害的思想重術,而慎道則看重「勢」。韓非子結合三位前輩的思想,在其老師荀子之性惡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的治國思想。下面,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韓非子「法、術、勢」思想之各自特色。1、韓非之「法」的思想對於「法、術、勢」思想,韓非子最看重「法」,韓非子認為,一個國家的律法,必須由官府編撰成文,而且公布天下,施行法的方式當以「賞罰」進行強制性施行。
  • 韓非子論「術」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敖海靜  韓非子的政治思想是圍繞法、術、勢三個核心概念漸次展開的。以往,我們對其中的「法」概念關注頗多,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術」和「勢」的深入解析,不免使我們對韓非子政治思想的認識存在某種缺陷。
  • 傳統文化的十二「道」精髓
    圖片來源:綜合整理 我國的國學之道,包括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孫子、管子、韓非子、鬼谷子等古代名人的名人名言和他們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文化精髓
  • 博學書院:3句話領悟《易經》精髓,百經之首乾貨分享
    1、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循環不已乃道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一乃是太極,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天一坎數,由一生二,陰陽合德,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子一醜二,於天象為日月。這是中國的「對立統一」,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輔相成,相互演進,不可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
  • 韓非子的法術勢到底是什麼?
    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太史公說他「喜刑名法術之學,然其本歸於黃老」。
  • 呂廷君:韓非的「因道全法」思想
    韓非是先秦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巔峰之作,《韓非子》包含的法治思想比較豐富和系統,具有一定的原創性。韓非法治思想中的法哲學思想從「道」「理」出發,整合「法術勢」結構,系統性表達了「因道全法」之全面以法治國主張。
  • 博學書院國學智慧分享之如何快速學會辨別「真相」和「假象」
    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博學書院這裡與大家分享《呂氏春秋·疑似》篇中所記載的這則故事,以期在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保持一顆聰慧的心靈。魏國北部有個黎丘鄉,相傳有個鬼怪,善於裝成人家子侄兄弟的模樣。當地有個老人,在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鬼怪便裝做他兒子的模樣扶著他,一路上把他捉弄得好苦。
  • 明法去私,大道乃行|韓非子的法家思想與禮樂精神
    既是荀子的門徒,又深得老子思想精髓。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的觀點融合為一,再以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化之,建立了先秦法家思想體系。站在公與私的不同角度上辯證地看「義」與「利」的概念,會產生不同的領悟。而要國家強盛,出於小義和私利的所有舉動都應該被懲罰。如果身為一國之君卻搞不清公私大小的區別,那無論其希望秉承什麼樣的治國理念,都必然一事無成。國君一方面想要政治清明、上下齊心。
  • 法術勢:先秦法家社會治理理論的內涵、政治傳播 特點及其現代價值
    而就「法、術、勢」而言,一般認為其主要源於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而這一論斷實則肇始於《韓非子》對法家前輩的論述與批判,認為商鞅偏重於「法」,申不害偏重於「術」,慎到偏重於「勢」,而在韓非看來「法」「術」「勢」三者不應偏取一方,應合併於一而論,因「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因而就對「法、術、勢」的整體把握和哲學理論的系統性而言,韓非的確能稱得上法家的集大成者。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老子一,韓非子繼承了老子的「道」演化出萬物的思想。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一切的存在都是由「道」一步步演化出來的。韓非子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在戰國這樣戰亂的時期,社會就會演化出「法、術、勢」這些治國手段。簡單概括就是,君王在戰亂時期應該使用法制、權謀之術、威勢來統治國家。韓非子認為「時異則事異」。就是說,社會的形勢改變了,國君統治國家的方法也應該改變,而不能照搬古代和平時期先王的做法。
  • 那就趕緊來看一下《韓非子》
    在《韓非子》看來,術是人主必須掌握的統御方法和手段,其功能在於統御群臣。其重要特點就是隱而不見,具有「潛」、「藏」、「不欲見」的特徵。《韓非子》在總結商鞅、申子的思想的同時,也批評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在於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
  • 法家先驅三派:商鞅法治,申不害術治,慎到勢治
    「法」指公開頒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實施封建法治的刑罰制度。「術」是君主駕馭臣民、使之服從於統治的政治權術。「勢」即權勢,主要指君主的統治權力。早期法家學派中對於三者各有側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
  • 領導力中國傳統管理中的「情理法」和「法術勢」
    ,而西方奉行的是「法理情」,把法放在第一位,情和理要服從法,所以西方崇尚剛性制度管理,這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理念的產物。       早在兩千多年前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就提出了完整的管理理論,他總結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將商鞅提倡的「法」,申不害強調的「術」,以及慎到倡導的「勢」結合起來。法家講的「法」,指的是制度;術,指的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領導才能;勢,指的是領導權威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程度。合理的制度加上領導權威和管理技巧,其實就是一套很全面很完善的管理科學體系。
  • 申不害、商鞅無法、術之患,威麒拉杆箱裡的《韓非子·定法》經典
    在《韓非子·定法》中,韓非子首先學習和繼承他的法家前輩申不害、公孫鞅的成果。公孫鞅用「法」,申不害重「術」, 韓非子在《定法》開篇做了一個設問:「申不害、公孫鞅,這兩家的學說,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哪一家更為要緊呢?」(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 韓非子對古今之變的論說
    [8]雖然在通常的理解中,荀子思想通與法後王緊密相連,但是他明確地講,「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道過三代謂之蕩」(《荀子·王制》;類似說法在《荀子·儒效》裡也有),並且「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荀子·天論》)[9]。因此,對荀子來講,在道上面,古今一貫,並且已經在三代得以彰顯。那麼,他的法後王中的後王指的是誰,這在學界頗有爭議,但是,在《荀子》文本中,為什麼要法後王,似乎是很明確的。
  • 教學課堂:數學解題的道與術
    學習也要從道、法、術、器的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研究領悟,才能更好地掌握該學科的精髓和本質.多說無益,且看實例,來吧,上題.數學思維的根本之道是什麼?如果用最簡潔的文字來表達,應該是「抽象、推理」.上面的分析是在「道」與「法」的層面,繼續再到「術」與「器」的層面思考:如何構造模型呢?構造哪種模型呢?完形構造法有三種具體方式:有則組之,缺則補之,無則變之.
  • 永嘉書院的精髓—永嘉學館
    永嘉學館是永嘉書院景區人文景觀的精髓,在永嘉學館的大門口有三尊銅像,就是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中間的是薛季宣,是永嘉學派的創始人。左邊是陳傅良,是薛季宣的學生,傳承與發展了薛季宣的永嘉學派的學術思想。最右邊的是葉適,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 法家的精髓是什麼?如果理解法家思想?
    漢代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第一次為法家流派命名,並將其與儒、墨、道、名、陰陽五家同日而語:「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一般認為,春秋時期的管仲和子產,便是早期法家的代表,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等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與後期法家的代表——韓非,先後在各國實行變法,並在思想領域與儒家展開了激烈的論爭。
  • 空留思想在人間、還是口吃的韓非子,為何成就比皇帝還大?
    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韓非子》的著作實在是聞名於天下,可是我們聞的只是他的產物,他智慧的結晶,甚至近代著名學者、革命家章太炎稱「半部《韓非子》治天下」,這是多麼高的讚賞。可是我們沒有聽說過韓非除了著作外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這是為什麼呢?
  • 論語12.15: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重出。夫,音扶。約,要也。畔,背也。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於道矣。程子曰:「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