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淨化和宣洩(考研筆記158)
學生李清文 編輯
亞里斯多德《詩學》對悲劇的定義:「悲劇是一種嚴肅、完整而且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採用的模仿形式是人物的表演而不是敘述,並通過憐憫和恐懼造成這些感情的恰當的淨化。」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一、說在前面的話:
1、這是一個學生寫的考研複習筆記,是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摘錄、記錄,還有一點兒自己的隨想隨感。文中所錄的參考答題,也只是參考。
2、為了不把時間耽誤在與撲所迷離的平臺「規則」和舉報「用戶」之間的毫無實用意義的矯情上,下文中將用「話詩一句」的方式來改變文本表面。可能影響閱讀體驗,但為了不破壞參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個人的表述、轉述,出此下策。望讀者朋友們體諒我的無奈。
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
名詞解釋:淨化和宣洩
1、淨化是文學接受進入高潮的標誌之一,是指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繼共鳴之後不由自主地進入某種藝術的想像天地和情感狀態,使精神得到調節,使情緒得以排遣,使人格得以提升。
2、話詩一句:「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鮮。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漁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3、概括地說,所謂淨化,就是讀者通過閱讀作品而達到的一種雜念去除、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4、淨化一語,源於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與《詩學》。在《詩學》中,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的作用在於激起哀憐和恐懼,從而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按亞里斯多德的意思,淨化是文藝作品產生作用的重要方式。
5、話詩一句:《邶風·新臺》是一首諷刺詩。《詩集傳》:「國人疾之而難言之,故識其臺之所在而已。」《讀詩識小錄》:「『得此戚施』,承上文兩『不』字轉落,令讀者絕倒。」
6、在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學多學者對卡塔西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具有宗教含義的淨化說,二是醫學意義的宣洩說。
7、話詩一句:「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
8、持淨化說的人又有三派:一是認為悲劇的作用在於淨化憐憫與恐懼中痛苦的壞因素,使心理恢復健康; 二是淨化憐憫與恐懼中的利己因素,生成純粹的利他情感;三是淨化劇中人物的罪孽,如令觀眾感到人物的兇殺行為出於無心,因此兇手可告無罪。
9、話詩一句:《邶風·二子乘舟》是一首送別詩。《毛詩序》:「《二子乘舟》,思急、壽也。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詩集傳》:「賦也。兒子違紀、壽也。乘舟,渡河如齊也。」《詩經原始》:「詩人用意甚微而婉,不可泥詩以求事,尤不可執事以言詩。當迂迴以求其用心之所在,然後得其意旨之所存。詩非賦二子死事也,乃諷二子以行耳。」
10、持宣洩說的人亦有三派,一是認為悲劇的作用是以毒攻毒,即以悲劇內容來消解人的恐懼與憐憫的病態情感;二是藉助悲劇,宣洩人們的恐懼與憐憫情感,使情感趨於平靜;三是通過悲劇,重複激發恐懼與憐憫之情,以減輕這倆種情感的力量,以保持心理的平靜。
三、總結及其他:
1、關鍵詞:亞里斯多德、悲劇、憐憫與恐懼、宣洩
2、閱讀說明:上文中第1、3要點組成一個完整的答題;第4、6、8、10要點組成一個完整的答題。
3、我想說的:關於淨化,似乎有幾種說法。具體採用哪一種說法答題,還是要參照目標高校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