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階段:聽、說能力是培養的重點。
(2)著重培養幼兒們的多元文化知識和意識。就是說在教學時,也需要將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講給幼兒們聽,這種開放性多元文化意識,對於幼兒早期英語啟蒙是很有幫助的。
(3)潛在提升幼兒們學習英語的實踐能力。(本文重點討論下這個方向,從「實踐」到生活化、遊戲化,全方位「激趣」。)
語言認知理論是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
與行為主義和先天論不同,這種理論認為兒童的語言發展是天生的能力與客觀的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
像社會因素、語言因素、認知因素等都會影響到兒童的語言習得,而語言習得也將反過來影響幼兒認知和相關社會能力的發展。
我們如果想要深入地研究英語與遊戲如何更好地結合這一課題,首先就要明白在學前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特點,也要了解遊戲化教學的優勢在哪裡,然後再去思考兩者如何能更好地搭配、結合的問題。
幼師們在啟蒙幼兒英語時可以首先考慮:「如何創設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應該讓孩子們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下習得英語,而不是嚴肅的學習英語。
要讓孩子們在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中學會運用英語。
「兒童的語言是發展而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大多數教師的英語教學一貫是以「教」為主,是帶有語言知識學習目的性的,更偏重孩子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而我們現在需要關注孩子們對語言的使用,強調語言使用的功能性,讓孩子們可以在交流、運用中習得英語。
核心思路轉化:不要「教」英語,應從理念上變成:在和孩子們玩的時候用英語;也不用去「考」、「檢測」孩子們英語,只要給他們創設「再次」「開口說」的條件。
「教」與「啟」,在學前教育階段,「啟」應為主導。
針對本次教研活動,拓叔分享以下幾點建議(氛圍創設、遊戲化與生活化的結合實踐等):
只要是家長每天能抽出一部分時間陪伴孩子、觀察孩子的行為,就都可以使用「見縫插針」法(此原理老師們要熟悉,線下在園裡也可以進行。)
比如,家裡孩子每天都要刷牙,那麼此時教給孩子們牙刷(toothbrush)和牙膏(toothpaste)的英文就是最佳時刻。
如果按一個月的區間來計算,只算晚上的時間能夠心態輕鬆地刷牙,那麼也會有30次的英文「磨耳朵」時刻。
每次都和娃們去說家裡事物相應的英文,就像上述例子談到的:反覆「磨耳朵」方式—你還擔心娃會記不住嗎?
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把家裡每天都看得到、摸得著的事物,用英文全記住,那麼幼兒們的單詞量就一定會迅速上升,且印象深刻。
抓住機會,中英文同時「教」,事物和詞彙在幼兒頭腦中反覆「印證」,雙向耦合式記憶,事半功倍。
拓叔認為,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英語學習的核心不在於專門去學「英語」,而是要讓孩子們多去接觸英語,去「玩英語」。
「遊戲化教學實踐」,拓叔有以下幾點建議:
通過識物卡片來認識名詞: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將同一類的幾個名詞畫出來展示或放在地板上做遊戲或用捏彩泥的方式稱呼識別等等。
註:放置的位置要時時調換,防止孩子們依靠位置來識別。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了這些實物,希望老師和家長們用英語去稱呼它們,來加深孩子們的認識。
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們遇到的事物的英文單詞告訴他/她:例如在生活中她對一棵樹產生興趣,你就可以順帶著把tree,leaf,root等等都講一遍。
或者把東西藏在桌子下,讓孩子們去猜是什麼,比如:what is under the desk?—apple?...
觀察孩子們在玩數字玩具或串珠遊戲時,可以孩子串一個你就說一個數字:one two three four...數下去。
像喝水或做運動的時候,也可以在旁數數字,不要針對性地讓孩子們去記數字。
用這種生活化的方式進行下去,你會發現:孩子們的英文數數字能力大幅提高了.
畫畫時,彩筆的顏色,用哪只就說出它的顏色單詞。
在塗色的時候,除了說顏色單詞外,在塗到不同部位的時候也可以相應地說出該部位的單詞:ear/head/eye...
多使用一些英文繪本給孩子。
英文水平過關的家長們可以直接給孩子們讀,如果稍稍沒有自信的話,也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繪本資源。
繪本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與生活實踐發生聯繫。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況要提起繪本,重複繪本中的句子,並適時地解釋繪本的含義(實地情景與繪本描繪對照)。
下次再講這個繪本的時候就可以再次聯繫生活中遇到的情景。Eg:I watch the leaves falling from tree.
拓叔認為:英語(或其他非母語外語)是工具,學習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多輸出!
只有當外語作為你本民族和那個母語國家之間的橋梁的時候,你學習英語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拓叔認為:重要但非必要。
像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英文普遍發音,如果以發音「美」的標準來看,他們所發的音都不「美」。
但發音的問題真正地影響到他們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輸出和有效交流了嗎?—並沒有。
相反,向日本的頂尖學府如東京大學,在世界範圍的學術輸出量上(學術文章+世界範圍交流大會等),比咱們的前幾名頂尖學府的輸出總量還多。
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把孩子們培養好。像學前階段的英語教學,其目的一定要轉變過來:變小學化式的「教」為家園合力,全方位的「啟」。
用氛圍去影響幼兒們語言思維、邏輯的發展;用「玩」英語的教學意識去創造讓孩子們再次開口「說」的條件;語言的本質在於交流;學好外語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就是要慢慢學會高效、有價值地「輸出」。
拓叔本叔
在教育行業裡堅持做音樂,喜歡分享教育心得的園長叔叔
we ar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