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詩人蘇軾讚美錢塘江秋潮的千古名句。
一、生字
1、本課易考的生字有:
潮溼 據說 堤岸 寬闊
盼望 滾動 頓時 逐漸
逐步 堵住 猶如 崩塌
震動 霎時 業餘 奇觀
二、本課易錯讀音:(第一個為正確讀音)
觀潮(cháo cáo)
屹立(yì qí)
昂首(áng yáng)
人聲鼎沸(fèi fú)
霎時(shà chà)
三、本課易錯字形:
逐漸的「漸」字,一定記住第四筆是提、
「猶」的右邊不要多加「丿」
「逐」的右邊兩撇的上邊一定不要加點,錯字率極高的字
四、本課多音字
籠(lóng籠子 lǒng籠罩)
號(háo風號浪吼hào口號)
薄(bó薄霧
bò薄荷
báo薄餅)
五、形近字組詞
堤(堤岸)提(手提)
潮(潮水)朝(朝向)
盼(盼望)扮(扮演)
漸(漸漸)慚(慚愧)
猶(猶如)優(優秀)
霎(霎時)霧(起霧)
二、課文內容考點
重要考點1
本文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順序記敘了一次觀潮盛況。
重點考點2
課文第3、4段為重要考點
(1)這兩個自然段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從聲音和形態兩個方面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使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2)①描寫錢塘江大潮聲音變化的句子是:
從遠處傳來轟轟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
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②描寫錢塘江大潮形態變化的句子是:
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那條白線很快的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牆——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的飛奔而來。
(3)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分別把浪潮比作白線、水牆、千萬匹齊頭並進的白色戰馬,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形態變化。
「山崩地裂」,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D)
A,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觀潮的過程
B,第三、四自然段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寫了潮來時的景象
C,本文從形、色、聲、勢的角度,生動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
D本文運用了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
重點考點3
「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的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段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答:這段話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翻滾的白浪比作水牆,把浪潮比作千萬匹齊頭並進的白色戰馬,形象地描繪了潮來時的形態與顏色,震撼人心。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寫事物,能使事物更加生動,形象
你能否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公園裡的人工湖。
例句:人工湖像一塊碧玉,鑲嵌在公園的正中央,湖水清澈見底,猶如一面明鏡。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倒映其中,好似一幅美麗的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