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的不斷推進,以及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與中國建交,很多國人開始去拉美做生意或去西班牙學習。西班牙語作為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之一,在中國越來越受人推崇。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的不同,西班牙語的教學方法和目標也要隨之改變。
目前,西語學習者按照學習程度可以簡單分為零基礎和有基礎。針對零基礎和有基礎學員需要採用不同的教研方法和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記憶曲線和自我約束力的不同,需要在教學中進一步細化方法和內容。否則,就會導致囫圇吞棗、興趣喪失以及學習目標與教學內容不匹配等問題的出現。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引用美國語言教育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於二十世紀80年代提出的「輸入假說模式」(The Monitor Hypothesis)中的「i+1」原則,主要研究和討論針對不同程度學員的具體教育方法,並以具體實例,加以佐證,得出結論,以此促進西語教學能力的提升。
一、 理論依據
在「i+1」原則中,「i」代表學習者目前的語言知識水平,「1」代表學習者目前語言知識狀態與下一階段的差距。克拉申認為,語言信息的輸入既不能等同於其現有水平「i」,也不能遠超過現有水平。可以理解為有效輸入量應是在「i」和「i+1」之間。
因此,這一理論要求老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有因材施教和化繁為簡的能力,堅持循序漸進和逐一突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 內容闡述
首先,我們來闡述,零基礎學員的教學方法。
零基礎學員,因為從未接觸過西班牙語,我們可以把他們的「i」看作是0。在這一前提下,語言的輸入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教師課堂教學,二是學生課後積累。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進行語法講解搭配基礎口語、寫作練習。
實例:現代西班牙語第一冊第三課「La Casa de Juan」(家庭介紹)
引入:在學習了自我介紹和介紹朋友之後,今天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如何介紹自己的家。那麼,想問一下大家,說到自己的家,我們會說到哪些內容呢?
(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增強文章理解和單詞記憶)
講解:大家剛才已經提到,需要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和房間結構,內部裝修。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與家人的互動,豐富內容。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本課的主人公Juan是如何介紹自己的家的吧。
(總結學生們的回答,並加以補充,將此時他們已有的「i」,補充為「i+1」)
大家會看到本課反覆出現的一個單詞「tiene」,它是動詞原形「tener」陳述式現在時第三人稱的變位,中文翻譯「有」,相當於英語中的「have」。那麼,接下來,就請同學,用「tener」來造句,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吧。
(「tener」屬於本節課的新詞,但是不難使用,對於學生而言算是「i+1」中的「1」,通過反覆練習增加單詞的理解和記憶。)
結束:今天,我們學習了家庭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穫,希望課後每一位同學都寫一篇介紹自家的小作文,並分組對話練習這一話題。
(通過這兩個練習,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突破了已有知識的壁壘和不敢口語表達的屏障,達到了「i+1」的效果。)
其次,我們來分析有基礎的學員。
有一定西語基礎的學員,因為基礎的不同,也就是「i」的分值不同,可以簡單分為基礎薄弱(i<70)和基礎紮實(i>70)兩類。面對基礎薄弱的學員,建議重新學習基礎內容,詳見零基礎學員教學方法。而基礎紮實的同學,則可以根據其學習目標,有針對性的制定學習計劃,比如增加課堂教學中西語的使用量,補充西班牙語國家社會文化常識。
實例:學員Bodio(已學完A1一半的內容,基礎較好,但是細節容易出現問題,預計1個月後考A2)
引入:我們用三節課梳理了已學過的知識,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一些新內容了。Primero, dígame. Le gusta comprar por Internet o no? Y, por qué?
(Bodio已經有了一定的西語基礎,全中文的教學對他來說沒有挑戰性,此時增加一些全西語問題,可以鍛鍊他的聽力和西語思維,讓他從舒適圈中逃離出來)
講解:Bueno, es verdad que comprar por Internte sea muy conviente. Pero, no tiene desventaja? Ahora, vamos a leer el texto.
(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容易進入思維的牛角尖,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他只說網購的好處,我們就可以提示他,是否有缺點,引導他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此外,由於Bodio很容易忽略細節,此處的虛擬式使用可以讓他來分析。)
結束:我們今天主要討論了網購這件事情。那麼網絡的使用不僅僅有網購,回家之後可以思考一下,網絡的利弊,我們下次課繼續討論。
(由於Bodio理解力很好,網購這一個方面的內容,不足以讓他回家有更多的練習和思考,可以建議他針對這一話題展開,進行自我學習)
三、 結論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i+1」的效果。零基礎教學需要更多耐心和基礎訓練,讓學生在保持興趣的同時學到知識。而有基礎且基礎較好的同學,則需要更多地讓他們用西班牙人的思維方式來學習西班牙語,理解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日常教學中,不一定要告訴學生,我們在進行「i+1」的訓練,完全可以把它融入課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現有水平。
當然,這一理論也有其弊端。一方面,它需要一定單詞量的積累。否則,就會出現教師無法引導學生或學生的「i」始終處於0的情況。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師一定要掌握每一個學生實際的「i」的水平,否則會出現教師想當然的情況,沒法真正做到「i+1」。
綜上所述,「i+1」原則對於第二外語學習者而言,是一個有借鑑意義的方法,可以在日常西語教學中推廣,使每一位學員都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