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一位小夥伴聊天,他訴苦,疫情被迫在家裡待著,看似時間多了很多,但做的事情越發少了。
畢竟,可做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光是猶豫做什麼事,就耗去大半天時間。
對此我也深有感觸。時間多了,寫上計劃清單的事情已經遠遠超出自己能做的限度。
最近在一本談精力管理的書《掌控》裡讀到這麼一段話:
想要實現的目標太多,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估計過高;每天不停地奔忙,希望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認為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每次達到目標、得到誇獎後,短暫的快樂轉瞬即逝,為了再次得到別人的認可,又努力地向另一個目標前進。
在這個過程中,人會體驗到各種焦慮,有時也會隱隱覺得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但是為了取得成就、得到他人的認可,還是會選擇忽略內心的聲音,逼著自己完成這個、完成那個,胡亂忙碌,直至精力耗盡,疲憊不堪。
作者指出,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容易引起情緒失控、精力散亂,還會讓人食慾大增,在不經意間吃下更多對身體健康無益的食物,使身體變得肥胖。
因為當我們壓力大、感到焦慮時,會不自覺地想吃高糖高脂類食物,它們能刺激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是一種會讓我們愉悅和亢奮的神經遞質——能夠有效地緩解壓力和焦慮感。
這段話真實地說出了網絡時代生活不易的關鍵所在。
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已經改變了我們和周圍世界的互動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時時刻刻「在線」,時時刻刻與別人進行交流。
這種交流,在塑造負面情緒方面,有時比當面交流更有效:看到別人曬在朋友圈裡的塞班島旅遊圖,你怎麼會知道他(她)只是P圖?那個美美噠、瘦瘦噠完美女生,你怎麼知道用了多少美顏?
你只知道——如果你正巧在苦逼地加班的話——你的壓力更大了。這種對比令人沮喪。
如果你是青少年,有各種燒腦的遊戲給你玩,讓你沉迷不能自拔;如果是中年人,有各種心靈雞湯供你品啜,更加努力地負重前行;如果是老年人,一旦上網,就會發現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多的危險,震驚!趕緊發給孩子們去。
疫情期間,以往至少在理論上不上網的低年級孩子們,也合法上網了;上班族的996,變成007。
「網絡繭兒」
很多人不得不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上同時運行多個社交程序,專注力也因此難以聚集。
社交工具、網絡工具的發達,就是這樣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比時間、金錢更寶貴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我們最稀缺的資源。事實上,一天24個小時中,能夠集中起來的有效注意力只有2—3個小時而已,能夠達到的高度有效的工作時間,也不過這些。
如果我們把這些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分配給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
這反過來,也增加了我們的焦慮。
在這種情況下,增強定力尤為重要。
所謂定力,就是那種始終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既定目標上,按照既定方針和原則做事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定力?我認為,有三個原則。
有一句俗語:「將軍趕路,不逐小兔。」將軍有緊急要務,不會為突然跑出來的野兔浪費弓箭。
但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多重要的緊急的事情,所以往往在處理日常事務中,不停地被各種亂入的事情所打斷。
很多人上網,會有這個體驗:本來是要查一下某個人物或名詞;但在這個的解釋上,又發現了很多不知道的名詞或人物,點開連結,「誒,我怎麼不知道?了解一下先」。
於是,一場網絡漫遊就開始了。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哦,原本的目標呢?
在人生道路上,這種現象又何嘗不比比皆是。
我們最初的人生目標,經常被各種更現實、看起來也更急切的目標插隊。等到蹉跎一生,才發現,初心不知何處去,一生惟餘一聲嘆息!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指出,「要事第一」,也就是保證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則。
人生有四類事情,就像下面的「四個象限」:
人生有四類事情
有些人每天都在應付各種各樣的重要且緊急的事務,疲於奔命,因此只能藉助第四象限的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活動來逃避現實,稍微放鬆一下自己。
如果一個人過分注重第一象限的活動,那麼這個象限的範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佔據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長此以往,這些人往往把90%的時間花在第一象限的活動上,而餘下的10%中的大部分則用在第四象限的活動上。用在第二和第三象限活動上的時間則少而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除非是國家元首或指揮作戰的將軍,或者消防員等等,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關鍵,在於那些「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上。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活動,努力把時間控制在第二象限的活動中,來減少第一象限活動的數量。
第二象限的活動是高效個人管理的核心,因為這個範圍內的活動雖然不緊迫,但卻十分重要。
堅持「要事第一」的原則,就要每天都要警覺地審視自己的計劃,搞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每天都推進一下。
很多人都習慣讓大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大腦是無法有效並行處理兩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務,這一點決定了人腦多任務處理的不可靠性。
所以,對於那些重要的事情,包括較困難或需要大量思考的任務、具有較大風險的任務、有重要或較高價值的任務、對處理時間有要求的任務等等,一定要拿出專門時間來處理,不要把它和其他任務一起處理。
專注起來,才能更輕鬆、更好地完成任務。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的作者羅伯特·M·波西格發現,修理摩託車的時候,你如果特別生氣,會連一個小小的零件都擺不好。你越憤怒,這個零件給你的反應也越憤怒;你越著急,它給你的反應也越著急。
這種現象如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當陷入這種死循環的時候,唯一可做的就是安靜下來,安心地把拆解下來的零件,一件件放回去。
這個原則也是上面這一條的推論,更加具體。
你可以同時接受很多任務,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很難有手裡只攥著一件事的時候。
但是,在具體處理的時候,最好就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像火車車廂一樣,進入一節車廂,別的車廂裡的事情就不要考慮了。
直到完成這一件事,才去考慮別的事。
時間的沙漏,一次只過一粒沙子
或許有些天才可以左右互搏,同時處理多件事。不過那樣的人不需要看本文了。
為十件事著急、猶豫,可能考慮很久都無法下手。不如抓住一件事做起來,或者最重要,或者最著急,或者最順手。
不要想太多,抓過來一件事就做,效果比認真考慮好每一件事要強得多。
培養定力,就是執行「要事第一」和「專注」。
說到這裡,還可以向下再挖掘一層。因為首先要有個「要事」,你才能把它放到「第一」和做到「專注」。
那麼這「要事」,究竟是什麼事呢?
它不一定是人生最早的那個初心。因為人生的初心,年輕人的志向,在多數情況下,就像初戀一樣,並不具有可行性。不具有可行性的初心,在現實面前,自然會被證偽,也就自然被放棄。
這裡的要事,更應該是一種「目標+原則」的混合體。史蒂芬·柯維指出:
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第二象限的活動上,是一個以原則為基礎的思維定式。
他認為,不管你的心裡是以配偶、金錢、朋友、個人還是其他外在的東西為生活中心,都不免會被陷入第一和第三象限的活動中。所以他強調:
如果你對事務優先順序的安排是建立在主導原則和個人使命的基礎上,而這些原則和目標已經深深地刻在你的心裡和腦子裡,那麼你就會很自然地認為應該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的活動中。
如果覺得這個說法太複雜和太拗口,我們可以來看看羅輯思維的說法。
羅胖在2019年的跨年演講上,提出一個「人生算法」的理論。他認為,人生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人生算法,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在找到一種成功應對世界的經驗、套路時,就要不斷重複這個套路,在重複中不斷加強它。
這種情況下,這個套路就是「要事」。
核心算法,要事第一,看似簡單,堅持運行起來,卻威力無比。
我所接觸到的那些成名人物,都是有一個核心算法的。也就是說,會一直在某個領域深耕。
別人提到他,都知道他在做什麼;或者一提到某件事,都知道他在做。
深挖一個領域,到達一定層次,所希望實現的各種外在的事物,就都來了。
不過,如果自己的核心算法,與本職工作有分歧怎麼辦呢?
我想起讀研究生時候的一位老師。他雖然在國家級的幹部培訓院校工作,但篤信佛教,對於主流思想根本不屑一顧。有兩次在給我們上自然辯證法課的時候,乾脆講起了佛教發展史。
他懶得發表論文,也不屑與追求職稱。但唯有一點:始終在佛學領域,不斷精進。
好多年沒有他的消息。最近,我在一個音頻平臺上看到他講《金剛經》的課程,200元。多少人買呢?30萬。
這也算是一個找到人生核心算法的案例吧。
能找到自己的核心算法的人是幸福的、強大的。
有了人生的根本原則,面對環境的改變時,就能在嘈雜喧囂的幹擾中刪繁就簡,時刻傾聽內心最渴望的方向,遠離顛倒夢想,不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