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第一,這是對抗網絡焦慮的不二法門

2020-08-20 金臺望道

近日和一位小夥伴聊天,他訴苦,疫情被迫在家裡待著,看似時間多了很多,但做的事情越發少了。

畢竟,可做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光是猶豫做什麼事,就耗去大半天時間。

對此我也深有感觸。時間多了,寫上計劃清單的事情已經遠遠超出自己能做的限度。

最近在一本談精力管理的書《掌控》裡讀到這麼一段話:

想要實現的目標太多,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估計過高;每天不停地奔忙,希望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認為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每次達到目標、得到誇獎後,短暫的快樂轉瞬即逝,為了再次得到別人的認可,又努力地向另一個目標前進。

在這個過程中,人會體驗到各種焦慮,有時也會隱隱覺得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但是為了取得成就、得到他人的認可,還是會選擇忽略內心的聲音,逼著自己完成這個、完成那個,胡亂忙碌,直至精力耗盡,疲憊不堪。

作者指出,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容易引起情緒失控、精力散亂,還會讓人食慾大增,在不經意間吃下更多對身體健康無益的食物,使身體變得肥胖。

因為當我們壓力大、感到焦慮時,會不自覺地想吃高糖高脂類食物,它們能刺激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是一種會讓我們愉悅和亢奮的神經遞質——能夠有效地緩解壓力和焦慮感。

這段話真實地說出了網絡時代生活不易的關鍵所在。

一、網絡,有一萬種方法讓人焦慮

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已經改變了我們和周圍世界的互動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時時刻刻「在線」,時時刻刻與別人進行交流。

這種交流,在塑造負面情緒方面,有時比當面交流更有效:看到別人曬在朋友圈裡的塞班島旅遊圖,你怎麼會知道他(她)只是P圖?那個美美噠、瘦瘦噠完美女生,你怎麼知道用了多少美顏?

你只知道——如果你正巧在苦逼地加班的話——你的壓力更大了。這種對比令人沮喪。

如果你是青少年,有各種燒腦的遊戲給你玩,讓你沉迷不能自拔;如果是中年人,有各種心靈雞湯供你品啜,更加努力地負重前行;如果是老年人,一旦上網,就會發現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多的危險,震驚!趕緊發給孩子們去。

疫情期間,以往至少在理論上不上網的低年級孩子們,也合法上網了;上班族的996,變成007。

「網絡繭兒」


很多人不得不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上同時運行多個社交程序,專注力也因此難以聚集。

社交工具、網絡工具的發達,就是這樣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比時間、金錢更寶貴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我們最稀缺的資源。事實上,一天24個小時中,能夠集中起來的有效注意力只有2—3個小時而已,能夠達到的高度有效的工作時間,也不過這些。

如果我們把這些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分配給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

這反過來,也增加了我們的焦慮。

二、增加定力,才能打敗焦慮

在這種情況下,增強定力尤為重要。

所謂定力,就是那種始終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既定目標上,按照既定方針和原則做事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定力?我認為,有三個原則。

1、要事第一

有一句俗語:「將軍趕路,不逐小兔。」將軍有緊急要務,不會為突然跑出來的野兔浪費弓箭。

但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多重要的緊急的事情,所以往往在處理日常事務中,不停地被各種亂入的事情所打斷。

很多人上網,會有這個體驗:本來是要查一下某個人物或名詞;但在這個的解釋上,又發現了很多不知道的名詞或人物,點開連結,「誒,我怎麼不知道?了解一下先」。

於是,一場網絡漫遊就開始了。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哦,原本的目標呢?

在人生道路上,這種現象又何嘗不比比皆是。

我們最初的人生目標,經常被各種更現實、看起來也更急切的目標插隊。等到蹉跎一生,才發現,初心不知何處去,一生惟餘一聲嘆息!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指出,「要事第一」,也就是保證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則。

人生有四類事情,就像下面的「四個象限」:

人生有四類事情


有些人每天都在應付各種各樣的重要且緊急的事務,疲於奔命,因此只能藉助第四象限的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活動來逃避現實,稍微放鬆一下自己。

如果一個人過分注重第一象限的活動,那麼這個象限的範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佔據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長此以往,這些人往往把90%的時間花在第一象限的活動上,而餘下的10%中的大部分則用在第四象限的活動上。用在第二和第三象限活動上的時間則少而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除非是國家元首或指揮作戰的將軍,或者消防員等等,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關鍵,在於那些「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上。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活動,努力把時間控制在第二象限的活動中,來減少第一象限活動的數量。

第二象限的活動是高效個人管理的核心,因為這個範圍內的活動雖然不緊迫,但卻十分重要。

堅持「要事第一」的原則,就要每天都要警覺地審視自己的計劃,搞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每天都推進一下。

2、專注帶來輕鬆

很多人都習慣讓大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大腦是無法有效並行處理兩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務,這一點決定了人腦多任務處理的不可靠性。

所以,對於那些重要的事情,包括較困難或需要大量思考的任務、具有較大風險的任務、有重要或較高價值的任務、對處理時間有要求的任務等等,一定要拿出專門時間來處理,不要把它和其他任務一起處理。

專注起來,才能更輕鬆、更好地完成任務。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的作者羅伯特·M·波西格發現,修理摩託車的時候,你如果特別生氣,會連一個小小的零件都擺不好。你越憤怒,這個零件給你的反應也越憤怒;你越著急,它給你的反應也越著急。

這種現象如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當陷入這種死循環的時候,唯一可做的就是安靜下來,安心地把拆解下來的零件,一件件放回去。

3、一次只做一件事

這個原則也是上面這一條的推論,更加具體。

你可以同時接受很多任務,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很難有手裡只攥著一件事的時候。

但是,在具體處理的時候,最好就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像火車車廂一樣,進入一節車廂,別的車廂裡的事情就不要考慮了。

直到完成這一件事,才去考慮別的事。

時間的沙漏,一次只過一粒沙子


或許有些天才可以左右互搏,同時處理多件事。不過那樣的人不需要看本文了。

為十件事著急、猶豫,可能考慮很久都無法下手。不如抓住一件事做起來,或者最重要,或者最著急,或者最順手。

不要想太多,抓過來一件事就做,效果比認真考慮好每一件事要強得多。

三、建立自己的「核心算法」

培養定力,就是執行「要事第一」和「專注」。

說到這裡,還可以向下再挖掘一層。因為首先要有個「要事」,你才能把它放到「第一」和做到「專注」。

那麼這「要事」,究竟是什麼事呢?

它不一定是人生最早的那個初心。因為人生的初心,年輕人的志向,在多數情況下,就像初戀一樣,並不具有可行性。不具有可行性的初心,在現實面前,自然會被證偽,也就自然被放棄。

這裡的要事,更應該是一種「目標+原則」的混合體。史蒂芬·柯維指出:

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第二象限的活動上,是一個以原則為基礎的思維定式。

他認為,不管你的心裡是以配偶、金錢、朋友、個人還是其他外在的東西為生活中心,都不免會被陷入第一和第三象限的活動中。所以他強調:

如果你對事務優先順序的安排是建立在主導原則和個人使命的基礎上,而這些原則和目標已經深深地刻在你的心裡和腦子裡,那麼你就會很自然地認為應該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的活動中。

如果覺得這個說法太複雜和太拗口,我們可以來看看羅輯思維的說法。

羅胖在2019年的跨年演講上,提出一個「人生算法」的理論。他認為,人生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人生算法,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在找到一種成功應對世界的經驗、套路時,就要不斷重複這個套路,在重複中不斷加強它。

這種情況下,這個套路就是「要事」。

核心算法,要事第一,看似簡單,堅持運行起來,卻威力無比。

我所接觸到的那些成名人物,都是有一個核心算法的。也就是說,會一直在某個領域深耕。

別人提到他,都知道他在做什麼;或者一提到某件事,都知道他在做。

深挖一個領域,到達一定層次,所希望實現的各種外在的事物,就都來了。

不過,如果自己的核心算法,與本職工作有分歧怎麼辦呢?

我想起讀研究生時候的一位老師。他雖然在國家級的幹部培訓院校工作,但篤信佛教,對於主流思想根本不屑一顧。有兩次在給我們上自然辯證法課的時候,乾脆講起了佛教發展史。

他懶得發表論文,也不屑與追求職稱。但唯有一點:始終在佛學領域,不斷精進。

好多年沒有他的消息。最近,我在一個音頻平臺上看到他講《金剛經》的課程,200元。多少人買呢?30萬。

這也算是一個找到人生核心算法的案例吧。

小結

能找到自己的核心算法的人是幸福的、強大的。

有了人生的根本原則,面對環境的改變時,就能在嘈雜喧囂的幹擾中刪繁就簡,時刻傾聽內心最渴望的方向,遠離顛倒夢想,不再焦慮。

相關焦點

  • 【不二法門】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不二法門?
    在世間上,「善和惡」,善的不是惡,惡的也不是善,我們要分清楚;「是和非」,是不是非,非也不是是,我們要分清楚;好不是壞,壞不是好,我們要分清楚。等於大不是小,小不是大,因為這是世間法,必定要有一有二,要承認這個事實。  所謂「不二」,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講「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
  • 焦慮|我對抗焦慮的辦法
    在那次活動之後我更焦慮了。與身邊人相比,我好像一無所有,一無是處,有深深地挫敗感。當他們知道我最近很焦慮的時候,都安慰我說:不要想太多,要開心一些,不要擔心,不要有壓力……這些看似安慰的話,給我的心理壓力又加了一個砝碼。我在他們的眼裡看到憐憫與嘆息,好像我真是一個病入膏肓、心理有毛病的人。
  • 應對預期性焦慮:這6種方法形成的「焦慮對抗鏈」能幫你對抗焦慮
    這就是預期性焦慮大展身手的時候了。因為身體的不適感,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預期性焦慮就會「奪走」你的注意力,把他們用來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上面。所以,當你察覺到身體釋放出來的壓力信號時,不要慌張。那時候,你會感到難受和沮喪,這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就是要起起落落才有意思。但是在那之前,你假想的所有消極內容都是你自己虛構的,因此而感受到的焦慮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當一個偵探:觀察、追蹤你的想法。
  • 用這5種方式緩解焦慮,你會收穫更多焦慮,覺察和接納是第一法則
    有太多的人,因為工作缺乏所謂靈感,就開始在網絡上找各種視頻、文章,以此激發靈感。結果往往是,被那些有趣的內容分散了注意力,或是最後網購了一堆沒什麼用的東西,而靈感並沒有到來。做起來困難的工作硬做,也許是戰勝它的不二法門。
  • 佛法的不二法門:什麼是真正的不二法門,什麼是錯誤的不二法門
    因為之前發過關於不二法門的文章,有些人還是有錯誤的理解。那就了解一下什麼是真的不二法門。首先說一下佛經上也說過文字不是佛法。說出來的法是為了不同根器的權宜之說,再次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不二法門,什麼是錯誤的虛妄的不二法門。為了說明用了不分別的詞彙,好多人對不分別始終有錯誤的認識。首先說一下正確的不二性是什麼。咱們就用中國傳統的陰陽太極圖來做講述,陰陽從古以來就是有不同就好像人就是分男女一樣。有二但不分別二,這也是陰陽為什麼在一個圓圈裡的原因,陰陽合一不分二。
  • 答讀者問:我是如何對抗婚育焦慮的?
    盲目鼓勵別人去做一件別人根本做不到的事這不叫熱心,這叫造孽。提到父母催婚的話題,其實父母是蠻現實的動物。當你年逾30月新3000的時候,他們覺得是沒人看得上你所以你「嫁不出去」。當你奮發圖強月入三萬的時候,父母開始體諒你醉心工作以至於耽誤了個人生活。
  • 熊浩:如何對抗焦慮?(看過這段演講後很多人被打醒)
    熊浩:如何對抗焦慮?(看過這段演講後很多人被打醒)選自《我是演說家》第4季熊浩最新演講:如何對抗焦慮(視頻)今天我想講兩個問題:第一,我們在今天這個時代為什麼會遭遇如此多的憂慮?第二,怎麼辦?我們先來說焦慮的原因。
  • 六種實用方法教你對抗焦慮。收藏起來,一定有用
    有人將焦慮化作實現人生理想的潛在動力,有人則陷入焦慮的情緒中,慢慢迷失了自己。心理學家指出,長期焦慮會讓我們的生活失序,陷入慌亂狀態。這需要我們不斷調試自己內心的指針,找到自己的節奏感。焦慮也「你」 心靈的一部分,不可能抹除或者消滅,只有找到根源、和焦慮共處,,才有機會和自己真誠和解。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當它是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時又知道這件事根本無關緊要。這或許是我們能對抗焦慮的最本質的方法。六種實用方法教你對抗焦慮。收藏起來,一定有用!
  • 4個法寶教你對抗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塔瑪·瓊斯基在她的《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後面簡稱《內在成長》)這本書就通過分析焦慮的本質、理性應對、強化內在、終身成長四個維度,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對抗焦慮,恢復內心的平靜,獲得自身的成長。塔瑪·瓊斯基是專注於負面情緒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致力於幫助青少年和成年人克服心理焦慮症狀。
  • 神經網絡中的對抗攻擊與對抗樣本
    無論是在網絡還是作業系統領域,現實應用中我們或多或少對網絡攻擊和病毒軟體都有所耳聞,那麼在神經網絡這一領域是否存在類似的威脅?果不其然,偶然看到一篇介紹『一像素攻擊』的文章,引發了我對老本行『安全』領域的興趣,於是研究了一下在計算機視覺方面深度學習中的對抗攻擊。我們先用最直觀的方式認識一下什麼是對抗攻擊?
  • 原創對抗樣本與生成式對抗網絡
    對抗樣本與生成式對抗網絡對抗樣本和對抗性網絡,從最開始YannLeCun在Quora上直播時表示生成對抗性網絡近期人工智慧最值得期待的算法之一
  •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你是如何對抗焦慮的?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一刻:比如你在夜深人靜時思考自己的未來,覺得很迷茫時會感到焦慮;比如你即將要在幾十人面前公開演講,你擔心自己的表現,會焦慮;再比如你要做一個重要的決定,可又不知道兩個決定到底哪個更好,你也會焦慮。
  • 淨慧長老禪七開示(十八):不二法門
    《維摩經》上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門品》,前去探望的眾人,都從理論上講了什麼叫入不二法門,最後輪到維摩居士,叫他說說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卻默然無言。最後,文殊菩薩讚嘆維摩居士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者,無說無示,不是言語可以表達。有言語可以表達的都不是不二法門。因為有言語就有分別,有言語就是二,就不是不二。不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 孤獨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恆心是對抗焦慮的終極力量
    因為他們要真正開始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什麼說是真正確立。因為這次之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多的來自於教育和理想,而很少真正的遭遇現實,在現實面前,你所堅信的那些東西,必須要經歷考驗才能真正的確立,而這種考驗基本上就是誘惑與掙扎,恐慌與焦慮。
  • 怎麼緩解焦慮?這可不只是看開一點的事!
    這幾年,大家對焦慮症的認識也越來越深,也更多人開始正視跟病症有關的焦慮、緊張情緒,關於怎麼緩解焦慮,自身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固然重要,但當焦慮情緒無法通過自我調節緩解的時候,選擇Seremind薰衣草定心丸這樣安全、副作用小的保健品來對抗焦慮,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 要想拯救自卑和焦慮,就要戒掉這五件事
    有很多人問過我,我才二十多歲,要怎樣才能拯救我的自卑和焦慮?我已經三十歲了,要怎樣才能不自卑和焦慮?我四十多歲了,要怎樣才能擺脫自卑和焦慮?你看,不管什麼年齡,都會有這樣的情緒,說明它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人的公敵。
  • 別人上市你焦慮,面對不確定下的孤獨,你需要一個抓手
    不知不覺中這"天天見"的"大寶"也成了眾多年輕人焦慮內心的最後防線。但就在昨天,就當你還在"理財"與"剁手"間選擇困難症發作之時,這個"寶寶"突然宣布:它要當地主了。我們的焦慮表面上是經濟問題,實則是內心缺乏錨定點,對一個目標到底需要多少錢、多少努力沒有一份讓自己相信的底氣,不知有什麼目標能夠安放整個人生。人生目標在計劃經濟時代是被組織安排的,你完成了,組織就對你的生老病死全程安排;而市場經濟乃至信息經濟時代,個人趨於原子化,突然需要自己安排一切了,而大多數人其實根本就沒準備好。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對抗焦慮
    這是近兩年朋友圈裡流行的一句調侃,聽著好笑,卻真實而扎心。一句話道盡了成年人的不易。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一名男子在南京地鐵站內崩潰大哭,妻子趕來之後看到他狼狽的樣子,沒有一聲責怪,也不顧他身上的汙物,心疼地抱住了丈夫。原來,男子為爭取訂單陪客戶喝酒,想起這幾年自己打拼的艱辛,便哭了起來。」
  • 我們幫你找到了對抗焦慮的好方法
    當陷入浮躁和焦慮循環的窘境之後,有人會自問,可不可以「用心只做一件事」?身處家居圈,家居君這些年確實看到一些心無旁騖、安靜下來「用心只做一件事」的人。有喜歡木頭的設計師,堅持做自己小而美的品牌;有住到鄉下去的美食博主,潛心研究素食和有機食材;還有毅然辭職的精英階層,離開城市住山居,只為用心感悟生活。家居圈的品牌裡也有一股清流,這就是我們熟識的Simmons席夢思。
  • 對抗焦慮!《認知覺醒》教你學會反思,坦然面對腦海裡的恐懼
    如果你已經三十多歲依然還是一條鹹魚,那麼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你!現在的工作朝九晚六,考勤不嚴,收入不高,發展就那樣,整個企業散發著一股養老的氣息。大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背後仿佛總有人慫恿總有人慫恿再吃最後一口;我們明知道沉迷手機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無法從上面挪開,每次理智與自己的欲望對抗的時候,敗下來的總是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