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來善往,普度眾生。對於中國人來說佛似乎是真實存在的,有佛光普照的如來佛祖,有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也有普度眾生的濟公長老。佛似乎又是虛無縹緲的,因為我們誰能沒有真正的看見過。
可我們還是寧願相信因果的報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總是想著為自己積下些許的德行。
不奢望著能登上極樂世界,也不祈求有一日可以得道飛升,即便是化作一團灰燼,也可豐盈一寸土地,至於成佛成仙那是和尚、道士們的事。
不過說來也是讓人驚訝,同樣是歷經人世滄桑,在家的人未曾聽聞誰能肉身不腐,但出家的人卻總有"肉身成聖"的傳聞,仁義師太就是其中的一位。
01富家女的佛緣
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天南地北任我遊,佛祖在我心中坐。
如果相信命運,那人生的路或許在來到這個凡塵時已被註定,如果相信緣分,那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決定,其實早已被宿命所抉擇。
仁義師太的俗家名字叫做姜素敏,1911年的時候她出生在遼寧瀋陽的一個大地主的家裡。
從小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在那個風雲突變的年代,頗具眼界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夠成為令人矚目的名媛或是富家小姐。
在姜素敏還是七八歲的孩子時,父母便把她送進了私塾接觸啟蒙教育,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書文章都得到了應有的教育。只不過一些陳舊的觀念依舊影響著她父母為她的安排,還是讓她裹了小腳。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已經會讀書寫字的姜素敏迷上了佛經,不僅對手中的佛經做到了倒背如流,還常常拿家裡的錢財救濟臨近廟宇的僧人。
這一點倒是與救苦救難的濟公頗具相似之處,而她也似乎走上了濟公的那條路。
時光輪轉,在一分一秒走過的路上,姜素敏對佛學越來越感興趣,甚至有了想出家的念頭,這讓對她關懷備至的父母陷入焦慮之中。
為了徹底打消姜素敏心中對於佛家的執念,決定給她找一個歸宿,讓她結婚生子,安心的做一位闊太太。
儘管姜素敏對上門求親的人百般刁難,終究逃不出命運的掌心,吉林通化的一個富家公子滿足了她所有的要求,哪怕是身著道袍出嫁這樣的荒唐舉動。
這個男人也只不過是一笑而過的應允了下來,無計可施的姜素敏也只好和他成親了。
成親之後的姜素敏平日裡除了吃齋念佛以外,再無其他的喜好,但這個疼她的男人卻沒有絲毫的埋怨,甚至極力的維護著她的喜好,只是好景不長,還沒來得及生兒育女,姜素敏的丈夫就離開了人世。
依靠就像是樹的根,在春日裡默默的扎進泥土,沒有了根便不再有生命的源泉。丈夫去世以後,未給夫家留下一兒半女的姜素敏徹底失去了依靠。
公婆開始對她冷眼以對,這讓她出家的執念越發的篤定了。1940年,姜素敏憑藉著那雙三寸金蓮去往了五臺山,在顯通寺落髮出家,法號仁義。
02仁義法師的仁義之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些事總是用世俗的眼光解釋不清,有些人總是執著於信念,追求著心中的那一份執著。
自從有了仁義這個法號,這位曾經容貌姣好的富家女子變的更加仁義了,除了日常的清修持戒以外,她還憑藉著曾經學到的醫術治病救人。
一邊自耕自足,一邊苦修佛法。當中國人赴朝抗美、保衛祖國的時候,這位看似柔弱的比丘尼再一次入了俗世。
她自願的加入了人民志願軍,憑藉著自己高超的醫術為前線的戰士們治病養傷,即便是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她也用那雙並不穩健的小腳衝在前方。
敵人的子彈雖然在她的手上留下了疤痕,但她心中卻是戰士們勝利後的笑容。
回到紅塵中的仁義法師曾在醫院裡救死扶傷,也曾在故鄉治病救人。
悄然流逝的三十餘年的時光,依舊沒有切斷她與佛家的那段不解之緣,經歷過紅塵俗世,看淡了生死別離,出家或許是她最好的歸程。
1983年已經年過七旬的仁義法師又隻身一人去往了九華山,在這佛家聖地她依舊秉持著一顆憐憫之心,為蒼生造福。
在這裡她依舊施藥救人,普度眾生,直到有一天她看中了通慧禪林這塊寶地,把這裡當做了人生的最後歸宿。
她將幾十年來攢下的積蓄將曾經香火鼎盛的通慧禪林修葺一新,在這裡宣揚佛法治病救人,無一日不在修行,無一日不在悟禪。
修心養性,以求對這無邊的佛法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也求得心中的一片安寧。在此期間她還苦行多地、弘揚佛法,結善緣、種善果,教誨著芸芸眾生。
直到她覺得大限將至,油盡燈枯的那一年,又回到她一手修葺起來的通慧禪林。
03辟穀數日,肉身成聖
人生的每一段旅程都是一種修行,有的人漸漸的找回了迷途中的自己,而有的人終究走的越來越遠,或許做到真正的豁達,也意味著成就了自己。
1995年11月初辟穀7日的仁義法師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圓寂於通慧禪林。
她的弟子們並沒有將她的肉身直接火化,而是放到了坐缸之中,期待著這位種下無數善果的比丘尼可以"肉身成聖"。
經過三年零二個月的"終極考驗",仁義法師的坐缸被打開了,而她依舊端坐在缸中,早已圓寂的她不僅重新長出了頭髮,牙齒依舊是完好無損,尚有彈性的肌膚也與生前無疑。
更讓人驚訝的是她的女性特徵已經完全消失,手指的造型與她平素扎針救人的場景十分相像,與俗人眼中的菩薩毫無差異,她也是我國佛教史上首尊肉身比丘尼。
04結語
光陰像小溪中的流水潺潺而過,卻從未停息。
如今已經是三十五年的光景,而她的肉身還供奉在九華山通慧禪林當中受人瞻仰。
正如那一句心中有善則善每時每刻都在,心中有佛則佛光處處照耀著人們。
回首仁義法師的一生,或許正是她從未計較過的得與失和從未停止過的善舉,終是讓她修成了正果。我們俗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倘若我們堅持著心中的執念,雖然我們成不了受人敬仰的真身菩薩,但終究不會為我們的這一生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