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釋迦牟尼
在中華大地上,佛教源遠流長,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土以來,佛教之中慈悲為懷,廣結善緣這些閃光點便吸引了眾多信徒。
仁義師太,便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一、千金小姐的佛緣
仁義二字是她出家後取的法名,在遁入空門之前,她的名字叫姜素敏。
1911年,姜素敏出生在遼寧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父母對她倒也是十分疼愛的,作為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姜素敏的父母從小就請了先生教授她琴棋書畫,針織女工,並為她裹了小腳。父母期盼著女兒能成為一個名門淑女,將來嫁一個如意郎君,做個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安穩一生。
姜素敏一向很聽父母的話,但在學習這些技能的同時,姜素敏也對另一種學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就是佛教。七八歲的時候,姜素敏跟著家人去上香,幾乎是一瞬間就被僧人們口中的佛經吸引了。
從這以後,姜素敏便經常偷偷溜出家門去寺廟聽師傅講經,佛學,是一個與姜素敏單調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幾年下來,姜素敏已經擁有了極高的佛學悟性,與寺中僧侶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大災之年,正是姜素敏悄悄接濟寺中,才讓寺廟中的僧人以及許多被寺廟收留的災民免於餓死。
長至十七八歲,一頂花轎把姜素敏抬出了她生活了許多年的家。姜素敏的婆家也是當地富戶,兩家門當戶對。
婚後,姜素敏對佛法的熱愛引起了婆家的不滿,丈夫要求姜素敏少看些佛經,為了不與丈夫起爭執,姜素敏妥協了,她盡力做一個優秀的少奶奶,可是姜素敏卻陷入迷茫,難道人生就是這樣的嗎?從做一個優秀的女兒,到做一個優秀的妻子?
二、斬斷紅塵,削髮為尼
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很不被人理解,對於舊時代的女性,姜素敏的人生已經可以稱得上圓滿了,可姜素敏卻只覺得遺憾,自己飽讀詩書,研習佛理,婚後還潛心鑽研醫術,可是為什麼自己並不比任何人差,卻要困在深宅大院呢?
懷著這樣的遺憾,姜素敏過了十幾年,1940年,姜素敏的丈夫過世了,這時,姜素敏的親人也都漸漸離開人世,她的婚姻也沒有帶來一兒半女,姜素敏孑然一身,無牽無掛,她下了一個決心,她要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了。
這一年,姜素敏斬斷塵緣,削髮為尼,在顯通寺出家,法名仁義。
姜素敏做了尼姑,卻並不是只想青燈古佛度一生,出家之後,她拾起了學過的醫術,進入了瀋陽中醫學院進行專業學習,學成之後,姜素敏便常常行醫濟世,不求回報,許多看不起病的窮人,都是被姜素敏治癒的,妙手回春的仁義師太,就是他們心中的活菩薩。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心懷家國天下的仁義師太依然決定奔赴戰場,用自己的一身醫術為國家做貢獻。
戰場之上槍林彈雨,仁義師太從未喊過一聲害怕,她每天都在炮火之中尋找傷員,最艱苦的時候,這位出家人和軍人一樣飲雪水吃冰塊來維持生命,她的手腕也中過子彈,險些落下殘疾,但仁義師太從沒想過退縮,她下定決心,戰爭打一天,她就在戰場上呆一天,盡全力治病救人。
戰爭勝利之後,仁義師太低調的回到了寺院,此時當地的醫院邀請仁義師太去坐診,仁義師太欣然答允,後來,為了方便治病,仁義師太在五十多歲開辦了自己的診所,收費極低,主要就是為了讓窮人都能看得起病,當地人都知道,仁義師太是個真心治病救災,救苦救難的好人。
三、善因善果,佛法無邊
72歲那一年,仁義師太決定出去遊歷四方,一邊行醫,一邊看看自己嚮往的祖國的萬裡河山,在眾人的道別聲中,仁義師太出發了,這一路,仁義師太堅持行醫,有人覺得,這把年紀了,何必呢?但仁義師太的願望很簡單,能多救一個人就多救一個人,這就是她的人生理想,是她對佛法的領悟。
幾年之後,85歲的仁義師太回到了寺中,她知道,自己這一生已經快要走到盡頭。她囑咐弟子,她要坐缸,坐缸是佛門中人的一種儀式,據說有修為之人舉行坐缸儀式後,屍身存在缸中,幾年之後開啟,肉身不滅,成為肉身菩薩。
弟子們遵照師太的遺囑舉行了儀式,數年之後,在眾人見證之下,開缸觀看,大家驚訝的發現仁義師太的肉身果然沒有腐壞,面容如生,身上的女人特徵也消失了,這正是肉身菩薩的特徵,看來,師太已經修成正果了。
如今,仁義師太的肉身被供奉起來,享受香火祭祀,因為師太生前的善舉,因此拜祭不絕。很多時候,人們信仰佛教,信仰的不是廟裡冷冰冰的佛祖雕像,他們感動的是佛教中向善濟世的德行,仁義師太生前只是肉體凡胎,可大家依舊把她視作「活菩薩」,人們敬重的不是她的身份,是她的品行。
什麼是佛?就連佛學家也很難下定論,但對於仁義師太這樣懸壺濟世,扶危救困的人,人們即便稱她一聲「佛」,大家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從千金小姐到比丘尼,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決定太不值得,但仁義師太也告訴了我們,沒有自我的人生,又有什麼價值呢?如果仁義師太當初認命了,世界上會多一個富家太太,少一個慈悲大師,這將是所有人的損失,仁義師太也將抱憾終身。
人生很短,只要還來得及,還是要勇敢的試一試,自己期待的那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