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從漢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之後,給中華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等到了唐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古代修建的寺廟和佛像,雖然我國並不提倡主動信教,但佛教徒仍然數量眾多。在佛教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舍利,也就是佛陀火化之後的遺物。在《金光明經》中就明確記載舍利十分難以出現,是修行到一定境界的產物。
一開始大家還不相信真的會有舍利的出現,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真的有僧侶在火化之後生出了舍利,並被供奉在了各大佛塔之中,人們才相信了這一神奇的事物。但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的是,在《玄應音義》當中有過明確記載,舍利有全身、碎身的區別。所謂碎身舍利,指的就是那些火化後結成的舍利,而全身舍利則是修行多年的高僧在死後肉身不腐,保持原型的同時看起來還栩栩如生。
這同樣也是經過事實認證的,真的可以出現這種情況。比如說在我國唐朝時期有一位名叫惠能的高僧,他在自己死後一直保持著打坐的姿勢,並沒有經過特殊的處理也沒有一個乾燥的環境,就這樣保持了數十年之久,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奇蹟的是這具肉身菩薩仍然看上去栩栩如生,被供奉在廣東的一座寺廟當中。
或許看到這兒有很多人認為只有那些道行高深的僧侶才能夠做到這種奇蹟,但實際上我國父親去世後,江西一孝子將其進行「缸葬」,這個父親並沒有選擇出家,但卻仍然完成了這一舉措,這個人就是出生於我國江西上饒縣的林觀榮。1925年10月,林觀榮出生於一戶普通家庭,雖然父母只是當地非常普通的農民,但是卻給了林觀榮良好的教育,使他從小對人和善,養成了良好的品格。
等到林觀榮長大之後,他意外的對葷食提不起任何興趣,甚至每天吃的東西裡面都不能放太多的油,除了在食物方面有所反常之外他還熱衷於與附近的僧侶一起談心。時間久了之後林觀榮乾脆直接住到了附近的寺廟裡,但他並沒有選擇出家,仍然選擇了娶妻生子。在那個年代公路還並沒有那麼普及,從山上的寺廟下來要花上不少時間,林觀榮不忍心看著那些僧侶走路不便,每天都拾取一些石頭去搭建山路,整條山路修下來花了20多年時間,讓所有人都讚嘆不已。
等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林觀榮把他的兒子林上水叫到身前,立下了一個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遺囑,那就是在他死後不準火葬或是土葬,而是要將他的身體放入缸中,他要坐化成肉身舍利。對於他的這個決定林上水並沒有多說什麼,畢竟他知道自己的父親做什麼事情都有依據,自己只需要默默幫助自己的父親就行。
等到了2000年,林觀榮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在臨終前把所有的事情又重新交代了一遍,然後緩緩的閉上了雙眼。林觀榮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和其他親屬連忙按照他生前的囑託,將林觀榮的遺體緩緩放進了那個大缸裡面,除此之外還用上好的黃紙包裹上乾燥的石灰粉,一同放入了缸中,避免水汽的出現。一切處理完畢之後,這個大缸裡面除了林觀榮的遺體之外就是那些乾燥的石灰、木炭和黃紙,幾乎一點空氣和水汽也進不去,林上水和幾名工匠緩緩地將一個小缸從上面向下扣住,並用灰漿將縫隙處封死,一個密不透風的缸體就此完成。
按照林觀榮的遺囑,必須要等到1000天之後才能夠將其打開,這時如果肉身不腐那麼便意味著大功告成。林上水嚴格的執行了父親的囑咐,1000天後做成了肉身佛!,整體看上去就像是三年前剛放進的那樣。林上水將父親的遺體拿出來之後,又請了當地最好的工匠給這尊肉身刷上石膏,重新進行風乾處理,經過了種種工序之後這尊肉身佛已經變得徹底栩栩如生,從遠處看就好像是真人一樣。
結語
林上水把自己父親的肉身舍利放在了家中供奉,但他的做法引爭議,有很多人認為這具肉身舍利是人為製造的,並不是天然形成的,放在家中只會讓人感到恐怖,不會有供奉的念頭。但林上水並沒有顧慮他人的想法,畢竟自己已經嚴格遵守了父親的要求,希望這尊塑像能夠給他的子孫帶來好運。
參考資料:《金光明經》《玄應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