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娑雪佛碑,碑斷字莫識。——《雪佛碑》
《菩提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教文化在我國是非常盛行的,但是信佛之人大多嚮往永生,他們相信因果循環,善惡終有報。相信只要這輩子能夠動心忍性,轉世便會進入極樂天堂。佛教文化中,有一種說法名叫肉身舍利,意思表示修佛之人的修為到達一定程度時,其肉身將會不腐不壞,永久地保留在世間。不過《金光明經》中有所記載:「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燻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似乎只有修為高深的僧尼,才有可能成為肉身舍利。但在江西卻有一位孝子,聽從父親生前的遺言,卻驚人地發現父親成了肉身佛,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成為肉身佛的主人公只是一位普通的信佛之人,甚至還不是個出家人。他叫林觀榮,出生在江西省一戶農家中,祖上世代都是都是農民,幾乎沒有接受過什麼好的教育,只是父母從小教育他要積德行善。成年後的林觀榮在飯桌上看到葷菜時突然感到噁心,他發現自己只要一看到葷菜就噁心想吐,根本提不起吃飯的興趣,反而是素菜,他能吃津津有味。林觀榮信仰的是佛教,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會看到葷菜就噁心,很有可能是突然頓悟了,他的心中有了一絲無法琢磨的想法。
離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個靈山廟,他開始時常往廟裡跑,和廟裡的僧人交流,學習各種各樣的經文經書。可是上山的路崎嶇不平,上下山非常不方便,林觀榮在來往幾次後,便開始尋找一些平整的巖石,將這些巖石鋪在山路上。長此以往,他居然為這座山鋪了2000多級石臺階,這座山被他鋪出來了一條石路。靈山廟的僧人們非常的感激林觀榮,認為他做了一件積累大功德的事。而這時的林觀榮也覺得自己和常人不同,認為自己雖然沒有出家,但已經是一位頓悟佛法的高人,他認為自己是佛教的俗家子弟。
林觀榮的年紀越來越大,他為自己日漸衰竭的身體感到悲哀。病臥在床時,他將自己孝順的兒子叫到床前,立下了一份讓兒子震驚的遺囑。他要求兒子不要將他像普通人一樣下葬,也不希望火葬,而是想要通過佛教的方式,將遺體永久地保留下來,成為像佛教高人那樣肉身永存的肉身舍利。兒子對父親的想法感到意外和震驚,但孝順的他對於父親的想法唯命是從。
由於父親身高一米八,沒有合適的甕缸可以裝載父親的肉身,他只能找當地最大的一口缸,再找來一個與缸口大小一致,但高度要低一點的缸,將兩個缸合併成一個甕缸。將父親的後事處理好後,他按照父親的遺願,將去世的父親安置在翁缸中,缸中還鋪滿了質地上乘的木炭和石灰粉,將父親的遺體完全的包裹起來。再利用一些石炭黃紙等將空隙完全塞滿,最後將缸密封保存起來。存放這口缸的屋子,也按照父親生前的囑託,鋪滿了木炭和石灰。
1000天以後便是開缸的日子,也是父親所說的飛升日。2003年11月22日,兒子將裝父親的缸移了出來,並將其打開了,結果卻令兒子大吃一驚,父親的遺體在重重保護下,居然真的沒有半點腐爛,在各種各樣材料中包裹的遺體,只不過是有一點脫水而已。一生為善的父親,最終化身成為一具肉身佛。
肉身佛一般都是道行高深的僧人坐化而成的,一般也會供奉在寺廟當中。但父親並非是出家人,條件也不適合放在寺廟中供奉,兒子便將父親供奉在自己家中的二樓,每年都會燒香拜佛祭拜父親。多年來,兒子每天都會擦拭父親的佛像,即使過了多年,這座肉身佛依然栩栩如生。
參考資料:
《菩提謁》
《金光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