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藍迪媽媽
今天我們聊聊隔代教養。在祖輩,即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主要看護孩子的情況下,年輕父母和祖輩之間關於孩子教育的那點兒事兒。
我把這些事兒,分成四類,區分對待。
第一是健康類。比如口對口餵孩子飯。不少老人,習慣這麼做,尤其是幼兒一歲左右的時候,年輕的父母親接受不了。怎麼辦呢?只能尊重科學啊,看看科學怎麼說。口對口餵飯,直接導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幼兒的概率加大。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直接導致口臭,胃潰瘍,甚至是胃癌的病菌,要知道,胃癌在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中,50%是在5歲以前被感染的。這和口對口餵飯直接相關。成人和幼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是:如果大人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口對口餵飯,大人陽性,幼兒未必陽性,但是陽性的可能性增大;反之,幼兒陽性,則大人一定陽性。
這種健康類的教養衝突,大多數時候是由於不懂,比較好解決,誰違背了科學,誰改。多嘮叨,多嚇唬,讓做錯的人知道怕,尊重科學,別無選擇。
第二類,生活方面的衝突:我把生活習慣的衝突分為兩類:要緊的,不要緊的。
不要緊的,比如把尿,有的年輕父母讓孩子穿著紙尿褲自由自在的大小便,無論白天或者夜間,直到孩子身體發育成熟能夠大小便自理;而有的媽媽向我苦惱的請教:「說是自己的母親,孩子的姥姥,堅持給孩子把尿,噓噓,逼著不到一歲的孩子,按照大人的指令來大小便。如果孩子不尿,姥姥就一直託著孩子兩條腿,叉開,直到孩子尿為止」。這種衝突,看上去是很大的習慣不一致,其實沒什麼要緊,因為還看不出對錯。沒有證據證明穿紙尿褲的孩子,大了還會尿床;讓孩子根據指令大小便,也沒有證據證明孩子成年後大小便會感覺不好。這些不要緊的衝突,就和諧了吧。老人非要把尿,就讓她接著把,你要給孩子穿紙尿褲,就接著穿。能一致就一致,不能一致就和諧,不統一。
聊個一個要緊的。我舉的這個例子,是藍迪教育的同事——檸檬媽,帶著小檸檬雨天踩水的事兒。
檸檬1歲半左右,夏天的一場小雨後,爺爺奶奶帶他下樓玩,看著路上那些亮晶晶的小水窪,檸檬歡喜極了,他一腳邁進去,在水裡來來回回踩起來,體會著雙腳一蹦一跺,水花濺起的神奇……當然,褲子溼了,鞋子溼了。爺爺奶奶一看就急了,抱起他往家跑。正玩得高興的小傢伙,被爺爺奶奶強行抱走,沒有反抗之力, 「哇」的大哭起來,當然,最終還是被強行抱回家換了衣服,也沒有再出門。祖輩想的是什麼呢?水窪有什麼好踩的啊。褲子溼了,鞋子溼了,孩子會不會感冒啊?
晚上檸檬媽下班回家,聽說了這件事兒,她蹲下來對孩子說「媽媽帶你去買雨鞋吧,再下雨你就可以踩水了!」 雨鞋買回家,一直在書架上放著,之後的日子裡,檸檬經常穿上跑幾圈,盯著他腳上的小雨鞋。他期待著下雨……
終於又下雨了!晚上下班回到家,檸檬媽看見書架上乾淨的雨鞋,就知道檸檬今天肯定沒出門,於是檸檬媽捧起雨鞋,對孩子說「走,穿上雨鞋,下樓踩水去嘍!」就這樣,年輕的媽媽給檸檬裝備好,,拉上檸檬爸,一起下樓踩水坑了!
踩水窪的事兒,兩代人的觀點衝突在哪裡呢?爺爺奶奶一輩子見多了水窪,甚至還有不愉快的經驗。「髒」、「溼」,「感冒」這些想法,是他們首先想到的。「一個水窪,有什麼好玩的?」 「帶孩子踩水窪,有這麼教孩子的嗎?」 而年輕的母親,檸檬媽怎麼想的呢?她腦子裡浮現的是小檸檬從來沒踩過水窪,小腳一跺,水花濺起,衣服會溼,好神奇啊!太好玩啦!即便是成年人,我們依然享受潑水節,打雪仗,這不是和大自然玩耍特有的樂趣嗎?孩子從大自然中得到多少快樂,就會被激發多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的衝突,是要緊的,怎麼辦呢?年輕的爸爸媽媽,檸檬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正面示範啊!與其花時間去和老人講理,不如把時間用來直接帶孩子踩水窪!老人們由於生活年代的烙印,她們關注的是可見的部分:衣服溼了要換,鞋子髒了要洗,感冒了要治要照顧。而現在的年輕父母,更能夠理解孩子培養過程中看不見的那部分對孩子一生的作用,比如愛的體驗與愛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力,比如堅毅的品格,環境的適應性甚至是影響力等等。這位檸檬媽,後來創作了一首兒歌《下雨了,去踩水》。爸爸媽媽們,踩水窪,雖是生活中的瑣事,傳遞的是卻是對樂觀的,熱愛的,積極的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而不是消極的,防備的。試想一下,怕髒怕溼怕感冒不去踩水窪,孩子感受不到水窪的樂趣;怕累怕髒怕摔倒,就不去爬山,孩子感受不到大山的樂趣……長此以往,大自然有何值得熱愛,生活有何樂趣?沒有樂趣的生活,讓孩子們如何熱愛;遇到挫折,跳樓的概率也會加大。
更重要的第三類衝突:孩子潛能發展類。之所以叫潛能,是可能有,但還沒現實呈現出來的能力。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創造環境,讓孩子的潛能變成事實,讓孩子發展潛能的行為,得到保護與支持。我們家有個床,高80釐米。女兒姍姍在一兩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很想自己爬上床,可是每次爺爺奶奶發現孩子有爬上床的心思,就立即,趕緊,直接把孩子抱上床了!每當這時候,姍姍就立即翻身,做出要下床的動作。「哦,原來你想下床啊!」老人又立即把孩子抱下床來。姍姍剛被抱下床,又立即雙手趴在床沿上,小腿上抬,想要往床上爬,爺爺奶奶見狀,「哦,你又想上床啊!」馬上,七十歲的老人家,彎下老腰,立即把胖嘟嘟的孫女抱上床……這樣反反覆覆多次,老人已經累倒要趴下,姍姍還是上了床就要下來,下了床就要上去。一般情況下,我不願意幹擾爺爺奶奶和孫女的獨處時間,可是此刻,再不出手,恐怕老人的腰就要累斷了。當姍姍再次回到床下的時候,我過來,面向女兒,雙腿彎曲,雙臂做半包圍狀,那個姿勢,估計不亞於國家級體育教練對未來的奧運冠軍的保護。爺爺奶奶已經累趴了,見我保護的這麼好,也就沒說什麼。就在這時候,我們看到,姍姍在拼命的往床上爬。她的腿部力量還不足,這個爬上床的動作,是她此生第一次做。上不去,再來,上不去,再來,小臉微微憋紅了。我在最後環節向上稍稍抬了她一下,女兒竟然爬上去啦!她特別興奮,臉上那份笑容,相信每個媽媽都見過!「哇唔,姍姍自己爬上床了,真棒啊!要不要再試試自己下來?」我問女兒。於是我又保護孩子練習自己爬下床。反反覆覆。
姍姍就這樣爬上爬下,持續了至少十來天,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就不再重複了。我們知道,她通過這個床為道具的爬上爬下的潛能,已經變成現實中的能力了。
如果我們一直在辛苦的把孩子抱上床,抱下床,同時告訴孩子「床高,你爬不上去」「床高,你自己下不去」「我來幫你」「這會摔倒」,孩子的身體能力,就錯過了鍛鍊發展的機會。今天錯過一個潛能發展,明天錯過一個,現在的日積月累,就是未來的追悔莫及。
上面這個例子裡面,還有孩子內心自我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上床下床是事兒,更是孩子建立自主意識的具體動作。推己及人,如果有人總在你耳邊說你這不行那不行,你是不是煩透了,時間長了,就不願意嘗試了。孩子是在一個一個的小的嘗試與成功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自主,贏得自尊的。有自信,自主,自尊的孩子,更能適應30年之後的紛繁複雜的世界。
在藍迪媽媽看來,隔代教養最大的衝突,就是少給孩子貼標籤,不阻擋孩子的各種嘗試。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孩子天生就有這個願望,只要我們不抹殺就好了。我們需要在6歲之前,支持孩子建立自己的「心靈加油站」,而不是阻擾這種建設。人是一輛車,心裡有了加油站,才能走遠。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孩子要在馬路牙子上走邊邊,這是身體平衡性的發展,兩歲多的孩子開始喜歡塗鴉,亂寫亂畫,這是內感官能力的發展……孩子的這些行為,能否得到祖輩的鼓勵,是隔代教養環境下常見的衝突。
面對這些衝突,怎麼辦呢?就如剛才姍姍上下床的案例中提到的一樣,支持孩子不斷的上床下床吧,給孩子適度的保護,讓孩子盡情的上床下床,爬上爬下;給孩子適度的鼓掌,讓孩子的體能的發展中,自信也同時發展吧。
第四類衝突:價值觀類。記得姍姍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爺爺拿著各種吃的,讓孫女挨個嘗嘗。孫女愛吃的,留給孫女;孫女不愛吃的,留給爺爺吃。我在旁邊看著,立即參與進來。為什麼好吃的自己吃,自己不愛吃的,卻給爺爺吃呢?爺爺是愛我們的重要家人,本應吃好吃的啊。我完全理解爺爺的心意,但孩子真的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由於長期做兒童教育,所以我立即創編了一個遊戲跟姍姍玩。我扮演爺爺,姍姍就是她自己。姍姍喜歡吃的,讓爺爺也嘗嘗,如果爺爺喜歡吃,跟爺爺一起吃;姍姍不愛吃的,也讓爺爺嘗嘗,爺爺剛好愛吃,留給爺爺;爺爺也不喜歡吃,放在一邊。
我清晰的記得,當時和姍姍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孩子很高興,並沒用覺得媽媽不愛她,孩子很自然的接受了遊戲中「好吃的,給爺爺」這個行為。而爺爺眼中,幾乎有淚光在閃動。好吃的,給爺爺吃;而不是不好吃的,給爺爺。這是習慣,更是價值觀,是我們和重要家人相處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的養成,不能妥協。年輕的父母親要敏感,及時建立孩子的正確的言行,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勇敢嘗試新方法,而不是依賴老人。藍迪教育提出並一隻秉承「愛與秩序」的教育價值觀,愛是態度,秩序是規律與方法。我們有大量的視頻,培養孩子正確的習慣,性格,價值觀。我們不能讓包裹了愛的外衣的不當言行,成為孩子的行為習慣。
隔代教養,有衝突,更要和諧。處理隔代教養更底層的事情,是示範給我們的孩子,如何處理衝突,求同存異,如何和重要家人相處。我們在處理教育觀點不一致時,所表現出來的家庭觀,家人關係,對待祖輩的態度和方法,都是對孩子的行為示範。誰不希望孩子長大後孝順我們?孝順不見得全在金錢物質上,而是孩子關心我們,承認我們過去的努力,尊重我們年老後的權利,維護我們生存的尊嚴。
隔代教養,讓衝突融合在和諧中,「愛是基礎,秩序是方法,是我們教養子女的方法,和祖輩相處的方法,處理衝突的方法」。「愛與秩序」是流淌在孩子心靈中的血液,決定孩子的行為。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