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隔代教養的衝突

2020-12-22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藍迪媽媽

今天我們聊聊隔代教養。在祖輩,即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主要看護孩子的情況下,年輕父母和祖輩之間關於孩子教育的那點兒事兒。

我把這些事兒,分成四類,區分對待。

第一是健康類。比如口對口餵孩子飯。不少老人,習慣這麼做,尤其是幼兒一歲左右的時候,年輕的父母親接受不了。怎麼辦呢?只能尊重科學啊,看看科學怎麼說。口對口餵飯,直接導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幼兒的概率加大。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直接導致口臭,胃潰瘍,甚至是胃癌的病菌,要知道,胃癌在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中,50%是在5歲以前被感染的。這和口對口餵飯直接相關。成人和幼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是:如果大人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口對口餵飯,大人陽性,幼兒未必陽性,但是陽性的可能性增大;反之,幼兒陽性,則大人一定陽性。

這種健康類的教養衝突,大多數時候是由於不懂,比較好解決,誰違背了科學,誰改。多嘮叨,多嚇唬,讓做錯的人知道怕,尊重科學,別無選擇。

第二類,生活方面的衝突:我把生活習慣的衝突分為兩類:要緊的,不要緊的。

不要緊的,比如把尿,有的年輕父母讓孩子穿著紙尿褲自由自在的大小便,無論白天或者夜間,直到孩子身體發育成熟能夠大小便自理;而有的媽媽向我苦惱的請教:「說是自己的母親,孩子的姥姥,堅持給孩子把尿,噓噓,逼著不到一歲的孩子,按照大人的指令來大小便。如果孩子不尿,姥姥就一直託著孩子兩條腿,叉開,直到孩子尿為止」。這種衝突,看上去是很大的習慣不一致,其實沒什麼要緊,因為還看不出對錯。沒有證據證明穿紙尿褲的孩子,大了還會尿床;讓孩子根據指令大小便,也沒有證據證明孩子成年後大小便會感覺不好。這些不要緊的衝突,就和諧了吧。老人非要把尿,就讓她接著把,你要給孩子穿紙尿褲,就接著穿。能一致就一致,不能一致就和諧,不統一。

聊個一個要緊的。我舉的這個例子,是藍迪教育的同事——檸檬媽,帶著小檸檬雨天踩水的事兒。

檸檬1歲半左右,夏天的一場小雨後,爺爺奶奶帶他下樓玩,看著路上那些亮晶晶的小水窪,檸檬歡喜極了,他一腳邁進去,在水裡來來回回踩起來,體會著雙腳一蹦一跺,水花濺起的神奇……當然,褲子溼了,鞋子溼了。爺爺奶奶一看就急了,抱起他往家跑。正玩得高興的小傢伙,被爺爺奶奶強行抱走,沒有反抗之力, 「哇」的大哭起來,當然,最終還是被強行抱回家換了衣服,也沒有再出門。祖輩想的是什麼呢?水窪有什麼好踩的啊。褲子溼了,鞋子溼了,孩子會不會感冒啊?

晚上檸檬媽下班回家,聽說了這件事兒,她蹲下來對孩子說「媽媽帶你去買雨鞋吧,再下雨你就可以踩水了!」 雨鞋買回家,一直在書架上放著,之後的日子裡,檸檬經常穿上跑幾圈,盯著他腳上的小雨鞋。他期待著下雨……

終於又下雨了!晚上下班回到家,檸檬媽看見書架上乾淨的雨鞋,就知道檸檬今天肯定沒出門,於是檸檬媽捧起雨鞋,對孩子說「走,穿上雨鞋,下樓踩水去嘍!」就這樣,年輕的媽媽給檸檬裝備好,,拉上檸檬爸,一起下樓踩水坑了!

踩水窪的事兒,兩代人的觀點衝突在哪裡呢?爺爺奶奶一輩子見多了水窪,甚至還有不愉快的經驗。「髒」、「溼」,「感冒」這些想法,是他們首先想到的。「一個水窪,有什麼好玩的?」 「帶孩子踩水窪,有這麼教孩子的嗎?」 而年輕的母親,檸檬媽怎麼想的呢?她腦子裡浮現的是小檸檬從來沒踩過水窪,小腳一跺,水花濺起,衣服會溼,好神奇啊!太好玩啦!即便是成年人,我們依然享受潑水節,打雪仗,這不是和大自然玩耍特有的樂趣嗎?孩子從大自然中得到多少快樂,就會被激發多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的衝突,是要緊的,怎麼辦呢?年輕的爸爸媽媽,檸檬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正面示範啊!與其花時間去和老人講理,不如把時間用來直接帶孩子踩水窪!老人們由於生活年代的烙印,她們關注的是可見的部分:衣服溼了要換,鞋子髒了要洗,感冒了要治要照顧。而現在的年輕父母,更能夠理解孩子培養過程中看不見的那部分對孩子一生的作用,比如愛的體驗與愛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力,比如堅毅的品格,環境的適應性甚至是影響力等等。這位檸檬媽,後來創作了一首兒歌《下雨了,去踩水》。爸爸媽媽們,踩水窪,雖是生活中的瑣事,傳遞的是卻是對樂觀的,熱愛的,積極的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而不是消極的,防備的。試想一下,怕髒怕溼怕感冒不去踩水窪,孩子感受不到水窪的樂趣;怕累怕髒怕摔倒,就不去爬山,孩子感受不到大山的樂趣……長此以往,大自然有何值得熱愛,生活有何樂趣?沒有樂趣的生活,讓孩子們如何熱愛;遇到挫折,跳樓的概率也會加大。

更重要的第三類衝突:孩子潛能發展類。之所以叫潛能,是可能有,但還沒現實呈現出來的能力。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創造環境,讓孩子的潛能變成事實,讓孩子發展潛能的行為,得到保護與支持。我們家有個床,高80釐米。女兒姍姍在一兩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很想自己爬上床,可是每次爺爺奶奶發現孩子有爬上床的心思,就立即,趕緊,直接把孩子抱上床了!每當這時候,姍姍就立即翻身,做出要下床的動作。「哦,原來你想下床啊!」老人又立即把孩子抱下床來。姍姍剛被抱下床,又立即雙手趴在床沿上,小腿上抬,想要往床上爬,爺爺奶奶見狀,「哦,你又想上床啊!」馬上,七十歲的老人家,彎下老腰,立即把胖嘟嘟的孫女抱上床……這樣反反覆覆多次,老人已經累倒要趴下,姍姍還是上了床就要下來,下了床就要上去。一般情況下,我不願意幹擾爺爺奶奶和孫女的獨處時間,可是此刻,再不出手,恐怕老人的腰就要累斷了。當姍姍再次回到床下的時候,我過來,面向女兒,雙腿彎曲,雙臂做半包圍狀,那個姿勢,估計不亞於國家級體育教練對未來的奧運冠軍的保護。爺爺奶奶已經累趴了,見我保護的這麼好,也就沒說什麼。就在這時候,我們看到,姍姍在拼命的往床上爬。她的腿部力量還不足,這個爬上床的動作,是她此生第一次做。上不去,再來,上不去,再來,小臉微微憋紅了。我在最後環節向上稍稍抬了她一下,女兒竟然爬上去啦!她特別興奮,臉上那份笑容,相信每個媽媽都見過!「哇唔,姍姍自己爬上床了,真棒啊!要不要再試試自己下來?」我問女兒。於是我又保護孩子練習自己爬下床。反反覆覆。

姍姍就這樣爬上爬下,持續了至少十來天,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就不再重複了。我們知道,她通過這個床為道具的爬上爬下的潛能,已經變成現實中的能力了。

如果我們一直在辛苦的把孩子抱上床,抱下床,同時告訴孩子「床高,你爬不上去」「床高,你自己下不去」「我來幫你」「這會摔倒」,孩子的身體能力,就錯過了鍛鍊發展的機會。今天錯過一個潛能發展,明天錯過一個,現在的日積月累,就是未來的追悔莫及。

上面這個例子裡面,還有孩子內心自我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上床下床是事兒,更是孩子建立自主意識的具體動作。推己及人,如果有人總在你耳邊說你這不行那不行,你是不是煩透了,時間長了,就不願意嘗試了。孩子是在一個一個的小的嘗試與成功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自主,贏得自尊的。有自信,自主,自尊的孩子,更能適應30年之後的紛繁複雜的世界。

在藍迪媽媽看來,隔代教養最大的衝突,就是少給孩子貼標籤,不阻擋孩子的各種嘗試。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孩子天生就有這個願望,只要我們不抹殺就好了。我們需要在6歲之前,支持孩子建立自己的「心靈加油站」,而不是阻擾這種建設。人是一輛車,心裡有了加油站,才能走遠。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孩子要在馬路牙子上走邊邊,這是身體平衡性的發展,兩歲多的孩子開始喜歡塗鴉,亂寫亂畫,這是內感官能力的發展……孩子的這些行為,能否得到祖輩的鼓勵,是隔代教養環境下常見的衝突。

面對這些衝突,怎麼辦呢?就如剛才姍姍上下床的案例中提到的一樣,支持孩子不斷的上床下床吧,給孩子適度的保護,讓孩子盡情的上床下床,爬上爬下;給孩子適度的鼓掌,讓孩子的體能的發展中,自信也同時發展吧。

第四類衝突:價值觀類。記得姍姍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爺爺拿著各種吃的,讓孫女挨個嘗嘗。孫女愛吃的,留給孫女;孫女不愛吃的,留給爺爺吃。我在旁邊看著,立即參與進來。為什麼好吃的自己吃,自己不愛吃的,卻給爺爺吃呢?爺爺是愛我們的重要家人,本應吃好吃的啊。我完全理解爺爺的心意,但孩子真的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由於長期做兒童教育,所以我立即創編了一個遊戲跟姍姍玩。我扮演爺爺,姍姍就是她自己。姍姍喜歡吃的,讓爺爺也嘗嘗,如果爺爺喜歡吃,跟爺爺一起吃;姍姍不愛吃的,也讓爺爺嘗嘗,爺爺剛好愛吃,留給爺爺;爺爺也不喜歡吃,放在一邊。

我清晰的記得,當時和姍姍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孩子很高興,並沒用覺得媽媽不愛她,孩子很自然的接受了遊戲中「好吃的,給爺爺」這個行為。而爺爺眼中,幾乎有淚光在閃動。好吃的,給爺爺吃;而不是不好吃的,給爺爺。這是習慣,更是價值觀,是我們和重要家人相處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的養成,不能妥協。年輕的父母親要敏感,及時建立孩子的正確的言行,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勇敢嘗試新方法,而不是依賴老人。藍迪教育提出並一隻秉承「愛與秩序」的教育價值觀,愛是態度,秩序是規律與方法。我們有大量的視頻,培養孩子正確的習慣,性格,價值觀。我們不能讓包裹了愛的外衣的不當言行,成為孩子的行為習慣。

隔代教養,有衝突,更要和諧。處理隔代教養更底層的事情,是示範給我們的孩子,如何處理衝突,求同存異,如何和重要家人相處。我們在處理教育觀點不一致時,所表現出來的家庭觀,家人關係,對待祖輩的態度和方法,都是對孩子的行為示範。誰不希望孩子長大後孝順我們?孝順不見得全在金錢物質上,而是孩子關心我們,承認我們過去的努力,尊重我們年老後的權利,維護我們生存的尊嚴。

隔代教養,讓衝突融合在和諧中,「愛是基礎,秩序是方法,是我們教養子女的方法,和祖輩相處的方法,處理衝突的方法」。「愛與秩序」是流淌在孩子心靈中的血液,決定孩子的行為。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

相關焦點

  • 【專家支招】隔代教養為何起衝突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帶孩子對祖父母來說是輕車熟路,然而隔代教養也衍生了許多問題。有學者曾做過統計,在上千例青少年諮詢個案中,有超過70%的家長曾提到祖父母對孩子的早期管理和培養失當。隔代教養有何優缺點?祖父母與年輕父母可能產生哪些衝突?隔代教養是否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生疏?年輕父母該如何與老一輩溝通不同的教養意見?
  • 「隔代教養」——怎麼「養」才是「教」?
    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形式成為過半家庭的選擇。由此可見,中國的隔代教育正在成為一種主流。本文將從隔代教養的利弊,以及作為父母如何更好的應對「隔代教養」來展開。若是長輩年紀太大,在教養孩子上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世代的隔閡也會加劇此種狹義的隔代教養經常會出現「年紀大的辛苦,年紀小的抱怨」之情形。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隔代教養則是廣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
  • 提起隔代教養,很頭疼?
    但是由於兩代人在教養觀念上的不同,本來應該溫馨的家庭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矛盾衝突不斷。L小姐平時非常注重育兒知識的學習,在她看來育兒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科學和藝術,她希望能按照科學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但公婆因為覺得自己有育兒的經驗,常常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教養孩子。
  •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嶽坤發布「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鐘磬):父母要上班,孩子讓祖輩帶,養成了讓父母不喜歡的習慣;父母與祖輩在管教孩子上發生分歧和衝突,孩子無所適從——這類現象是否就發生在您的身邊?「祖輩參與」就算是「隔代教養」嗎?海峽兩岸家庭有否相似的困擾?
  • (圖文專題)名師團隊與您共話「隔代教養」 「育兒加油站」虹口專場...
    (圖文專題)名師團隊與您共話「隔代教養」 「育兒加油站」虹口專場精彩不斷時間:2019/10/19 14:36:09 來源:東方網教育頻道    作者:陳樂 夏荔    選稿:蒯柏羽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不妨避開孩子,找個時間和老人好好談談, 多與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優化家庭隔代教養的幾點措施隔代教養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家庭教育中幼兒的照管問題,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忽視,我們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應該是對隔代教養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逐步改善隔代教養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其在家庭教育中發揮最大價值。
  • 走出隔代教養誤區 促進良性互動
    在「隔代教養」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如何理性發揮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如何認真履行父母的主體責任?如何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 9月15日-16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給了人們許多重要啟示。此次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和臺灣嘉義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婦聯、青島市教育局承辦。
  • 早教小知識——隔代教養問題
    一、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與社會因素早期的隔代教養隨著社會的變遷、都市化及雙職工家庭的增加,隔代教養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有別有早期,現今隔代教育的成因趨於複雜化,涉及層面也更廣。例如:雙職工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打拼。然而好的保姆可遇不可求,於是委託親人或爺爺奶奶照顧孩子,通常會成為職業婦女在兩難之下的抉擇。
  • 問題不在「隔代教養」,而在家庭關係.
    提起隔代教養,很多父母都會無奈的搖頭,甚至會覺得苦不堪言。雖然都知道親自教養孩子的好處,但是現實中的種種原因,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對很多年輕父母而言又是最經濟理想的選擇。所以,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隔代教養」已然成為一個不願面對卻又無法迴避的話題。那麼,與其攻擊「隔代教養」的不好,不如找到「隔代教養」引發的實質問題,並在接納現實的基礎上找到解決之道。
  • 「隔代教養」也有小門道,選對模式最重要!
    根據某機構對包括北上廣深等在內的全國32個城市的網絡調查顯示,目前,已有接近67%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現象。顧名思義,「隔代養育」與「隔代教養」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著重「育」,而後者兼顧「教」。其實,「教」和「育」二者很難劃分得絕對清晰,即便是完全由老人帶大的孩子,也很難絕對地說「老人從來不管教,只負責吃喝拉撒睡」。
  • 隔代教養中媽媽的焦慮如何解決
    年輕的爸爸媽媽要上班,年幼孩子的教養自然而然落到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於是「媽媽生,外婆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外公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這種情況也就應運而生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情形一看電視成了要脅吃飯的「人質」天天2歲了,一直是爺爺奶奶帶著。
  •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如何讓父母帶好孩子
    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隔代親,是隔代教養的文化基礎。但是,在我國情況卻有極大不同,我們有自己特色的隔代教養。而且其原因更複雜,隔代教養比例、形式和參與度等等,也都明顯更高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去年進行的《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輩參與教養的。
  • 隔代教養,怎麼養?
    祖輩教養是很多家庭的剛需,但是教養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父母。有些祖輩承擔保育員、服務員、管理員等多重角色,而父輩視之為當然,減少自己承擔的責任,這樣不利於對孩子的教養,尤其是與祖輩觀念不一致時,父母很難有主動權。平日裡父母多為孩子的教養承擔一些責任,儘可能多地參與孩子的成長,通過共讀一本書,共寫親子日記,通信、電話、視頻語音等方式,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語境中。
  • 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議「隔代教養」
    光明融媒記者劉豔傑在「隔代教養」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如何理性發揮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如何認真履行父母的主體責任?如何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課題組2017年在北京、廣州、成都等6個城市進行了「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課題負責人嶽坤以「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為題,總結了我國城市家庭教育中祖輩參與狀況的十大發現。
  • 華人家庭隔代教養甘苦同在 各盡其責互相理解
    隔代教養在美國華人小區十分常見,與2005年相比較,美國隔代教養家庭的比率增加了23%。  與西方家庭不同,在華人家庭中「隔代撫養」和「隔代教育」的傳統由來已久,老人們幫著帶孫輩的情況非常普遍,也許只有他們才能遍嘗其中的甘苦。
  • 探討隔代教養策略!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謀家庭教育科學發展!
    大眾網青島9月15日訊(記者 金紅蕾)在「隔代教養」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如何理性發揮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如何認真履行父母的主體責任?如何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2018年9月15日-16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給了我們許多重要啟示。據悉,此次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和臺灣嘉義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婦聯、青島市教育局承辦。圍繞著隔代撫養等熱點話題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和工作者開啟了一場思想風暴。
  • 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隔代教養
    於是,在中國便形成了一種無奈而又不可避免的教養模式——隔代教養。對於60後、70後這代人來說,當城市裡的子女需要他們照顧孩子時,他們便收拾行囊,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異鄉當「保姆」。當農村裡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時,他們便留守家鄉,全心全意照顧孫子孫女,生怕讓在外拼搏的人寒了心。
  • 隔代正向教養公益講座→讓長壽萌娃茁壯快樂成長 - 瀟湘晨報
    隔代正向教養公益講座→讓長壽萌娃茁壯快樂成長帶娃是門學問不想養成「熊孩子」?爸爸媽媽 日常忙事業回家累到躺倒,帶娃沒時間怎麼辦?爸爸媽媽 自己仍然還是「寶寶」帶娃帶得心好累哪能處理?越來越多的數據也顯示,很多隔代家庭中的祖輩在面臨隔代教育問題:老一輩的經驗和年輕父母的育兒主張之間發生理念上的衝突,「感到太累,力不從心」 讓老人煩惱。
  • 別讓隔代教養消費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