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的《飲酒》和學生當下生活有關聯嗎?(拓展延伸閱讀:陶淵明是一個好父親)

2021-02-19 素雪飄零

陶潛《飲酒》要背誦,要默寫,特別是經典的句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絕對不可以錯誤。

 

為什麼默寫?考試常出現。為什麼經典?不知道。只管背誦,記住,拿分,其他的不問。這大概是一種現狀。這樣的現狀多被詬病,說背誦默寫考試就是愚民教育的方式之一。詬病者有錯嗎?還不能簡單定論。背誦默寫大行其道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短了說是為著考試,長了論也未嘗不是提升語文能力的一策略。倘若只限於背誦默寫,囫圇吞棗,這是需要警惕的。

 

古詩文如果沒有撩撥學生的生命,喚起他們的體驗,激發他們對生命狀態的思考,那麼學習這樣的作品意義都是折扣的。

 

陶潛的《飲酒》和學生當下生活有關聯嗎?有。不僅和學生,也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有關聯。

 

其一、選擇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人聚居之境建造房子,卻沒有聽聞到車馬的喧囂。這乍看起來顯得矛盾。如果一個人耳朵失聰,那麼即使居住在人聲鼎沸的鬧市,也斷不會有車馬喧囂的攪擾。陶淵明不是這樣的情況。那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選擇性耳聾。選擇性耳聾指的就是願意聽的會聽的入心,不想聽的自然屏蔽。你如果喜歡聽奉承之言,那麼對於忠直之士的批評就裝聾作啞。就是這樣道理。

 

選擇常常基於人的內心需要,屬於主觀意願,和客觀聯繫很小。如此說來,陶淵明對於市井喧囂選擇性耳聾,是基於內心的需要。為什麼對喧囂選擇性耳聾?不妨聽聽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他這樣說: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喧囂空蕩,靜水流深。躁空靜盈。你選擇什麼?就是你需要什麼。由此可以了解自己。

 

其二、專注力。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問一答,揭示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原因。身心可以不一,心在身外。所謂的心不為形役即在於此。心屬於靈魂,屬於精神,屬於意志。意志力強的人往往心凝一處。做事需要專注力,學習亦然。古人云: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心凝一處,即使力量綿薄,也能致遠。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心不凝,就是躁動。躁動做事情沒有耐心,沒有定力,多是無成之輩。卡夫卡說過:人類因為沒有耐心才被逐出天堂,因為沒有耐心所以永遠無法返回天堂。觀人度己,未來如何,看看把心安在哪裡。

 

其三、愛生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經典之句。經典句子是典範的,權威的,經久不衰的,精彩的,有代表性的。這個句子為何被稱為經典句?可以先理解菊的意象。有學生引用了張潮在《幽夢影》裡所寫的「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的句子,認為菊是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極有傲骨的象徵。不是嗎?菊花是在深秋開放的,菊是不懼嚴寒的代表,所以菊就是他的形象化身。

 

他的回答得到認同,並且也有學生來補充,我們知道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所提到的三種意象牡丹,蓮,菊都是象徵物。從他的語言裡我們也知道晉陶淵明獨愛菊,菊,花之隱逸者也。這樣的理解已經深入到學生的心裡。當然,我們愛他的秉性,自然就會把他和菊連在一起。

 

而事實上陶愛菊的真正原因不是來託物言志的,他採菊愛菊的真正原因是他要用菊花來釀酒喝菊花酒。《九日閒居詩》中說的很明白: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所謂的頹齡指的是衰老之年,制,制止也。這是延年益壽的另一種說法。這麼說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要換一種理解了。《詩經》上說「如南山之壽」,南山是壽考的象徵。陶在採菊花時想著自己將來可以延年,當是多麼快樂的事。而這種感情通過悠然來體現出來也是極含蓄的。採菊為著釀酒,釀酒為著延年,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心裡所渴望的,想想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讓生命活的時間再久遠一些,這是熱愛生活的體現啊!對生活絕望的人,總是想著法子自絕。張聞天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陶潛在過自己意願的生活,這是他的理想。難道我們每一個人奮力拼搏不是為著過上理想生活嗎?此句經典在於此。

 

其四、重本心。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就是蘊含生命的真諦。生命的真諦外相在飛鳥相與還。看起來就是這樣的意思。為什麼說飛鳥相與還就蘊含生命的真諦呢?陶潛《歸園田居》其一有這樣的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飛鳥就是羈鳥啊,羈鳥戀的舊林,是它生命的出發點,或曰起點。它從生命的起點出發,卻在飛翔的天宇間過的是遠離本源的生活,違背了自己的本心,這樣的生活讓它倦怠,於是回到了生命的起點。羈鳥戀舊林是一種隱喻,羈鳥就是陶潛化身,他誤入塵網,一去十三年。這十多年的時光沒有讓陶潛從俗,沒有適應官場生活。那是因為他的本性倔強鏗鏘,拒絕被塵俗汙染,拒絕被愚蠢。拒絕被愚蠢大概是堪破官場之人的可恥嘴臉,陶潛葆有智者的一份清醒。拋卻那些實在的名利,將之看成虛頭巴腦的東西,需要的不僅僅是內心的清明,更要要一份勇力。我們知道:物質上越窘困的人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越容易淪陷。陶潛物質窮困,多個稚子需要養育,常常到了乞討地步。但是他卻毅然決然離開官場,這是異於常人的。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這是提醒的聲音。清醒的智者和勇者能不失其本性。不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是人的尊嚴所在,有尊嚴的人是高貴的。

 

學會選擇,對選擇的專注,愛生活,重本心。這就是陶潛《飲酒》一詩與學生當下生活的關聯,也是和我們每一個生命的連結。

 

延伸閱讀

 

陶淵明是一個好父親

 

 

文| 徐德琳

 

學生在讀古人文章時,不再僅僅關注作者在社會中的角色,同時也把眼光投向了以前很少涉及的家庭生活中。於是,在讀《歸去來兮辭》時,既被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潔情操所折服,同時又情不自禁地為陶淵明擔憂:「幼稚盈室,瓶無儲粟」,他就這樣瀟灑地掛印回家,能養活家人嗎?

 

古代婦女多不能出門工作,養家的重擔陶淵明不能指望妻子,必須一人挑起。他可是有五個兒子啊,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五個兒子一字排開,吃飽都很困難呢。明明能夠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和好的教育環境,卻讓孩子和自己一樣為了生存而掙扎,最後孩子們都只能成為極其尋常的普通人。想到這兒,不能不在心裡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陶淵明是一個好父親嗎?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分別是陶儼(阿舒)、陶俟(阿宣)、陶份(阿雍)、陶佚(阿端)、陶佟(阿通),根據陶淵明的《責子詩》所寫,這五個孩子「總不好紙筆」,不求上進。阿舒十六歲了,「懶惰故無匹」;二兒子阿宣更無心向學;阿雍與阿端是雙胞胎,十三歲了,連六和七都不認識;最小的兒子還一個勁兒地饞嘴,是個小吃貨。

 

後來五個兒子沒有一個成才,陶淵明對此的態度是複雜的。儘管他在《責子詩》中安慰自己「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大體上表現得平和通達。然而他在「自恐大分有限」時,給兒子們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家書,其中表達了強烈的愧疚之情。《與子儼等疏》中先後寫到:「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陶淵明歸隱後的第三年,一場大火燒毀了他的八九間草屋和幾乎全部家產,陶家逐漸困頓下去,乃至於「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有時甚至不得不出去叩門尋求幫助:「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陶家孩子們也必須參加勞動,才能生活下去。想到孩子們一直打柴擔水,不知何時才能免除這種辛勞,陶淵明難過得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我們看他剛添長子陶儼時對孩子的希望,就不難理解他的愧疚。他特意給兒子起名為儼,希望兒子能夠做到恭敬嚴謹。因為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陶淵明還特地為兒子取字為求思,希望兒子能夠像孔伋一樣有所作為:「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可是孩子們現在只能靠辛苦耕作來養活自己。這離當初的期許確是很遠,做父親的自然難免會失落,心中湧起強烈的自責之情。

 

既然對兒子們抱有這樣高的期許,辭官歸家帶來的就不僅僅是輕鬆與安適,而且也有愧疚之情,那為什麼陶淵明不選擇重返官場,給孩子們提供較好的物質保障呢?畢竟「最高超的心靈,也逃不出物質的需要」。陶淵明曾這樣解釋過自己不願再做官的原因: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

 

陶淵明說自己性情剛直,才能拙劣。這裡的「才」應該指的是在官場上的逢迎之「才」,在這篇《與子儼等疏》的後面陶淵明也稱自己「日月遂往,機巧好疏」。這樣的自己與官場潛規則相違得太多,繼續做官一定會招致大禍。何以見得呢?這就要從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說起。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什麼樣的呢?如果穿越到魏晉時期,我們會看到窮途之哭的阮籍。阮籍對當時的高壓政治不滿,但不敢說出口。他三緘其口保持沉默,因此保全了性命,但卻難消胸中之塊壘,只好借酒消愁,只能在路的盡頭放聲大哭。我們還可以看到性情剛烈的嵇康,拒絕和司馬氏集團合作,就被砍了頭,臨死之前彈奏的《廣陵散》成為絕響,兒子也託給別人照顧。

 

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描述過當時的政治環境:「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在「魚駭鳥驚」的高壓之下,陶淵明對現狀不滿;孫恩叛亂、桓玄篡國、劉裕專權,整個國家處在動蕩之中,陶淵明更有恐懼之心。

 

孔子曾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為當國家無道之時,還是早點避禍退隱。陶淵明先後五次做官,做過桓玄和劉裕的參軍,但都辭官歸家。後來劉裕專權殘忍殺害大臣,陶淵明曾經在《飲酒》(其十七)中透露了自己的心思:「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性情剛直的陶淵明很清楚,自己留在官場,遲早會給家人帶來禍患。從這一點來說,陶淵明辭官也是對家人的一種負責。

 

現代人普遍認為好父親不僅要給孩子精神陪伴,更要給孩子物質保障。那麼,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陶淵明就不能隱忍一點,隨波逐流,做出自己的犧牲嗎?陶淵明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嘗試?

 

他一生五仕五隱,從中不難看到他勉為其難的努力,但我們更能體會到他內心的掙扎。陶淵明「性本愛丘山」,官場對於他來說是樊籠。如果只是為了物質上的充裕而把自己關在籠子裡,就是想一想也覺得非常可怕啊!所以儘管陶淵明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卻也說道:「敗絮自擁,何慚兒子?」這裡用到一個典故:東漢時王霸和令狐子伯是朋友。王霸隱居耕田,令狐子伯做了宰相,王霸沒有覺得什麼不好。可是當王霸見到令狐子伯的兒子時,心裡就不淡定了。別人家的兒子衣冠楚楚、彬彬有禮、落落大方,自己的兒子卻蓬頭垢面、缺牙豁齒、缺少禮儀,看到客人還忸怩不安。兩相比較,差距有點大,王霸傷心了,躺在床上久久不肯起來。王霸的妻子開導他說:子伯的富貴怎麼能比上您高潔的情操呢?怎麼能為了孩子忘記自己的本心?

 

足見,陶淵明期望孩子能有美好的未來,但讓他為五鬥米折腰、放棄潔身自好的情操,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是做不到的。

 

其實站在現代的角度,拋開招致禍患不說,為了孩子的成長完全犧牲自己的人生,就一定能成為好父親嗎?一個完全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選擇同流合汙的父親,又怎麼教誨自己的孩子在逆境中勇敢追夢呢?又怎麼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父親」這一精神大旗呢?

 

我們還是來看看陶家孩子們對父親棄官回家的態度吧:東晉義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5年,41歲的陶淵明放棄了彭澤縣縣長的職位,回家當農民。當看見自己家簡陋的房屋時,他不由「載欣載奔」,高興地跑了起來。孩子們得知父親要回來,早早地等候在門口,看見父親歡欣雀躍,最小的兒子阿通也就是陶佟才7歲左右,說不準還會撲進父親的懷抱。陶淵明牽著孩子們的手走進家門,發現桌子上的酒壺已經裝滿酒,這時他的心中一定會溫暖如春吧:妻子翟氏不僅沒有責備自己,還貼心地準備好了自己愛喝的酒。無論是妻子還是兒子都對陶淵明的回家沒有一句怨言。

 

陶淵明辭官回家,雖然沒有給予孩子充裕的物質條件,卻避免了禍患及身,更給予了孩子們更多的精神陪伴。同時他也以自己的人格操守告訴孩子一撇一捺的「人」字到底該如何寫。儘管他的孩子沒有成才,卻都成長為自食其力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回家的陶淵明仍然是一位好父親。


   1、書卷氣是最好的氣質(薦讀)

   2、被學生喜歡是老師的最高成就(無限閱)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其中四個字卻幾乎人人讀錯
    篆草行楷都各有自己的優點。能寫出一手好的書法是令人羨慕的,同時還是一個人的競爭優勢。而遠見卓識則意味著,所謂的簡潔明了,一句簡單的話往往包含一種豁達開朗的意境。今天,我們不談論行美,只談旨遠。似乎點點滴滴都包含著星辰大海,這就是漢字的魅力。延伸出的變化是同一個詞的發音在不同的語境中變化很大。
  • 陶淵明作品長期很不受待見,他的成名要靠這幾個人!
    二、李白李白也是一位很推崇陶淵明的大詩人。李白的詩文裡多次提及陶淵明,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酒」。陶淵明寫了很著名的組詩《飲酒》,而且當過「江州祭酒」,並且名副其實的算是一個酒中隱士,幾乎日日飲酒。這一點很合李白的意,畢竟他自己也是一位「酒中仙人」。
  • 論山水田園詩,陶淵明和範成大有何異同?
    陶淵明和範成大兩位詩人,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有異有同,自成特色。在這裡我想簡單寫一寫自己對陶詩和範詩作品異同之處的比較。首先,我們先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人們常言「知人論世」,要分析詩人自身作品的流光溢彩之處,必須得對其人生經歷有大致的了解。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歡
    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創作飲酒詩數量最多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多首。後世的文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都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有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卻表現詩人閒淡,純真而又質樸的生活情趣。
  • 《美文欣賞》陪陶淵明度過漫長歲月
    我起身說:「我先平復下心情,稍作休息,過會兒再回答你們的問題,好嗎?」那個中年婦女貌似很擔心,連忙說:「當然好啊,我們先去院子裡了。」待他們都出去後,我平躺在床榻上回想這個情景,此時,我的內心有一萬隻小鹿奔騰都不算為過:我這是穿越了嗎?別人穿越都是穿越成公主、某貴族府上小姐,為什麼我卻穿越到普通老百姓家裡?那剛剛說話的那個男人就是陶淵明嗎?瞬時千種疑問湧上心頭,並且安慰自己要面對現實。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東晉後期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他就是陶潛。陶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與父親都曾做過太守;他出生後,家道中落。陶淵明的後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在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使靈魂道遙在沒有空間與時間之限的自然中這方面,和莊子極端相似。莊子說過:水澤裡的野雉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飲到一口水,可是,也決不祈求被豢養在樊籠裡。而陶淵明則是跳出樊籠,重返自然。魏晉時期,人們對莊子自然之道的理解,陶淵明勝出一籌。
  • 關於陶淵明《飲酒》詩的兩個問題
    有的研究者認為,陶淵明出仕的一個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就是「為貧而仕」。這個觀點當然不是憑空臆測的無稽之談。因為,陶淵明確實屢申此意。他回憶自己剛剛踏入官場作州祭酒時說,「疇昔苦長飢,投來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意志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飲酒.十九》)回憶作鎮軍參軍時說,「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飲酒·十》)在為彭澤令時說,「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 【幸子專欄】巧設計言簡義豐,妙賞析意趣盎然——觀趙謙翔老師《飲酒(其五)》有得
    趙謙翔老師在最後總結時評價陶詩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我認為趙老師的課與此相類,這課《飲酒》上得有深度有廣度,但是都以極簡的形式和語言表達出來。1.     分析標題一句帶過。詩的題目一般跟詩的內容是密切相關的,這首卻不一樣,於是趙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名為《飲酒》,詩中無「酒」,是不是跑題了?」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陶淵明的這首經典飲酒詩,表現了其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
    飲酒(其十七) 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 陶淵明歸隱體驗報告:很美好,也很辛勞
    特別是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這不就是我們一心嚮往的生活方式嗎。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有多少人能像陶淵明那樣,淡泊名利,隱居田園,種一小塊地,養上幾隻雞,每天睡到自然醒,在院子裡曬曬太陽,擺弄擺弄花花草草,看看書,喝喝茶,發發呆,日子過得逍遙自在。陶淵明,別名陶潛,字元亮,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曾做過太守,家境還算殷實,陶淵明勤奮好學,「自幼修習儒家經典」。8
  • 陶淵明最奇怪的一首詩,20句詩,每一句都有一個「止」字,奇趣無窮
    《止酒》詩,全詩幽默詼諧,最奇的是全詩共20句,每一句都有一個「止」字,奇趣無窮。陶淵明直接把錢拿去給了酒家,那意思就是,反正總是要花在你這裡的,直接給你,我以後喝酒也方便。有人送酒錢,有人直接送酒。這一年,王弘任江州刺史,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採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
  •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3.閱讀所發背景資料,了解陶淵明「三仕三隱」的經歷。4.學有餘力,讀一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和《歸去來兮辭》。追問:這種「遠離」的努力,在陶淵明的其他詩文中有體現嗎?明確:比如《歸園田居》(其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和「拙」,體現了陶淵明心遠的努力和艱難。問題三:對陶淵明這種心遠、心喜,還有「心堅」雜糅的複合心緒,你怎麼理解?點撥:史載,《飲酒》(其五)寫成十年後,陶淵明離世。
  • 尋找陶淵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有造化的作家不會封閉於虛構寫作,對文化傳統或當下文化狀況必定有所議論,否則身為作家,至少不夠全面。張煒亦在追尋陶淵明的遺產。  說 古典  水到渠成之事  張煒讀古典,總在某個角度緊扣其小說,二者有「互文」關係。
  • 小說閱讀網推薦《陶淵明傳》原文與閱讀答案
    小說閱讀網推薦  江州總督 王宏 我想知道:我也不會造成這種情況。圓明考了廬山已故洪明園明龐統的酒具邀請他在班道麗麗之間。圓明有腳病有一個學生和兩個倪?擺脫籃子;現在,一起喝酒。俄羅斯恆宏志,也什麼也沒有。  第一, 嚴彥之是劉劉,後來是軍事英雄曹。深愛當陽和圓明然後是西安縣X陽之後日本人做了袁明銀。每次,你必須喝酒才能喝醉。
  • 陶淵明:你以為「田園生活」,就是種花、喝茶、曬太陽?醒醒吧!
    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我在一個叫做「仕途」的迷宮裡浮沉迷惘,突然有一天發現,我竟然已經離開田園這些自然、純粹的生活十餘年了。我就像關在籠子裡的鳥兒,養在水池中的魚兒,看起來生活很是美好,不為溫飽風雨所憂愁,但只要是鳥兒,總是眷戀曾經的山間密林,只要是魚兒,總會不舍曾經的無際水域。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
  • 陳洪:┃《陶淵明集》導讀
    陶淵明的生活、經歷和思想,可以用貧困、「三病」,三仕三隱,二重矛盾三句話來概括。陶淵明(公元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江州尋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廬山附近)。他主要生活於東晉,晚年入南朝劉宋。
  • 陶淵明教子:夙興夜寐,願爾斯才
    陶淵明是有名的田園詩人,是公認的「千古隱逸之宗」,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偉大詩人。閒翻《陶淵明集》,發現他常以詩教子。前六章歷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勵兒子繼承祖輩光榮的家風;後四章旨在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誡勉,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全詩言辭懇切,感情厚重,表現出詩人對兒子的希冀之切。鍾嶸評論陶潛的詩歌時說過「文體省淨,殆無長語」(《詩品》),這是說陶潛詩歌簡練而無冗贅之語。
  • 喝墨水小酒館:多次辭官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實在愛喝酒
    讀者一看便知其好酒原由,不過陶雖好酒,也只不過是在酒中尋詩作樂自娛。愛酒但不酗酒,故杜甫所作《飲中八仙歌》時,也未將陶淵明列為貪杯之人。在眾多愛酒的文人中,陶淵明是位與眾不同的詩人。他寫飲酒,既不同於同時代詩人的飲酒作樂,也不同於後時代詩人的飲酒消愁,他的飲酒詩也並非單純記錄歸隱田園的飲酒過程與飲酒現象,他的飲酒詩詞中有著鮮明的飲酒精神和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得體會。陶淵明飲酒寫詩,毫無保留地將自己關於生活的所思所感昭示於人,或深沉,或平淡,給他的杯中酒都賦予了一番真實自然、幽深細微的趣味,令人也願意放下一切,走近他的詩酒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