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酒不貪杯的陶淵明
讀《愛蓮說》,世人只知「晉陶淵明獨愛菊」,殊不知,他也好酒。陶潛常以善飲自炫,所作飲酒詩共有20首,詩前序言有所題:「餘閒居寡歡,兼比夜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燭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再詞無餘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讀者一看便知其好酒原由,不過陶雖好酒,也只不過是在酒中尋詩作樂自娛。愛酒但不酗酒,故杜甫所作《飲中八仙歌》時,也未將陶淵明列為貪杯之人。
在眾多愛酒的文人中,陶淵明是位與眾不同的詩人。他寫飲酒,既不同於同時代詩人的飲酒作樂,也不同於後時代詩人的飲酒消愁,他的飲酒詩也並非單純記錄歸隱田園的飲酒過程與飲酒現象,他的飲酒詩詞中有著鮮明的飲酒精神和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得體會。
陶淵明飲酒寫詩,毫無保留地將自己關於生活的所思所感昭示於人,或深沉,或平淡,給他的杯中酒都賦予了一番真實自然、幽深細微的趣味,令人也願意放下一切,走近他的詩酒田園。
多次辭官,只為暢飲
陶淵明的人生歷程一如大多數文人那樣曲折坎坷、懷才不遇。他出身於下等士族之家,曾祖陶侃曾經官至東晉的大司馬,年輕的陶淵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懷揣建功立業的豪情投入亂世。
二十歲時,陶淵明便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就記載了他的出仕生涯: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此時,年輕的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只能出任低級的官吏職位,但他已看出官場的腐敗與自己清正的節氣亦不相符,不久便離職。
而短暫的居家生活後,想到自己未完成的抱負,二十九歲的陶淵明出任了江州祭酒,但這個職位依然在他仕途生涯中如曇花般短暫,沒過多久,他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後來,州裡又召他做主簿,陶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歸去來兮,終得世外桃源
此後,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起,陶淵明又經歷了不同的出仕和辭官,起起伏伏的仕途生活,使得陶淵明的內心非常之矛盾。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在規林被大風所阻時,寫下《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就可以窺探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誰言客舟遠?近瞻百裡餘。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起至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陶陸陸續續的出仕生涯,終於在一篇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後,正式結束,解印辭官,歸隱田園。
陶淵明再也不用「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了,他可以盡情地「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徘徊在仕與耕之間已有數十年,他早已看透且厭倦了官宦生活,歸隱田園,自在飲酒的願望早就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了——「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看到自己的田間小屋,高興得飛奔起來,門童在門口候著,一同進屋,斟滿美酒,陶淵明終於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終於能自在豪飲了喝墨水小酒。
陶淵明的飲酒趣事
愛酒的陶淵明和酒有著不少趣事。
為了種秫釀酒,甚至不惜因家人口食與妻子爭執。蕭統的《陶淵明傳》載:「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因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他「攜將酒去,載得詩歸」,不愧是一代酒豪。
每逢酒熟之時,陶淵明會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
他家的小院子裡,有塊大石,喝醉了,就躺在其上,大石也因此得名「醉石」。
陶淵明還在九江地下埋藏了酒,被一農夫鑿石發現此石盒,內有銅器,帶蓋,可以看出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盛滿了酒。壺旁邊刻著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春酒熟,煩更抱琴來。農夫以為此酒已不能喝,便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我閒居在地,經月不滅」。哲人飲酒,思緒萬千
雖然陶淵明歸隱之後,常常飲酒,自娛自樂,引出以上趣事,但實際上他飲酒時更多的情緒還是藏在了他的詩詞之中。
性格剛直的他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汙,短暫的幾次出仕經歷更是使他憤然離開,再加上生逢亂世,時局動蕩,朝代更迭,軍閥殺戮,百姓受苦,讓陶淵明對社會現實非常失望。
但他是一位懂哲理的詩人,他有一雙洞察世事的慧眼,有一份儒家仁者愛人的情懷,還有一顆詩人的豐富敏感的心靈,他雖歸隱,但他的詩作仍對生死、出世入世、衰榮等人生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所以,就算是他歸隱後,愛酒如命,但他所飲之酒不僅包含了豐富深厚的生活內容,更有深邃高遠,耐人深思的哲理。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談集大成作《飲酒》喝墨水小酒二十首
歸隱之後陶潛所飲之酒,不僅僅是暢飲了杯中之酒,還可以說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與推杯換盞之間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二十首《飲酒》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對人生道路的抉擇,第二部分對人生哲學的思考。這兩個部分看似相互分離,實則又相互交融。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陶潛在飲酒時感嘆儒道的衰微近千載,人人都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飲,只顧低頭維護資金的世俗虛浮名。所以珍貴如我一般,難道不是為此生?人事苦短,快似閃電令心驚。忙碌一生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蓋一座住宅在世間,清靜且無車馬之喧譁。你要問我為何能做到如此?不外乎是心境超脫塵世之外,所以地處也顯得偏了。在這樣的小院裡,自顧地在東邊籬笆下採摘菊花,悠然之間無意抬頭望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加以辨之卻早已忘記了言語。
《飲酒》之所以為人們口口稱讚,是因為陶淵明這二十首詩,雖都與酒有關,但更多的不是只談飲酒,而是談其思想境界,這便是詩人變現手法的高明之處。有的雖未直接出現「酒」一類的字眼,有的也未直接描述飲酒場面,但沒有一首不是都是扣著酒來寫的,寫的對酒的認識,寫飲酒後的感受,借著飲酒吐出自己的「真言」。
陶淵明作為文學史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是聯繫緊密。這組詩寫於417年,正是東晉政權極為動蕩的時刻,劉裕正在進一步加大代晉自立的進程。陶淵明此時已經歸隱十二年有餘,遠離了政治權力的爾虞我詐,給自己營造著平靜的隱居生活。然而他心中也是裝著家國天下,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詩人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展望未來的生活道路,難免有許多感慨,因此,才有了這組《飲酒》。
讀陶淵明,必讀其《飲酒》詩組,讀這組詩有如讀一部經書,因為這裡面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晚年作出這樣一組集大成的詩組,來進行對人生問題的探索,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陶淵明是個知酒趣的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不同於竹林七賢「為了抗爭而抗爭」的狂飲爛醉,也不同於後代詩人出仕不順借酒消愁,他飲酒飲的是一種美好的物質與精神享受。
第二,在飲酒的過程中,整個人是最放鬆的狀態,精神可以暫時脫離現實的環境,凝神思考,也可以讓人的精神興奮,產生創作靈感。
第三,陶淵明還是個深諳生存智慧的詩人。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念,與腐敗的官場風氣等形式極其不符,所以他用飲酒作詩的表達方式,能以「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為託辭,交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將重大的問題輕鬆化,避免了不必要的非難與攻擊迫害。小酒見乾坤,壺中日月長。喝墨水品金樽歲月,不為得意須盡歡,只為每天進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