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墨水小酒館:多次辭官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實在愛喝酒

2020-12-23 喝墨水小酒館

愛酒不貪杯的陶淵明

讀《愛蓮說》,世人只知「晉陶淵明獨愛菊」,殊不知,他也好酒。陶潛常以善飲自炫,所作飲酒詩共有20首,詩前序言有所題:「餘閒居寡歡,兼比夜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燭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再詞無餘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讀者一看便知其好酒原由,不過陶雖好酒,也只不過是在酒中尋詩作樂自娛。愛酒但不酗酒,故杜甫所作《飲中八仙歌》時,也未將陶淵明列為貪杯之人。

在眾多愛酒的文人中,陶淵明是位與眾不同的詩人。他寫飲酒,既不同於同時代詩人的飲酒作樂,也不同於後時代詩人的飲酒消愁,他的飲酒詩也並非單純記錄歸隱田園的飲酒過程與飲酒現象,他的飲酒詩詞中有著鮮明的飲酒精神和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得體會。

陶淵明飲酒寫詩,毫無保留地將自己關於生活的所思所感昭示於人,或深沉,或平淡,給他的杯中酒都賦予了一番真實自然、幽深細微的趣味,令人也願意放下一切,走近他的詩酒田園。

多次辭官,只為暢飲

陶淵明的人生歷程一如大多數文人那樣曲折坎坷、懷才不遇。他出身於下等士族之家,曾祖陶侃曾經官至東晉的大司馬,年輕的陶淵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懷揣建功立業的豪情投入亂世。

二十歲時,陶淵明便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就記載了他的出仕生涯: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此時,年輕的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只能出任低級的官吏職位,但他已看出官場的腐敗與自己清正的節氣亦不相符,不久便離職。

而短暫的居家生活後,想到自己未完成的抱負,二十九歲的陶淵明出任了江州祭酒,但這個職位依然在他仕途生涯中如曇花般短暫,沒過多久,他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後來,州裡又召他做主簿,陶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歸去來兮,終得世外桃源

此後,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起,陶淵明又經歷了不同的出仕和辭官,起起伏伏的仕途生活,使得陶淵明的內心非常之矛盾。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在規林被大風所阻時,寫下《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就可以窺探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誰言客舟遠?近瞻百裡餘。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起至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陶陸陸續續的出仕生涯,終於在一篇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後,正式結束,解印辭官,歸隱田園。

陶淵明再也不用「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了,他可以盡情地「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徘徊在仕與耕之間已有數十年,他早已看透且厭倦了官宦生活,歸隱田園,自在飲酒的願望早就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了——「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看到自己的田間小屋,高興得飛奔起來,門童在門口候著,一同進屋,斟滿美酒,陶淵明終於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終於能自在豪飲了喝墨水小酒。

陶淵明的飲酒趣事

愛酒的陶淵明和酒有著不少趣事。

為了種秫釀酒,甚至不惜因家人口食與妻子爭執。蕭統的《陶淵明傳》載:「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因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他「攜將酒去,載得詩歸」,不愧是一代酒豪。

每逢酒熟之時,陶淵明會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

他家的小院子裡,有塊大石,喝醉了,就躺在其上,大石也因此得名「醉石」。

陶淵明還在九江地下埋藏了酒,被一農夫鑿石發現此石盒,內有銅器,帶蓋,可以看出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盛滿了酒。壺旁邊刻著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春酒熟,煩更抱琴來。農夫以為此酒已不能喝,便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我閒居在地,經月不滅」。哲人飲酒,思緒萬千

雖然陶淵明歸隱之後,常常飲酒,自娛自樂,引出以上趣事,但實際上他飲酒時更多的情緒還是藏在了他的詩詞之中。

性格剛直的他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汙,短暫的幾次出仕經歷更是使他憤然離開,再加上生逢亂世,時局動蕩,朝代更迭,軍閥殺戮,百姓受苦,讓陶淵明對社會現實非常失望。

但他是一位懂哲理的詩人,他有一雙洞察世事的慧眼,有一份儒家仁者愛人的情懷,還有一顆詩人的豐富敏感的心靈,他雖歸隱,但他的詩作仍對生死、出世入世、衰榮等人生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所以,就算是他歸隱後,愛酒如命,但他所飲之酒不僅包含了豐富深厚的生活內容,更有深邃高遠,耐人深思的哲理。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談集大成作《飲酒》喝墨水小酒二十首

歸隱之後陶潛所飲之酒,不僅僅是暢飲了杯中之酒,還可以說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與推杯換盞之間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二十首《飲酒》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對人生道路的抉擇,第二部分對人生哲學的思考。這兩個部分看似相互分離,實則又相互交融。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陶潛在飲酒時感嘆儒道的衰微近千載,人人都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飲,只顧低頭維護資金的世俗虛浮名。所以珍貴如我一般,難道不是為此生?人事苦短,快似閃電令心驚。忙碌一生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蓋一座住宅在世間,清靜且無車馬之喧譁。你要問我為何能做到如此?不外乎是心境超脫塵世之外,所以地處也顯得偏了。在這樣的小院裡,自顧地在東邊籬笆下採摘菊花,悠然之間無意抬頭望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加以辨之卻早已忘記了言語。

《飲酒》之所以為人們口口稱讚,是因為陶淵明這二十首詩,雖都與酒有關,但更多的不是只談飲酒,而是談其思想境界,這便是詩人變現手法的高明之處。有的雖未直接出現「酒」一類的字眼,有的也未直接描述飲酒場面,但沒有一首不是都是扣著酒來寫的,寫的對酒的認識,寫飲酒後的感受,借著飲酒吐出自己的「真言」。

陶淵明作為文學史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是聯繫緊密。這組詩寫於417年,正是東晉政權極為動蕩的時刻,劉裕正在進一步加大代晉自立的進程。陶淵明此時已經歸隱十二年有餘,遠離了政治權力的爾虞我詐,給自己營造著平靜的隱居生活。然而他心中也是裝著家國天下,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詩人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展望未來的生活道路,難免有許多感慨,因此,才有了這組《飲酒》。

讀陶淵明,必讀其《飲酒》詩組,讀這組詩有如讀一部經書,因為這裡面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晚年作出這樣一組集大成的詩組,來進行對人生問題的探索,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陶淵明是個知酒趣的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不同於竹林七賢「為了抗爭而抗爭」的狂飲爛醉,也不同於後代詩人出仕不順借酒消愁,他飲酒飲的是一種美好的物質與精神享受。

第二,在飲酒的過程中,整個人是最放鬆的狀態,精神可以暫時脫離現實的環境,凝神思考,也可以讓人的精神興奮,產生創作靈感。

第三,陶淵明還是個深諳生存智慧的詩人。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念,與腐敗的官場風氣等形式極其不符,所以他用飲酒作詩的表達方式,能以「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為託辭,交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將重大的問題輕鬆化,避免了不必要的非難與攻擊迫害。小酒見乾坤,壺中日月長。喝墨水品金樽歲月,不為得意須盡歡,只為每天進步一點!

相關焦點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入仕為官,不為五鬥米折腰為維繫家庭生計,成年後的陶淵明決定入仕為官,他先後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後一次當的是彭澤縣令。彭澤縣檢查工作,這督郵官職不大,但在太守面前說話還是很管用的,加上此次來的這位督郵又是勢利小人,官不大僚不小,他一到縣府招待所就讓人叫縣令過來見他。
  • 借陶淵明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典故,李商隱《自貺》鑑賞
    今天與大家一起捧讀的是:陶令棄官後仰眠書屋中誰將五鬥米擬換北窗風這首詩寫於他從一高官被迫自己主動調至地方,擔任比縣令還小的一介武官縣尉,李商隱在一次因為對待囚犯的量刑的問題上與當時的觀察使發生爭執,這讓李商隱這個從小舞文弄墨的書生感到很不舒服
  • 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陶淵明,為何不為五鬥米折腰?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名陶淵明。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
  •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是發生在今天的哪裡?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投靠荊州桓玄,但發現桓玄有篡奪東晉政權的野心、他當然不背同流,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管回家、元興無年(402)正月,桓玄兵變奪取東晉政權,次年稱帝,改國為楚。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門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武將軍、下不邳太守劉裕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他投人劉幕下任鎮軍參軍。
  • 你只知道「不為五鬥米折腰」,卻忘了還有更重要的下一句話
    你只知道「不為五鬥米折腰」,卻忘了還有更重要的下一句話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有「骨氣」,那麼,到底什麼是骨氣呢?而說到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代表人物,無疑當屬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了,他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激勵著很多人,以他的才華,本來可以過著很舒適的日子,至少衣食不愁是沒什麼問題的。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陶淵明歸隱體驗報告:很美好,也很辛勞
    陶縣長剛上任不懂這些規矩,聽說督郵到了,就叫司機備車,準備去賓館匯報工作,秘書一看趕緊攔住:「見督郵您得換上官服,行大禮以示尊重,另外,頭次見面,空著手去也不合適呀。」陶淵明一聽就急了:「一個小小的督郵,論職務比我低,論年齡比我小,我堂堂一縣之主,怎麼我還得給他行禮?」也趕上那天中午喝了點酒,有點衝動,一句流傳後世的名言脫口而出:「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
  • 陶淵明後人做主播,月入百萬,實力坑祖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的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其中「不為五鬥米而折腰」最讓人嘆服,可誰知,時隔千年,作為陶淵明的後人,陶勇祥在喜馬拉雅FM上以暱稱為「90後紫襟」做了一名擁有370多萬粉絲的獨家有聲小說主播,靠著人氣與講故事,月入百萬。
  • 陶淵明,大家只知道他不為無鬥米折腰,其實這才是歷史的經過
    我覺得他的名字一直以來就能夠帶給大家一種不染世俗的感覺,不過他的本人也確實是這樣的,對於和他有關的一個典故,我相信有一些在這方面有了解的人還是或多或少聽過一些的,但是當大家說到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時候,只能夠想到這和陶淵明是相關聯的,但是你們卻不知道這其中真正的經過又是怎麼樣的?還有就是對於這個人,他真實的形象以及它的經歷,我們也是不熟悉的。
  • 陶淵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
    那麼,陶淵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在他的內心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陶淵明,名潛,字淵明。據史籍記載,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正是如此一個好學喜靜,善良念執,愛河山,有志向,而又不願意和世俗同流合汙的人,後來才成為了東晉末到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和辭賦家。
  • 陶淵明愛做詩更愛喝酒,一生灑脫不羈,不為名利而活
    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他大部分的詩作中,走的都是他最愛的田園風格,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淡泊名利,不計較得失的人,也表達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農民朋友們的友好。他還是一個特別喜歡喝酒的人,喝完酒之後的陶淵明往往都會才思泉湧,所以,喝酒和寫詩是他生活中兩件必不可少的事,也是兩件關係十分密切的事。他的真性情也經常體現在喝酒上。只要有人去他家做客,不論身份尊貴還是貧賤,他都會拿出自己保存的好酒,和對方盡興的喝上一番,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是,如果他先喝醉的話,不管客人怎麼樣,他直接就會說,我喝醉了,我要去睡覺了,你可以走了。
  • 中華上下五千年:陶淵明不折腰,劉裕擺卻月陣
    陶淵明不折腰淝水之戰以後,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復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晉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謝安一死,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裡,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
  • 前有古人不食嗟來之食 今有眾位演員「為五鬥米而折腰」
    古語有云「君子不食嗟來之食」,表示了一個人非常有骨氣,哪怕是餓死都不會低三下四接受別人的施捨。在當今社會,眾所周知明星們作為高收入人群,你能想像的到卻有一些演員為了生活,竟然「為五鬥米而折腰」嗎?而這些明星當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Baby,他在拍攝【孤芳不自賞】的時候,據悉其身價高達8000萬片酬,雖然Baby演技一直被人們所詬病,不過片方看中其背後龐大的粉絲流量仍然咬牙接受。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當時Baby隱瞞懷孕進入劇組,導致拍攝時大多數戲份只能用替身完成,致使劇組不得不後期大量使用P圖來完成最後製作。
  • 一座默默無聲的最高峰——陶淵明
    餘秋雨:魏晉時代的那些人物,他們都是軍事和政治的強人,當時九州皆知,但是誰也不知道誰是這些人中間的最高的那個高峰。就像我到歐洲去看勃朗峰,永遠被雲遮住,其實真正到雲散的時候,真正勃朗峰才出現了。但是對陶淵明來說,這個雲散的實在太慢了,他一直默默無聞,在這麼一個亂世當中,能夠攀登到中國文化那麼高的高度,他真是個奇蹟。
  • 命運,就像空氣——從陶淵明到王維
    你不靜坐不冥想,你的心永遠在波瀾壯闊,怎麼能夠安呢?你就那麼安靜下去,享受一會孤獨,讓水面安靜一會,沉澱一些雜質,你的心如水一般,就清明如鏡了,然後,就進入莊子所說的「坐忘」之境界。你看《陶淵明集》,他總在喝酒,總在醉。他喝的果真是酒麼,不是。是孤獨。是寂寞。他是借酒以忘情,化悲苦為歡欣。梁昭明太子很懂陶淵明。
  • 臺一超市促銷文宣惡搞陶淵明 網友笑翻大讚太有才
    原標題:臺一超市促銷文宣惡搞陶淵明 網友笑翻大讚太有才華夏經緯網 2016-10-14 15:33:17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社群營銷當道,臺灣全聯超市臉書再一次幽默,貼出陶淵明圖像,上頭寫著「搜哩,淵明!我們來晚了!不為五鬥米折腰,也不巴豆腰,全聯米特價中」。創意文案讓網友笑翻天,大讚太有才。
  • 東晉第一詩人陶淵明的一生總結:辭職一時爽,一直辭職一直爽
    陶淵明時時以自己的曾祖陶侃為榜樣,只是時局動蕩,他沒法出來做官。按他自己的話說「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胸懷壯志飛揚四海,展翅高飛思越遠方。萬萬沒想到,自己一有志青年,卻遇到了這麼一個上司。一天天的,正經會議沒有,就是帶著大家一起信教。啥玩意啊?要把大好青春浪費在陪這位爺身上嗎?陶淵明一狠心,一跺腳,就辭官了。雜詩十二首·其五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 (拓展延伸閱讀:陶淵明是一個好父親)
    其三、愛生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經典之句。經典句子是典範的,權威的,經久不衰的,精彩的,有代表性的。這個句子為何被稱為經典句?可以先理解菊的意象。有學生引用了張潮在《幽夢影》裡所寫的「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的句子,認為菊是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極有傲骨的象徵。不是嗎?
  • 英語小館|假如古人也發朋友圈,看過之後發現個個都是人才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隱居田園種地為生。陶淵明其人不親權貴,目睹官場的黑暗後,甩袖撂下一句硬話:「我不為五鬥米折腰」。這「五鬥米」說的就是古代官員的俸祿。陶淵明寧可放棄高位厚祿,也不願與官場的人同流合汙。不做官,就回家種田。陶淵明放下筆墨紙硯,拾起鐵鍬鋤頭;脫下官袍,戴上了農民的鬥笠。
  • 這是陶淵明知名度最高的詩句,其中境界今日的我們依然無法達到
    陶淵明最出色的詩句,當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距離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他的詩歌在今日依然能夠一看就懂,而無需藉助任何翻譯工具,我們除了稱讚陶淵明的詩詞藝術高超之外,恐怕就是要對我們國家的文字報以崇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