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就像空氣——從陶淵明到王維

2021-01-12 西門杏庵

西門杏庵

王維寫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是哪裡呀,不好說。反正天地之大美,在通往那個「雲起時」的地方,那就是《易經》講的那股宇宙「生生」的氣脈。那是一股打通天地、貫通宇宙的元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說的也這種天行健一般的大自然。這是生命的大境界。王維在「水窮處」選擇的是「坐看」,是等待時機,這裡是死路,就另找別處境的出口。同樣是面對「水窮處」,阮籍卻選擇了哭窮途而返,他想說的是生命無望。

你那一潭水,整天波瀾壯闊,怎麼映象呢。水波只有在清明、平靜的時候才像鏡子,才能反映外面的形象。

你不靜坐不冥想,你的心永遠在波瀾壯闊,怎麼能夠安呢?你就那麼安靜下去,享受一會孤獨,讓水面安靜一會,沉澱一些雜質,你的心如水一般,就清明如鏡了,然後,就進入莊子所說的「坐忘」之境界。你看《陶淵明集》,他總在喝酒,總在醉。他喝的果真是酒麼,不是。是孤獨。是寂寞。他是借酒以忘情,化悲苦為歡欣。

梁昭明太子很懂陶淵明。在《陶淵明集序》裡,昭明太子說:「陶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意為跡者也。」老子說,空才能容。曠達真率的陶淵明整天醺然陶然,其實是放空自己,是追求物我兩忘的自適。「濁酒聊可恃」,那是一種悠然自得。你看他在《責子》詩中,他的五個兒子讓他操心哪,可是怎麼辦呢。說起五個兒子的不肖,他也只能幽默地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沒辦法,這是天命,世事皆空。啥也不說了,且讓我喝了杯中酒。

你也別怪陶淵明沒有一點用世之心,至少在年輕時候不是這樣的,他也曾經立事功的。在《擬古》詩中,他這樣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也曾經豪情滿懷,也曾經想在救世中大有作為的,可是,世風日下,「真風告退,大偽斯興」,沒有辦法呀。本來想努力當好一個彭澤令,哪怕是看在五鬥米的面子上,可現實是,當一個彭澤令的苦痛遠超過貧窮和飢餓。

於是,僅僅做了幾十天的彭澤令,就鬱悶地感覺「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經過心理交戰,他斷然棄官歸田,「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棄官之後的心情反而「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後世之人只記得他的《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把一個辭職之後的生活寫得那麼悠然自得,如仙如佛。殊不知,他窮到什麼程度,聽聽他在《詠貧士》中所說,「豈不實辛苦,所嗅非饑寒。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

明明窮到乞食乞酒的地步了,他還說「晏如也」,像顏回一樣,窮而樂,心安理得。啥叫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無懼」?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遠離物慾橫流的社會,返璞歸真,將心靈完全安頓到大自然當中,實現心與自然的契合。你看他在《讀山海經》裡怎麼寫,「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鳥愛自己草窩,我愛自己的破房子,因為在破房子內,他能讀書,能與自然生命相對接,能夠安頓生命。這就夠了,很快樂。這個就是讀書之樂,非讀書人不能理解。

莊子說你要學會「忘」,這很重要,因為那一種斷舍離,是一种放空。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心靈上,都要「空」。「心齋坐忘」那可是大智慧。

詩意地棲居,是人類永恆的渴望。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寫道:「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在描繪險峰幽谷時,吳均突然來了這麼一句,多麼灑脫。

所以,有時候要學會放空自己,要斷舍離。捨得捨得,不舍,又怎麼能夠得。一位詩人曾說道:「人/一生是那麼的簡簡單單/命運/就像空氣/看似抓住了/鬆開/什麼也沒有。」

相關焦點

  • 同一片「桃花源」,在陶淵明和王維筆下各有千秋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生活的時代的文風崇尚辭藻堆砌、華彩並茂,而陶淵明寫詩的題材大多偏重於農村的生活和勞動感受,加上他自然清新的筆法,在當時得不到認可。到了隋唐之後,陶淵明的作品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王績、孟浩然、李白、杜甫、歐陽修、王安石等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尤其是蘇軾更是陶淵明的鐵桿粉絲,他曾經說過:「無所甚好,獨愛淵明詩」,為了表達對陶詩的喜愛,蘇軾在惠州期間寫下109首和陶詩,在儋州又寫下15首和陶詩,共計124首,和全了陶淵明的詩作。
  •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寫了一篇敘事散文《桃花源記》,雖然大家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想像出來的,但因為他寫得太過於美好,令人無數文騷客心之嚮往,也開啟了尋找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之路。只是千百年以來,極少人能尋覓到這樣的地方,但是,有一個人找到了。他就是王維。
  • 同樣是山水田園詩大家,陶淵明和王維的風格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處著眼,同為山水田園的宗師級人物,陶淵明偏于田園而悠然見南山,王維則重於山水而人閒桂花落,五柳先生曰五柳就有柳色青青的鄉野豁達味道,摩詰為禪便是坐看雲起時的溪山清味禪悟,試為詳析得觀: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是他結束時隱時仕生活徹底歸隱田園的愉悅之作,組詩第一首開始就以「少無適俗願,性本愛丘山」開宗明義,直接言明自己喜愛田園風光的淳樸與自然
  • 總被誤認為是陶淵明寫的那首田園詩,原來出自詩佛王維
    今天讀到一首很田園風的詩《山居秋瞑》。不知為何,一直以為《山居秋瞑》是陶淵明寫的,今天再讀,數次跟自己強調:作者是王維,是王維,是王維啊……希望自己不要再王冠陶戴。王維,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字摩詰。名與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維摩詰。
  • 再讀王維·談人生的痛苦·談天才的命運
    .你有時候感覺自己,活得就像一個機器人.你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周末爬爬山--如果你還有周末的話,如果你不是直接睡過去的話--都要經過長久的醞釀,才得以成行.去到山上,到處是人,仿佛來到另一座城市.離自然越來越遠,你那親近自然的天性就無處安放,所以你越來越孤獨.你的朋友,則是另外一些程序,你和他們的運行頻率也不一致,很少踩到一樣的步點,所以你越來越孤獨.每個人都孤獨,這就不是個體的問題了,而是命運.命運就是
  • 他與杜甫王維是好友,詩才力敵王維,卻被王維埋沒
    王維與裴迪前面我們讀了兩首王維寫輞川風景的詩《鹿柴》、《竹裡館》,就是與裴迪唱和的詩。清王士禛說,王維、裴迪「輞川唱和,工力悉敵」。可惜,王維光芒太甚,他的詩才再好,有王維這樣的巨人在,他也發不出光來。所以,生在一個天才輩出的大時代,是幸運,也是不幸。今天就來讀一首裴迪的詩,《送崔九》。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
  • 王維:行到水窮,坐看雲起,個中孤獨一言難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王維中年之後所好的「道」,不是指道家思想或者道教,而是佛教。但需要明確,詩人所推崇的宗教並不是心靈的皈依,而是一種頓悟式的禪趣。而到了頸聯中,行至水窮之所,讓人不禁聯想到晉代阮籍的「窮途之哭」。無路可走,只能坐看無常風雲的變化。雲之一物,最是無常,也能讓人聯想到世事無常。這又是一重孤獨。而在尾聯之中,詩人偶然遇到了一個「林叟」,也就是山村中的老人,竟然與之談笑忘期。
  • 王維很美的一首田園詩,只是開頭10字,便美得令人心馳神往
    眾所周知,在古代詩歌史上,是東晉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這一新的詩體,也是他第一個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田園詩。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在南北朝卻幾乎沒有影響,即使到了隋末唐初有了王績的活躍,詩壇上吟詠田園風光的詩篇也是寥寥無幾,直到盛唐出現了王維、孟浩然等名家,田園詩才蔚為大宗,並取得了後人難以超越的成就。
  • 雨過天晴王維寫下這首絕美之作,通篇如詩如畫,最後一句回味無窮
    自陶淵明之後,歷代文人墨客對于田園都有著別樣的情結,所以歌詠田園生活的詩篇不在少數,就像孟浩然筆下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還有杜牧筆下的「雲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餘家」等。而在眾多的田園詩中,筆者更喜歡王維筆下的田園,因為蘇軾曾讚譽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以品讀王維的田園詩,會讓人有身臨其境的畫面感,仿佛置身於一幅絕美的山水畫中。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雨後天晴,王維遊覽田園寫下的一首被嚴重低估的絕美之作,通篇如詩如畫,以繪畫的技巧寫詩,最後一句更是回味無窮。
  • 從王維身上折射出的禪與儒
    王維一方面踐行的是禪宗的思想,一方面又因為受儒家影響深遠對自己的行為深感內疚不安,在安史之亂及之後,都表現出來強烈的自責,我想,這一切還是源於內心的禪與儒的矛盾,自我與本我的鬥爭。(四)從王維論陶淵明之棄官讀解王維陶淵明由於憤世嫉俗,不願與當權的腐敗勢力合作,毅然棄官歸隱。
  • 王維是一個怎樣的人?
    說起王維,大家都不陌生。從小學到高中,他的詩可不少,像《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生於盛唐,和李白是同一時代人物,都出生於公元701年,但和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性格不同,王維是一個山水田園派的畫家,沒錯,王維也善於作畫。
  • 王維十首經典「農家樂」:詩意地擁抱田園生活
    欣賞過王維十首經典山水詩之後,再來欣賞他的十首經典田園詩。拿王維的田園詩與陶淵明的田園詩來比較,發現兩者有明顯的風格區別: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是完全融入式的。表達了王維羨慕寧靜悠閒的田園生活,也含蓄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 王維在松風山月中的平和: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縣尉處在官製品級的底端,入職的人通常年紀輕,資歷淺,而晚年的王維早已經閱盡繁華,歷盡坎坷,所以王維對張少府的「酬答」很有前輩給晚輩提點人生要領的味道。我們只要看出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詩裡的含義。面對晚輩的請教,王維首先擺明態度:我老了,唯一的愛好就是過清靜日子,除此之外什麼事情都不關心。對這番話的理解可深可淺。如果照字面理解的話,那麼小到個人命運,大到國家興亡,一概不關心。
  • 王維《竹裡館》
    盛世讀王維。王維的詩歌裡,氣息平和,平淡。這一點我贊同。王維一生,有波折,但得善終。懷才有遇,仕途也算是有成。 今天來學一首王維的詩歌《竹裡館》,這是他在輞川別墅寫下的一首詩,是和裴迪的一首和詩。
  • 陶淵明作品長期很不受待見,他的成名要靠這幾個人!
    陶淵明放現在自然是我們家喻戶曉,被學人大加推崇的大詩人,他作品裡返璞歸真的精神和高妙的詩歌境界被今人奉為經典。但是,在他生前死後的數百年裡,他的詩歌地位一直是不上不下,不能躋身一流的詩人行列。他真正奠定了自己的詩歌地位還是到了宋朝時。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人對陶淵明的封神做出了貢獻。
  • 白雲閒話·釋天才福柯·談活佛王維
    展示不可見程度,就是指小說家能夠把命運的荒謬表現到何種程度.莎劇之所以永不過時,是因為莎士比亞將命運的荒謬表現到了極致,同時,也將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其實二者是一回事.因為小說,戲劇中的可見物--人物,事物--不過都是命運的載體.讀者正是通過它們--所謂可見物--覺察到命運的存在,一種荒謬的存在.
  • 王維的詩:孟城坳_王維的詩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孟城坳》注釋  ①新家:新住到。  ②來者:後來的人。  ③復:又。  ④空:徒然地。  ⑤昔人:過去的人。  《孟城坳》譯文  新遷到孟城口居住,可嘆只見衰柳而不見昔日種柳之人。  王羲之《蘭亭集序》裡講到聚會時的「欣於所遇」,到「情隨事遷」的感概,即一喜一悲,認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維在這裡感嘆盛景的被破壞,含有今之視昔而悲之意;而「來者」,自然又會有後之視今的感嘆。這是發人深思的。  孟城口本為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宋之問曾以文才出眾和媚附權貴而顯赫一時,後兩度貶謫,客死異鄉。這所輞川別墅也就隨之荒蕪了。
  • 王維晚年一首詩,當中10字清麗自然,美得不可方物
    以前,一讀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類的句子便想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想到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們二人作為古代隱士與詩人的結合體,詩中所描繪的精神境界令無數人所憧憬嚮往。
  • 陶淵明,一個熱愛勞動的詩人!
    在這個派別中出現了很多著名詩人,如陶淵明,謝靈運,謝朓,孟浩然,王維等等。但是這些詩人中,誰最熱愛勞動,誰直接參與勞動,恐怕也只有陶淵明了!歸根結底,因為這些詩人從小接受的都是儒家文化。孔子在《論語》中直接批評了對勞動知識有興趣的弟子,提倡學習禮樂道德等安邦治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