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2021-02-08 汲安慶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 汲安慶

 

【教學目標】


1.以「心遠」為審美基點,探究文本中「心遠」「心喜」與「心堅」的複合心緒。

2.抓住「超然→悠然→陶然」這條隱蔽的情脈,把握詩歌含蓄而精緻的抒情藝術。

3.聚焦「人境」「心遠」等詞語和「山氣」「飛鳥」等意象,體味「日夕當歸」的文化傳統,以及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言語表現風格。


【課前準備】


1.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讀懂詩句,並能流利背誦全詩。

2.思考課後「思考探究一」,試著作答。

3.閱讀所發背景資料,了解陶淵明「三仕三隱」的經歷。

4.學有餘力,讀一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和《歸去來兮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對這首詩的預習,同學們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困惑?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的困惑可能集中在以下三點:

①為什麼「心遠」了所居之地也自然偏遠了?

②南山本是陶淵明家鄉的尋常景物,為什麼採菊東籬時見到南山,依然充滿驚喜?

③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以學生困惑引出對「心遠」「見」「此中有真意」等重點詞句的深入理解。


二、品讀詞句,整體把握全詩


(一)關於「心遠」的理解


1.找學生朗讀本詩,請同學們思考:

①「遠」是什麼意思?僅僅是遠離「車馬」嗎?

②為什麼遠離功名利祿,內心自然就靜了下來?

③從「心遠」一詞中,還能讀出什麼?

明確:①「遠」是「遠離」的意思。作者表面上寫遠離車馬的喧囂,實際是對富貴、權勢、功名的一種遠離。車馬與富貴、權勢、功名之間存在一種隱喻或象徵的關係。

②因為對富貴、權勢、功名無欲無求,復歸本心,求其放心,即使深處鬧市,生命也會走向寧靜和澄明。

③從「心遠」一詞中,還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現象的鄙棄,對自我「心遠」能力的自豪。

2.誦讀前四句,抓住「何能爾」「地自偏」,讀出自豪之情。


(二)關於「見」字的體悟


對尋常的景物「南山」,陶淵明有發現的驚喜。這一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發現了,如何理解他的這段話?(PPT)

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點撥:「見」和「望」的表達效果一樣嗎? 「我悠然地發現了南山」和「南山悠然地出現在我眼前」,哪一種翻譯更好?南山之美,為什麼陶淵明以前沒有發現,獨獨回歸田園,採菊東籬的時候才發現?

明確:「悠然」「見」體現了南山的悠然、寧靜之美。作者之所以不用「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觀賞,而「見」(xiàn,意同「現」)有意外發現之意。動作主體 「我」轉換成「南山」,更能體現南山的貼心、活潑,「我」與「南山」神遇、會通的悠然與驚喜。之所以在此時發現南山的悠然之美,是因為心遠能力的形成,審美天眼打開了。


(三)關於「此中有真意」的辨識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理解陶淵明忘言的「真意」。


問題一:「此中」指什麼?

明確:「此中」指的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問題二:閱讀下面的詩句,為何只說「日夕」佳,不說「清晨」佳?(PPT)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詩經·君子於役》)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歐陽修《醉翁亭記》)

枯藤老樹昏鴉(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點撥:「日夕」「相與還」等意象的描寫,暗合了「日夕當歸」的文化傳統。

明確:日夕,是雲氣歸家、鳥兒歸家的時刻,實際是寫作者心靈的歸家,真我的歸家。「清晨」則無法傳遞這樣的意思。

問題三:陶淵明為什麼沒有日夕當歸的憂傷?

點撥:聯繫「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其一)]等詩句,將「羈」與「還」對比,作者歡騰、幸福的內心觸之可及!

明確:悠然的南山,美麗的山嵐,歸巢的鳥兒,這些意象所渲染的美好境界正是詩人獲得自由,回歸真我後幸福之情的寫真。

小結:因為心遠,繁華的人境、車馬的喧囂與豪華,在也等於不在;因為心遠,在曾經熟視無睹的景色中能處處發現美,發現感動;因為心遠,能夠抽身而出,發現被世俗名利、富貴遮蔽太久的真我,這就是生命的真意!


2.心靈歸家,真我復歸的喜悅和幸福,還體現在陶淵明的哪些詩文中?


(師生交流、自由分享)

示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 (其一)]


3.有感情地誦讀後四句,注意抓住「日夕佳」「相與還」,讀出新奇、欣喜的語氣,在「忘言」中讀出幸福之情。


二、聚焦修辭,揭示隱秘情脈


(一)心遠→無車馬喧→發現南山之美→在山氣、飛鳥中體悟真我回歸,這是一條比較明顯的意脈,像一條小溪流淌在全詩中。在這條不斷流淌的幸福小溪中,詩人的情感是無比豐富的。除了明確說出的「悠然」之情,還有哪些?


問題一:詩人為什麼不說結廬在潯陽或結廬在柴桑,而說「結廬在人境」?「人境」對應的是什麼?從中看出陶淵明怎樣的心情?

明確:「人境」對應的是「仙境」,說明陶淵明是以仙人自居的,這樣的措辭,表達的是一種超然、飄然的心情。 


問題二:「忘言」是什麼意思?從「忘」字中,我們又能感受到陶淵明怎樣的心情?

明確:景色美得讓人忘卻言說,或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表達,這正是天人合一的陶然、陶醉之情的體現。因此,詩歌中還流淌著一條「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脈。


(二)這種一波三折的情脈,在你學過的文章中遇到過嗎? 


明確:遇到過。如魯迅《阿長與〈山海經〉》(厭惡→敬佩→憎恨→敬重→懷念),朱自清《匆匆》(疑惑→後悔→焦慮→沉思→疑惑)等散文。

追問:它們和這首詩的情脈之間有什麼不同?

明確:《飲酒》(其五)的情脈相對單純、含蓄,不像散文那樣更具象,更明顯,也沒有大起大伏,不斷質變;這正是詩歌區別於散文的文類特點。


(三)朗讀體會,試著讀出這種一波三折的欣喜之情、幸福之情。


(男生讀超然句,女生讀悠然句,齊讀陶然句)

朗讀指導:注意突出韻腳—— 喧、偏、山、還、言;「日夕佳」「相與還」應讀出新奇、陶醉的心情;「忘言」二字節奏拉長,將陶醉感充分表現出來。

小結:通過探究,我們發現直接的情感抒發和間接的意象抒情結合,還有對車馬的竭力排斥,對南山的主動接納、融入,以及「超然→悠然→陶然」心情的精緻化呈現,無一不在凸顯詩人回歸田園、回歸本心、回歸真我的幸福之情。


三、比照閱讀,體味複合心緒


(一)探討全詩是否真的純粹是在表現詩人回歸田園、回歸本心、回歸真我的欣喜之情。


問題一:對車馬所象徵的富貴、名聲、權利的遠離,是否是陶淵明天生的一種能力?

點撥:結合課前所發背景材料。

明確:從陶淵明「三仕三隱」的經歷可以看出,對車馬所象徵的富貴、名聲、權利的遠離,並非是他天生的一種能力,詩人引以為豪的「遠離」能力的形成,其實是內心掙扎、反省、突圍的結果,有著頑強的意志努力。


問題二:「心遠」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反省和突圍,本詩中體現在哪裡?

明確:詩中以簡陋的「廬」與豪華車馬對比,對車馬的竭力排斥,對南山、山氣、飛鳥的主動接納、融入,都是內心鬥爭、意志努力的一種寫照。「心遠地自偏」則是鬥爭勝利,心遠能力形成的自豪之情的直接表達。

追問:這種「遠離」的努力,在陶淵明的其他詩文中有體現嗎?

明確:比如《歸園田居》(其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和「拙」,體現了陶淵明心遠的努力和艱難。


問題三:對陶淵明這種心遠、心喜,還有「心堅」雜糅的複合心緒,你怎麼理解?

點撥:史載,《飲酒》(其五)寫成十年後,陶淵明離世。雖然本詩表達的心緒整體上是欣悅、明快的,但陶淵明當時的生活已比較艱辛。《歸園田居》組詩中寫到的種豆、除草,可見出其生活之艱辛。他在《示龐主簿鄧治中》一詩中直言:「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在這種窮困逼仄的生活中,還能堅守放棄官場,遠離富貴、權力的信念,超然、悠然、陶然地生活,確實不易。本詩中的「遠」,還有簡陋的「廬」與豪華車馬形成的對比,對車馬的竭力排斥,對南山、山氣、飛鳥的主動接納和融入,顯示了其超然、悠然、陶然背後的艱辛努力。從這個角度說,陶淵明的酒是摻著淚的,淚為詩情,酒為文字;他的樂是夾雜苦的,樂為抗爭,苦為堅守!

明確:心遠、心喜是詩歌的表層意蘊,心堅是隱沒在文字背後的深層意蘊,這是一種複合、立體的意蘊表達。


問題四:蘇軾說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本詩是如何體現這一言語風格的?

明確:「心遠→無車馬喧→發現南山之美→在山氣、飛鳥中體味真我回歸的幸福」,這條意脈,淺顯易懂,與其背後隱蔽著的「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脈,兩相融合,充分體現了「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言語表現風格。


(二)誦讀全詩。注意抓住韻腳「喧、偏、山、還、言」,在讀出欣喜之情的同時,也要突出「心遠」的堅定。


(三)課堂總結:文中寫到了「菊花」,後世不少詩人也在讚美菊花,比如蘇軾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傲岸個性正是陶淵明自身人格的寫照。談到菊花,人們便會想到陶淵明。在清貧而艱辛的生活中,他活出了菊花的傲骨,活出了菊花的清芬,因而也活出了生命的詩意。


四、作業


閱讀陶淵明的《飲酒》(其五)與《歸園田居》(其一),比較兩首詩在修辭、意象抒情、情脈等方面有何不同?


      板書設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210044)

 

 

 

簡 評

 

語文是每個人的語文

 

■蔡   明


我喜歡汲安慶老師的這個教學設計。這個教學設計是汲安慶的。這堂語文課是汲安慶的語文課。這個語文是汲安慶的語文。語文就是語文,語文是大家的,語文也是個人的,這是語文共同話題的兩種不同的表達。「語文是每個人的語文」的判斷就是這樣產生的。語文從語言文字的形式出發,走向生活、思維、審美、文化、境界,直抵人的生命,這是我的堅持,也是我們生態語文團隊的主張。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汲老師個人對語文閱讀教學境界的追求。


堅持語文學科的體性、類性、篇性和言語性,是汲老師評價語文課堂的理論框架,也是他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境界追求。一個有個人主張或思想的語文老師,能將自己的主張或思想化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這是讓人注目的。更何況這個主張或思想,是那麼精準獨到、自成體系,而教學設計又能充分表達他的語文閱讀教學「四性」境界,這就更加讓人喜歡。


我們不妨溫故一下汲老師教學設計的三個目標。在對教學目標的表達方式特別規範的背後,你應該發現,這是一堂純粹意義上的語文課,壓根就不可能生出「政治課」「倫理課」之類的懷疑來;你還應該發現,這是關於詩歌閱讀欣賞的語文課,而不是散文、小說之類文體的教學設計;你更應該發現,這是關於陶淵明《飲酒》(其五)這首以酒明志的詩歌的獨有的教學設計,而不是其餘詩作的設計;當然,你也會非常清晰地看到,整個教學目標的達成,始終是從語文的本質屬性之一,即言語形式出發,經由探究、把握和體味等語文學習策略,最終達成教學目標。而這四個方面,正是汲老師語文閱讀教學體性、類性、篇性、言語性的完整演繹。如此呈現的語文閱讀課堂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閱讀課堂,這樣的語文課我們才能拍著胸口說「語文就是語文」。


觀整個設計,汲老師的誦讀指導精細到位和誦讀安排巧妙穿插,形式多樣,變化豐富,以讀促品,品中有誦,交相輝映。這不僅充分體現了詩歌類性文本閱讀的特點,更體現了陶詩《飲酒》(其五)閱讀的篇性特色。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汲老師個人鮮明的學生立場。


心中有學生已是不易,讓學生在心中,在整個設計的中心,這就是汲老師的鮮明的學生立場。


「教學過程」的導入部分,更為直接地體現了汲老師對學情的了解。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說出預習過程中懂得的和困惑的。汲老師在此基礎上,富有智慧地將學生的困惑概括為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正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習本詩的關鍵所在,更是如何學習這首詩的重要抓手。這樣的學情徵集、問題概括以及由此展開的課堂語文學習,才是真正的兒童中心,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學生已經懂得的,課堂無須浪費時間;學生困惑不解之處,才是課堂學習、研討的重點。這個道理,似乎誰都懂,但敢於去嘗試和實踐的人似乎寥寥。不用說家常課,即使是有目共睹的各級各類的語文觀摩課、評優課,大多是按照課件的有序播放,明為導,實是牽;形式上看似熱鬧,本質上依然由老師主宰。以學生的困惑引發和展開課堂,非像汲老師般有勇氣、學養和實力者,莫敢為也。


教學過程的三個重點板塊:品讀詞句,整體把握全詩;聚焦修辭,揭示隱秘情脈;比照閱讀,體味複合心緒等,既體現了緊扣「詩眼」和「課眼」的鮮明特質,又體現了學生誦讀學習的從易而難、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更體現了閱讀、欣賞詩歌類作品的由外而內(披文入情,即從字句、詩眼、意象等入手把握情感、理解全詩)、由內而外(知人論世)的類性教學的屬性。這種目標精準、路徑正確、主線分明、拾級而上的過程設計,才會讓學生成為詩歌課堂學習的參與者、思考者和發現者,才是真正的學生立場。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汲老師獨自研讀詩歌作品的真知灼見。


我相信,這是所有閱讀這一教學設計的老師都會有的感受。


這裡有汲老師的許多發現:心遠—心喜—心堅的複合心緒,超然—悠然—陶然的隱秘情脈;對「心遠」詩眼的把握和內涵的揭示,對「心堅」內在情感和意志形成過程的獨到剖析,對「見」主體變換而更能體現南山的貼心、活潑的解讀,等等。而這些發現,一般的陶詩賞析中沒有,教師教學用書中也沒有,這是汲老師的閱讀發現,也是汲老師獨立備課之所得。曾記得夏丏尊先生說過這樣的意思,一個好的語文老師,無非是把自己如何走進文本,又如何走出文本的過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類旁通。汲老師就是這樣。


這裡也有汲老師的獨特表達:「心遠能力」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個性化的解讀與概括,唯其上升到「能力」,才能感受「心遠」之不易。而在一個個的問題點撥後的明確中,更是無處不體現著汲老師的知性、智性和詩性的表達。隨處可摘,無須舉例。


獨到發現,獨特表達,彰顯個性,這是每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追求。有信心相信,這樣的設計,在汲老師真正的課堂上,能夠因此而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打破時空,大膽表達,與陶淵明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讓每一個問題在最後明確時多幾個思考的維度,多幾種答案的選擇,甚至引發出質疑和爭辯,那將會是又一種迷人的風景!


(蘇派教育研究中心   210036)

 

      【註:本文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幸子專欄】巧設計言簡義豐,妙賞析意趣盎然——觀趙謙翔老師《飲酒(其五)》有得
    巧設計言簡義豐,妙賞析意趣盎然——觀趙謙翔老師《飲酒(其五)》有得文/熊幸今年參加東莞清瀾山國際學校語文溼地第五屆年會,有幸觀看了特級教師趙謙翔老師上《飲酒(其五)》,收穫良多,拙筆無法一一細表,只能說一二淺見。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這節課的話,一是「簡」,一是「趣」。下面我就這兩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 幾首有意境的飲酒詩
    飲酒作詩,一吐心中塊壘,作詩飲酒,一訴心中激情。可以說,只要是真詩人,都是愛酒之人。詩人好酒只是在酒中尋詩,絕非貪杯之徒。從古至今,每位詩人至少寫有一首飲酒詩,仿佛酒就是他們書寫的墨汁,在詩人手中盡情揮灑,塗抹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歷代沉迷於酒中的詩人多如繁星,各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莫過於晉·陶淵明、唐·李白、宋·蘇軾、明·唐寅。他們都寫出了最有意境的飲酒詩。
  • 早讀10:高考背誦:飲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飲酒》(其五)(陶淵明)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助記] 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情境默寫】1.陶淵明《飲酒》(其五)中,運用象徵手法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仿佛找到自我歸宿,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在的心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來看詩|飲酒詩的鼻祖
    組詩《飲酒二十首》前有小序,這是研究陶淵明的思想和創作的重要資料。「閒居寡歡」、「顧影獨盡」,可見詩人是在極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寫《飲酒》詩的。「紙墨遂多,辭無讓次」,可見這中間有個由少到多,逐漸積累的過程,並非一時所作,而是詩人把他平時積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後」這個最恰當的時機抒發出來的。
  • 《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第5期目錄
    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下面上海李海林老師,北京管然榮、王曉然老師的二篇文章做了有益的探討。《說文論語》欄目刊發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李衛東老師的《從學科知識到學科教學知識:一個教學改進的案例》對廣大同人課文的常教常新以及如何撰寫反思類論文會有很大的啟發。
  • 品讀《飲酒》,有個字的讀音,決定著全詩不同的意境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從《飲酒》中的這一句,便可讓我們管中窺豹,領略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詞文章的意境,就好像我們穿越雲層,穿越時空的局限,來到東晉滅亡前夕,在田野之中,輕風吹起不遠處的柳條,我們好像就站在陶淵明的身邊,一起幹完農活,捶著後背直起腰來,抬頭,眼前看見了南山。
  • 高中語文《赤壁賦》教學設計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 《赤壁賦》教學設計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後置句式如「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2.學生通過誦讀法、以讀促悟法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自主理解與交流合作相結合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體會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 設計有效教學目標,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歡迎各位老師就自己對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困惑在文末留言。什麼是教學目標?目標是能測量、有表現的一種預期結果。那麼教學目標是什麼呢?
  • 當代大眾明智飲酒實錄
    而明代文人袁宏道認為,喜歡喝酒是人的天性,但很多酒徒喝醉之後形態醜陋、言行粗魯,皆是因為不懂飲酒的禮法,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飲酒行為。於是,他提出「小飲成狂」的飲酒基本法則——建議飲酒之人增強自制力,控制飲酒的節奏和飲酒的總量,通過各種娛樂方式延長飲酒的時間,以酒為媒,各展其才,既不失態,也能達到酒以合歡的目的。
  • 教學設計自動化
    從目前已實現的CAID來看 , 大多是在多媒體寫作工具或寫作系統的基礎上擴充部分教學設計的功能 (例如提供教學策略、教學設計實例或教學設計模塊的支持) ,因而這類系統只能部分取代教學設計人員的工作,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只起著輔助作用。
  • 《手工書設計》教學設計
    手工書設計·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了解手工書的多種表現形式。2.欣賞手工書的實物並簡要的分析,把握設計要點,掌握手工書的製作技法。3.激發美術學習興趣,養成讀書、愛書的好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初步掌握手工書的製作方法。
  • 《椅子的設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不同功能及造型的椅子,初步學習椅子設計的基本知識。【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討論、實踐運用立體紙工的形式,設計出各種不同造型的椅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設計、敢於創造、勇於探索的學習精神。
  • 教學設計的模式
    教學設計的模式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重點內容,在考試中主要是以單選、多選的形式出題,所以考生在把握的過程中要重點掌握教學設計的模式分類,能夠區分出這三種模式。1.系統分析模式系統分析模式是在借鑑工程管理科學的某些原理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模式將教學過程看做一個輸入 產出的系統過程「,輸入」是學生「,產出」是受過教育的人。
  • 教學設計|《江城子·密州出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教學設計西安市交大附中分校 文婷課型:新授講讀課教學目標:1. PPT.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 名師教學設計《孔乙己》教學設計
    《孔乙己》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轉換人物角度,準確敘述孔乙己的一生的發展過程,梳理出關於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從而概括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學重點:轉換角度能夠全面地闡述孔乙己的一生遭遇。教學難點:全面感悟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態度,體會「笑」背後的原因。
  •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其五》
    大家好,我是思思,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本文由作者思思聊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 專業理論 | 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正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它把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範疇即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方法和教學原則等要素都置於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應用。 其次,古今中外教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為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科學依據。
  • 《漢字的創意與設計 》教學設計
    《漢字的創意與設計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識別創意漢字、了解漢字創意設計的過程與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漢字演變的學習了解字形字意的關聯,在教師示範的引導下通過想一想、做一做的環節,完成漢字創意的作品設計。
  • 教學設計模板!
    能不能推出一篇關於教學設計的文章啊?那當然可以啦!作為實力寵粉的牆妹馬上就給你們安排了,抓緊時間看!!五、板書設計板書設計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體結構,突出重點,彰顯文章主題。行為主體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