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 汲安慶
【教學目標】
1.以「心遠」為審美基點,探究文本中「心遠」「心喜」與「心堅」的複合心緒。
2.抓住「超然→悠然→陶然」這條隱蔽的情脈,把握詩歌含蓄而精緻的抒情藝術。
3.聚焦「人境」「心遠」等詞語和「山氣」「飛鳥」等意象,體味「日夕當歸」的文化傳統,以及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言語表現風格。
【課前準備】
1.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讀懂詩句,並能流利背誦全詩。
2.思考課後「思考探究一」,試著作答。
3.閱讀所發背景資料,了解陶淵明「三仕三隱」的經歷。
4.學有餘力,讀一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和《歸去來兮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對這首詩的預習,同學們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困惑?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的困惑可能集中在以下三點:
①為什麼「心遠」了所居之地也自然偏遠了?
②南山本是陶淵明家鄉的尋常景物,為什麼採菊東籬時見到南山,依然充滿驚喜?
③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以學生困惑引出對「心遠」「見」「此中有真意」等重點詞句的深入理解。
二、品讀詞句,整體把握全詩
(一)關於「心遠」的理解
1.找學生朗讀本詩,請同學們思考:
①「遠」是什麼意思?僅僅是遠離「車馬」嗎?
②為什麼遠離功名利祿,內心自然就靜了下來?
③從「心遠」一詞中,還能讀出什麼?
明確:①「遠」是「遠離」的意思。作者表面上寫遠離車馬的喧囂,實際是對富貴、權勢、功名的一種遠離。車馬與富貴、權勢、功名之間存在一種隱喻或象徵的關係。
②因為對富貴、權勢、功名無欲無求,復歸本心,求其放心,即使深處鬧市,生命也會走向寧靜和澄明。
③從「心遠」一詞中,還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現象的鄙棄,對自我「心遠」能力的自豪。
2.誦讀前四句,抓住「何能爾」「地自偏」,讀出自豪之情。
(二)關於「見」字的體悟
對尋常的景物「南山」,陶淵明有發現的驚喜。這一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發現了,如何理解他的這段話?(PPT)
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點撥:「見」和「望」的表達效果一樣嗎? 「我悠然地發現了南山」和「南山悠然地出現在我眼前」,哪一種翻譯更好?南山之美,為什麼陶淵明以前沒有發現,獨獨回歸田園,採菊東籬的時候才發現?
明確:「悠然」「見」體現了南山的悠然、寧靜之美。作者之所以不用「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觀賞,而「見」(xiàn,意同「現」)有意外發現之意。動作主體 「我」轉換成「南山」,更能體現南山的貼心、活潑,「我」與「南山」神遇、會通的悠然與驚喜。之所以在此時發現南山的悠然之美,是因為心遠能力的形成,審美天眼打開了。
(三)關於「此中有真意」的辨識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理解陶淵明忘言的「真意」。
問題一:「此中」指什麼?
明確:「此中」指的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問題二:閱讀下面的詩句,為何只說「日夕」佳,不說「清晨」佳?(PPT)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詩經·君子於役》)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歐陽修《醉翁亭記》)
枯藤老樹昏鴉(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點撥:「日夕」「相與還」等意象的描寫,暗合了「日夕當歸」的文化傳統。
明確:日夕,是雲氣歸家、鳥兒歸家的時刻,實際是寫作者心靈的歸家,真我的歸家。「清晨」則無法傳遞這樣的意思。
問題三:陶淵明為什麼沒有日夕當歸的憂傷?
點撥:聯繫「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其一)]等詩句,將「羈」與「還」對比,作者歡騰、幸福的內心觸之可及!
明確:悠然的南山,美麗的山嵐,歸巢的鳥兒,這些意象所渲染的美好境界正是詩人獲得自由,回歸真我後幸福之情的寫真。
小結:因為心遠,繁華的人境、車馬的喧囂與豪華,在也等於不在;因為心遠,在曾經熟視無睹的景色中能處處發現美,發現感動;因為心遠,能夠抽身而出,發現被世俗名利、富貴遮蔽太久的真我,這就是生命的真意!
2.心靈歸家,真我復歸的喜悅和幸福,還體現在陶淵明的哪些詩文中?
(師生交流、自由分享)
示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 (其一)]
3.有感情地誦讀後四句,注意抓住「日夕佳」「相與還」,讀出新奇、欣喜的語氣,在「忘言」中讀出幸福之情。
二、聚焦修辭,揭示隱秘情脈
(一)心遠→無車馬喧→發現南山之美→在山氣、飛鳥中體悟真我回歸,這是一條比較明顯的意脈,像一條小溪流淌在全詩中。在這條不斷流淌的幸福小溪中,詩人的情感是無比豐富的。除了明確說出的「悠然」之情,還有哪些?
問題一:詩人為什麼不說結廬在潯陽或結廬在柴桑,而說「結廬在人境」?「人境」對應的是什麼?從中看出陶淵明怎樣的心情?
明確:「人境」對應的是「仙境」,說明陶淵明是以仙人自居的,這樣的措辭,表達的是一種超然、飄然的心情。
問題二:「忘言」是什麼意思?從「忘」字中,我們又能感受到陶淵明怎樣的心情?
明確:景色美得讓人忘卻言說,或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表達,這正是天人合一的陶然、陶醉之情的體現。因此,詩歌中還流淌著一條「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脈。
(二)這種一波三折的情脈,在你學過的文章中遇到過嗎?
明確:遇到過。如魯迅《阿長與〈山海經〉》(厭惡→敬佩→憎恨→敬重→懷念),朱自清《匆匆》(疑惑→後悔→焦慮→沉思→疑惑)等散文。
追問:它們和這首詩的情脈之間有什麼不同?
明確:《飲酒》(其五)的情脈相對單純、含蓄,不像散文那樣更具象,更明顯,也沒有大起大伏,不斷質變;這正是詩歌區別於散文的文類特點。
(三)朗讀體會,試著讀出這種一波三折的欣喜之情、幸福之情。
(男生讀超然句,女生讀悠然句,齊讀陶然句)
朗讀指導:注意突出韻腳—— 喧、偏、山、還、言;「日夕佳」「相與還」應讀出新奇、陶醉的心情;「忘言」二字節奏拉長,將陶醉感充分表現出來。
小結:通過探究,我們發現直接的情感抒發和間接的意象抒情結合,還有對車馬的竭力排斥,對南山的主動接納、融入,以及「超然→悠然→陶然」心情的精緻化呈現,無一不在凸顯詩人回歸田園、回歸本心、回歸真我的幸福之情。
三、比照閱讀,體味複合心緒
(一)探討全詩是否真的純粹是在表現詩人回歸田園、回歸本心、回歸真我的欣喜之情。
問題一:對車馬所象徵的富貴、名聲、權利的遠離,是否是陶淵明天生的一種能力?
點撥:結合課前所發背景材料。
明確:從陶淵明「三仕三隱」的經歷可以看出,對車馬所象徵的富貴、名聲、權利的遠離,並非是他天生的一種能力,詩人引以為豪的「遠離」能力的形成,其實是內心掙扎、反省、突圍的結果,有著頑強的意志努力。
問題二:「心遠」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反省和突圍,本詩中體現在哪裡?
明確:詩中以簡陋的「廬」與豪華車馬對比,對車馬的竭力排斥,對南山、山氣、飛鳥的主動接納、融入,都是內心鬥爭、意志努力的一種寫照。「心遠地自偏」則是鬥爭勝利,心遠能力形成的自豪之情的直接表達。
追問:這種「遠離」的努力,在陶淵明的其他詩文中有體現嗎?
明確:比如《歸園田居》(其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和「拙」,體現了陶淵明心遠的努力和艱難。
問題三:對陶淵明這種心遠、心喜,還有「心堅」雜糅的複合心緒,你怎麼理解?
點撥:史載,《飲酒》(其五)寫成十年後,陶淵明離世。雖然本詩表達的心緒整體上是欣悅、明快的,但陶淵明當時的生活已比較艱辛。《歸園田居》組詩中寫到的種豆、除草,可見出其生活之艱辛。他在《示龐主簿鄧治中》一詩中直言:「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在這種窮困逼仄的生活中,還能堅守放棄官場,遠離富貴、權力的信念,超然、悠然、陶然地生活,確實不易。本詩中的「遠」,還有簡陋的「廬」與豪華車馬形成的對比,對車馬的竭力排斥,對南山、山氣、飛鳥的主動接納和融入,顯示了其超然、悠然、陶然背後的艱辛努力。從這個角度說,陶淵明的酒是摻著淚的,淚為詩情,酒為文字;他的樂是夾雜苦的,樂為抗爭,苦為堅守!
明確:心遠、心喜是詩歌的表層意蘊,心堅是隱沒在文字背後的深層意蘊,這是一種複合、立體的意蘊表達。
問題四:蘇軾說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本詩是如何體現這一言語風格的?
明確:「心遠→無車馬喧→發現南山之美→在山氣、飛鳥中體味真我回歸的幸福」,這條意脈,淺顯易懂,與其背後隱蔽著的「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脈,兩相融合,充分體現了「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言語表現風格。
(二)誦讀全詩。注意抓住韻腳「喧、偏、山、還、言」,在讀出欣喜之情的同時,也要突出「心遠」的堅定。
(三)課堂總結:文中寫到了「菊花」,後世不少詩人也在讚美菊花,比如蘇軾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傲岸個性正是陶淵明自身人格的寫照。談到菊花,人們便會想到陶淵明。在清貧而艱辛的生活中,他活出了菊花的傲骨,活出了菊花的清芬,因而也活出了生命的詩意。
四、作業
閱讀陶淵明的《飲酒》(其五)與《歸園田居》(其一),比較兩首詩在修辭、意象抒情、情脈等方面有何不同?
板書設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210044)
簡 評
語文是每個人的語文
■蔡 明
我喜歡汲安慶老師的這個教學設計。這個教學設計是汲安慶的。這堂語文課是汲安慶的語文課。這個語文是汲安慶的語文。語文就是語文,語文是大家的,語文也是個人的,這是語文共同話題的兩種不同的表達。「語文是每個人的語文」的判斷就是這樣產生的。語文從語言文字的形式出發,走向生活、思維、審美、文化、境界,直抵人的生命,這是我的堅持,也是我們生態語文團隊的主張。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汲老師個人對語文閱讀教學境界的追求。
堅持語文學科的體性、類性、篇性和言語性,是汲老師評價語文課堂的理論框架,也是他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境界追求。一個有個人主張或思想的語文老師,能將自己的主張或思想化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這是讓人注目的。更何況這個主張或思想,是那麼精準獨到、自成體系,而教學設計又能充分表達他的語文閱讀教學「四性」境界,這就更加讓人喜歡。
我們不妨溫故一下汲老師教學設計的三個目標。在對教學目標的表達方式特別規範的背後,你應該發現,這是一堂純粹意義上的語文課,壓根就不可能生出「政治課」「倫理課」之類的懷疑來;你還應該發現,這是關於詩歌閱讀欣賞的語文課,而不是散文、小說之類文體的教學設計;你更應該發現,這是關於陶淵明《飲酒》(其五)這首以酒明志的詩歌的獨有的教學設計,而不是其餘詩作的設計;當然,你也會非常清晰地看到,整個教學目標的達成,始終是從語文的本質屬性之一,即言語形式出發,經由探究、把握和體味等語文學習策略,最終達成教學目標。而這四個方面,正是汲老師語文閱讀教學體性、類性、篇性、言語性的完整演繹。如此呈現的語文閱讀課堂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閱讀課堂,這樣的語文課我們才能拍著胸口說「語文就是語文」。
觀整個設計,汲老師的誦讀指導精細到位和誦讀安排巧妙穿插,形式多樣,變化豐富,以讀促品,品中有誦,交相輝映。這不僅充分體現了詩歌類性文本閱讀的特點,更體現了陶詩《飲酒》(其五)閱讀的篇性特色。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汲老師個人鮮明的學生立場。
心中有學生已是不易,讓學生在心中,在整個設計的中心,這就是汲老師的鮮明的學生立場。
「教學過程」的導入部分,更為直接地體現了汲老師對學情的了解。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說出預習過程中懂得的和困惑的。汲老師在此基礎上,富有智慧地將學生的困惑概括為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正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習本詩的關鍵所在,更是如何學習這首詩的重要抓手。這樣的學情徵集、問題概括以及由此展開的課堂語文學習,才是真正的兒童中心,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學生已經懂得的,課堂無須浪費時間;學生困惑不解之處,才是課堂學習、研討的重點。這個道理,似乎誰都懂,但敢於去嘗試和實踐的人似乎寥寥。不用說家常課,即使是有目共睹的各級各類的語文觀摩課、評優課,大多是按照課件的有序播放,明為導,實是牽;形式上看似熱鬧,本質上依然由老師主宰。以學生的困惑引發和展開課堂,非像汲老師般有勇氣、學養和實力者,莫敢為也。
教學過程的三個重點板塊:品讀詞句,整體把握全詩;聚焦修辭,揭示隱秘情脈;比照閱讀,體味複合心緒等,既體現了緊扣「詩眼」和「課眼」的鮮明特質,又體現了學生誦讀學習的從易而難、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更體現了閱讀、欣賞詩歌類作品的由外而內(披文入情,即從字句、詩眼、意象等入手把握情感、理解全詩)、由內而外(知人論世)的類性教學的屬性。這種目標精準、路徑正確、主線分明、拾級而上的過程設計,才會讓學生成為詩歌課堂學習的參與者、思考者和發現者,才是真正的學生立場。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的是汲老師獨自研讀詩歌作品的真知灼見。
我相信,這是所有閱讀這一教學設計的老師都會有的感受。
這裡有汲老師的許多發現:心遠—心喜—心堅的複合心緒,超然—悠然—陶然的隱秘情脈;對「心遠」詩眼的把握和內涵的揭示,對「心堅」內在情感和意志形成過程的獨到剖析,對「見」主體變換而更能體現南山的貼心、活潑的解讀,等等。而這些發現,一般的陶詩賞析中沒有,教師教學用書中也沒有,這是汲老師的閱讀發現,也是汲老師獨立備課之所得。曾記得夏丏尊先生說過這樣的意思,一個好的語文老師,無非是把自己如何走進文本,又如何走出文本的過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類旁通。汲老師就是這樣。
這裡也有汲老師的獨特表達:「心遠能力」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個性化的解讀與概括,唯其上升到「能力」,才能感受「心遠」之不易。而在一個個的問題點撥後的明確中,更是無處不體現著汲老師的知性、智性和詩性的表達。隨處可摘,無須舉例。
獨到發現,獨特表達,彰顯個性,這是每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追求。有信心相信,這樣的設計,在汲老師真正的課堂上,能夠因此而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打破時空,大膽表達,與陶淵明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讓每一個問題在最後明確時多幾個思考的維度,多幾種答案的選擇,甚至引發出質疑和爭辯,那將會是又一種迷人的風景!
(蘇派教育研究中心 210036)
【註:本文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