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春秋時期,咱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時期的由來,這個是過程是比較有意思的。周朝第十任國王周厲王,姬胡。史書上描述他殘暴,貪財,信任小人,同時引起上層貴族與底層人民的不滿,這還沒完,他南徵荊楚,防禦活躍在陝西甘肅一帶的西北遊牧民族,也一直與活躍在淮河中下遊的一個淮夷部落徵戰。真可謂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在作死的道路上反覆橫跳。史書記載「國人暴動」,厲王從鎬京(現西安)狼狽出逃,死於彘(現山西霍州)(彘是豬的古稱,這段時間起的人名和地名有些比較有意思,讀者老爺們如果喜歡,我做一起關於名字的文章)王朝元氣大傷。
繼任者周宣王,前期因為一幫賢臣輔佐和教管,國力有所恢復,後期一幫賢臣相繼去世,宣王作為厲王的親兒子,身上的某些特質顯露出來,也開始南徵北戰(沒有成功過),濫殺大臣,獨斷專行,除了不好色,基本上就是大家印象裡的昏君。他的繼任者周幽王,在繼承其父的做事風格上,推陳出新,沉迷女色,因「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也因為失信而亡。
祖孫三代人的作死之路讓西周成為了歷史,滿目瘡痍的鎬京也已經不適合做王都了,從而東遷洛陽,拉開了東周的序幕。諸侯列國也對這祖孫三人不滿,各懷心思,表面上聽從王令,暗地裡相互重拳出擊,孔聖人所說的」禮樂崩壞「的政治局面到來。諸侯之間各自為政,火併事件成為常態,王朝形如虛設,隨著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春秋戰國時代的大戲開始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充滿殺戮,欺詐,陰謀的時代,也是文化璀璨,百家爭鳴的時代。被稱為世界文明史上軸心時代之一,影響深遠。
談到圍棋,人們肯定認為圍棋和儒家必是密不可分,但前期也不盡然如此。孔子曾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每天吃飽喝足了,無所事事,這過的也沒什麼意思。既然這樣,還不如來下棋,免得去做些擾亂社會穩定的事情。孔聖人是沒什麼時間下棋的,心中有大事要做,對於在棋盤上輸贏與自己思想不合。孔子看重「禮」,「仁」二字,在棋盤上不分輩分和身份,只論輸贏,不合乎禮法:下棋想要贏就會有爭鬥之心,要有計謀,難免不仁。
孔子曾問道於老子。老子說,你的思想並不能通於大道。萬物自有規律,不需要刻意,順其自然就行了。史書上並未記載老子會下圍棋,也沒有談過下棋,不過老子的思想卻讓後來下圍棋的人從中悟出了很多下棋的道理。比如, 無為而勝,道法自然等等。老子思想過於宏偉高深,一般人難以理解。孔子的學說更接地氣,容易理解。
關伊子,說到這個人名你可能不知道,但是老子西出函谷關,便是此人相送,在道教地位很高。《道德經》也是此人求老子所寫,著作《關伊子》九卷。其中一句點到圍棋:「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者得。」 意思是,射箭,御駕,彈琴,下棋,不下苦功夫是學不成的。可見圍棋地位的提高。
過了大約一百多年,《孟子》問世,書中提到,做什麼事情是屬於孝呢?孟子會到有五不孝,「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其中,「博」是一種投擲類遊戲,類似於和現在的飛行棋差不多,需要擲骰(tou)子,輸贏靠運氣。「奕」就是圍棋。「博弈」合起來就是各種棋子遊戲。這話的意思是,玩棋子遊戲或愛喝酒的人,不能好好贍養父母,這是不孝的表現。個人理解,孟子肯定見過因為太過沉浸玩棋和喝酒裡的人,沒有好好贍養父母的人,用來警示大家做一些事情不要太過沉浸,把其他好多事都荒廢了。當今,很多人愛玩手機和遊戲,過分沉溺,耽誤了很多事,也是值得我們反思自己的。
圍棋第二次被孟子提起,是拿圍棋做比方,講了一個現在我們還在給孩子講的故事。天底下有很多容易存活的生物,你讓它曬一天太陽,十天裡都寒冷的環境裡生活,哪個生物能承受得住?(是不是很耳熟,這就是一曝十寒的由來)。下圍棋也逃不脫這個道理,圍棋雖是小技藝,但也要專心致志(專心致志就是這麼來的),否則也學不成。奕秋,舉國聞名的圍棋高手。他同時教導兩個孩子學棋,一個孩子專心致志,認真聽奕秋的講課;另一個孩子雖然也再聽講,一會想天鵝就要飛來,就想拿起弓箭把天鵝射下來。雖然兩個人都是奕秋的學生,但是兩人的成績肯定有高低。這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愚笨嗎?肯定不是呀!這個故事大家熟悉不?我們從小聽了多少遍!這個故事就反映了圍棋在當時的普及性。再有就是關於奕秋這位圍棋大家的一些事,他是中國圍棋史上最早的國手。現在我們誇誰圍棋下得好,就稱其為「當代奕秋」。這個稱讚也最好只用於段位沒有那麼高,對一些圍棋歷史不是很懂的棋手。你對科比說你是喬丹第二(沒有不尊敬科比的意思),你對易建聯說你是姚明第二,人家會高興嗎?
孟子前後兩次提起圍棋,可以看出他和孔子一樣的,對圍棋談不上喜歡。第一,他倆都是一心要做大事,遊走諸侯列國,宣揚自己的思想,以求人民幸福安康為己任,無暇圍棋。第二,當時圍棋也在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圍棋理論,方便人們學習,圍棋入門簡單,但深入其中,有大奧義,此時不顯。
與孟子同時期的有位叫做尹文子著書《尹文子》,其中「以智力求者,如奕棋,進退取與,攻劫收放,在我者也。」象圍棋這種以智慧取勝的遊戲,何時進退,如何取捨,何時進攻,何時總攻,在於我的選擇。這是最早關於圍棋教學的話語,也是用圍棋做比方強調了主動權的問題。
《左傳》上太叔文子說,「奕棋舉旗不定,不勝其偶」(舉棋不定的由來),下圍棋,你舉棋不定,是贏不了對方的。舉棋不定也從圍棋本身延伸到眾多領域,成為了我們日常用語。
關於圍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我們就先告一段落,如果讀者老爺認為我整理的資料,對你有用的話,給我一個小小的關注。如果我哪裡寫的不對,你通過可以私信或者評論來告訴我,我會及時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