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彼岸 ,就是心靈的故鄉
今天《聲音的行者》與朋友們分享的基礎練聲方法。過往的梳理的內容,我們很多朋友有可能知道那是一個的我們現在達不到正確的方向,我們體會理解只是提升我們的審美層面,很多方法如果不是有一定基礎或者經驗很難實際操作。今天我們就解決這部分,送上基礎練習發聲的一些實際操練方法,以此練習,將對後期發聲起到糾正和提高的重要作用。有些理論實踐是非常好的乾貨,對於提升個人審美頗有益處,但是具體操作則往往適用於有一定經驗和基礎的人。對於愛好者來說操作實戰起來會比較吃力,對於如果去做會有迷茫和很多不確定。今天的內容算是完成我們對基礎發聲這塊的一個彌補。《聲音的行者》不斷的分享和內容梳理,只是想與朋友們一起去尋找那個正確的、適合自身能力的方向或者是道路,如果說方向和方法是一條通往發聲表達提高彼岸必經的路途,那麼勤奮、思變、刻苦、堅持、實踐,就是這條路上能夠不斷指引我們前行的燈盞…...能夠客觀地根據自己本身的聲音條件、聲音基礎面貌,因地制宜的去學習、去練習、去不斷打磨和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和改變,不固守已有的觀念,不總是以一種理解認識套於其他門類,這就是相對正確的基礎提高的方向和審美提升的路徑。是取長補短,兼容並蓄、腳踏實地!正確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是正確的思維認知之於每個人卻應該是唯一的。今天《聲音的行者》與大家分享基礎練聲步驟和方法。希望我們這篇內容,對朋友們的練聲練氣吐字發聲的學習有所啟示和有所幫助。學到更要悟道!
氣泡音
氣泡音是一種充分放鬆喉頭的發聲方法,氣泡音的練習有利於保護嗓子,其實每天刷牙的時候,便可以進行次練習。
三大好處:用聲前預熱,用聲後恢復,檢查聲帶是否疲勞(若發不好氣泡音,說明聲音太累,需要休息了
口部操
口部操可以幫助我們加強咬字器官的控制力度和靈活度,使吐字變得清晰、表達更為順暢。
基本要求:每個動作都做到極致。
具體做法:分唇部操、舌部操和頰部操。
①唇部操:努、撇、咧、繞(360);
②舌部操:頂兩頰、伸舌(舌尖穿針、細著伸)、擺舌、繞舌、立舌、刮舌、彈舌(如發da/ta);
③頰部操:咀嚼(張嘴空吃)。
發聲位置、氣息和共鳴
氣息和聲帶接觸後才有了聲音,所以說,氣息是控制聲音的重要樞紐之一。
共鳴就是某物體因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又傳播到其它物體上,引起其它物體共振的現象就叫共鳴。我們人體共鳴形成的過程是,從歌唱發聲到利用人體內很多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使氣息衝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之後,就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於是出現優美、悅耳的聲音。共鳴需要腔體,所有的共鳴腔體都要連通一氣,從心理上塑造人的整體歌唱發聲狀態。共鳴腔體不僅互為相通,而且,在歌唱發聲時要積極而又鬆弛地打開。歌唱者能夠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音色的共鳴起著關鍵的作用。共鳴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氣息與聲帶相互配合產生的聲波共振。
如果不是氣推聲行而是聲帶氣行,這樣的發聲位置一定是有問題的,肉嗓子肯定是受不了的。在練氣時運用橫膈膜的張力,通過橫膈膜氣息的力量,來幫助聲音形成強有力的爆發感,既練了氣息機能,又練了嗓音機能。氣順了就會不僵不急,橫膈膜有力量了,在輔助各大共鳴腔體之間的作用融會貫通,產生最和諧最悅耳動聽的共鳴。
聲音貫通,氣隨情動,聲隨情走,提打挺松是不是就都通暢了,氣息支撐就足了,發聲位置也能找對了,腔體也能打開了,聲音裡的精氣神是不是就有了呀!只有將氣息、發聲、 共鳴三者的協調到平衡,統一、適度的狀態,才能發出好的聲音。
單音節字要求練習聲母、韻母、聲調發音的準確、清晰、飽滿;雙音節詞除了練習聲母、韻母、聲調發音的準確、清晰、飽滿外,還要練習對輕聲、兒化、上聲變調的練習。
《四聲歌》
學好聲韻辨四聲,陰陽上去要分明;
部位方法須找準,開齊合撮屬口形。
雙唇班報必百波,舌尖當地鬥點丁;
舌根高狗坑耕故,舌面積結教堅精;
翹舌主爭真知照,平舌資則早在增;
擦音發翔飛分夏,送氣查柴產徹稱;
合口呼午枯胡古,開口河坡歌安爭;
撮口虛學尋徐劇,齊齒衣優搖業英;
前鼻恩因煙彎穩,後鼻昂迎中擁王。
咬緊字頭歸字尾,陰陽上去記變聲;
循序漸進堅持練,不難達到純和清。
繞口令
繞口令的練習能有效鍛鍊口才,提高語言表達力,促進敏捷、靈活和準確思維的形成。
具體做法:在練習繞口令時,要求喉嚨放鬆,唇、舌、口等器官有整體的協調性,口腔開閉時,要氣息均勻。文學作品
通過文學作品的播讀,可以訓練語言的表達技能,增強形象思維能力,豐富技巧表達,進一步拓展延伸發聲的能力,練習的內容可以是詩歌、散文、寓言故事、紀錄片、譯製片、廣播劇、影視劇的解說和對白。
新聞稿
對新聞作品的播報是考驗播音主持專業水平的試金石,因此放在早功的最後一步,以便運用上面的練聲方法進行最佳播讀。
⏩注意:練習時,注意嘗試各種新聞題材,充分運用氣息來進行吐字歸音,切忌不可為追求自認為的低沉磁性的聲音故意壓低嗓子。以上內容綜合自:網絡和《聲音的行者》編輯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聲音的彼岸,就是心靈的故鄉,這裡是聲音的行者。不經意間寫下的一段感悟,被很多老師和朋友喜歡,很開心但是不驚訝。因為能夠喜歡這句話的人,內心一定跟我有著一樣篤定的熱愛。
我們的作品表達和我們的傳播都有目的,最終能不能成為自己心中所願所想的樣子,則象一個彼岸,永遠等待我們抵達。
而故鄉,是溫馨和心靈的守望,想到它就是暖暖的。那麼回到聲音,不也是?永遠想要抵達,永遠在路上追尋,也一直盼望著心靈深處的感動與共鳴!
當聲音抵達彼岸,讓心靈遇見故鄉,那麼你就是聲音的行者!
策劃/製作/出品:聲音的行者
我們要熱愛心中的藝術,而不是熱愛藝術中的我。
最好的尚且在遠方 所以我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