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線教育順利展開 線上線下融合螺旋式上升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新玲

1400多所高校,上百萬名教師,在110多個在線平臺上,共開設了上百萬門在線課程,1200多萬門次。全國1770多萬名大學生,23億人次在線學習。這一連串數字是對剛剛結束的上一學期,我國高等教育在線教與學的描述。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兼威海校區校長徐曉飛教授認為,應對疫情加速了高校廣泛採用在線教學的進程,給在線教學帶來了發展之「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高校的「管」和高等教育形態,這些給在線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發布一項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疫情之中的在線教育有哪些經驗與教訓?對未來疫情後的高等教育和教學改革有哪些啟示?7月18日-19日,「未來計算機教育峰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總結了在線教育實踐的點點滴滴,同時也面向未來,探討在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

教學細節充分準備 萬一的萬一有補救

萬一系統崩潰了怎麼辦?馬上啟動備用系統,通過微信群通知學生;

萬一停電怎麼辦?筆記本電腦充好電,開啟手機熱點,備好充電寶;

萬一計算機壞了怎麼辦?PPT事先發給助教,由助教播PPT。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馬少平2月17日,順利上完第一堂在線課後,覺得總算放鬆下來,他寫的總結《萬一的萬一》,列了十幾條在線課堂會出現的特殊情況以及對策。

「確定了教學方案後,又為很多不確定的事情擔憂,好幾次在睡眠中被噩夢驚醒。」馬少平教授精益求精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利用兩臺電腦、兩部手機,順利成了「主播」。

清華大學武永衛教授在計算機系主管教學,他有一個長長的清單,是從2月1日確定在線授課到2月17全面開課期間,學校和系裡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包括教師培訓,開放各類會議系統,讓大家以教師和學生不同身份體驗,提供網上教學的行為規範、智慧財產權相關說明等等。

「每天都有任務也是給老師信號,這個學期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件事。」武永衛介紹,所有的直播平臺,系裡都組織人員進行評測,把優缺點都總結出來提供給所有老師,並讓老師以教師和學生身份,對所開設課程進行全程內測和實測。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2020年春季學期100多門課程採用在線教學的方式進行,從第一周開始100%的到課率,到14個教學周快結束時的85%,平均到課率是92.33%。「教學效果我們自認為滿意,反饋也比較好,我認為這是我做教學主管6年以來,對教學質量提升最有效最有意義的一個學期。」但武永衛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到課率僅是學生進入課堂的數字,他們的腦袋和眼睛是不是在課堂裡,這些並沒有測量到。」

線上考試,也有很多細緻的規定,比如,採用雙機位監考、錄屏等措施,但是有很多不同於線下考試的情況,例如如果學生不自覺地在考試中接了快遞的電話,就算是違紀了。因此有些老師給學生寫的考試指南長達10頁,期中考試總結大概寫了6頁,「老師都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中,有些嘗試不見得有效,但嘗試本身就有價值。」

很多輔助教學成果也應運而生:對簡答題的自動批改程序;對某門課程研發的學習平臺等。《離散數學》的老師建了個平臺,讓同學們自己上傳遇到的難題,把知識點學習路徑都分享出來,成為這門課程專有的集體互動平臺。

「教與學新形態,催生了老師們對教學的投入,提升了教學質量,也提升了教學的自信。」武永衛認為,在線教學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協調整個學期的課程和資源,更高質量完成學生培養任務,線下線上都有短板和優勢,線上線下教學會相互補充螺旋式上升。

未來在線教育不能只是「課堂搬家」

楊宗凱教授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教育部高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主任委員,他介紹了教指委近期所做高校在線教學情況的調研結果。

疫情期間,我國高校在線教學的基本形態大致分為四類:第一是MOOC,接近38%,其次是錄播教學佔到37%,另外就是直播教學和遠程指導教學。還有部分老師進行了MOOC加課堂翻轉等創新性教學。只有不到6%教師對在線教學持有完全否定態度,絕大部分老師肯定了在線教學的效果。

調研發現,在2月份剛開學時,很多老師信心不足,但到了4月份再統計的時候,80%的老師有了信心,「一次性的對老師進行了培訓,建立了在線教學的信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他回顧了開放教育的發展過程。2008年,兩位加拿大學者提出MOOC這個概念,今年的全球疫情為其提供了一次發展機遇,無論是課程種類還是學習人數都大規模增加。MOOC也促進了我國高校的開放。

不過,對比歐美發達國家MOOC的現狀,他認為在線教育,應該成為我們正規學歷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因為一些國家MOOC開始真正與學歷教育進行掛鈎,而我們目前MOOC基本上就是課程,與學歷教育、學位教育聯繫不緊密。

他介紹了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在線碩士課程,97%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價值,學費低、效果好,學生也是真正想學的人。

此外,對於整個高校在線教育,他認為,還需要學習質量、過程質量的監管,這個很重要,但現在還是缺乏的。

「疫情之後,高等教育的在線教育必定受到進一步重視,線上線下結合必定成為常態。」他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正在推進「四個雙」:雙空間,一個物理空間,一個網絡空間,就是線上線下;雙院,書院加學院教育,第一課堂跟第二課堂全部打通;雙證,一個是畢業證記錄的成績,再提供一個能力證書,這個能力證書是基於區塊鏈的,因為以後企業對能力證書會比對學位證書更加關注。

再一個就是雙師,兩個老師,一個是學校的任課老師,一個是AI教師。楊宗凱介紹計算機學院在C語言這本課上,由於選課的學生多,已經嘗試AI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種規模化創新教育,提供規模化的個性化教育。

楊宗凱認為,教師的在線學習能力、教學能力要提高,目前不管是用MOOC還是直播教學,特別是直播教學,基本上還都是屬於線下教學搬到線上的「課堂搬家」。

「未來的老師是三個方面的結合:學術、技術和藝術,就是把學科知識,藉助IT技術展現,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幾個有機的結合是對教師能力一個極大的考驗。」他認為,「未來的教育,一定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的、連接的,以能力為重,知識為基、德育為先的教育新生態。」

專業課前沿學科少 MOOC課程存在結構性問題

「2019年下半年時,我們做過一個預估,MOOC在高校課程中的普及率不到5%,例如一個綜合性大學開課門數在2000門左右,其中真正有MOOC教學的不高於100門。去年下半年,我們還設定了一個目標,希望用三年的時間把MOOC在中國高校的普及率提高到20%,因為突發疫情,半年的時間把普及率快速提高到接近40%。」教育部在線開放課程聯盟聯席會秘書長張龍判斷,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MOOC的留存率還是會很高,疫情之後很多教師今後還會採用這種方式。

不過,他也看到了問題,第一就是關於課程資源。目前我國高校MOOC有4.1萬門,在線課程總計100萬門,但各類課程資源分散在很多的平臺,體系性和系統性不夠。清華的直播比例達到80%,全國各高校老師做直播的比例平均只有不到40%,還有非常多的課程要依靠其他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但老師並不知道哪門課適合自己的教學,太分散也不好尋找。

另外,MOOC集中在一些基礎課和專業課上,動手實踐課的MOOC資源非常缺少,這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最近幾年,楊宗凱參加了很多在線開放課程的評審,他發現大部分MOOC課程還是以通識課為主,專業課比較少,有特色的專業課非常少,前沿學科領域的課程更稀少了。但是反觀國際上幾大MOOC平臺,前沿課程很多,專業課程也很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 ClassIn引領後疫情時代新趨勢
    而現在受到底層基礎技術的迭代和5G等網際網路設施的不斷升級,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的過程改變了原有的學習形態,整體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勢。線上線下融合式教育學習是未來趨勢未來的教學模式將打破班級、年齡甚至學校的限制,學生們可以形成線上線下的學習共同體,老師們亦可以形成線上線下的教學共同體。
  • 英山縣「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與教研創新培訓會」召開
    為提高教師信息化條件下教學能力,適應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新常態需求, 6月5日,英山縣教育局教師管理股組織的「新常態新思考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與教研創新培訓會」在縣實驗小學召開。入春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教育部門開展了前所未有的超大規模在線教學社會實踐,英山縣教育系統不無例外地全面開展的在線教育經歷了從不適應到認可投入並常態化的發展過程。該縣教師發揮在線教學優勢,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教育,將在線教育作為育人方式變革動力,提升育人服務水平。
  • ...立新:促進線上線下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智能時代的師範教育標杆高校
    我們應抓住疫情帶來的教育創新發展機遇,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促進線上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高校信息化條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華師智慧和華師方案。二是創新教學環境,促進度空間教學融合:提出「物理·資源·社交」三空間融合理論,按照統一標準規範,建成一批智慧教室,研發部署雲平臺,實現師生一人一網絡空間,構建線上線下打通、課內課外一體、實體虛擬結合的泛在式智能型教學環境。
  • 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教育發展趨勢不可逆
    疫情期間,在線教育使得學生「停課不停學」已經深入人心,眼下複課在即,是否繼續使用在線教育教學成為許多老師、學生和家長心中的疑問。對此,兩會委員提議「抓緊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此次疫情期間,為保證老師和學生的安全,許多學校都實行了在線教育,這樣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在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對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產生了不小的衝擊。
  • 【融合式教學風採】王大亮:線上線下融合,讓教學更有效、更有用...
    通過學堂在線平臺,王大亮主講了「腫瘤生物學概論」和「組織學」同名的慕課,並參講了「病理學」的慕課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王大亮採用慕課與線下課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通過「融合式、混合式」創新的教學模式,力爭做到讓教學更有效、更有用、更有力。一直以來,教學方式的創新是教育研究者與教師們熱切討論並不斷突破嘗試的話題,而今年疫情的突然到來無疑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劇烈衝擊。
  • 雲上服貿會教育專題:線上線下融合方式更具傳播力
    「在線教育」是近年來的熱門詞彙,受疫情影響,今年在線教育呈「井噴」態勢,同時也成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教育服務專題展區的熱點。本屆服貿會上,國內外各大高校、教育類機構對最新的教育政策導向和發展成就進行了展出。
  • 探索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 北京豐臺區職成校外教育研討會成功舉辦
    11月17日—18日,由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豐臺區職成校外研究會主辦的「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融合式發展研討會」在豐臺區職教中心學校洋橋校區拉開帷幕。豐臺區職教中心學校、社區學院、豐臺區少年宮、雲崗科技站、東高地科技館全體一線教師線上參會。開幕式現場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融合式發展研討。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到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研模式」已成大勢所趨。
  • 疫情下 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
    來源:中國青年報未來在線教育不能只是「課堂搬家」疫情下 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1400多所高校,上百萬名教師,在110多個在線平臺上開設了上百萬門課程。全國1770多萬名大學生,23億人次在線學習。這些數字是對剛剛結束的這一學期我國高等教育在線教與學的描述。
  • 疫情下 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新華網
    未來在線教育不能只是「課堂搬家」  疫情下 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  1400多所高校,上百萬名教師,在110多個在線平臺上開設了上百萬門課程。全國1770多萬名大學生,23億人次在線學習。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疫情之下的在線教育有哪些經驗與教訓?對未來的高等教育和教學改革有哪些啟示?日前,「未來計算機教育峰會」召開,探討在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  完善在線課程細節 新形態提升教學自信  萬一系統崩潰了怎麼辦?
  • 教育大咖討論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模式
    教師角色的轉變,多元化課程的構建,自主學習的激發等熱點問題交流與碰撞,在10月29日「回·XIANG」——「課程星球」百校聯盟論壇上,來自國內29名著名教育專家,在雲端共同開啟「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變革論壇」,深入探索基於新技術、新方法的融合式教學模式,促進更加公平而又更高質量的教育發展。
  • 相芯科技助力新東方教育,推動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發展
    今年,我國經歷了一場罕見規模的在線教育實戰演練,這場突如其來的演練,觸發了人們對資訊時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同時也加速了教育行業的改革進程。今年年初,疫情導致地面教學全部暫停,新東方迅速升級自主研發的「雲教室」系統,將學員順利轉移到線上學習。
  • 綿竹紫巖小學:​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與教研創新
    綿竹紫巖小學:​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與教研創新 2020年06月06日 10:18:32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德陽6月6日訊(劉佩玲 文/圖)疫情之下中國基礎教育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在線教學的社會實踐,在線教學的實踐為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為了探討如何利用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形成的積極因素和有效機制,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把在校學習與在線學習結合起來,形成融合式教學的新常態。
  • 官方認定「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美閱教育助力在線教育
    那麼傳統的教培機構應該如何做好線上線下融合呢?線上線下融合需要做有很多,比如:從技術上來看中國在線教育經歷了從遠程教育平臺、培訓機構轉戰線上到目前的網際網路公司涉足在線教育三個階段。美閱教育就為線上、線下融合的培訓機構提供了多種實用線上營銷工具,比如拼團,會員體系,兌換碼,優惠券等。
  • 「2020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創新大會」在上海舉辦
    央廣網上海12月4日消息(記者傅聞捷)12月3日,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同指導下,由中國網際網路教育產業聯盟、院校橋、上海市信息服務行業協會等聯合主辦的「2020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創新大會」在上海科學會堂成功舉辦。
  • 線上線下教育如何融合?認為只需平臺與技術你就錯了
    線下複課後,在線教育將從「新鮮感」轉向「新常態」,線上線下教育的有機銜接融合也成為必然。 但是,「線上線下教育的融合不是1+1的簡單加法,而是做乘法,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在資源、觀念、管理、評價等方面做到一體化有機融合,產生1+1大於2的效應。」
  • K12在線教育持續升溫,創客匠人助力教培機構加速線上線下融合
    本網8月21日訊 教育是一個永不衰敗的話題,隨著新一代年輕80/90父母觀念轉變以及收入水平的提升,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關注也不斷增加。在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教育被搬到了線上,在線教育作為新興的獲取教育信息與服務的途徑,一直保持穩健的發展速度,其中K12在線教育用戶滲透率更是逐年上漲。​
  • 福建省高校持續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隨著福建省高校學生陸續返校,為保障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教學的平穩有序運行,各大高校在鞏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 盧冬梅: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在線教育推動理念和體系變革
    9月3日,在天津市和平區教育信息化進展交流活動中,和平區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盧冬梅表示,疫情期間,和平區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力量,實現了「先學後教」線上學習模式。線上線下融合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所在,在線教育更多的內容可以延伸到線下教學中,是可以複製的。
  • 首屆線上線下教育融合(OMO)創新大會召開
    12月3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教育產業聯盟、院校橋、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等聯合主辦的「2020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創新大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辦。回望2020這特殊的一年,線上線下加快教育融合,湧現出未來教育改革的新圖景,新樣態。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將引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信息化推進處處長錢曉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十四五」將是教育信息化跨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在線教育新模式創新將成為推動學校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
  • 學術年會 | 如何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
    李 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趙興龍,中央電化教育館研究員線上線下融合式教育供給是融合式教育供給的常見類型,其常態化是指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一體化推進「有形」和「無形」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