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新玲
1400多所高校,上百萬名教師,在110多個在線平臺上,共開設了上百萬門在線課程,1200多萬門次。全國1770多萬名大學生,23億人次在線學習。這一連串數字是對剛剛結束的上一學期,我國高等教育在線教與學的描述。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兼威海校區校長徐曉飛教授認為,應對疫情加速了高校廣泛採用在線教學的進程,給在線教學帶來了發展之「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高校的「管」和高等教育形態,這些給在線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發布一項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疫情之中的在線教育有哪些經驗與教訓?對未來疫情後的高等教育和教學改革有哪些啟示?7月18日-19日,「未來計算機教育峰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總結了在線教育實踐的點點滴滴,同時也面向未來,探討在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
教學細節充分準備 萬一的萬一有補救
萬一系統崩潰了怎麼辦?馬上啟動備用系統,通過微信群通知學生;
萬一停電怎麼辦?筆記本電腦充好電,開啟手機熱點,備好充電寶;
萬一計算機壞了怎麼辦?PPT事先發給助教,由助教播PPT。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馬少平2月17日,順利上完第一堂在線課後,覺得總算放鬆下來,他寫的總結《萬一的萬一》,列了十幾條在線課堂會出現的特殊情況以及對策。
「確定了教學方案後,又為很多不確定的事情擔憂,好幾次在睡眠中被噩夢驚醒。」馬少平教授精益求精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利用兩臺電腦、兩部手機,順利成了「主播」。
清華大學武永衛教授在計算機系主管教學,他有一個長長的清單,是從2月1日確定在線授課到2月17全面開課期間,學校和系裡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包括教師培訓,開放各類會議系統,讓大家以教師和學生不同身份體驗,提供網上教學的行為規範、智慧財產權相關說明等等。
「每天都有任務也是給老師信號,這個學期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件事。」武永衛介紹,所有的直播平臺,系裡都組織人員進行評測,把優缺點都總結出來提供給所有老師,並讓老師以教師和學生身份,對所開設課程進行全程內測和實測。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2020年春季學期100多門課程採用在線教學的方式進行,從第一周開始100%的到課率,到14個教學周快結束時的85%,平均到課率是92.33%。「教學效果我們自認為滿意,反饋也比較好,我認為這是我做教學主管6年以來,對教學質量提升最有效最有意義的一個學期。」但武永衛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到課率僅是學生進入課堂的數字,他們的腦袋和眼睛是不是在課堂裡,這些並沒有測量到。」
線上考試,也有很多細緻的規定,比如,採用雙機位監考、錄屏等措施,但是有很多不同於線下考試的情況,例如如果學生不自覺地在考試中接了快遞的電話,就算是違紀了。因此有些老師給學生寫的考試指南長達10頁,期中考試總結大概寫了6頁,「老師都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中,有些嘗試不見得有效,但嘗試本身就有價值。」
很多輔助教學成果也應運而生:對簡答題的自動批改程序;對某門課程研發的學習平臺等。《離散數學》的老師建了個平臺,讓同學們自己上傳遇到的難題,把知識點學習路徑都分享出來,成為這門課程專有的集體互動平臺。
「教與學新形態,催生了老師們對教學的投入,提升了教學質量,也提升了教學的自信。」武永衛認為,在線教學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協調整個學期的課程和資源,更高質量完成學生培養任務,線下線上都有短板和優勢,線上線下教學會相互補充螺旋式上升。
未來在線教育不能只是「課堂搬家」
楊宗凱教授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教育部高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主任委員,他介紹了教指委近期所做高校在線教學情況的調研結果。
疫情期間,我國高校在線教學的基本形態大致分為四類:第一是MOOC,接近38%,其次是錄播教學佔到37%,另外就是直播教學和遠程指導教學。還有部分老師進行了MOOC加課堂翻轉等創新性教學。只有不到6%教師對在線教學持有完全否定態度,絕大部分老師肯定了在線教學的效果。
調研發現,在2月份剛開學時,很多老師信心不足,但到了4月份再統計的時候,80%的老師有了信心,「一次性的對老師進行了培訓,建立了在線教學的信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他回顧了開放教育的發展過程。2008年,兩位加拿大學者提出MOOC這個概念,今年的全球疫情為其提供了一次發展機遇,無論是課程種類還是學習人數都大規模增加。MOOC也促進了我國高校的開放。
不過,對比歐美發達國家MOOC的現狀,他認為在線教育,應該成為我們正規學歷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因為一些國家MOOC開始真正與學歷教育進行掛鈎,而我們目前MOOC基本上就是課程,與學歷教育、學位教育聯繫不緊密。
他介紹了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在線碩士課程,97%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價值,學費低、效果好,學生也是真正想學的人。
此外,對於整個高校在線教育,他認為,還需要學習質量、過程質量的監管,這個很重要,但現在還是缺乏的。
「疫情之後,高等教育的在線教育必定受到進一步重視,線上線下結合必定成為常態。」他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正在推進「四個雙」:雙空間,一個物理空間,一個網絡空間,就是線上線下;雙院,書院加學院教育,第一課堂跟第二課堂全部打通;雙證,一個是畢業證記錄的成績,再提供一個能力證書,這個能力證書是基於區塊鏈的,因為以後企業對能力證書會比對學位證書更加關注。
再一個就是雙師,兩個老師,一個是學校的任課老師,一個是AI教師。楊宗凱介紹計算機學院在C語言這本課上,由於選課的學生多,已經嘗試AI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種規模化創新教育,提供規模化的個性化教育。
楊宗凱認為,教師的在線學習能力、教學能力要提高,目前不管是用MOOC還是直播教學,特別是直播教學,基本上還都是屬於線下教學搬到線上的「課堂搬家」。
「未來的老師是三個方面的結合:學術、技術和藝術,就是把學科知識,藉助IT技術展現,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幾個有機的結合是對教師能力一個極大的考驗。」他認為,「未來的教育,一定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的、連接的,以能力為重,知識為基、德育為先的教育新生態。」
專業課前沿學科少 MOOC課程存在結構性問題
「2019年下半年時,我們做過一個預估,MOOC在高校課程中的普及率不到5%,例如一個綜合性大學開課門數在2000門左右,其中真正有MOOC教學的不高於100門。去年下半年,我們還設定了一個目標,希望用三年的時間把MOOC在中國高校的普及率提高到20%,因為突發疫情,半年的時間把普及率快速提高到接近40%。」教育部在線開放課程聯盟聯席會秘書長張龍判斷,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MOOC的留存率還是會很高,疫情之後很多教師今後還會採用這種方式。
不過,他也看到了問題,第一就是關於課程資源。目前我國高校MOOC有4.1萬門,在線課程總計100萬門,但各類課程資源分散在很多的平臺,體系性和系統性不夠。清華的直播比例達到80%,全國各高校老師做直播的比例平均只有不到40%,還有非常多的課程要依靠其他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但老師並不知道哪門課適合自己的教學,太分散也不好尋找。
另外,MOOC集中在一些基礎課和專業課上,動手實踐課的MOOC資源非常缺少,這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最近幾年,楊宗凱參加了很多在線開放課程的評審,他發現大部分MOOC課程還是以通識課為主,專業課比較少,有特色的專業課非常少,前沿學科領域的課程更稀少了。但是反觀國際上幾大MOOC平臺,前沿課程很多,專業課程也很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