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家稱重
學校門口值班老師抽測
每天早晨出門前,育才實驗學校三年級學生孫敬原的媽媽都會徒手給兒子的書包稱重,在手上掂量掂量,如果感覺書包重量超過娃體重的10%,她就要協助孩子減輕書包重量。這是育才實驗學校實行的「給書包減重,為身體減負」青少年關愛行動,新規一出便得到家長和學生的支持。實驗一個月後,家長們發現,原來沉重的書包變輕了。那麼,他們是怎樣給書包減負的?
調查
家長集體為書包稱重低年級超重現象多於高年級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每天放學後各個學校門口都會出現書包」交接儀式」,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接過書包扛在自己肩上。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呢?家長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書包太重了,孩子背不動。」
育才實驗學校發起了一項調查,歡迎全體學生家長一同給書包稱重。「家長參與率高達99.87%。」育才實驗學校副校長郭園園告訴記者,從反饋的數據來看,低年級學生書包重量超負荷的現象較為嚴重,超重佔比均已達60%以上,高年級情況有所好轉,但超重比例仍有縮減空間。
為啥低年級書包超重比例超過高年級?超重的書包裡裝了啥?郭園園告訴記者,在徵得學生同意後,老師們打開書包,發現低年級小朋友的書包裡,除了教材,還有豎笛、水彩筆和課外書等物品,「一方面低年級學生不太會整理書包,加上體重較輕,所以超重就會明顯高於高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學會整理書包了,把不用的書從書包裡拿出來,所以到了高年級超重現象明顯好轉。
醫生
書包重量不超過體重10%否則易壓彎脊柱
那麼,超重的書包對學生會產生什麼影響?「書包重量與自身體重最大比值已到50%,實際上孩子們是難以承受這些『壓迫』的。」在對比大量數據後,廣陵區中醫院醫生劉婧告訴記者,學生每天背一個15公斤重的書包,相當於每天背3袋大米或30瓶飲用水重量的書包上學,這會對學生的脊柱健康產生較大影響。
「脊柱容易變形,骨骼生長受抑制,從而造成身高發育受影響。如果孩子骨質疏鬆,則容易引起脊柱側彎。」劉婧建議,一般書包重量不大於自身體重的10%,也就是說40斤重的娃,最多只能背4斤重的書包。
行動
家校協力「減重」自編「書包減重」行動指南
孩子肩膀上的書包能不能輕下來呢?為了給書包減負,老師們絞盡腦汁。育才實驗學校推出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培養孩子勤於整理書包的好習慣,明確不同學科課本、工具書、學具等家校處置建議,指導學生養成自理習慣,隨後還推出了「書包物品整理清單」讓家長有據可依。
「低年級學生動手能力較弱,自理能力還在慢慢培養之中,以往都是大人們幫助,現在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科學擺放,充分合理地運用抽屜,比如將《經典誦讀三百篇》等每天學習的書本放進抽屜,不帶回家。」郭園園介紹,「老師針對書包與體重佔比超出10%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學生正逐步養成每天整理書包的好習慣。」
育才實驗學校還制定了「『給書包減重,為身體減負』青少年關愛行動指南」,從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四個方面制定「減負」舉措,比如,老師要嚴格按課表安排規範執教,杜絕隨意調課等違規教學行為等。「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加強家校聯動,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郭園園告訴記者,這項行動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持。
效果
培養「減重」好習慣還有配套減負舉措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育才實驗學校10月推出 「給書包減重,為身體減負」青少年關愛行動。一個月後,老師們通過數據匯總發現,學生書包的重量確實減輕了,平均達標率從前期的41.3%提高到98%。
「一開始用彈簧秤,現在我已經可以徒手『稱重』了。」孫敬原媽媽告訴記者,每天出門前用手掂量掂量書包,超重就看看能不能少帶點物品。
一年級學生家長董雅麗對「書包減重」也深有感觸,「整理書包活動培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減輕了孩子小小身軀上的大大負擔,我們非常支持!」
郭園園透露,給孩子減負,僅僅從書包重量上減還不夠,「我們後續措施也已經相繼完善,嚴格控制回家作業量,引導家長少給孩子買複習資料等。」學校還將建立青少年關愛行動考評長效機制,目前已經達到了「百分百」全覆蓋,力爭「百分百」全合格,「從小處抓起,從基礎做起,讓書包更輕便,讓身體更健康。」 記者 田文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