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中和鎮雪花湖安置點「水族馬尾繡一條街」開門迎客

2020-12-23 西部知事

印象黔南網訊近日,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移民安置點內人潮湧動,馬尾繡一條街上一家家商鋪已正式開門營業,一片熱鬧景象。

記者走進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易地移民安置點看到,中和鎮三洞馬尾繡協會和中和鎮三洞水書協會正在舉行入駐儀式,大家用水族歌舞表達著入駐「水族馬尾繡一條街」的喜悅。

「來到這裡我很感謝政府、感謝政策、感謝共產黨,以後就想把這裡的雪花湖馬尾繡一條街打造出來,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中和鎮馬尾繡協會負責人韋應麗高興的說。 據了解,中和鎮作為三都縣馬尾繡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基地,通過動員馬尾繡製作公司和馬尾繡傳承人入駐,藉助雪花湖安置點打造「水族馬尾繡一條街」,整街全長300米,設立18個商鋪和一個水族馬尾繡大型展示廳,在傳承和發揚水族傳統刺繡文化的同時,解決安置點群眾的就業問題。 中和鎮宣傳部部長陸躍鑫說:「中和鎮著力打造馬尾繡一條街,目前中和鎮雪花湖馬尾繡一條街已經進駐了14家企業。第二步,我們把馬尾繡作為脫貧攻堅,增加群眾致富的主要產業。」 據了解,「水族馬尾繡一條街」預計可帶動貧困人口就業3146人,實現經濟效益4081萬元。

相關焦點

  • 搬遷入住「旅遊景區」——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見聞
    這響亮的話語並不是某地產開發商的廣告,而是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真實寫照。花紅柳綠的四月天,記者走進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內,陣陣春風撲面而來,寬闊的雪花湖湖面水光瀲灩,波浪層層,一棟棟高大的安置房圍繞在湖岸,一條條阡陌縱橫的柏油馬路通向千家萬戶,成排的房屋之間,磚砌的人行道寬大整潔
  • 搬遷入住旅遊景區——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見聞
    這響亮的話語並不是某地產開發商的廣告,而是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真實寫照。花紅柳綠的四月天,記者走進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內,陣陣春風撲面而來,寬闊的雪花湖湖面水光瀲灩,波浪層層,一棟棟高大的安置房圍繞在湖岸,一條條阡陌縱橫的柏油馬路通向千家萬戶,成排的房屋之間,磚砌的人行道寬大整潔,兩邊栽種著各類景觀樹,迎著春風,或鮮花滿枝,或綠葉蔥蘢,一幅「春色滿園關不住」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讓人仿佛走進聞名已久的旅遊勝地。
  • 三都縣中和鎮:做搬遷群眾貼心人
    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務工  自全省「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啟動以來,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凝聚合力,整合資源,狠抓民族文化產業、扶貧車間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中和鎮堅持產業就業「雙業並舉」拓寬增收渠道,著力解決搬遷群眾生計問題。一是創業增收致富。堅持創業促就業,採取提供經營生產場所、爭取上級扶持政策、組織創業就業培訓等多種方式,鼓勵支持移民創業,促進移民就業致富。通過開展「雙培」、護工、挖掘機、馬尾繡等實用技能培訓34次,引導搬遷群眾自主創業38家。二是車間帶動致富。
  • 三都縣中和鎮:搬遷就業同步推進
    漂亮的移民搬遷房    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進程中,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始終把解決搬遷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近日,筆者走進中和鎮雪花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高大的移民安置房鱗次櫛比,寬大的柏油路串通每家每戶。坐落在社區裡的貴州水繡霓裳實業有限公司裡一片繁忙的景象。生產車間內,幾十個工人正坐在機器前忙碌著縫製背包,裁剪、縫合、上拉鏈……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 三都這對夫妻自建「家庭博物館」 只為保護民族文化
    走進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水族家庭博物館」,猶如打開時光的大門,一件件老物件,一本本舊書,讓人感受到水族文化的魅力,水書、牛角雕、農用工具、生活用品、服裝、鞋......各式各樣與水族文化相關的物件吸引著遊客們的目光,「館主」潘小艾興致勃勃地為遊客介紹著每一件寶貝。
  • 三都縣中和鎮:搭「五橋」建「五家」幸福生活入萬戶
    自全省「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啟動以來,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凝聚合力,整合資源,狠抓民族文化產業、扶貧車間、庭院經濟、精神文明、環境整治等工作,積極探索 「1+2」工作法,搭「五橋」建「五家」,助推「新市民·追夢橋」工作走深走實。
  • 三都「水族家庭博物館」捐獻水書古籍
    (通訊員 徐歡)近日,三都自治縣中和鎮三洞社區板告村民韋家貴的「水族家庭博物館」,向該縣檔案局捐贈一批水書古籍。這些文物包含音樂、婚假、起造等方面的書籍共計226件,具有研究和收藏價值。水書是古代水族先民用類似甲骨文和金文記錄下來的一種古老文字,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古代天文、曆法、氣象、民俗、宗教等知識,保留了遠古文明信息,成為一種獨特的珍貴文化遺產,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水族古老的文化典籍。「水書習俗」在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 「新市民·追夢橋」三都中和:「搬」出來的「四心」生活
    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都縣中和鎮加快移民社區基層黨建建設,完善服務設施,提供創業平臺,拓寬就業渠道,實現了讓移民群眾「住得安心、過得放心、充滿信心、生活舒心」的目標。「以前我每天圍著一畝三分地和孩子轉,養牛、餵雞、種地佔去了一天的時間。
  • 三都水族博物館 遊客體驗「水」文化魅力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擁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獨具特色的水族民族文化和歷史吸引了各地遊客來到水族博物館,體驗「水文化」的獨特魅力。走進水族博物館,映入眼帘的水族大銅鼓,浮雕中刻畫的圖案,都生動反映了水族群眾長久以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信仰。
  • 三都中和鎮:扶貧車間復工復產 助推貧困戶就業增收
    近日,記者走進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移民社區扶貧車間,車間裡的100餘臺機器馬力全開,員工帶著口罩,正忙著趕工,箱包掛牌、打包裝箱......一片繁忙景象。移民群眾韋雪芬,在車間主要負責縫紉包包,自車間復工以後,一直擔心收入來源的她著實放心了不少。
  • 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館開館一年接待遊客11萬人
    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是以展示中國水族歷史與文化為主題的民族類專題博物館,是水族文化發展的象徵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誌
  • 「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繡》正式發布
    三都聚居著全國63%以上的水族人口,是水族群眾的大本營、聚集區和經濟社會文化中心,素有「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之美譽,榮獲「中國水晶葡萄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幫扶三都就是幫扶一個民族。從1995年起,深圳燃氣就深入三都開展教育幫扶,連續25年從未停止。
  • 廣東省新選派扶貧協作幹部到都勻、三都兩地開展現場教學
    學員考察貴州石頭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現場教學期間,164名學員先後前往都勻經濟開發區廣州·黔南產業園,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等地,實地考察貴州石頭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三都縣吉爾斯循環農業公司、雪花湖易地搬遷安置點和2019廣州援建扶貧車間項目。
  • 用馬尾做的背帶?這件「傳家寶」你肯定沒見過
    貴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這裡山路綿延,馬比牛多。馬在水族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當地農業的重要動力來源,它不僅是運輸工具,也被用來拉犁,是勞作工具。貴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縣集市上正在刺繡的水族婦女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塘州村的集市上,水族婦女們將自己的繡品擺在自己的攤位上。這裡的趕集今仍保留著那份鄉土和古樸。
  • 「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繡》出你的美
    從1995年起,深圳燃氣就深入三都開展教育幫扶,連續25年從未停止。為傳播水族文化,發揮文化幫扶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深圳燃氣積極挖掘三都水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潛力。在李亞威導演的傾力製作下,攜手三都縣委和深圳燃氣,促成了《過端》《繡》等紀錄片的聯合攝製,集中向國內外展示了水族語言、經文、文字、曆法、習俗、服飾、馬尾繡及剪紙等特有的傳統文化。
  • 國家民委考核驗收組和互觀互檢組走進我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市
    國家民委考核驗收組和互觀互檢組走進我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市 發布時間:2018-10-20 15:51:03      來源:黔南日報 10
  • 「微紀錄片」唱支山歌給黨聽:她把水族脫貧的故事「穿」到北京
    當地人都知道宋水仙,她的三個身份幾乎寫出了她的一生:第一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第二個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水仙馬尾繡有限公司負責人;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身份: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宋水仙正在展示她的馬尾繡工藝品馬尾入繡 一生入夢宋水仙所居住的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人有著自己的文化與信仰。
  • 水族文化博物館八月初免費開放 位於三都堯人山生態旅遊度假區
    多彩貴州網訊   7月21日,記者從三都水族自治縣了解到,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目前各項工作都已進入掃尾階段,所有工作將在8月初全部完工,預計8月8日黔南州建州60年慶典前免費向遊客開放。
  • 三荔高速公路三都縣中和鎮至荔波東收...
    三荔高速公路三都縣中和鎮至荔波東收...三荔高速公路三都縣中和鎮至荔波東收費站開通運營》1月11日,由中冶集團和貴州交建聯合出資並承建,貴州首批三個PPP模式高速公路項目之一——三荔高速公路開通段52.1公裡正式通車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