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背後有個故事,說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赫爾岑說:「書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遺言,讀本好書是與智者面對面的對話,是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壺新茶氤氳,一本好書相伴,沉心書房,思接古今,調製出五一小長假的活色生香。

作者:謝昀廷

茶是人在草木之間

沏一壺陽羨雪芽,捧一本汪曾祺的《人間草木》,幽幽茶香,縷縷書香——在書房蝸居雲遊海角天涯。

倉頡說:茶,是人在草木間。先哲洞悉世間萬物,含英咀華,如此妙造一個「茶」字。

陸羽說:茶,是南方之嘉木。漢已用茶,至唐代傳到北方。《茶經》讓世界茶文化更加豐富燦爛。

茶幽茶雅,澄心靜慮,激發了一代代詩人的靈感,留下無數茶詩妙句,更有經典流傳「琴棋書畫詩酒茶」陽春白雪的風雅。

茶趣茶香,明目提神,普羅眾生「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粗茶淡飯保平安,南北方均見喝茶深厚的民間基礎——

無論是「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總之,茶是一片樹葉的故事,我在書中翻找它的前世今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家喻戶曉,澎湃過每個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殊不知,這位民族英雄,驍勇將士亦是南宋著名詩人,也曾激情《詠茶》:

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閒品茶經拜羽仙。

詩中不僅表達了他志在疆場衛國殺敵的狀態,也於戎馬倥傯之餘祭拜陸羽茶仙,抒發品讀《茶經》和飲茶的情趣。

文天祥的詩文在南宋佔有一席之地,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正氣歌》等。據老橋《花箋茶事》載: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他相貌堂堂,身材偉岸,眉清目秀。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狀元郎加之年輕帥氣,人見人愛,可見文天祥當時被追捧的程度。在南宋朝廷中他是一位主戰派,並在朝廷重用主和派的情況下,依然力主抗元,連忽必烈都佩服他。

江湖便是老生涯,佳處何妨且泊家。自汲松江橋下水,垂虹亭上試新茶。

這首《舟泊吳江》,作者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的作者楊萬裡,他與尤袤、範成大、陸遊並稱「南宋四大詩人」,錢鍾書先生對其評價頗高,說他與陸遊儼然等於唐詩的李白杜甫。

情致茶緣傳佳話

古往今來,文人天生與茶有緣。坊間相傳,蘇東坡的茶緣極深,無論品茶、鑑茶、烹茶,還是種茶、炒茶,都有很深的造詣。

他先後四次來陽羨(今宜興),對陽羨茶更是情有獨鍾,便產生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想法。古陽羨是茶的故鄉,陶的古都。茶葉他要用陽羨唐貢茶,茶壺用的是陽羨紫砂,泡茶的水必須用玉女潭泉水,寫下「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的佳句,留下「竹符換水」的故事——一次,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便吩咐小書童去玉女潭挑水。路上碰到幾個要好的小夥伴邀他一起捉知了。小書童拗不過大家的好說歹說,答應玩兒一會兒。誰知一玩兒就忘了時辰。等他想起來時,時間已晚。小書童心想,旁邊小河的水也是從山上流下來的,就挑回家交差了。

東坡先生興致勃勃地為客人烹水煮茶,但這一次衝出來的茶,無論色、香、味都與以往不同,他就把小書童叫到跟前詢問這是不是玉女潭的水?小書童一愣,知道瞞不過去了,就說出實情,蘇東坡覺得小孩子貪玩兒是天性,就原諒了他。誰知後來又有兩次發現以河水冒充玉女潭水的事兒。蘇東坡心想,打他一頓不如用個什麼辦法能讓他避免犯錯。於是就和金沙寺的老和尚商量,備下竹青、竹黃兩種不同顏色的竹片,在上面編好號碼,一種交給老和尚,一種交給小書童,並叮囑小書童去金沙寺玉女潭挑水時,必須和老和尚換成一對一編號兒的竹符回來,這樣小書童就再不敢耍滑頭了。

這種竹製的水籌後來一直留傳,被改成老虎灶水店裡使用的上面有燙火烙印的水籌,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年齡大一點的老人還都有記憶。

鄭板橋一生中寫過很多詠茶品茶的詩詞名句,而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說盡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榮宏君所著《翰墨風骨鄭板橋》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鄭板橋辭官後,有一年,他到鎮江的金山寺遊玩,寺裡的方丈看到他衣衫破舊,其貌不揚,就有些瞧不起他。但聽他談吐不凡,又不敢輕易慢待,所以就不冷不熱地說道:「坐」,又順手指了指茶几上的茶杯說:「茶」。板橋發現禪房裡掛了不少名家字畫並仔細欣賞一一點評。著實令方丈心生詫異,心想這個人可能大有來頭。於是,就雙手合十問道:「請問先生貴姓,何方人士?」板橋隨口回答:「免貴姓鄭,揚州府興化人氏。」「這位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他的態度開始改變,一邊熱情地對鄭板橋說:「請坐」,一邊吩咐小和尚:「泡茶」。方丈說完,又向板橋身前湊了湊問道:「請問先生大名?」板橋回答:「興化鄭板橋。」「哎呀!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先生!」方丈欠身施禮,連說:「貧僧有眼不識泰山,請上座,請上座。」又重新吩咐小和尚:「泡好茶,泡好茶。」鄭板橋欣賞了寺廟裡的名家字畫,又品嘗了一頓豐盛的齋飯,眼看天色已晚,就準備起身告辭。方丈連忙賠著笑臉小心翼翼說道:「寒寺還沒有鄭先生的大作呢,希望先生能夠賜下墨寶留念!」鄭板橋回想這大半天以來,方丈對待自己的態度那是一變再變,尤其是他前後說的幾句話,如果抄寫下來,不就是一副絕妙好聯嗎?所以板橋就以此為題,揮筆寫成這樣一副對聯:坐 請坐 請上座;茶 泡茶 泡好茶。

從「泡好茶」的詼諧中,不難讀出鄭板橋是一個熱愛生活、滿懷真趣的人。

在茶館裡泡出的小說家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談到:凡真正愛茶者,單是搖摩茶具已經自有其樂趣,蔡襄年老時已不能飲茶,但他每天必烹茶以自娛。又有一個文士名叫周文甫,他每天自早至晚,必在規定的時刻自烹自飲六次,他極寶愛他的茶壺,死時甚至以壺為殉。

澄心靜慮,滌煩療渴,聞一多愛茶、離不開茶,把喝茶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認為喝茶是過日子的最低標準。沒有茶的日子簡直沒有辦法過。有文章回憶,在美國留學時,他向家裡討茶;在青島的時候,他找梁實秋黃際遇蹭茶;在聯大南遷路上,他把沒有茶喝的日子列為最苦的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陳夢家、葉公超蹭茶。

1937年10月,聞一多從北大帶著師生南下去昆明西南聯大,途中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早上起來一毛錢一頓的早飯是幾碗冷稀飯,午飯晚飯都是兩毛一頓,名曰兩菜一湯,實則水煮鹽拌的冰冰冷的白菜,蘿蔔之類,其中加幾片肉就算一個葷,至於茶水更不必提了,公共的地方,預備了幾瓶開水。一壺粗茶,渴了就兌一點兒灌一杯,但常常不是沒有開水,就是沒有茶……」

西南聯大的教授離不開茶,同樣,西南聯大的學生也離不開茶。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寫道:

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泡茶」是西南聯大學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大學生在茶館裡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幹什麼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裡。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洗漱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裡,一起來就到茶館裡洗臉刷牙。

大學二年級那一年,汪曾祺和兩個外文系的同學經常一早就坐在這家茶館靠窗的一張桌邊,各自看自己的書,有時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語。他這時才開始寫作,最初幾篇小說,即是在這家茶館裡寫的。茶館離翠湖很近,從翠湖吹來的風裡,時時帶有水浮蓮的氣味。

有人問泡茶館對聯大學生有些什麼影響?汪曾祺答曰:第一,可以養其浩然之氣。聯大的學生自然也是賢愚不等,但多數是比較正派的。那是一個汙濁而混亂的時代,學生生活又窮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卻能自許清高,鄙視庸俗,並能保持綠意蔥蘢的幽默感,用來對付惡濁和窮困,並不頹喪灰心,這跟泡茶館是有些關係的。

第二,茶館出人才。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聯大圖書館座位不多,宿舍裡沒有桌凳,看書多半在茶館裡。聯大同學上茶館很少不夾著一本乃至幾本書的。不少人的論文、讀書報告,都是在茶館寫的……聯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聯大校史,搞「人才學」不能不了解了解聯大附近的茶館。第三,泡茶館可以接觸社會。我對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都發生興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館有一定關係。如果我現在還算一個寫小說的人,那麼我這個小說家是在昆明的茶館裡泡出來的……

自古佳茗似佳人,林語堂更有名句流芳致遠:中國人只要一把茶壺,走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茶,如人間草木。茶,如豐厚的無字天書,引得在草木間的芸芸眾生,痴迷地探尋和享受它的真諦和美好。

來源:北京晚報 題圖書法 老橋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清代怪才鄭板橋的十二字對聯,道儘先被冷落再被尊重的世態炎涼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也是著名的怪才,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在民間流傳著很多鄭板橋的故事,這大概不僅僅是因為鄭板橋有才,更因為鄭板橋心懷百姓、憤世嫉俗、孤芳自賞的藝術型人格吧。關注小編,一起來看看鄭板橋是怎樣對待那些」冷眼待人「的趨炎附勢之徒。
  • 鄭板橋送給老和尚一副對聯,老和尚看完,沒敢懸掛悄悄賣掉了
    然而,鄭板橋送給老和尚一副對聯,老和尚看完,沒敢懸掛悄悄賣掉了。 為何他人求鄭板橋賜字而不得,這個老和尚卻要將鄭板橋送的對聯賣掉呢? 對此,鄭板橋也沒有任何表示,依舊看書度日,就這樣度過了十數日的時間,蒼松終於忍不住就,他招待鄭板橋是為了其書畫,而如今鄭板橋無意相贈,因此蒼松便產生了趕走他的想法,此時鄭板橋便表示自己叨擾了十多天,心中也是過意不去,因此打算寫一副對聯贈給蒼松作為答謝,一聽到這裡蒼松笑逐顏開,又是一副諂媚的模樣。
  • 鄭板橋去茶館喝茶,留下一副對聯,老闆立馬臉紅,此聯至今好用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畫家,他出身書香門第,年少成才,也有過大好仕途,卻因在官時侵犯了鄉紳和其他官員的利益,而被害貶官,從此便靠賣畫生活,他的一生有過很多坎坷和困難,所以更能體會底層百姓生活的疾苦和為官作惡,難能可貴的是他敢於與惡鬥爭,並直白地將這些世態炎涼訴諸於他的作品中。鄭板橋雖心繫百姓,但對於趨炎附勢的小市民,依舊心生厭惡,並極盡其毒舌之功。接下來我們就來講個小故事。
  • 鄭板橋遭遇人生冷暖,寫下一副對聯,老和尚沒敢懸掛悄悄賣掉
    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品味把玩,樂在其中。對聯文化傳承悠久,最早對聯又叫桃符和楹聯,後來慢慢被紙張墨寶取代。可以說想要對好一副對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聯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
  • 二百多年來最卓絕人物之一,「揚州八怪」鄭板橋為何經久不衰?
    開播前夕,特請榮宏君為讀者分享鄭板橋的幾個小故事。鄭板橋1693年出生於江蘇興化,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畫家,他工詩詞,善書畫,更以擅畫蘭、竹著稱。我想將之改幾個字,作為我上山下鄉的最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做人上,尤其是鄭板橋做官以後清正廉潔,有擔當,有風骨,一直把做官為民這個信條當作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政績顯著,被收入《清史稿》中。所以鄭板橋的人生價值已經遠遠地超越了藝術本身。
  • 盜賊猖狂半夜行竊鄭板橋居所,鄭板橋不動聲色以兩副對聯嚇退盜賊
    提到繪畫就不得不提及揚州八怪,而提及揚州八怪咱們就不得不講到鄭板橋。鄭板橋是揚州八怪最具代表性人物,其詩、書、畫,無一不精通,無一不絕,故而世人將其詩書畫之能謂之「三絕。」鄭板橋,清代的書畫家、文學家,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鄭板橋是清朝之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圖》《甘谷菊泉圖》《修竹新篁圖》《蘭竹芳馨圖》等,著有《鄭板橋集》。如此有名人物,關於其掌故自然民間流傳不少。
  • 一和尚向鄭板橋求對聯,上聯:鳳來禾下鳥飛去,看完下聯尷尬了
    「怪人」鄭板橋鄭板橋作為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同時,在中國思想史上也應佔有一席之位。不了解鄭板橋的人,大多都只知道其在書法以及作詩作畫方面負有盛名,作為「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詩、書、畫被後人世稱為「三絕」,他也稱得上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那麼,除此之外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呢?
  • 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鄭板橋的趣聞軼事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這一輩子只畫蘭、竹、石這三樣東西,他曾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歷史上的鄭板橋是個幽默風趣、脾氣古怪的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板橋的故事。
  • 對聯也稱做楹聯,一副完整的對聯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對聯也稱做楹聯,一副完整的對聯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看過並且了解過不少對聯吧,大家也許並不是對其很感興趣,不過對聯可謂是一種日常用品了,有趣的對聯會令人願意去鑽研琢磨,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會出現對聯的身影,對聯也稱做楹聯,那麼一副完整的對聯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 怪人鄭板橋,既幽默又奸詐,還被稱為痴人!
    關於鄭板橋的很多奇聞軼事,都是通過他的對聯流傳下來的。這就是說,鄭板橋那他還是一個對對聯的高手。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土豪是一個大鹽商,因為他知道鄭板橋的字畫名氣都特別的大。就想著在他的辦公室鑰匙掛上一幅鄭板橋的親筆對聯,他也能蹭個熱度,裝個文化人。這其實跟現在很多企業家一樣,書櫃裡裝滿了未開封的四書,五經國內外的經典名著,因為這個才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 揚州八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之外的又一絕——對聯
    其實多才多藝的板橋居士除了詩書畫,他還有創作對聯的頂尖技藝。鄭板橋由於有詩書畫「三絕」,所以他創作的對聯也經常與其他「三絕」交叉配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比如有書法對聯,就是把對聯書寫在條幅上;又比如書畫對聯,就是題在畫上的對聯,俗稱題畫聯。
  • 鄭板橋如果做官,有可能是第二個陳世美,而有過之無不及
    鄭板橋,清代著名書畫家,詩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書畫在文學藝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是中國民間一位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鄭板橋善畫竹,可稱天下第一人,可是他對待婚姻和感情,卻不似他畫出的竹子那般堅韌和剛正不阿。如果鄭板橋在年青時做上了官,可能成為第二個陳世美,有過之而無不及。鄭板橋出生在書香世家,祖父、曾祖父都是文人,可到了他父親這輩家道中落,已經非常貧寒。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流傳千古,點醒無數世人
    其中的「楹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聯,我們印象中對聯就是春節時用來賀迎新春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秦朝時期的桃符其實是對聯的前身,而對聯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根據《蜀檮杌》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自家的門板上寫上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表示對新的一年國家興旺的期盼。可惜的是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滅了,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開啟了寫對聯的先河。
  • 對聯例話(6):對聯的平仄(中)
    那麼有無例外的特殊情形呢?偶爾也有「上聯平收下聯仄收」的特例,但這種變格甚少。例如,以聯話家常舉的「海山仙館」對聯為例:海上神山仙人舊館 這是一副為「海山仙館」撰寫的嵌字聯,這副對聯由於在上下聯的一首一尾嵌入了「海山仙館」四個字,不宜於倒過來上聯說「仙館」下聯說「海山」,所以就出現了「上聯平收下聯仄收」的情形,實屬無奈,情有可原。
  • 揚州八怪之鄭板橋,他做的對聯惟妙惟肖,真令人回味無窮
    話說鄭板橋剛去濰縣赴任時,當地人民為了歡迎父母官到任,只見全城鑼鼓喧鳴,熱鬧非凡,可鄭板橋到達之後並沒有進衙門,而是令人在牆上鑿孔,轉眼之間便在牆上鑿出了十多個臉盆大小的孔洞,旁人見此狀況,大為疑惑便問道:「縣令大人,您把這牆上鑿出這麼多孔洞,是有何用啊?」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成為經典,點醒很多世人
    從此之後,對聯文化便流傳在民間,尤其是到了唐宋兩代,對聯文化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很多對聯故事中都記載蘇軾和佛印以及蘇小妹之間的對聯趣事,到了明清兩代,對聯已經成為了文人墨客乃至百姓布衣必不可少的文娛形式。
  • 不出名卻精妙的4副對聯,不但有文採,而且耐人尋味
    而對聯的作者說,吹牛是苦中作樂,是自己最後的陪伴。就算是傷心沮喪之時,至少還可以吹牛解悶,也是人生中難得的娛樂了。第2副:畢生事業三書院;蓋世功名一海塘。清朝末年,有個官員姓烏。他做官的時候,沒有突出的功績,對於海塘防汛,倒是特別留心,時時派手下查驗。
  • 世界上最古怪的一副對聯,只有2個字,卻好像畫了一幅畫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有不少精彩的對聯,很多對聯到了現在也依然為人所稱道,但是看別人對對聯好像很容易,到自己對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對聯既然能和古詩相提並論,說明學識不夠的一般是對不好的,所以我們看過這麼多的對聯故事,一般都是解縉、唐伯虎、紀曉嵐這些大才子,很少有目不識丁的。
  • 鄭板橋罵和尚為「禿驢」,上聯「鳳來禾下鳥飛去」,下聯更是絕配
    對聯不僅僅講究對仗工整,一副高深的經典佳對,往往都讓人玩味其中,或能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或能從中發現什麼隱藏的含義,對聯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的文字遊戲,文人墨客對其更是喜愛有加。歷史上有關對聯的趣事有很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清代鄭板橋的對聯趣事,細細品讀,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 漢字故事:一副對聯,和「一幅」差很遠
    每當快到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準備過年,似乎鞭炮、對聯這些東西就算是到了現在也是很多家庭在新年到來之前必須要準備的。點起一掛鞭炮,貼上一副對聯,似乎這個新年也會變得更加的熱鬧。當你拿起對聯的時候,知道該用什麼量詞形容它嗎?這可不像是我們屋子裡掛的字畫,要用「一幅」來形容,而應該是「一副」。兩個量詞不僅僅是讀音上有差別,而且在意思上也根本不像它們長得那麼相似,都用在不同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