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米芾 雲起樓圖 絹本 水墨 149.8x78.9釐米 美國弗裡爾美術館藏
《雲起樓圖》 又名《天降時雨圖》,是宋代畫家米芾流傳海外的作品。《雲起樓圖》由何德蘭先生(IsaacHeadland)在1908年捐贈給佛瑞爾(FREER)博物館,畫中「雲起樓圖」題字,確為明董其昌真跡,非常珍貴。該畫現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弗裡爾(Freer Gallery of Art)美術館。
明 董其昌題米芾《雲起樓圖》
《雲起樓圖》為「米氏雲山」的一副比較典型的代表作,描寫了雨中江南青山丘陵的景色。米芾最擅長的是以筆墨點染的方式描繪江南山水,本件《雲起樓圖》是典型的「米氏雲山」的傳統,在技法上,採用江南畫家董源、巨然的傳統,以苔墨點與暈染來畫圓弧形的山巒,讓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霧氣中,特別具有抒情的韻味。畫面約中景處,丘陵頂端有一兩座院落,下可眺望江景,遠觀則為煙雲變幻的山巒。這讓人聯想起米芾位於潤州(江蘇鎮江)北固山的故居「海嶽庵」,附近有名勝「甘露寺」與「多景樓」,米芾時常登覽賦詩(例如《秋暑憩多景樓詩》),瀏覽江南雲霧變化的景致。米芾之子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卷》亦是描繪「海嶽庵」一帶的山川景色。
宋 米芾 雲起樓圖
米芾潤州家居的景觀,成為創作雲山圖最重要的題材之一。近景亦以類似的墨點圖寫前後兩排的松木,墨色稍濃,其間及其與遠山間,仍以煙雲留白的技法分隔空間,與整幅圖表達空間層次感的幽緲之意相映成趣。其山木樹石的風格似乎可從董源處尋其淵源。除此之外,米芾「以山水古今相師」,即融合古人技法與對自然山水的體悟成一家,風格獨特,故世稱「大米」。畫家巧妙地運用「煙雲掩映」的技法,分隔遠山與松木之間的空間感,尤其是墨點暈染的圓轉山頭,可見其山頂積墨濃重、表現陰影,山腰以下則沒人淡墨暈染的煙雲中,仿佛連綿的山巒出入雲靄間,幽緲、空遠。
明 董其昌題米芾《雲起樓圖》
米芾(1051-1107) ,北宋書畫家、鑑賞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嶽外史。祖籍山西太原,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自元祐六年(1091)起,改名芾。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 ,人稱「米南宮」。與其子米友仁,世稱「二米」,或「大小米」。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舉止狂放,世稱「米顛」,不能與世隨和,故從政不易。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米芾、蔡襄、蘇軾、黃庭堅)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畫山水出自董源,專畫雲山、雨霽,不拘形色鉤皴,以多層烘染和橫點子的排比為主要形式,以求含蓄、空濛的神奇之趣,並巧妙地利用了生紙的特性,使積、破、漬、渲等水墨技巧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善以「模糊」水墨淋漓,煙雲掩映,樹木簡略,妙於薰染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較多,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致使「文人畫」風上一新臺階,為畫史所稱道。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家各有側重。其書法有《參政帖》等,其行書,字字精工,沉得痛快,寓剛健於流利之中。其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畫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