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鄰居兩個小朋友和天寶一起玩彩帶,就是那種塑料的blingbling的。小哥哥覺得天寶分配的不均勻,把他推倒在地,天寶哭的很傷心想拿回自己的東西,小夥伴卻快速的跑回房間關上了門,天寶拉著我想讓我幫忙搶回來自己的東西。
想像一下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可能會批評自己的孩子,告訴他要學會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不想分享就不要拿出來;也可能自己幫忙去和小朋友溝通,快速平息了一場哭鬧。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幫助他解決問題,或者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問題,但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在思考,孩子並沒有參與對問題的思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束手無策,也就沒有辦法發展相應的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就是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因為人是社會動物,缺乏社會能力的孩子很難取得成功。孩子只有自己學會解決問題、處理衝突、理解別人的感受,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成長為一個社會能力強而且充滿自信的人。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家長在面對問題時要謹記這句話,我們的目的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能獨立面對矛盾和衝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能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她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介紹了一種人際認知問題解決的方法,叫ICPS(I Can Problem Solve)我能解決問題,通過提問和遊戲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樂於思考,擁有處理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ICPS法需要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重點是教孩子怎樣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孩子是主角,在真正開始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1、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字詞
在孩子開始學說話以後,就要教會孩子這6對詞彙:是/不是、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相同/不同。
當我們考慮多種可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時,就會用到和/或者;而一些/所有這兩個詞會讓孩子知道一個解決方法可能某時候有用,但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有用;之前/之後是思考後果時要考慮的重要詞彙;現在/以後能幫助孩子處理立刻想得到東西時的失望情緒;相同/不同這兩個詞幫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這些詞的特點都給了孩子選擇空間,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選擇,不會說自己必須要怎樣。這些詞要在做遊戲的過程中來使用,因為當孩子在學會把這些特殊的詞和玩聯繫起來後,在解決和別的孩子的衝突時,他用上這些詞的可能性就更大。
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可以和孩子玩字詞遊戲的時機:
【穿衣服時】
「把你的襪子和鞋子和藍色上衣拿給我,不要黃色的。」
「你是在穿上衣還是在穿褲子?」
「在穿襪子之前還是之後穿鞋子?」
「你能同時走路和穿衣服嗎?」
【看電視時】
「這個女孩是在吃飯,不是 ,不是 。」
「我們喜歡看相同的節目,還是不同的節目?」
「我們是在你吃晚飯之前還是之後看電視?」
通過對話、遊戲和模仿的方式教會孩子使用這些字詞。
2、教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齡前的孩子也能學會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運用到生活中解決與別人相處遇到的問題。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這種障礙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的生活中。所以,教孩子在解決問題時養成別人感受的習慣很重要。父母可以在字詞遊戲中加入感覺的字詞:開心、傷心、難過、憤怒、興奮、生氣、沮喪、尷尬……。
①用圖片辨認情緒:利用不同的面部表情的圖片,讓孩子來辨認圖片中人物的情緒。
「這個男孩在笑,你認為他開心嗎?」
「現在指出所有開心的孩子的圖片吧」……
②生活中觀察情緒:如何判斷他人的感受,有三種途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也可以用嘴巴問。
「這個男孩看起來開心嗎?」
「你們能用眼睛看到嗎?」
「你覺得一個人生氣時聽起來是怎樣的?」
「如果問他『你感覺很生氣嗎?』你覺得他會說很生氣嗎?」
「你覺得他可能在因為什麼事生氣的?」
③和孩子討論感受:在講故事時,在某個情節停下來,讓孩子猜測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問他是怎麼知道的,詢問他在生活中是否有過故事中人物感受到的情緒。
「小女孩為什麼會生氣?」
「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他這樣生氣?」
「她做什麼能重新開心起來呢?」
馨馨和安安在院子裡踢球,媽媽聽到了窗戶玻璃被打碎的聲音,當她來到院子裡的時候,看到老公正在對著馨馨發火,他很生氣:「我說過幾百遍,不要在窗戶旁邊踢球,現在你開心了吧,我要花錢重新換了。」
ICPS對話練習不是為了好玩,它可以解決實際問題。以此為案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有以下幾個步驟:
1、問過程,先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馨馨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情。」
馨馨:「其實,不是我打碎的,是安安踢過來的時候,球飛的太高把玻璃打碎了,然後他就跑了。」
2、問感受
媽媽:「安安打碎玻璃並跑掉的時候,你覺得他會有什麼感覺?」
馨馨:「害怕。」
媽媽:「你是什麼感覺?」
馨馨:「看他跑掉我很生氣,爸爸過來後,我就開始害怕。」
媽媽:「不是你打碎的玻璃,你為什麼害怕呢?」
馨馨:「因為爸爸說過不要在窗戶旁邊踢球。」
媽媽:「你覺得爸爸是什麼感受?」
馨馨:「生氣。」
3、想辦法,讓孩子想出多種解決方法。
媽媽:「你覺得可以做什麼,讓爸爸不這麼生氣?」
馨馨:「我可以賠錢給爸爸或者打電話給爺爺來換玻璃。」
媽媽:「還有沒有另外的主意,讓爸爸不生氣?」
馨馨:「我可以保證以後不在窗戶邊踢球了。」
媽媽:「這又是一個主意。」
4、二級反饋,表揚+說明為什麼/是什麼。
爸爸:「我對打碎玻璃這件事感到生氣,但我很高興聽到你理解我的感受,並且願意想辦法來解決問題。我接受你以後不在窗戶附近踢球的保證,也同意你給爺爺打電話讓他來換玻璃。」
媽媽:「我很高興你找到了解決方法,學會了承擔責任。」
在孩子做對的事情後,要快速的進行反饋,這樣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用的是輔導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讓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在和孩子對話時,要堅持下面三個原則,才能正確的運用ICPS來解決問題。
用ICPS來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強化問題的解決有不止一個辦法這個概念,在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練習。
1、角色扮演
可以假裝一個問題場景,或者是白天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晚上再演一遍,看看有沒有別的方法。通過遊戲讓孩子思考多種解決辦法,並把想法演示出來看看效果怎麼樣。
果果因為搶了小夥伴的玩具,倆人打了一架後不歡而散。家長就可以找機會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遊戲中提出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讓小夥伴允許自己玩玩具呢?……
當孩子提出解決方法時,要認可他的想法,然後要求孩子提出不同的辦法,然後接著問更多的辦法。在玩角色扮演的時候,把方法呈現出來就好,不要評判一個方法好或不好,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玩偶遊戲
玩偶遊戲是用來練習技巧的有趣方式,大多數孩子都會喜歡,面對問題時,玩偶遊戲可以鼓勵孩子做角色扮演,讓抗拒的孩子參與進來提出解決辦法,讓害羞的孩子借玩偶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兩隻玩偶,一隻是姐姐另一隻是弟弟,姐姐看書的時候,弟弟不停地打擾姐姐,姐姐制止也沒有用。讓姐姐問孩子:怎樣才能讓弟弟不打擾我看書呢?
通過第三方來對話,這種方式給了孩子一個不用害怕、與自己無關的方式來練習的機會,隨著他們的信心增強,他們也會樂於把這種思考技巧運用到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3、找辦法遊戲
先告訴孩子一個問題,讓孩子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並把孩子們的想法記在本子上。家長把孩子的想法記錄下來,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認真對待自己的想法。比如說,你拿了碩碩的玩具,卻把它弄丟了,你怎麼做才能讓碩碩不生氣呢?
如果孩子的辦法不對,要教孩子考慮後果,用之前/之後造句,或者進行故事接龍,讓孩子學會考慮後來的事,這有助於孩子發展自身的責任感。父母不過多的管束和評判,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才會調動自身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總結:ICPS方法培養孩子解決衝突,只有四個步驟很簡單,問過程、問感受、想辦法、給反饋。但是想要用好這個方法,前期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只有他明白一件事情並非只有一個解決方法時,才會願意尋求更多的方法,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考慮別人和自己的感受。做任何事情都一樣,熟能生巧,只要經常做就一定能做得很好,知道方法後練習也非常重要。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