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處理人際問題?這是缺乏社會能力,利用ICPS教他解決衝突

2020-08-28 小天寶大玉兒

昨晚,鄰居兩個小朋友和天寶一起玩彩帶,就是那種塑料的blingbling的。小哥哥覺得天寶分配的不均勻,把他推倒在地,天寶哭的很傷心想拿回自己的東西,小夥伴卻快速的跑回房間關上了門,天寶拉著我想讓我幫忙搶回來自己的東西。

想像一下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可能會批評自己的孩子,告訴他要學會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不想分享就不要拿出來;也可能自己幫忙去和小朋友溝通,快速平息了一場哭鬧。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幫助他解決問題,或者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問題,但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在思考,孩子並沒有參與對問題的思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束手無策,也就沒有辦法發展相應的社會能力。

ICPS發展孩子的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就是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因為人是社會動物,缺乏社會能力的孩子很難取得成功。孩子只有自己學會解決問題、處理衝突、理解別人的感受,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成長為一個社會能力強而且充滿自信的人。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家長在面對問題時要謹記這句話,我們的目的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能獨立面對矛盾和衝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能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她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介紹了一種人際認知問題解決的方法,叫ICPS(I Can Problem Solve)我能解決問題,通過提問和遊戲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樂於思考,擁有處理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運用ICPS解決問題前,先做這些準備工作

ICPS法需要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重點是教孩子怎樣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孩子是主角,在真正開始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1、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字詞

在孩子開始學說話以後,就要教會孩子這6對詞彙:是/不是、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相同/不同。

當我們考慮多種可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時,就會用到和/或者;而一些/所有這兩個詞會讓孩子知道一個解決方法可能某時候有用,但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有用;之前/之後是思考後果時要考慮的重要詞彙;現在/以後能幫助孩子處理立刻想得到東西時的失望情緒;相同/不同這兩個詞幫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對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這些詞的特點都給了孩子選擇空間,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選擇,不會說自己必須要怎樣。這些詞要在做遊戲的過程中來使用,因為當孩子在學會把這些特殊的詞和玩聯繫起來後,在解決和別的孩子的衝突時,他用上這些詞的可能性就更大。

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可以和孩子玩字詞遊戲的時機:

【穿衣服時】

「把你的襪子鞋子藍色上衣拿給我,要黃色的。」

「你在穿上衣還是在穿褲子?」

「在穿襪子之前還是之後穿鞋子?」

「你能同時走路穿衣服嗎?」

【看電視時】

「這個女孩在吃飯,不是 不是 。」

「我們喜歡看相同的節目,還是不同的節目?」

「我們是在你吃晚飯之前還是之後看電視?」

通過對話、遊戲和模仿的方式教會孩子使用這些字詞。

2、教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齡前的孩子也能學會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運用到生活中解決與別人相處遇到的問題。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這種障礙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的生活中。所以,教孩子在解決問題時養成別人感受的習慣很重要。父母可以在字詞遊戲中加入感覺的字詞:開心、傷心、難過、憤怒、興奮、生氣、沮喪、尷尬……。

①用圖片辨認情緒:利用不同的面部表情的圖片,讓孩子來辨認圖片中人物的情緒。

「這個男孩在笑,你認為他開心嗎?」

「現在指出所有開心的孩子的圖片吧」……

②生活中觀察情緒:如何判斷他人的感受,有三種途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也可以用嘴巴問。

「這個男孩看起來開心嗎?」

「你們能用眼睛看到嗎?」

「你覺得一個人生氣時聽起來是怎樣的?」

「如果問他『你感覺很生氣嗎?』你覺得他會說很生氣嗎?」

「你覺得他可能在因為什麼事生氣的?」

③和孩子討論感受:在講故事時,在某個情節停下來,讓孩子猜測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問他是怎麼知道的,詢問他在生活中是否有過故事中人物感受到的情緒。

「小女孩為什麼會生氣?」

「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他這樣生氣?」

「她做什麼能重新開心起來呢?」

用ICPS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

馨馨和安安在院子裡踢球,媽媽聽到了窗戶玻璃被打碎的聲音,當她來到院子裡的時候,看到老公正在對著馨馨發火,他很生氣:「我說過幾百遍,不要在窗戶旁邊踢球,現在你開心了吧,我要花錢重新換了。」

ICPS對話練習不是為了好玩,它可以解決實際問題。以此為案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有以下幾個步驟:

1、問過程,先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馨馨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情。」

馨馨:「其實,不是我打碎的,是安安踢過來的時候,球飛的太高把玻璃打碎了,然後他就跑了。」

2、問感受

媽媽:「安安打碎玻璃並跑掉的時候,你覺得他會有什麼感覺?」

馨馨:「害怕。」

媽媽:「你是什麼感覺?」

馨馨:「看他跑掉我很生氣,爸爸過來後,我就開始害怕。」

媽媽:「不是你打碎的玻璃,你為什麼害怕呢?」

馨馨:「因為爸爸說過不要在窗戶旁邊踢球。」

媽媽:「你覺得爸爸是什麼感受?」

馨馨:「生氣。」

3、想辦法,讓孩子想出多種解決方法。

媽媽:「你覺得可以做什麼,讓爸爸不這麼生氣?」

馨馨:「我可以賠錢給爸爸或者打電話給爺爺來換玻璃。」

媽媽:「還有沒有另外的主意,讓爸爸不生氣?」

馨馨:「我可以保證以後不在窗戶邊踢球了。」

媽媽:「這又是一個主意。」

4、二級反饋,表揚+說明為什麼/是什麼。

爸爸:「我對打碎玻璃這件事感到生氣,但我很高興聽到你理解我的感受,並且願意想辦法來解決問題。我接受你以後不在窗戶附近踢球的保證,也同意你給爺爺打電話讓他來換玻璃。」

媽媽:「我很高興你找到了解決方法,學會了承擔責任。」

在孩子做對的事情後,要快速的進行反饋,這樣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用的是輔導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讓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在和孩子對話時,要堅持下面三個原則,才能正確的運用ICPS來解決問題。

  1. 把注意力集中在搞清楚孩子的想法上。不要評判孩子孩子的看法,評判會引發孩子的反彈情緒。給孩子機會讓他講,讓他說因為所以為什麼之前之後講自己更多的感受,認真了解孩子的想法。
  2. 讓孩子來解決問題。父母不能替孩子解決完所有的問題,要把解決問題的任務教給孩子。讓他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做孩子的保姆。
  3. 重視思考的過程。不要因為追求完美而不讓孩子嘗試,也不要擔心每件事的結果不令人滿意,重要的是孩子的人生,要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

怎麼幫助孩子更好的練習這些方法

用ICPS來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強化問題的解決有不止一個辦法這個概念,在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練習。

1、角色扮演

可以假裝一個問題場景,或者是白天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晚上再演一遍,看看有沒有別的方法。通過遊戲讓孩子思考多種解決辦法,並把想法演示出來看看效果怎麼樣。

果果因為搶了小夥伴的玩具,倆人打了一架後不歡而散。家長就可以找機會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遊戲中提出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讓小夥伴允許自己玩玩具呢?……

當孩子提出解決方法時,要認可他的想法,然後要求孩子提出不同的辦法,然後接著問更多的辦法。在玩角色扮演的時候,把方法呈現出來就好,不要評判一個方法好或不好,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玩偶遊戲

玩偶遊戲是用來練習技巧的有趣方式,大多數孩子都會喜歡,面對問題時,玩偶遊戲可以鼓勵孩子做角色扮演,讓抗拒的孩子參與進來提出解決辦法,讓害羞的孩子借玩偶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兩隻玩偶,一隻是姐姐另一隻是弟弟,姐姐看書的時候,弟弟不停地打擾姐姐,姐姐制止也沒有用。讓姐姐問孩子:怎樣才能讓弟弟不打擾我看書呢?

通過第三方來對話,這種方式給了孩子一個不用害怕、與自己無關的方式來練習的機會,隨著他們的信心增強,他們也會樂於把這種思考技巧運用到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3、找辦法遊戲

先告訴孩子一個問題,讓孩子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並把孩子們的想法記在本子上。家長把孩子的想法記錄下來,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認真對待自己的想法。比如說,你拿了碩碩的玩具,卻把它弄丟了,你怎麼做才能讓碩碩不生氣呢?

如果孩子的辦法不對,要教孩子考慮後果,用之前/之後造句,或者進行故事接龍,讓孩子學會考慮後來的事,這有助於孩子發展自身的責任感。父母不過多的管束和評判,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才會調動自身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總結:ICPS方法培養孩子解決衝突,只有四個步驟很簡單,問過程、問感受、想辦法、給反饋。但是想要用好這個方法,前期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只有他明白一件事情並非只有一個解決方法時,才會願意尋求更多的方法,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考慮別人和自己的感受。做任何事情都一樣,熟能生巧,只要經常做就一定能做得很好,知道方法後練習也非常重要。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ICPS訓練模式:協助兒童構建「獨立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
    (媽媽也指導孩子思考正面的解決辦法會產生的後果)亞歷克斯:他會說不。媽媽:他可能會說不。你還能想到什麼別的辦法拿回玩具呢?(繼續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問題上,媽媽鼓勵他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亞歷克斯:我可以讓他玩我的玩具汽車。媽媽:好主意。你想到了兩種不同的方法。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巧用「ICPS法」教娃解決衝突的技巧
    但在很多時候父母們卻往往會忘記去教會孩子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社會能力」,例如在前文中我們講到的然然,她之所以會表現出喜歡獨來獨往、之所以不願參與到同學的玩耍之中,就是因為她缺乏「社會能力」。「社會能力」為什麼重要?
  • 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孩子總是被欺負,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如果這種能力不改善,他就永遠是弱者的角色。所以,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除了教孩子學會反擊,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思考如何解決衝突。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 孩子被打,打回來就夠了?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人際衝突是每個孩子都必須面對的,比如「被搶玩具、不肯分享、咬人打人」。而父母的處理方法和上述場景的父母大體相似,安撫孩子,再教育他們以後怎麼做。父母替孩子思考、做決定,比如佳佳媽媽告訴佳佳,以後碰到類似衝突,直接打回去;亮亮媽媽告訴亮亮,要學會分享。因為父母替孩子思考如何解決人際衝突,所以下次碰到相似問題時,孩子依然不會解決,還是會哭、會搶、會打人。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ICPS四步驟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是家長不容忽視的課題。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我們從卷帙浩繁的育兒書海中「撈出」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作者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給了我們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一套實用方法和技巧——「我能解決問題」法。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真正能拯救孩子的,是在他們面對各種問題和衝突時,大人能夠給孩子提供一條真正的救生索,讓他們學會並掌握一套具體能力,以使他們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而《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就是教孩子在面對各種問題和衝突時,如何能更好的去處理解決問題,使其掌握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進而讓他們集中精力去學習,為後期的中學生活做最好的準備。
  • 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人際關係中80%的問題與模糊的邊界感有關。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衝突是未經允許擅自闖入他人的界限。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對他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下一步,我將和你學習邊界感。本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什麼是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危害如何利用邊界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孩子經常與人發生爭執,放任不管與強制解決都不行,試試「ICPS」
    這些常見的方法,可以在適合的情境下處理問題,但這很容易會造成孩子缺乏內在驅動力,也就是說孩子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是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獨立解決問題,導致下一次出現問題後還是和上一次一樣。如果家長不在怎麼辦,孩子該怎麼解決?
  •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為此,她爸責怪我,是不是孩子太溫順、太懦弱了,總被欺負?我們是不是應該教她兇一點。這可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仔細想想,七歲的大寶卻與之相反,她是經常想玩別人的東西,搶著玩還不想還給別人,惹得小夥伴之間的關係也不好,常常為此鬧得不愉快。也許不是孩子們的性格有問題,應該是她們與人相處的能力還需要培養。
  • 其實是社會能力低,用ICPS法解決
    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自己孩子是「在家窩裡橫,出門秒變慫」,家長們各種翻查資料、自我斷定,最終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定性為性格問題、膽小、內向不會交朋友等。其實,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舒爾博士早已研究過這個問題,並把孩子窩裡橫原因確定為社會能力低,即:不會與人相處,不會解決人際交往過程中問題的能力低。
  • 工作要接觸討厭的人,彼此產生人際衝突怎麼辦?這是解決方法
    只要我們清楚衝突的類型,我們才能夠對症下藥,針對性地找出問題的根源,然後解決它們。 總的來說,人際衝突一般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工作風格的差異 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工作,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況。
  • [學子論文]人際衝突事件及其處理方式探究【3】
    3.3 處理方式 本文中,筆者把大學生解決人際衝突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衝突發生時的應對方式和衝突發生後的應對方式。自我反思方式佔到了31%的比率,是未曾料想到的,或許這和衝突的對象有關,即當衝突對象是自己少有交往的人時,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與對方協商解決;但自我反思方式仍然體現了大學生對待衝突的積極態度,他們把衝突當作學習人際交往技巧的機會,街機發現自己在人際溝通上的不足並加以改善。
  • 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這5個方法不要錯過!
    一項關於成功人士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與未來成功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而非單純的提高學習成績。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怎樣做能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呢?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這5個方法不能錯過!
  •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交往的衝突?
    人際交往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孩子社會性的一條重要途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童年。但在實際交往中,往往事與願違,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對此,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家孩子被欺負;有些父母會感到煩惱無奈,自己家孩子太調皮,常與別人起衝突,苦口婆心地多次教導,仍然無效。那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從而提高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4、積極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的社會交往包括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和孩子與成人的交往。孩子與成人交往比較容易,因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圖。成人主要要教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技能所謂交往技能,是指採用恰當方式解決交往中所遇問題的策略和技巧。
  • 如何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父母批評不當,孩子缺乏自信
    文/可馨育兒21世紀是溝通合作的時代,因為科學技術日益進步,人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交往日益頻繁,世界正在變成「地球村」,人際和國際之間的交往合作將更加密切。將來的社會將是一個重溝通、重合作的社會,溝通將成為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只需4個步驟,教會孩子解決衝突
    由此, 我想到了培養孩子如何應對衝突和與人相處, 實在太重要了! 孩子不會解決衝突可能會變成熊孩子, 成人不會解決衝突可能就去犯罪了。剛好,有一本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講的就是如何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他人相處的技巧。
  • 書評|《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我原先以為這樣會交流的孩子應該是天生的(當然有些確實是),直到看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才明白「解決問題」是一項技能,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它!如果孩子們能獨立解決問題,那真是太棒了,無論是現在的生活、學習,還有未來走上社會,不光孩子自己受益,家長也會省心很多。
  • 書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對面的小孩說:「你的玩具我沒玩過,不會玩。」「我會的,我可以教你。現在我教你怎麼玩,然後你把你的玩具給我玩一會兒吧。」這下兩個孩子都高興了。 我原先以為這樣會交流的孩子應該是天生的(當然有些確實是),直到看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才明白「解決問題」是一項技能,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它!
  • 人際衝突怎麼辦?難搞哦!
    《傑克語錄》VOL.24作者:林子傑編輯:張巧註: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在學生時期,我的個性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