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2020-08-26 蝸牛小曼

在近期的綜藝節目《婆婆與媽媽》中,伊能靜談起了女兒米粒在學校的經歷。

米粒膽子小,又剛轉學到新學校,同學們都不理她。

一次課外活動時,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米粒。

米粒立即報告了老師,老師就要求男孩道歉,事情很快解決了。

可是,從此以後,那個男孩開始針對米粒,總是有意無意地欺負她。

一旁的秦昊聽到女兒的遭遇,掩面忍不住哭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身為家長都是心疼、憤怒又無奈。

網友們紛紛支招:

「受到欺負,應該立即反擊回去,否則還會受到更多的欺負。」

「我爹從小就教育我,誰欺負你,你就給欺負回去。」

……

網友的建議,不無道理。

打回去總比一直當個「受氣包」要好得多。

但只是打回去就夠了嗎?

孩子總是被欺負,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如果這種能力不改善,他就永遠是弱者的角色。

所以,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除了教孩子學會反擊,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思考如何解決衝突。


01教孩子如何思考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我的方法是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其最重要的特點,不是教孩子思考什麼或者做什麼,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讓他們能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那樣做。」

「ICPS」 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舉例來說,皮皮把自己的玩具槍給球球玩,當皮皮想拿回來的時候,球球不肯給。皮皮想搶回來,球球就踢了皮皮一腳,於是,兩個孩子就打了起來。最後,皮皮打哭了球球,拿回了玩具槍。

作為家長,與其質問皮皮,不如問他「為什麼你要打球球?你打了球球,球球是什麼感覺呢?如果是球球這樣從你手裡搶玩具,你是什麼感覺呢?你能想到一個不同的方法讓球球把玩具槍還給你嗎?」或許家長這麼問,能讓孩子想到用其他玩具交換或者一起玩的好辦法,這就是&34;的魅力。


02為什麼要教孩子學會思考

假如你的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你會怎麼做?

第一種:「我數三下,立刻還給人家。1、2、3!」

這是控制型的方式,父母們通常會不自覺使用父母權威來控制孩子。這樣的教養方式不會讓孩子有責任感,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容易放縱自己。

第二種:「小孩的矛盾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不要管他們。」

這種是放任型的方式,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選擇置之不理。孩子哭也好鬧也罷,家長都能泰然自若,放任不管,不安慰不安撫。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缺乏團隊歸屬感,容易形成成癮性人格。

第三種類型的家長:「別搶了,別搶了,爸爸給你買一個去。」

這種是賄賂型,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任何事都缺乏內心的動力,他只是為了得到外部的獎勵。

第四種類型,幫助孩子找到問題所在,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

這種是培養型,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讓孩子受用一生的方法。

「ICPS」方法就是一套系統的幫助家長培養孩子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方法。

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更少出現行為問題,更少攻擊性,同時懂得體諒別人。


03如何教孩子學會思考

一個完整的「ICPS」對話分為四步,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對每一個步驟都做了詳細說明,並配以練習方法和實戰技巧。

1.明確問題所在

解決問題之前,先要認識到問題是什麼。

因此,「ICPS」技巧第一步就是教孩子明確問題所在,具體說來就是運用字詞遊戲。

默娜·B.舒爾博士在書中給出了「我能解決問題」對話法基礎的六對字詞: 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

在孩子兩三歲,能表達自己的時候,父母就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

我和兒子在互動的過程中,就會使用這樣的方法。

比如,兒子和小夥伴玩的時候,開始爭搶玩具。

我:怎麼啦?

兒子:是我先拿到玩具的,豆豆搶我的。

我:搶是拿回玩具的一種方法,在你們搶奪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兒子:我們吵架了。

我:吵架了之後,你們都是什麼感覺呢?

兒子:我們都特別生氣。

我:那你能想一個不同的辦法,讓你們兩個人不用生氣嗎?

兒子:或許我們可以一起玩。

我:很好,你想到了一個不同的辦法,現在去試試吧。

父母通過有意識地教孩子使用這六組字詞,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多種選擇的思維方式,教會孩子觀察行為之前之後的區別,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會對他人造成影響的,從而敢於自己解決問題。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默娜·B.舒爾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只要加以訓練,即使是學齡前的兒童也能學會理解他人感受。

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涉及到的字詞有:開心、傷心、生氣、驕傲、沮喪。父母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明白這些字詞的含義。

A.辨別不同的感受

這一步中,父母可以和孩子玩看圖遊戲。陪孩子看圖片或者動畫片的時候要經常問孩子,圖片中的人是什麼感覺?圖片裡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頭強,當他被熊欺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B.識別他人的感受

在生活中通過遊戲方式,教孩子觀察他人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可以通過看面部表情來識別情緒感受,還可以通過聲音來識別情緒感受,識別感受最重要的方式是詢問對方。

C.討論感受

孩子理解關於感受的字詞後,可以通過繪本、畫畫、玩偶遊戲等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感受。

當你給孩子讀故事書時,可以在某些地方停下來,讓孩子猜一下書中某個人物的感受。問問孩子是怎麼知道的。無論什麼樣的故事情節,都可以花點時間和孩子討論書中每個人物的感受。

我在帶兒子看巧虎繪本的時候,我問他:巧虎的積木房子倒了,他是什麼感覺?兒子說,傷心。我問:你怎麼知道他傷心?兒子,因為他哭了。看到巧虎在爸爸的幫助下重新搭好了積木房子,我問他:巧虎現在是什麼感覺?兒子,他很開心。我問,你怎麼知道的?兒子,因為他在笑。

只有孩子理解了別人的感受,才能在做事情時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從而謹慎做出行動。


3.尋找多種解決方法

前面三個技巧只是為孩子學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現在開始真正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前三個步驟中,孩子已經能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可能也已經想到了解決辦法,但第三步是讓孩子學會思考「如果我的第一種辦法不管用,那麼我可以試試不同的辦法。」

只有孩子明白一個問題有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後,他才不會輕易放棄。

家長可以運用遊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找到多種不同的辦法。

① 角色扮演

家長和孩子玩解決問題的角色扮演遊戲,或者還原白天發生過的事情。比如孩子白天和小夥伴起了衝突,晚上我會和他玩角色扮演遊戲,我會讓他挑一個角色,然後通過遊戲不斷幫助孩子嘗試,如果我這樣做了,有什麼後果,如果那樣做了,又有什麼效果。

家長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能讓孩子有更多想像空間,也能增進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②玩偶遊戲

使用玩偶來扮演其他小朋友,玩解決問題的遊戲。

③找辦法遊戲

比如一件事發生了,孩子不知道怎麼解決,那可以玩「找辦法」遊戲。找一張紙,中間畫一條線,左邊寫上所有的辦法,右邊寫上對應的後果。當孩子不斷湧現出很多想法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家長認真地拿出紙筆準備寫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受到尊重,他也會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把每一次矛盾都當做一個找辦法遊戲來對待,這些事情就都是孩子成長的臺階。


4.教會孩子考慮後果

僅僅有解決辦法是不夠的,孩子們要學會考慮後果。

「因果思考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思考如果採用了某個辦法,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因此,只有當孩子知道事情是按照某種順序發生時,他們才能明白後果的意義。」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因果思考技巧呢?

A.「之前和之後」遊戲

家長需要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後的句式來描述一件事。

比如:我動手打豆豆之前,我們玩的很開心。

我打了豆豆之後,我們都很生氣。

B.故事接龍遊戲

家長可以先編一個故事,讓孩子們輪流接下去把故事講完。通過思考故事的發展,孩子會去考慮後來的事,他就能建立自身的責任感。

C.「如果……可能」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種情形,然後讓他們想像各種可能的後果。

比如:如果你整晚不睡覺,可能會發生什麼?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刷牙,可能會發生什麼?

如果一個孩子只喝飲料,可能會發生什麼?

這些練習因果思考的遊戲,會鼓勵孩子思考事情後果。孩子說出的後果越多越好,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暗示孩子的回答錯誤,只要鼓勵他們考慮更多後果。

總結:一個完整的「ICPS」對話包括四部分,一是明確問題所在;二是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三是尋找多種解決方法;四是預估解決辦法的後果。父母在實行的過程中要注意三個重要的原則:一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弄清孩子的想法上,不要強加價值觀給孩子;二是一定要讓孩子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三是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

當孩子學會「ICPS」技巧後,他遇事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合理,思考得當後才會採取行動。

父母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解決人際衝突。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打,打回來就夠了?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場景1佳佳在玩滑梯,玩得正高興,小米爬到滑梯上,不肯繼續往上,也不願意下來,佳佳無法繼續滑。憤怒的佳佳直接上前推了小米,被推的小米不甘示弱,伸手打佳佳,佳佳被打哭了。佳佳媽媽趕來,安慰佳佳,並告訴佳佳:「以後誰打你,你就打他,別站那傻哭。
  • 秦昊心疼女兒被欺負:教孩子處理衝突技巧,比教孩子打回去更有用
    許多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表示不理解,認為一個大男人為這點小事就哭,是不是太過了?但是這種感情,還是需要我們真正成為了父母之後,才能真切的體會到。當我們家長聽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排擠,小朋友們還欺負自家孩子的時候,無一不是心疼和生氣。在家裡都是當作小公主,小少爺教的,到了學校卻要受這樣的委屈,這讓家長怎麼能不難過。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與其教他打回去,不如讓他有「還擊的智慧」
    但是其實在幼兒園,有些孩子就會受到校園欺凌。有數據表明,在幼兒園階段,受到排擠、被欺負的孩子比例高達40%。所以很多家長都會非常糾結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要不要告訴他打回去?或者是不還手,直接告訴老師?
  • 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專家:孩子需要衝突,能幫孩子培養社交能力
    明明回家哭著對爺爺說了被打的事,爺爺罵他「哭能解決問題麼,你個膽小鬼,明天給我打回去」。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被打了,不還手是性格懦弱的表現,逼迫孩子打回去。孩子們的打鬧,也許只是一時的鬧情緒,是種交往方式,家長卻認為孩子受到了欺負。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我就要教他打回去!」
    首先得看孩子怎麼說。如果衝突只是輕量級的,孩子都沒怎麼在意,轉眼就嘻嘻哈哈稱兄道弟的,父母也不需要「多管閒事」了。教孩子打回去,打不贏心理壓力更大。有的孩子被打了回家和爸媽說,誰知道只換來一句:「誰叫你不打回去」「所以呢,打贏了嗎?」
  • 若孩子被打了,教他「打回去」後果更嚴重,智慧父母這樣處理
    據新浪微博關於#孩子被欺負,媽媽抓著孩子的手打回去,你怎麼看#發起的話題調查顯示:63.5%的網友認為可以理解,教孩子懂得反擊;7.9%的網友則認為小孩子間的打鬧,大人不應該插手。其實網友們爭論的焦點,無非就是「孩子被欺負了,是否應該打回去?」
  • 看起來怯生生的孩子,更易受欺負。不改變,教孩子打回去也沒用
    幾天前,去弟弟家剛進門就聽到弟媳在罵侄子:「你連自己都不會保護自己,還去上學幹嘛?」只見侄子坐在客廳的地板上,不停的抹眼淚,低著頭一個勁的哭,沒有回應他媽媽的話。 「哭,有用嗎?我跟你說了多少遍,有人打你就要還回去了。你看剛才別人打你,你不僅沒有打回去,還一聲不吭的讓著別人。你這是要氣死我對嗎?···」看得出弟媳此時非常的生氣。
  • 剛開學就被小朋友打了!面對滅霸,要教孩子打回去嗎?
    所以,在教給豆豆打回去或忍下來之前,我先來帶大家看看幼兒之間的衝突一般是怎麼產生的? 一般來說幼兒之間的衝突「1」有三種: · 無意義衝突也就是不小心造成的衝突,比如:小朋友拿玩具的時候不小心碰撒了隔壁小朋友的水杯。
  • 你家孩子被打,你會教他打回去嗎?不同年代的媽媽回答截然不同
    你家孩子被打,你會教他打回去嗎?自家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了,有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打回去,有的家長則傾向於不讓孩子動手。不同的家長對孩子打架,有不同的觀點,這從70、80和90後的媽媽們的回答就可見一斑。
  • 孩子被打了究竟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孩子被打了該怎麼辦,這是每一位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萌萌立馬告訴我,是小弟弟先打了她的,然後立馬大哭起來,小弟弟來踩我的鴨子,我不讓他踩,他就打我了,哭得非常傷心,我過去抱起來:「小弟弟來踩鴨子,踩傷了鴨子怎麼辦呀,寶寶是要保護鴨子對不對。」
  • 孩子被同學打了,父母是否要教孩子打回去?
    孩子挨同學打了,是該還手打回去呢,還是不打呢?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為人父母,我也是如此,我也曾經從書本裡尋找答案,但都是十分片面,且不合我意,我在育兒的過程中,通過親身體會終於有了一個合乎實際的辦法,現在分享給大家。
  • 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
    認為不要打回去的觀點,一般有這樣的幾種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大人,讓大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寬容是傳統美德,應該多講道理而不是動手,何況小孩子之間的打鬧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和欺負。」
  • 孩子被欺負,為了不吃虧教他打回去?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家長二:孩子在小區裡邊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偶爾也會發生打鬧的情形,當孩子被欺負以後,我是這樣教導孩子的,讓他打回去,絕對不能夠吃虧。調查事實就是我們一定要去區分清楚孩子到底是真的被欺負了還是他以為被欺負了?我們要去澄清和還原一下事實。一般來講,如果是年齡特別小的孩子,可能你真的不一定能得到。年齡小的孩子,他表達能力有限而且他的記憶能力可能也不是那麼好,可能說著說著有些東西就漏掉了或者是不全,所以孩子講的話可以做一個參考。
  •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我有一個穩贏的辦法
    孩子們之間出現衝突,程度如何、誰對誰錯、又要怎麼處理,它涉及到的因素實在太複雜了。成為母親之後,我們不願意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旦孩子被打、被罵、被搶了玩具,母親的本能會讓我們第一時間做出保護孩子的舉動。這就是你當時所做的,我們認為無可厚非。今天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都在告訴我們,孩子受挫時,最需要來自父母心理上的支持。
  • 孩子被欺負教他打回去?這樣做效果更好
    ;60%的家長表示,如果自己孩子被欺負,他們會讓孩子「打回去」;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叫他們不要和對方玩了;而15%的家長表示不知該怎麼處理。當孩子受欺負時,家長內心時常矛盾衝突:好想憤怒還擊,又覺得反擊不對;好生氣又怕打不過;想文明溝通又發現總被不文明對待......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1.了解其中的緣由其實,得知孩子受委屈的本能反應是讓孩子回擊。
  • 孩子被打了,教他忍讓還是"打回去"?心理學教授教你怎麼做
    其實在孩子的世界當中,暴力事件是會經常發生。但是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面對於這些問題,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解決,甚至連父母都不以為然。而到底是打回去還是選擇默默忍受,這個問題也成了父母的心頭病。現在孩子正在上小學一年級,跟班級裡個別的同學關係並不是很好,而這一天等到孩子回家了之後,趙先生發現孩子的身上多了一道傷疤。不過趙先生覺得這種事情還是忍一忍比較好,因為他並不想給老師添太多的麻煩,畢竟小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打打鬧鬧而受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沒過幾天,讓趙先生沒有辦法忍受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孩子的眼角又出現了一些傷口。
  • 孩子被打後,為什麼不贊成讓孩子打回去
    但是當你的孩子被打後,「打回去」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下面我們來分析為什麼讓孩子「打回去」不好。一、讓孩子打回去,潛臺詞是責怪孩子無能。如果你再追問孩子:「為什麼不打回去?」其實是在指責孩子的無能,埋怨孩子不能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感覺給家長添麻煩了,給家長丟臉了。這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這樣不僅破壞你們的關係,下次孩子受欺負也不一定會再告訴家長了。
  •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捫心自問,如果不考慮對孩子是否有不利因素的影響,我第一反應肯定是讓孩子打回去,相信這也正是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就像網友們說的那樣,讓小孩自己打回去,我們可以不欺負別人,但如果被別人欺負了,一定要有敢於還手的能力。
  • 糕媽: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我有一個穩贏的辦法
    挨打了要教孩子打回去,這句話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普遍認可的教養方式。前兩天我在微博上發起了一次投票,認為應該「打回去」的家長就呈現了壓倒性的優勢。▼ 家長會這樣想很正常:我的孩子憑什麼受委屈,打回去才公平;太膽小將來沒出息,打回去以後就不怕了;你這次不打回去,下次人家覺得你好欺負……甚至於,其中還包含了為人父母的好勝心——「我的孩子不能慫」。我不能說這些想法是錯誤的,但這裡面有個坑,就是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能學會「打回去」。
  • 孩子不會處理人際問題?這是缺乏社會能力,利用ICPS教他解決衝突
    孩子只有自己學會解決問題、處理衝突、理解別人的感受,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成長為一個社會能力強而且充滿自信的人。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家長在面對問題時要謹記這句話,我們的目的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能獨立面對矛盾和衝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能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