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與人發生爭執,放任不管與強制解決都不行,試試「ICPS」

2020-12-22 木蓮媽媽

生活中尤其是家有小孩子的,很容易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兩個孩子或者幾個孩子一起玩,玩著玩著就出現了矛盾爭吵,可能一個孩子不是故意的碰了另一個孩子一下,也道歉了,但另一個孩子就是不依不饒,一定要還回去不可。

這時很多父母就會勸慰孩子謙讓,但有時並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效果,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面對這樣孩子之間的爭論,還會這樣做:

如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解決,但這種解決方式的前提是孩子有寬容心並且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如強制幹預,直接給孩子下命令,讓孩子照做,但其實並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情緒;如提出建議,但這種方法有時根本不能滿足孩子的根本冤枉,不能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如直接剝奪,比如兩個孩子都不可以玩玩具了,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埋怨對方。

這些常見的方法,可以在適合的情境下處理問題,但這很容易會造成孩子缺乏內在驅動力,也就是說孩子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是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獨立解決問題,導致下一次出現問題後還是和上一次一樣。如果家長不在怎麼辦,孩子該怎麼解決?

2009年,京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美國著名作家舒爾、迪基若尼編寫的著作,名叫《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舒爾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積累,舒爾博士提出了「我能解決問題」,也可以稱作ICPS五步法,是指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也就是教會孩子處理人際關係問題。

ICPS是英文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的縮寫,翻譯成中文的含義是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解決人際交往問題,培養解決問題和衝突的能力,是ICPS五步法的中心主旨。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我們在陪同孩子成長時應時刻謹記這句話,我們今天的培養與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獨立面對矛盾,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就像《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的宗旨一樣,讓孩子有很強大的自信心——我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

★★★如何運用ICPS五步法

1、認清事實的因果關係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們不要急於迅速的將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而應當首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矛盾之所以會發生,一定是因為兩個人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必然各執一詞,因此要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夠有一個相對公平的判斷,從而用更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解決矛盾。家長應當讓矛盾雙方分別描述事情經過,將事實最大化還原。

如果在描述的過程中,一方過於強勢,家長應當及時幹預,將話語權公平的分配給每一個孩子。而且,家長朋友們也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冷靜思考,理智面對,不要因為有一方是自己的孩子而偏袒,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成長,反而影響了他判斷是非的能力。

2、勇敢表達自己

在經歷矛盾和衝突以後,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小情緒,家長應當正確引導孩子將情緒表達出來,無論是傷心、憤怒、低落、挫敗等等,都不要掩飾和隱藏。

讓孩子有勇氣將自己的情緒表達給對方,是正確的心理疏導方式之一。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一旦發生不愉快,很容易讓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久久無法平靜。將情緒疏導後,不僅能夠讓自己脫離情緒的控制,也能讓對方明白,在這件事上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是痛苦的,我也經受了同樣的不愉快。

在經過了表達情緒、聆聽對方這一過程以後,相信每個人都會懂得換位思考重要性,從而避免將矛盾加深。人都是感情動物,很多時候表達的方式只是為了急於宣洩,並沒有認真本著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

換位思考,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減少矛盾發生的概率。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家長將自己的處理方式直接教給孩子,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久而久之會形成懶於思考、逃避問題的負面影響。

家長要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和需求,引導孩子敢於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勇敢發聲。

聽過了孩子描述事情經過以後,家長應當將解決方法的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有一個自我反省和思考的過程。

「你希望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平等的對話中,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獨立思考的機會,更能夠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一舉兩得。

把處理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才是真的讓孩子成長。

4、為孩子準備「錯題本」

家長經常因為孩子在同一件事上多次犯錯而抓狂不已,孩子們也很容易遺忘自己曾經犯過的錯。

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呢?

家長可以化身為孩子的「記錄員」,把孩子解決方法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認為,我說的每一句話,爸爸媽媽都是十分重視的,更能讓孩子加倍認真思考。

或許孩子並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寫筆記,做記錄,但是父母的尊重和認真能夠準確的傳達給孩子。

在記錄下孩子的思考結果以後,家長可以再次讀給孩子聽一遍。這樣能夠使孩子加深印象,也能通過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思考結果。

5、總結、復盤

生活中的每件事都需要定期總結和復盤,這在成年人的生活及工作中十分常見,而我們也應當將這種高效、優質的方法慢慢的教給孩子。

每一次孩子的成長都是經驗的積累,將長期積累下的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最終目的。比如孩子們希望種一棵樹,可是女孩子拿不動鐵鍬,男孩子不懂得辨認樹苗,如果不尋求合作,那麼這棵樹永遠無法栽種。

孩子們只有通過思考,尋求合作,才能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經驗的積累,內心的成長,也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樂趣,認識到什麼叫做凝聚力。

★★★成長不能一蹴而就

1、成長是一場馬拉松

耐心和愛心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瑣碎的日常生活很容易磨掉父母的耐心,常常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迅速解決問題。

然而,這種方式看似能夠把問題及時處理掉,但是卻沒有讓孩子得到成長,那麼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煩惱再次席捲了父母脆弱的心。

今天我們的幫和扶,並不是為了一時痛快,而是讓孩子在今後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再需要父母這根拐杖,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

2、過分「放養」並不可取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家長看過各種各樣的育兒方法,一部分認為,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得到進步。因此,家長們選擇「大撒把」的育兒方式,讓孩子獨立面對很多衝突和矛盾。

這種方式不能說完全不好,但是需要因時制宜、因人而異。

很多孩子相對內向膽小,如果凡事都讓他們自己處理,而沒有一個正確引導,很容易加重孩子的膽怯,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若尚年幼,可能不適合這種教育方式。畢竟孩子沒有建立起正確的三觀,因此無法僅憑一己之力判斷是非對錯。他們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才能一步步摸索出正確的處理方式,以及如何獨立思考。

為人父母的確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耐心和愛,才能夠培育出一朵美麗的花。但是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再一次經歷了成長和蛻變。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是啊,我們終究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我們的責任就是陪伴他們成長、成熟、自立、自信。

而在他們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時,我們還要學會如何放手,這樣才能夠將世界的大門為孩子敞開。而經過了十幾年的傾心灌溉,我們也同樣擁有底氣和自信,敢於讓孩子獨立面對這個複雜紛繁的世界。

願天下父母都懂得如何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陪伴,同樣,也應懂得何時在需要的時候,放手。

相關焦點

  •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這些都屬於社交問題範疇,這些情況在孩子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經常發生,許多家長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強制執行,常見的有三種慣例處理方法:第一種:放任型。icps是英語(I Can Problem Solve)的簡稱。是一種能讓家長輕鬆易懂、幫助孩子學會解決社會交往各種問題的「武器」。下面,我將介紹這種方法的三個核心分支方法和四個關鍵步驟。
  • 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執,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會失去社交的興趣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吵時,家長過激的反應會讓孩子產生自責的心理。爭執本來不可避免,也不是大事,但如果家長因此小題大做,會導致孩子與朋友交往時畏手畏腳,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不能和同學盡情地玩耍,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甚至變得不愛和同學相處。
  • 對待孩子是事事都管,還是放任不管?正確姿勢是「守望式」教育!
    導語:對待孩子,不能事事都管,過度幹預,也不能放任不管,讓他自由發展。養育孩子的過程,本就是父母學會如何放手的過程,孩子越長大,對我們的需要就越少。我們的養育挑戰就要在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一方面,我們要養育、保護孩子,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讓孩子自由地去探索和嘗試,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教育孩子不能事事都管,過度幹預會剝奪孩子的獨立性。
  • 寶寶半夜哭鬧可以放任不管嗎?
    家裡有小孩兒的都知道,新生兒每天晚上都會哭鬧。新生兒在晚上總會醒來,並且他哭鬧的聲音會讓一家人晚上無法入睡。在寶寶剛出生到那一段時間,寶寶需要人來抱著他,通過肉體的接觸給他安全感。可如果晚上寶寶一直哭鬧,父母到底是應該立即抱起來哄孩子還是放任不管?
  • 不要忽視孩子的小毛病,放任不管會演變成大毛病
    本文由「柚子健康網」發布孩子小的時候本能的會像周圍的人學習,但他們並不能分得清好壞,於是就會學到一些不好的行為,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並進行糾正,孩子就會養成習慣。其實很多家長並不會把孩子的小毛病放在心上,在他們眼中這些小毛病長大就會改了。但事實上如果父母在早期對此放任不管,這些小毛病最終會演變成大毛病。
  • 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這是控制型的方式,父母們通常會不自覺使用父母權威來控制孩子。這樣的教養方式不會讓孩子有責任感,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容易放縱自己。第二種:「小孩的矛盾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不要管他們。」這種是放任型的方式,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選擇置之不理。孩子哭也好鬧也罷,家長都能泰然自若,放任不管,不安慰不安撫。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缺乏團隊歸屬感,容易形成成癮性人格。
  • 孩子在學校和同伴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紀過小的原因,不太懂的如何與他人相處,所以經常會發生爭執,這種情況都是很正常的,在家中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遠離家庭步入學校之後很多孩子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就會積攢下不滿的情緒,導致很容易就與他人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而很多家長,因為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就會失去理智,毫不顧忌的指責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
  • 吵鬧爭執要比放任冷戰更實用的星座,有矛盾要攤開說別憋著
    ,因為吵鬧真摯要比放任冷戰更實用!而在這個時候,你不能放任他去冷漠或者冷戰,而是應該將矛盾攤開了說,是你的錯你只要承認就好,他們很快就會轉變情緒,但若是她生氣了,你不理不睬的話,這對你們的感情就很危險了,所以即使你明知道攤開矛盾會有吵鬧爭執,你也一定要這樣做,因為這對巨蟹座的人來說非常實用!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巧用「ICPS法」教娃解決衝突的技巧
    直到上了一年級幾個月後,有一次節假日嫂子帶然然逛商場的時候偶遇然然的班主任,順便問了一下然然在學校的表現,老師說:「然然這孩子各方面表現都挺好的,就是有一點,這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同學接觸,經常獨來獨往的。」聽到此,嫂子這才對然然的這一情況重視起來。
  • 孩子出現「自私」行為,家長強制他學會分享並不可取,試試這樣做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今大部分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凡事都會遷就孩子,從小讓孩子養成了養尊處優的心態,讓孩子認為家裡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漸漸的失去了分享的欲望和習慣。
  • 狗狗偷偷將小奶貓叼到自己窩裡,貓媽媽放任不管:請你都叼走!
    這個有趣的故事發生在國外一位網友家裡。前不久,他家忽然闖進來一隻懷孕的流浪貓,而且當晚就生了七隻貓寶寶!不過,讓網友驚奇的是,狗砸並沒有對貓寶寶不利,反而對著它們又親又舔,寵的不行……而貓媽媽似乎已經被小崽子們折磨的不行了,看到狗狗很喜歡寶寶,不但沒有生氣
  • 放養孩子等於快樂童年?別讓放任不管偷走孩子真正的快樂
    我給孩子報了個興趣班,被別的寶媽教育了,「別讓孩子太累了,上什麼課外班呀!我們家是快樂教育,從不讓孩子學什麼東西,不給孩子一丁點負擔,童年就應該快快樂樂地玩耍。」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家長,聲稱自己家是「快樂教育」,可我深入了解才知道,她平時很忙,沒空管孩子,她所謂的「快樂教育」就是不管孩子,隨便孩子看一天電視,打一天遊戲,想吃什麼,想買什麼都滿足。
  •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這句話相信父母們都不陌生。但它常被人曲解成:放養孩子,順其自然,忽視了每一束花從種下到綻放,離不開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還有默默耕耘的身影。就像很多人鼓吹的快樂教育,只看到了快樂,卻忽略了教育。
  •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這句話相信父母們都不陌生。但它常被人曲解成:放養孩子,順其自然,忽視了每一束花從種下到綻放,離不開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還有默默耕耘的身影。
  • 撒貝寧家孩子舔地板啃拖鞋,妻子放任不管,老外都這麼教育小孩嗎
    相信大部分中國家長,都特別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吧?特別是年齡小的寶寶,幾乎走到哪裡都有家長在後面跟著,生怕小孩做了危險的事情。就比如小孩在家裡玩耍時,父母都會在一旁陪護,但凡發現孩子亂啃亂咬什麼,家長們都會立馬阻止。
  • 孩子與小夥伴發生爭執,我們大人該怎麼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從道義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種想法一點問題也沒有,甚至帶有濃烈的英雄俠士色彩。起初我們對待孩子的問題也是這樣認為的,生怕孩子現在不還手養成軟弱的性格,將來在社會上吃更大的虧。 笑笑上幼兒園小班下學期,班裡來了幾個新同學,笑笑和原來的小朋友在老師的教導下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一個新來的小朋友有點不聽話。
  • 學渣們上課「打發時間」的5個方式,班主任都無可奈何,放任不管
    另一個就是感到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的同學,老師的講課思路跟不上,慢慢的就會變成聽不懂,然後就開始自暴自棄,成績一路下滑,這樣一來,他們就只能在課堂上尋找其他的事情「打發時間」,有時候就連班主任都對他們放任不管了。
  • 很多家長都做錯了這一點,放養式教育,並不是放任不管
    在我接觸的很多人中,了解到有很多家長對於所謂的「放養式教育」認知,就是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自我發展。事實上放養式教育,並不等於放任不管,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時都做錯了這一點。因為,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這才是對的。放養並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在一定的規矩下,讓孩子的天性得到進一步的釋放,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鍛鍊自己,從小就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這才是放養的真正核心所在。
  • 對惡意「幫閒者」不能放任不管
    卞說卞聊,老鬼和大家接著嘮。這幾天連續發生的兩件事讓我很有感慨。可是在圍觀的人群當中,居然有一個人,拿著長長的竿子,去敲打這個爬杆的青年,要他跳下去。最後這青年還真就跳下去了,而且還沒有落在消防墊上,隨即就被送到醫院去急救了。在廈門街頭也發生了類似一幕,一輛路虎車多次撞擊一輛捷豹車。耐人尋味的是,在撞擊的過程當中,旁邊好多圍觀的人一邊在那兒拍照,一邊在那吶喊,指揮這個車怎麼怎麼撞,怎麼加油門,什麼時候倒車,撞車的哪個部位。
  • 兩個小朋友因滑滑梯發生爭執,最後的表現很滿意!
    白天太陽大又很熱很曬,不願意帶著孩子外出遊玩。在家窩了一天,只要晚上不下雨,每天晚飯後都會帶著萌萌姐出門走走。公園裡有健身設施,孩子們玩耍的遊樂場和沙子場,還有好幾處跳廣場舞的地方,也經常能看到移動歌廳和網紅直播。每晚去公園裡跑步、散步、運動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