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尤其是家有小孩子的,很容易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兩個孩子或者幾個孩子一起玩,玩著玩著就出現了矛盾爭吵,可能一個孩子不是故意的碰了另一個孩子一下,也道歉了,但另一個孩子就是不依不饒,一定要還回去不可。
這時很多父母就會勸慰孩子謙讓,但有時並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效果,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面對這樣孩子之間的爭論,還會這樣做:
如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解決,但這種解決方式的前提是孩子有寬容心並且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如強制幹預,直接給孩子下命令,讓孩子照做,但其實並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情緒;如提出建議,但這種方法有時根本不能滿足孩子的根本冤枉,不能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如直接剝奪,比如兩個孩子都不可以玩玩具了,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埋怨對方。
這些常見的方法,可以在適合的情境下處理問題,但這很容易會造成孩子缺乏內在驅動力,也就是說孩子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是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獨立解決問題,導致下一次出現問題後還是和上一次一樣。如果家長不在怎麼辦,孩子該怎麼解決?
2009年,京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美國著名作家舒爾、迪基若尼編寫的著作,名叫《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舒爾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積累,舒爾博士提出了「我能解決問題」,也可以稱作ICPS五步法,是指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也就是教會孩子處理人際關係問題。
ICPS是英文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的縮寫,翻譯成中文的含義是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解決人際交往問題,培養解決問題和衝突的能力,是ICPS五步法的中心主旨。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我們在陪同孩子成長時應時刻謹記這句話,我們今天的培養與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獨立面對矛盾,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就像《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的宗旨一樣,讓孩子有很強大的自信心——我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
★★★如何運用ICPS五步法
1、認清事實的因果關係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們不要急於迅速的將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而應當首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矛盾之所以會發生,一定是因為兩個人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必然各執一詞,因此要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夠有一個相對公平的判斷,從而用更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解決矛盾。家長應當讓矛盾雙方分別描述事情經過,將事實最大化還原。
如果在描述的過程中,一方過於強勢,家長應當及時幹預,將話語權公平的分配給每一個孩子。而且,家長朋友們也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冷靜思考,理智面對,不要因為有一方是自己的孩子而偏袒,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成長,反而影響了他判斷是非的能力。
2、勇敢表達自己
在經歷矛盾和衝突以後,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小情緒,家長應當正確引導孩子將情緒表達出來,無論是傷心、憤怒、低落、挫敗等等,都不要掩飾和隱藏。
讓孩子有勇氣將自己的情緒表達給對方,是正確的心理疏導方式之一。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一旦發生不愉快,很容易讓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久久無法平靜。將情緒疏導後,不僅能夠讓自己脫離情緒的控制,也能讓對方明白,在這件事上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是痛苦的,我也經受了同樣的不愉快。
在經過了表達情緒、聆聽對方這一過程以後,相信每個人都會懂得換位思考重要性,從而避免將矛盾加深。人都是感情動物,很多時候表達的方式只是為了急於宣洩,並沒有認真本著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
換位思考,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減少矛盾發生的概率。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家長將自己的處理方式直接教給孩子,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久而久之會形成懶於思考、逃避問題的負面影響。
家長要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和需求,引導孩子敢於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勇敢發聲。
聽過了孩子描述事情經過以後,家長應當將解決方法的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有一個自我反省和思考的過程。
「你希望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平等的對話中,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獨立思考的機會,更能夠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一舉兩得。
把處理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才是真的讓孩子成長。
4、為孩子準備「錯題本」
家長經常因為孩子在同一件事上多次犯錯而抓狂不已,孩子們也很容易遺忘自己曾經犯過的錯。
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呢?
家長可以化身為孩子的「記錄員」,把孩子解決方法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認為,我說的每一句話,爸爸媽媽都是十分重視的,更能讓孩子加倍認真思考。
或許孩子並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寫筆記,做記錄,但是父母的尊重和認真能夠準確的傳達給孩子。
在記錄下孩子的思考結果以後,家長可以再次讀給孩子聽一遍。這樣能夠使孩子加深印象,也能通過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思考結果。
5、總結、復盤
生活中的每件事都需要定期總結和復盤,這在成年人的生活及工作中十分常見,而我們也應當將這種高效、優質的方法慢慢的教給孩子。
每一次孩子的成長都是經驗的積累,將長期積累下的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最終目的。比如孩子們希望種一棵樹,可是女孩子拿不動鐵鍬,男孩子不懂得辨認樹苗,如果不尋求合作,那麼這棵樹永遠無法栽種。
孩子們只有通過思考,尋求合作,才能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經驗的積累,內心的成長,也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樂趣,認識到什麼叫做凝聚力。
★★★成長不能一蹴而就
1、成長是一場馬拉松
耐心和愛心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瑣碎的日常生活很容易磨掉父母的耐心,常常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迅速解決問題。
然而,這種方式看似能夠把問題及時處理掉,但是卻沒有讓孩子得到成長,那麼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煩惱再次席捲了父母脆弱的心。
今天我們的幫和扶,並不是為了一時痛快,而是讓孩子在今後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再需要父母這根拐杖,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
2、過分「放養」並不可取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家長看過各種各樣的育兒方法,一部分認為,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得到進步。因此,家長們選擇「大撒把」的育兒方式,讓孩子獨立面對很多衝突和矛盾。
這種方式不能說完全不好,但是需要因時制宜、因人而異。
很多孩子相對內向膽小,如果凡事都讓他們自己處理,而沒有一個正確引導,很容易加重孩子的膽怯,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若尚年幼,可能不適合這種教育方式。畢竟孩子沒有建立起正確的三觀,因此無法僅憑一己之力判斷是非對錯。他們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才能一步步摸索出正確的處理方式,以及如何獨立思考。
為人父母的確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耐心和愛,才能夠培育出一朵美麗的花。但是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再一次經歷了成長和蛻變。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是啊,我們終究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我們的責任就是陪伴他們成長、成熟、自立、自信。
而在他們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時,我們還要學會如何放手,這樣才能夠將世界的大門為孩子敞開。而經過了十幾年的傾心灌溉,我們也同樣擁有底氣和自信,敢於讓孩子獨立面對這個複雜紛繁的世界。
願天下父母都懂得如何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陪伴,同樣,也應懂得何時在需要的時候,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