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閨蜜小林給我分享了一件「趣事」:小林的女兒萌萌4歲了,有一次萌萌不小心把小林的塑料發卡弄斷了,可能孩子擔心會受到批評,女兒就把已經斷掉發卡放到小林的梳妝盒裡,然後若無其事地去玩。
當小林想用發卡的時候才發現發卡已經斷掉了,可是老公最近都在外地出差沒有回來,家裡除了小林和女兒,家裡沒有第三個人了。
於是,小林就問女兒是不是弄斷了自己的發卡,女兒猶豫了一下說:「不是我」,小林便沒有繼續問下去,而是裝作若無其事地陪孩子繼續玩遊戲。
玩的同時,小林也在悄悄觀察女兒的表情。剛開始時,女兒似乎很不自然,小孩子是藏不住話的。可是過了一會,女兒似乎已經投入到了遊戲當中,當女兒玩累了坐到小林腿上休息時,小林裝得非常驚訝地說:「萌萌,你的鼻子怎麼突然變長了呀!」萌萌立刻將手捂住鼻子,表情非常驚恐,摸著自己的鼻子說:「媽媽,沒有長長啊!」
小林說:「不信你去照鏡子看看。」
小林給萌萌講過匹諾曹的故事,孩子知道撒謊鼻子會長長,心裡惶恐不安。
這時,小林趁熱打鐵地說:「說謊是不對的,要是知錯就改,鼻子就不會長長了。」萌萌馬上跑去把斷掉的發卡拿給小林並承認了錯誤。
小林得意地說:「從此,萌萌再也沒有撒過謊了。」
其實,小林剛開始沒有當場戳穿萌萌的謊言,這點做得很好。可是後來,小林用「鼻子長長」的謊言來逼迫孩子承認撒謊了,這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方法。
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短期內達到讓孩子承認錯誤的做法,但是長遠來看,還是很不妥的:
孩子眼裡,童話和現實並不能完全分開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而單純的,他們並不能完全將現實和童話分開,媽媽給自己的講的童話故事,他們信以為真,因此就有了說謊鼻子會長長的擔憂。相反,家長用童話的善意謊言來嚇唬孩子,可能讓孩子活在童話的世界裡,難以融入現實的生活中。
可能讓孩子學會兜圈子
小林將匹諾曹的故事引入到孩子撒謊的事實中,其實是兜著圈子讓孩子明白不能隨便撒謊。家長們要知道孩子的人際敏感度是非常高的,事後孩子會漸漸明白家長的用意,而有可能也學會了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兜著圈子來說話辦事,這樣對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是不利的。
容易讓孩子產生怨氣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漸漸明白家長有時也在撒謊,他們哪怕用善意的謊言引導自己。但是孩子會認為自己中了家長的圈套,而產生怨氣,這樣容易激發孩子叛逆心理,說不定還會跟家長對著幹,就是要撒謊。
其實孩子本是一張白紙,他們本沒有故意想撒謊,他們撒謊的初衷無非是以下幾點:
出於自我保護,害怕家長打罵;
逃避現實,不想做眼前的功課等等;
希望得到表揚,比如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事情,但是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表揚,而邀功。
要想孩子改掉撒謊的毛病,父母可以試試這麼做:
1. 以身作則。王夫之曾說過「身教重於言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無論是故意撒謊還是善意的謊言都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不良的種子,孩子也會效仿父母的行為。
2. 有針對性。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當孩子撒謊時除了不當面戳穿以外,還要有針對性的找到孩子撒謊的原因,然後有針對地教育我們的孩子。
3. 正面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要讓孩子改掉說謊的毛病,要從孩子的根本觀念上來引導。可是單純地給孩子說教,講大道理,孩子非但沒有興趣,而且根本聽不進去。
幸好,我們當時給孩子選擇了我市一家著名的公立幼兒園,班主任劉老師是一位40多歲的省級優秀教師,她提倡孩子們儘早接觸國學知識,認為國學是最精華的中華文化思想的濃縮,其中蘊含了真善美的深刻道理,讓孩子們能夠認清自己,自覺規範自己的言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