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漢字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並且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
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西周時的大篆——秦朝全國統一的小篆,之後我們的漢字又分別經歷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的種種演變,最後形成了我們如今的漢字。
雖然有著幾千年的底蘊,但是當今的漢字卻暗地裡正在經歷一場危機,那就是,我們漢字的使用逐漸在向英語靠近。
01 英漢體的頻繁使用
在當今社會,由於英語教育的全面普及,很多人在日常的口語當中會夾帶著一些英文詞彙,比方說:我們去shopping吧,那個girl好可愛啊,我是***的fans,what are you弄啥呢等等。
雖然漢字裡面夾帶英語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但歸根結底,漢字還是漢字,英語還是英語,這兩者之前仍然有著明確的界限。但是下面兩種卻由不得我們要提防。
02 音形漢字的出現
我們知道,我們的漢字是意音文字,這也是漢字值得驕傲的地方之一。比方說「家」這個字,上面一個寶蓋,下面一個「豕」,意思就是屋頂下面一隻豬,這就是「家」;在以前的家中,每家每戶幾乎都會養一隻豬,到過年的時候就可以殺豬吃肉了,這也因此構成了「家」的含義。
而如今呢,一些詞彙的廣泛使用,造成了漢字逐漸向表音的方向逐漸轉換,例如no zuo no die等。在這種情況下,漢字的表意這一大特點完全被丟失了。
03 拼音縮寫的使用
這種情況也是最嚴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漢字的意和音可以說都遺失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pyq,npy等等。
對於一個跟不上所謂的「潮流」的我來說,當朋友說出pyq,npy的時候,我內心是疑惑的,也被批跟不上時代。但是其實作為一個學語言的我來說,看見這些縮寫的使用,內心是傷痛的。
說實話,你們真的喜歡這種聊著聊著跑去查百度的聊天方式嗎?我說實話,我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