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危機:我們的漢字,正在逐漸的英語化,卻被人們當做潮流

2021-02-08 騰訊網

我們的漢字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並且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

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西周時的大篆——秦朝全國統一的小篆,之後我們的漢字又分別經歷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的種種演變,最後形成了我們如今的漢字。

雖然有著幾千年的底蘊,但是當今的漢字卻暗地裡正在經歷一場危機,那就是,我們漢字的使用逐漸在向英語靠近。

01 英漢體的頻繁使用

在當今社會,由於英語教育的全面普及,很多人在日常的口語當中會夾帶著一些英文詞彙,比方說:我們去shopping吧,那個girl好可愛啊,我是***的fans,what are you弄啥呢等等。

雖然漢字裡面夾帶英語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但歸根結底,漢字還是漢字,英語還是英語,這兩者之前仍然有著明確的界限。但是下面兩種卻由不得我們要提防。

02 音形漢字的出現

我們知道,我們的漢字是意音文字,這也是漢字值得驕傲的地方之一。比方說「家」這個字,上面一個寶蓋,下面一個「豕」,意思就是屋頂下面一隻豬,這就是「家」;在以前的家中,每家每戶幾乎都會養一隻豬,到過年的時候就可以殺豬吃肉了,這也因此構成了「家」的含義。

而如今呢,一些詞彙的廣泛使用,造成了漢字逐漸向表音的方向逐漸轉換,例如no zuo no die等。在這種情況下,漢字的表意這一大特點完全被丟失了。

03 拼音縮寫的使用

這種情況也是最嚴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漢字的意和音可以說都遺失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pyq,npy等等。

對於一個跟不上所謂的「潮流」的我來說,當朋友說出pyq,npy的時候,我內心是疑惑的,也被批跟不上時代。但是其實作為一個學語言的我來說,看見這些縮寫的使用,內心是傷痛的。

說實話,你們真的喜歡這種聊著聊著跑去查百度的聊天方式嗎?我說實話,我不喜歡。

相關焦點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無論是五筆輸入,還是拼音輸入,的確體現了漢字對鍵盤書寫的適應。  章海安:這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觀念出了問題,國人對漢字危機的憂慮,反映了我們意識到:在經濟大發展浪潮中所丟失或者沒有重視的東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敬畏感,不在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美、深刻美,我們急需做的就是要糾正這種文化偏差行為,多一些中華文化膜拜感。
  • 王永民:去中國化與「漢字危機」
    所以,一旦我們廢棄漢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丟失中華的傳統文化。  ■ 「漢字危機」真正要命的危險正在於:20年來,全國人民在不知不覺中,便在「去漢字化」的道路上疾駛。這就是當下人們感到不安的「漢字危機」。再繼續下去,後果不敢想像。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危機」?透過400字錯24字這個現象,不難發現,這是「去漢字化」造成的,「去中國化」在語言文字領域裡的表現就是「去漢字化」,就是「用拼音代替漢字」。    求是網:漢字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 英語還在造新單詞,漢字卻幾乎沒有,漢字正在失去活性?
    每年由於新事物的出現,英語總會新增很多單詞,為英語單詞注入新的血液,而漢字我們幾乎沒怎麼變動過,跟緊隨時代的英語單詞相比,漢字正在失去活性?
  • 酈波:百年孤獨 漢字危機
    但在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如能客觀地回頭審視,就會發現,新文化運動本身同樣需要反思,筆者以為其中最需要反思之處,就是新文化運動中欲求「漢字革命」而致「廢滅漢字」的態度。錢玄同寫於1922年的《注音字母與現代國音》一文交代了這種態度產生的源起。文章說:「1894年,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同時我們還把漢字作為審美對象,由漢字審美產生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這在全世界文字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三千多年來的發展中曾遇到過什麼樣的危機?它又是怎麼突破的?怎麼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徵?
  • 漢字為何比英文強?淺析漢字發展
    毫無疑問,漢字比英文更先進!理由如下: 漢字其實分為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廣義上的漢字和狹義上的漢字,廣義上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以甲骨文、隸書、草書、楷書等各種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字,而狹義上的漢字則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衍生出來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咱們現階段使用的簡體漢字。
  • 全球都在用字母,為何我們中國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
    換句話說除了亞洲部分國家文字還保留了自己的書寫體系,整個世界的文字都已經嚴重拉丁字母化了。就連用了幾千年漢字的越南,也在法國殖民統治之後,逐漸走向字母化。漢字作為整個東方文化的核心載體,面臨拉丁字母化的威脅。作為拉丁字母的使用者的老外們,就對晦澀難懂的中文開始了各種無釐頭的抱怨。
  • 「錯字連篇」背後的漢字書寫危機
    然而更讓人驚詫的是,接受採訪時有初二學生稱自己「除了做作業,很少寫字」;更有大二學生稱,「考試幾乎成了唯一動筆的機會」……所以在相關人士看來,漢字書寫危機的出現,「與其說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導致的,更不如說是人們對漢字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以及文明的忽視、隔膜、冷淡所造成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然而在1969年至1979年間,還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北大教授張頤武:所謂的「漢字危機」並不存在
    很多字我們能認,但是卻搞不清楚如何來寫。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對漢字本身的了解不深了,對它背後蘊含的文化也不熟悉了。  所謂的「漢字危機」並不存在  青評論:您同意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鍵盤時代的漢字危機」嗎?  張頤武:這個說法我認為是媒體的一個修辭,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關注,並不是現在漢字真的面臨一個危機。
  • 王寧:不同意「漢字危機」的提法 不符合事實
    ,我們每天都在看漢字、輸入漢字,漢字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書法藝術空前活躍,怎麼能說漢字有危機呢?  信息化時代,鍵盤輸入逐漸替代了書寫,網絡造詞、網絡用語漸成流行風尚,在告別「鉛與火」的同時,我們逐漸失去了很多與漢字「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人對漢字的書寫能力退化與規範化問題深感憂慮,發出漢字文化傳承迎來危機的嘆息。那麼,漢字信息化與漢字文化傳承二者是否相悖?漢字文化應如何藉助信息化的力量創新和發展?
  • 申論範文評析:傳承優秀文化 拯救漢字危機
    傳承優秀文化 拯救漢字危機(132公考評析:對稱式標題,對仗工整,朗朗上口,「拯救漢字危機」是文章的核心觀點。泱泱中華五千年,漢字以其特有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但如今電腦普及並廣泛使用,使人們出現了「提筆忘字」的現象,漢字危機愈行愈近。保護漢字勢在必行,學好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 大學生400字手寫簡歷現24個錯別字 拯救「漢字危機」
    大學生400字手寫簡歷現24個錯別字引討論  拯救「漢字危機」需借力法律  拯救「漢字危機」,需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推進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這不僅讓她失去了一個工作機會,也讓她成為時下「漢字危機」形勢嚴峻的一個註腳。  信息化時代,鍵盤逐漸取代了手寫,學校漢字書寫教育弱化,提筆忘字用詞不當,公共場所漢字書寫不規範……「失寫症」正在蔓延。  「四大遠古文明中只有華夏文明沒有斷裂並延續至今,其根本的支撐就在於漢字。這樣獨一無二的漢字,如今漸漸遠離了筆尖與紙端。」
  • 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漢字不僅促進了中原王朝的發展,也輻射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這其中也包括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朝鮮半島。同時很多韓式漢字的寫法也與簡繁兩種漢字截然不同。其二是韓國自造漢字詞,韓國社會或者學界依靠漢字造詞原理,應對韓國的具體情況獨立創造出的漢字詞彙。第三就是從日本傳入的日式漢字。日本明治維新後實施「脫亞入歐」的文化政策,引進西方技術、學習西方文化。很多西方觀念的概念進入日本,被譯成漢字,形成新的詞彙。這一部分詞彙也進入到了朝鮮半島。
  • 為漢字鳴冤吶喊的人們|彭小明
    作者:彭小明為漢字鳴冤吶喊的人們
  • 評「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漢字本身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字,在一撇一捺的組合中,書寫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文字符號,更透露出一種文化意蘊,賦予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回顧漢字發展史,書寫工具從刻刀變成毛筆,再從毛筆變為硬筆,每次變化後,傳統雖然式微,但依然留存下文化的光芒。  好在如今人們終於看到了漢字的危機。
  • 2021年考研英語(四六級)作文預測漢字危機(文化主題)
    2021年考研英語(四六級)作文預測-漢字危機(文化主題)參考範文:這幅漫畫顯示,在一個日益計算機化的世界裡,中國人正在失去手寫的能力,對手寫體體的依賴迅速減少。我們注意到,照片中有四個人也面臨著類似的書寫困難,其中一些人已經很久沒有寫作或依靠電腦列印。書寫能力的下降是如何發生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隨著電腦寫作形式的普及,動手寫的需求不斷減少。電腦打字要求識別正確的字符,但不需要直接從記憶中回憶特定的筆畫和部首。這樣一來,到了動筆的時候,許多人乾脆畫上了一個空白。
  • 現存文字體系都是字母或是符號,為何只有中國留住了漢字體系
    現如今說英語是世界語言絲毫不為過,我們從小便開始學習英語,英語也是我國各大考試的必考科目,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大學課堂或者一些很重要的科學文獻都是採用英語教學的方式,在世界上普及英語的大環境,為何只有中國能堅持下來了漢字體系。
  • 拋開個人情感,你認為漢字優秀還是英文優秀?我為什麼選擇漢字?
    毫無疑問,漢字比英文更先進!理由如下:漢字其實分為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廣義上的漢字和狹義上的漢字,廣義上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以甲骨文、隸書、草書、楷書等各種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字,而狹義上的漢字則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衍生出來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咱們現階段使用的簡體漢字。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回顧漢字發展史,書寫工具從刻刀變成毛筆,再從毛筆變為硬筆,每次變化後,傳統雖然式微,但依然留存下文化的光芒。  好在如今人們終於看到了漢字的危機。一些電視節目如《漢字英雄》,一些雜誌如《三聯生活周刊》,一些名家如流沙河、郝名鑑等都在關注這個話題,並在積極地尋找漢字之美漢字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