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小闢點評:
這則謠言是對科學的誤讀。科學的原意是「未成熟的番茄有毒,自然成熟後就無毒」,而造謠者把它解讀為「生番茄都有毒,烹熟的番茄才無毒」,這無疑是小事化大,無中生有。
謠言原文:
關於番茄的壞消息 沒想到這麼嚴重!!!
蕃茄的壞消息- 很重要!!!生蕃茄有龍葵鹼(Solanine)毒,故不要生吃!切記!切記!
關於蕃茄的壞消息,有點兒駭人聽聞,多知道些也好!
這可是第一次收到關於蕃茄的壞消息!有空看看吧!
日本厚生省研究員鬼堂院由花表示,生鮮蕃茄含有可致死的龍葵鹼,茄科植物普遍含有此種毒素,如雙花龍葵,血見愁等,聽說過發芽的馬鈴薯不要吃嗎?馬鈴薯發芽時便會合成此種致命毒素,龍葵鹼並非立即致死,但卻會慢慢累積在體內,當你滿以為自己在攝取茄紅素時,可知自己正順便攝取龍葵鹼,為養顏美容的虛幻目標,以生命作為代價嗎?
英國臨床醫學博士託馬斯‧莎耶博士亦證實了鬼堂院由花女士的說法,並且提出可信服的證據,那就是澳洲的蕃茄農場傑克遜農場,因地處內陸沙漠,銷售剩餘的蕃茄常由場內員工和場內放牧動物自行消化,而數十年來暴斃人數竟達十數人之多,而死因未明(農場主人堅持不讓法醫解剖,原因何在也?),而三年前老傑克遜亦已逝世,傑克遜家花落飄零,今年最後一位少東亦已逝世。
莎耶博士解剖了小傑克遜的屍體,證實小傑克遜確實死於龍葵鹼中毒。
關於老傑克遜及數十年來的十數條人命,沒有證據證明因何死亡,但莎耶博士推斷,死於龍葵鹼中毒應也是極有可能的事。請支持託馬斯‧莎耶博士和鬼堂院由花女士,就算不能在實際上支持他們的研究,也請大家努力轉寄不要讓他們心血白費,讓大家都知道吃生蕃茄的危險性。
難怪我曾看過一篇報導:
在美國西紅柿不是水果,不直接拿來吃,而是蔬菜類,煮熟了吃。
我只知道未轉紅色的西紅柿含有很危險的毒素、煮熟的西紅柿營養才有效,但不知道生西紅柿還是有毒性,以後西紅柿都是要煮熟才吃喔!
請大家一定要努力轉寄出去!以後吃蕃茄,
記得煮熟再吃!也不要再喝新鮮的茄汁了
闢謠內容:
生吃番茄會中毒?自然成熟的番茄基本不含龍葵鹼毒
對於喜歡吃番茄的朋友來說,涼拌番茄或者直接生吃番茄都是爽口的食用方式,然則近日微信朋友圈熱傳的《看看你還敢這樣吃西紅柿嗎》的段子中卻說,生番茄(西紅柿)有龍葵鹼(Solanine)毒,故不要生吃!那麼,生番茄真的不能吃嗎?
這則在微信朋友圈傳播較廣的段子中介紹說,生番茄含有可致死的龍葵鹼,茄科植物普遍含有此種毒素,如雙花龍葵、血見愁等。原文中還說馬鈴薯發芽時便會合成此種致命毒素。當然,龍葵鹼並非立即致死,但卻會慢慢累積在體內。因此,當你滿以為自己在攝取茄紅素時,殊不知自己正在順便攝取龍葵鹼。文章還稱在美國,番茄不是水果,不直接拿來吃,而是蔬菜類,煮熟了吃。
對此,專家介紹說,生吃西紅柿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3種,其中之一就是攝入未成熟的西紅柿中含有的龍葵鹼,多食會發生中毒。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流涎及全身疲軟、乏力等,嚴重者還有生命危險。然則需要指出的是,自然成熟的西紅柿基本不含有這種毒素,正常食用不至於出現毒副反應。然則未成熟的尤其是帶青綠色的西紅柿,一定不要去品嘗,尤其是生食。
生吃西紅柿的第二種不良反應是因為不潔飲食導致發燒、腹瀉等。比如,西紅柿的表皮上沾染了沙門氏菌,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就生食的話,就完全有可能發生沙門氏菌感染。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的一種細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為致病菌。感染了沙門氏菌後主要表現為發燒、腹瀉、腹部絞痛等腸炎的症狀,通常出現在被細菌感染後的12~72小時內,病程會持續4~7天。很多人不接受治療也能自愈,但感染嚴重者會出現脫水的症狀,所以還應及時就醫。兒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功能差的人受到嚴重感染的可能性最大。需要指出的是,不光是食用西紅柿,其他的瓜果蔬菜也是一樣,食用前一定要確定成熟、新鮮、沒有變質,而且要清洗乾淨之後食用,選擇的刀具也要保持潔淨。
生吃西紅柿的第三種不良反應是因為西紅柿本身的特性。比如,西紅柿中含有大量果膠及柿膠酚等成分,是可溶性收斂劑。這些物質很容易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進而形成不易溶解的塊狀物,使胃內張力升高,食用過多生西紅柿可能引起腹痛、嘔吐,甚至休克,因此,空腹時不宜吃西紅柿。生西紅柿最好在飯後吃,以免空腹刺激胃腸,避免與胃酸結合成不易消化的物質引起胃脘不適。另外,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西紅柿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然則它屬於偏寒性的食物,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否則也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全文完。
謠言連結:
http://tieba.baidu.com/p/325032485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9725d0100gorv.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3/11/7796166_285092829.shtml
闢謠連結:
http://www.ahfeixi.com/article-150997-1.html
http://health.qingdaonews.com/content/2012-03/09/content_9143970.htm
http://www.guokr.com/article/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