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豬舌頭的叫法,我印象特別深,因為小時候我為此挨過打。我們湖北農村進入臘月的時候,家戶戶都會殺年豬,每年家裡殺年豬的時,都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家裡就我一個小孩,殺豬那幾天吃的肉,可能比一年吃的肉都要多,特別喜歡吃豬肝、腰花、肥腸、豬耳朵、豬肚子,還有煉過豬油後的豬油渣,吃起來那個香啊,至今都念念不忘,尤其是對於豬舌頭更是獨有情鍾,和臘肉一起醃製以後,單獨拿出來在滷水中滷成五香豬舌頭,再切成一片一片整齊的的薄片,和臘魚、臘肉、豬尾巴拼成一個五香拼盤,如果我現在寫這些時在咽口水,你們信嗎?
我那個時候還小,農村進入臘月以後有很多禁忌,當時有一些是似懂非懂的,那一年家裡吃年夜飯,我坐的地方離放豬舌頭的盤子最遠,人小手也短,就衝著媽媽大聲地叫了一聲,我要吃「舌頭」,媽媽用眼睛瞪了我一眼,沒理我,我又衝著奶奶喊,我要吃「舌頭」,奶奶帶裝作沒聽見也不理我,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爸爸起身用筷子照著我的腦袋就敲了兩下,我當時就被打懵了,在年夜飯的桌上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爺爺端著豬舌頭的盤子遞到我前面,小聲的對我說,以後不準叫」豬舌頭「,應該叫「才對。
我一下子也不明白,跟爺爺說,怎麼你的」舌頭「不叫」賺zhuàn頭」啊?結果爺爺也用筷子把我的腦瓜敲了兩下。接下來的幾年我也跟著大人把」舌頭「也叫」賺頭」,但一直分不清到底是什麼時候該叫」賺頭」什麼時候該叫」舌頭「,直到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明白。農村人過年很講究說話要吉利,舌頭的「舌」字發音和「佘」同音,那麼「舌頭」就是「折本」虧本、虧錢的意思,我在年夜飯的時候說這麼不吉利的話,所以挨了一頓打,現在想起來似乎也不是覺得很虧,直到今天我買菜時,就算是平常的日子,我也會把舌頭換成」賺zhuàn頭「」口條「來表達,這是我腦袋挨了幾筷子打之後換來的知識和教訓。
其實正如這個題目下不少答案所說,國內不少地方並沒有這樣的限制,購買時該叫什麼就叫什麼,豬舌頭就是豬舌頭,並沒有什麼不能叫的。但是也的確有部分地區會有這個忌諱,這也算是地方特色了。歸根究底,還是因為發音的問題,「舌」字的讀音與「折本」的折一致,在生意人耳朵裡,「折本」是聽不得的,誰做生意不想多賺錢呢,大家都不想虧。所以為了避免這個忌諱,大家會給豬舌頭專門起個另外的俗稱,如有些地方叫口條,有些地方反其道而行之,更是稱作「賺頭」,意思就是大賺特賺。
其實類似的傳統文化很有意思,因為獨特的發音從而產生很多獨特的文化,如果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來,生活時間短肯定摸不著頭腦。前些年新聞說有一種菜叫「髮菜」,快被吃絕了,其實本身也沒什麼獨特的營養價值,就是名字諧音「發財」,於是大家蜂擁而至,你說被起了個吉利名字導致快被吃絕了,找誰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