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狀況對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明顯,思維活躍跳脫,情緒調節顯得尤為關鍵。
很多人都說,初中是個坎,順利度過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也曾經說:許多人的價值觀形成都在初中時期。雖然只適用於一部分人,但這無疑告訴我們一件事:青春期的經歷對人有深刻影響。
其實,情緒調節的一部分助力來源於初中學校的選擇。選擇合適的學校,有助於孩子的紮根和提升信心。就近入學,很適合剛剛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哪怕父母與孩子之間爭吵並不少,但是那份刻在記憶裡的陪伴,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
孩子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初中階段,適應能力還有待提高,並不適合不切實際的拔高,比如上寄宿學校、報考名校。
舉一個真實的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我上小學的時候,在我們那個小地方成績很不錯,唱歌跳舞也樣樣拿的出手,小升初更是以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畢業。於是,無論是自己還是家長,都對我的未來給予了過高的期望。
我到了很遠的地方讀寄宿學校。
到了那裡,幾乎每一個人都是精英,我難以接受從神壇跌落下來的痛苦,於是自信心受到打擊。
並且,由於缺乏父母的照顧,我的身體狀況下降嚴重。寄宿生活嚴厲苛刻,青春期的孩子躁動不安矛盾重重,我幾乎崩潰。
到最後,父母沒有辦法,只能去陪讀,這才勉勉強強地完成中考。其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可想而知。
等到中考成績出來,沒能去成一流的高中,我們一家人的預期也不再那麼嚴格。在一個學習水平相當,人文關懷濃厚的學校,我幸福成長,努力考上了雙一流大學。
但是,初中時期的經歷成為了我人生的灰暗一頁,我很少去翻開它,也很少敢於觸碰它。每當想起時,自卑、不安都會籠罩心頭,影響我很多的判斷。同時,和父母之間的回憶,在那時候也如同斷層一般,無從尋找。
工作忙碌,也要記得經常給予孩子關心。
可是,有的家長說,他根本不聽我的,也不願意跟我說話。
針對這一點,我們說,關心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
你可以不做評價地多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達,看看他屬於什麼樣的性格。
有的孩子安靜,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愛說話,有的孩子話很少;有的孩子只要是新鮮事都往外說,有的孩子想了很多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內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的兩種,並沒有好壞之分。
家長們總怕孩子不愛說話,不愛溝通,其實,內向的孩子也是渴望溝通的,只是他先天的大腦迴路和性格與眾不同。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多去引導,幫助他表達,千萬不要發火著急,也不要隨意貶低,這些都會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影響。
多和孩子溝通互動吧!
學生時代,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分量很重,所以老師的一句鼓勵,可能成就一個孩子;一句批評,也可能傷害一個孩子。
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家長的充分溝通:老師需要了解的情況,家長要如實提供;家長對孩子性格和狀態的分析,也要多與老師交流。
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夥伴。
夥伴面前,沒有身份的差異,溝通和玩耍都是容易的。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追星不敢告訴家長,但可以和小夥伴暢所欲言了。
同時沒有限制,意味著風險更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初中的孩子要注意交益友,明是非,才能讓夥伴真正成為成長助力。
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周圍人的行為都是助力,只有自己能夠做出最終選擇。因此,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就要去做怎樣的奮鬥,親力親為,才會有碩果纍纍。
情緒調節,說白了,就是調節你對待世界的態度和你對待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