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迴避型和安全型互動為例
安全感在心理學對應依戀類型。不安全依戀有三種,焦慮型、迴避型、害怕型
安全依戀有一種:安全型
不同的依戀類型,在情緒管理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男生:小勇,迴避型
女生:小美,安全型
小美在家裡做飯,等著小勇下班回家。看看天色已晚,小勇也該回家了!
「今天是周五,說好了早點回家的,怎麼還不見人呢?」小美心裡想著。
「叮咚」,小美手機收到一條微信:「我不回家吃飯了,加班!」
「這傢伙,現在才跟我說不回家,幹什麼不早說!飯都做好了,菜也做多了。還做了湯,可是蟲草湯啊!蟲草可是5萬塊一斤的。做了兩個人的分量!等他回來,一定要讓他把湯給喝了,否則就浪費了。」
雖然有點不高興,但是小美還是回覆:「早點回家,給你留了蟲草湯!」
小美一邊吃飯,一邊想著,「也許是項目比較急吧,最近老是要加班,做程式設計師就這樣吧!為了趕進度,已經習慣了996的工作節奏。可是,不加班又怎麼樣呢?收入可能會少哦!現在物價這麼高,我自己的工資又不高,每個月到手才5000多一點,只夠日常餐飲、物業水電開支,還要還房貸、車貸,這兩個貸款每個月得1.5萬了。小勇月收入3萬多,這樣家庭收入能夠持平。
小勇收到微信,回復「好」後,就把手機放一邊了。工作的時候,儘量保持思維的連續性,不要看手機、玩遊戲等等。這是小勇多年的習慣。早在讀大學期間,小勇不玩遊戲,也不談戀愛。在小勇看來, 把時間花在情感上,還不如去圖書館看書。
小勇並不喜歡沉浸在男女的情感關係中,「每天膩歪在一起,不累嗎?」小勇經常鄙視地批判舍友,全宿舍4個男生,其他三個都有女朋友,小勇一直是單身,獨來獨往。
終於到下班時間,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已經是9點半了,打車回家。家裡新買的車,給小美開。
晚上回到家,已經是10點多了。開門進屋,看到小美在敷面膜,小美指著餐桌上的一碗湯,又指一指微波爐。大概的意思是「湯用微波爐加熱!」
小勇理解了,按照小美指示著辦。
拿起碗,打開微波爐,放進去碗,定時1分鐘,拿出來碗,喝掉湯,放下碗。然後坐在餐桌旁邊的椅子上,發了一會呆。
「我去洗澡了?!」小勇沒有對湯的味道進行評價,好像自己喝的不是湯,而是白開水。
「嗯!」敷面膜的小美答了一個字。據說敷面膜的時候不能說話,也不能做表情,否則皺紋會增加。
小勇從浴室出來到臥室裡,小美坐在臥室的梳妝檯前,正在欣賞自己敷面膜後白嫩的臉。
「好看嗎?」小美對著鏡子,事實上是在對小勇說。
「嗯,好看!」
「回答的一點都沒有誠意!」小美嘟著嘴巴。
「很好看!」小勇仍然面無表情,回答只是多了一個字「很」!
拿著手機,躺下了。
小美一把搶過他的手機,嘻笑著說:「老娘今天必須讓你說真心話,哪裡好看,好看在哪裡?」
小勇剛想發火,但壓住了,他知道發脾氣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如果自己發脾氣,小美會更大脾氣,然後兩個人要冷戰很久。最後倒黴的還是自己,又是道歉又是買禮物。
「好吧,皮膚白裡透紅!」回答的仍然不走心。
小美把手機扔到床上,說:「看你加班辛苦,饒了你!睡覺!」
小勇感覺自己剛剛經歷過一場考試、一次面試,放鬆下來,不自覺嘆了一口氣!
躺在床上,小勇心裡想:「是不是不愛小美了?自己怎麼有點冷淡了呢?」
心理學依戀理論的解釋
安全型依戀的人們能夠通過重新評價情境,以相對溫和的方式解讀事件,維持樂觀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情緒對自身的幹擾,能夠建設性的解決問題 (Canary, Cupach, &Messman, 1995) 。小美知道小勇不回家吃飯,能夠重新評價事件的影響,不會陷入負面情緒。
小勇為什麼那麼冷淡呢?迴避型依戀的人們在情緒調節中經常使用抑制激活的策略,壓抑痛苦和沮喪的感覺,抑制情緒帶來的外在表達,偏好使用表達抑制策略(Mikulincer & Shaver, 2007)。這種抑制激活的防禦策略,能夠幫助其處理日常情緒事件 (Wegner,Gold,1995)。但小美強迫小勇做出回答的時候,抑制策略已經失效,小勇產生了明顯的負面情緒:憤怒。如果小美繼續逼迫,小勇可能會暴露情緒。因為迴避型依戀的人們面對嚴重而持久的壓力刺激的時候,抑制策略就會失效,反而會增強情緒的生理反應。換句話說,迴避型依戀的人們採用的抑制策略是低效的、不完全的(Gillath et al.,2005)。
胼胝體下扣帶皮層(subcallosal cingulate cortex, SCC)與反應關注情緒調節(RER)有關。實驗中,實驗人員先讓人們仔細考慮消極情景,比如伴侶分手或死亡,然後要求人們抑制這些消極情境所產生的情緒(採用反應關注情緒調節策略),結果發現依戀迴避和SCC激活存在正相關, 低依戀迴避的被試在抑制階段也顯示出 SCC 的抑制, 而高依戀迴避的被試則有著相對較高的 SCC 激活。先行關注情緒調節和OFC(眶額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有關。研究發現,低依戀焦慮的人們採用自動情緒調節的時候激活OFC(Gillathet al ,2005)
情緒調節,也不是很玄乎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和人際溝通協調的需要,個人對情緒內在心理過程和外部行為所採取的監控和調節。關於情緒調節,一定會提起Gross(2002)年所提出的情緒調節的經典過程模型。該模型將情緒調節視為一個連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它貫穿於情緒發生的整個過程,情緒發生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
兩種情緒調節策略
主要分為兩大類:先行關注情緒調節(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AER)和反應關注情緒調節(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RER)策略。
什麼是先行關注情緒調節?
先來學習一下Gross的情緒調節過程模型。Gross認為情緒調節是在情緒發生過程中展開的, 在情緒發生的不同階段, 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調節,如下圖
圖:Gross情緒調節過程模型
依據 Gross 的情緒調節過程模型, 在情緒發生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會產生情緒調節, 分為5步驟
A. 情景選擇(situation selection)
B. 情景修正 (situation modification)
C. 注意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 )
D. 認知改變(cognitive change)
E. 反應調整(response modulation)
由於選擇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認知改變發生在情緒反應激活之前,因此屬於先行關注情緒調節。
什麼是反應關注情緒調節?
發生在情緒已經形成、情緒反應激活之後,屬於反應關注情緒調節。
舉一些例子
情景選擇:
實例:在辦公室裡面,邁克不喜歡同事薇薇安,覺得小麗說話不符合情境,在辦公室裡說話不分場合大聲喧譁。於是邁克儘量避開薇薇安。
概念:個人主動地靠近或迴避某個人、事件及場合以調節自我情緒。通過這些策略來減少負性情緒的發生或者實現積極情緒體驗的機會。這種策略,也經常發生在社交焦慮、廣場恐懼症、驚恐發作等心理疾病患者。
情景修正:
實例:
小明參加演講比賽,上臺前覺得很緊張。為了能夠讓自己表現自然一些,小明給自己鼓勁,告訴自己「這只是一次模擬,並不是真正的演講,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概念:直接應對問題,而不迴避問題,通過改變情境(而情境是可以自定義設置)來實現個人對情緒事件的控制。
注意分配:
實例:小明初二下學期的期末考的成績不理想,回到家之後,媽媽問小明:「成績單呢?考得怎麼樣?」
「拿回來了,媽媽,我等會給你!」
然後小明回自己房間,可是小明仍然還是會想著自己成績不理想。怎麼辦呢?小明拿出自己的成績單,評估了一下成績,發現自己有進步也有退步,數學、英語成績進步了,但是歷史、政治退步了。主要是自己沒有時間去背那些歷史和政治的知識點,自己不喜歡嘛!「反正以後也會選理科,不需要考這些。英語、數學是一定要考的,幸好自己這兩科提高了。」小明心裡想,然後知道和媽媽怎麼說這次的考試成績了。
概念:關注於情景中某一或某一些方面。動員自己的意識去努力使注意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話題、動作、任務上,讓注意力離開原來話題或任務。
認知改變:
實例:小明排隊買漢堡套餐,後面有人踩了一下小明的腳後跟。小明有點生氣,轉過身低頭一看,是一個5、6歲的小女孩,她不小心踩了一下。小明也就沒有說什麼了。
概念:選擇對誘發情緒事件的解釋,關於對誘發情緒事件的個人解釋對於情緒發生的心理體驗、行為表達、生理反應會產生強大的影響。認知改變不僅可以用來減少情緒,還可以增大情緒反應,也可以用來改變情緒的性質。比如,轉悲為憤怒,考試不及格,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想到可能是老師故意給自己打了低分,小明非常憤怒。
或者轉悲為喜,考試不及格,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想到可能和自己心愛的女神一起補考,小明有點開心。
反應調整:
實例:小明在買電影票,賣票的服務員沒好氣地告訴他:「沒有票了,要麼等下一場,要麼明天再來。」小明有點生氣、有點失望,但壓抑住情緒,也不多說一句話,就走了。
概念:當情緒已經被激活後,個人能夠動員意識去對可能的情緒反應,比如心理體驗、行為表達、生理反應進行調整,主要表現為降低情緒反應的行為表達。
情緒發生、發展變化非常快,有時候在零點幾秒鐘已經完成情緒調節。甚至有時候不自知地採用了情緒調節策略。那麼人們常用的情緒調節策略是什麼呢?
來看一個案例:
小明和美亞來到諮詢室,小明說:「你每次都不等我回家就自己吃飯了,等我回家,飯菜都涼了。還要我自己加熱,我都不願意回家吃飯了。」
「誰叫你不早說的,每次都要我問,『回不回家吃飯啊?』問多了,你又煩,不問,你又抱怨,我怎麼知道你會不會回家吃飯。做多一點,不吃就倒掉。哼!」美亞也非常生氣。
小明剛想說什麼,然後把要說的話,硬生生吞到肚子裡。
請問,小明是採用了什麼情緒調節策略?
答案是:表達抑制。
再來看一個案例:
已經是晚上10點半了,美亞還沒有回家,小明有點擔心了。聽說最近小區旁邊治安不太好,美亞不會有什麼安全問題吧?
想著、想著,小明有點坐立不安,在房間裡走來走去,時不時還望著窗外,希望能夠看到美亞的身影。
「不行,還是得去小區外面等著!」小明拿定主意,穿好衣服準備出門。走到玄關拿房門鑰匙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車鑰匙被美亞拿走了。想起來,美亞是開車出去的。
小明轉念想:「最近治安問題好像都是摩託車飛車黨搶獨行女生的包包,開車應該沒問題的吧!」
小明又回到客體,脫下衣服,坐在沙發上等。過了一會,聽到開門的聲音,美亞回來了。
小明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
請問:小明是採用了什麼情緒調節策略?
答案是:認知重評。
在情緒發生的整個過程中,進行情緒調節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的策略:表達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
抑制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為,稱為表達抑制,通俗來說,壓抑情緒的發生。想像一個開水壺裡面沸騰的水,水蒸氣衝著壺蓋,而壺蓋壓住水蒸氣。情緒好比水蒸氣,壺蓋好比表達抑制。表達抑制需要調動自我控制能力,啟動自我控制過程,來抑制自己情緒的行為。除了壓抑負面情緒,有時候積極情緒也需要壓抑。比如,上班的時候,打開彩票網站,發現自己中大獎了—500萬。這時候得壓抑狂喜的情緒。
個人通過啟動意識,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和看法,以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
看一個案例:
回家後看到自己養的寵物小狗在陽臺拉屎了,再認真看看狗屎,稀巴爛,小狗最近肚子不舒服,肯定是憋不住了。小明趕緊找消毒紙巾、消毒液處理糞便。小明並沒有生氣,而是對小狗有點擔心。
認知重評試圖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理解使人產生挫折、生氣、厭惡等負性情緒的事件,或者對情緒事件進行合理化。
雖然常用的情緒調節策略都能夠進行情緒管理,但是,認知重評優於表達抑制。
Gross認為通過認知重評調節情緒,會改變整個情緒反應的軌跡,降低情緒的心理體驗、行為表達和生理反應。而表達抑制會降低情緒表達行為,但不會降低情緒的心理體驗,甚至還會由於抑制情緒行為表達而增強情緒的生理反應。對於厭惡情緒,表達抑制(suppression)降低了厭惡情緒的行為表達,但增強了心血管和皮膚電系統的交感神經激活,對厭惡體驗沒有明顯的影響;認知重評(reappraisal)降低了厭惡情緒的行為表達,降低了厭惡的體驗,但對心血管和皮膚電系統的交感神經激活沒有明顯影響。實驗證明,對厭惡情緒抑制,但是對厭惡情緒的體驗還存在(Gross,1998)。
抑制積極情緒,積極情緒體驗還在嗎?
抑制積極情緒(如快樂、自豪等)的行為表達會對積極情緒體驗產生顯著影響,即抑制積極情緒的行為表達,導致個人積極情緒體驗降低,甚至消失(Gross,1997)。
舉例
小明工作3年了,業績在公司同崗位排名第一,最近被提拔為部門主管。雖然小明很開心,但是在上班的時候不敢表現出來。下班後,小明回家也只有一個人,小明也沒有向其他人分享職業成功的習慣,覺得自己應該低調一些,不要驕傲。過了一段時間,晉升的喜悅慢慢消退。
1. Canary, D. J., Cupach, W. R., & Messman, S. (1995). Relationship conflict:Conflict in parent-child, friendship,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Vol.10): Sage Publications.
2. Gross J J.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 271~299
3. Gross J J, Levenson R W. Hiding feelings: The acute effects of inhibi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7, 106: 95~103
4. Gross JJ.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J]Psychophysiology, 2002,39:281- 291
5. Gillath, O., Bunge, S. A., Shaver, P. R., Wendelken, C.,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and ability to suppress negative thoughts: Explor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NeuroImage, 28, 835–847
6. Mikulincer, M., Shaver, P. R., & Pereg, D. (2003). Attachment theory and affect regulation: The dynamics, development,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attachment-related strategi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7, 77-102.
7. Gillath, O., Bunge, S. A., Shaver, P. R., Wendelken, C.,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suppress negative thoughts: Explor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Neuroimage, 28, 835-847.
8. Wegner, D. M., & Gold, D. B. (1995). Fanning old flames: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ffects of suppressing thoughts of a pas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 782-792.
文:吳翔
心理套娃發明人 ,心理諮詢師二級,網易特邀講師,壹心理特邀直播、錄播講師;中山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藝術化創新實驗室核心成員;TEDx演講嘉賓;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危機幹預委員會心理援助熱線項目發起人之一;廣州交警青年「路戰隊」學院策劃者之一,廣州青年就業創業導師;
微信公眾號: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門,
心理諮詢,請在壹心理諮詢頁面,搜索「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