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鐵路公園玩,因為怕蟲子不自己走,非要抱著。我說不抱,引他追我,在馬上要哭的時候抱他起來,就這樣他自己走了一半的路。休息的時候旁邊一個奶奶對自己孫子說離草叢遠點蟲子咬,弟弟聽了又害怕了,趕緊抱他起來。
回到家給他看在公園拍的照片,他竟然說「不抱」,還記著在公園媽媽不抱他。
蟲子,也許並不存在,但孩子害怕,那個說「離草叢遠點蟲子咬」的人不止一個,這樣的說法聽久了,便在孩子心裡刻下了烙印,即使沒被咬過,他仍然相信「草叢裡的蟲子」很可怕,產生了恐懼感。所以在公園裡孩子才要求抱抱,尋求安全的庇護。
最初,媽媽對孩子的這點要求沒有響應,無視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追自己來擺脫「抱」的需求,直到孩子要哭的時候才抱;當遇到嚇唬另一個小孩的奶奶出現,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孩子的恐懼是後天習得的。回家後,孩子仍然對「不抱」耿耿於懷,可以想像出他當時恐懼之深。
1.不要以蟲子嚇唬孩子
嚇唬孩子是「教育」孩子聽話的最「有效」手段,但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危害很大,這種特殊恐懼感就是一種。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遠離這種「教育」手段及運用這種手段的人。
2.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當孩子在公園說怕蟲子要求抱抱時,要亳不遲疑地抱起來,這種讓他感覺到安全,舒緩緊張感,慢慢地感受公園並沒有「說得那麼可怕」,對孩子有療愈的功效。
3.引導孩子糾正認知上的偏差
這種特殊恐懼來自於對事物的不了解,可以通過科普繪本幫助孩子把不熟悉的「未知」化解為熟悉的「已知」,比如未來出版社的《小蟲蟲的多彩生活》,以朗朗上口的語言,暖萌的拼貼風插畫,讓孩子感受到溫馨可愛的蟲蟲生活場景;田之久的《昆蟲運動會》跑步比賽開始了,放屁蟲的屁是起跑的信號,屎殼郎來參加比賽還沒忘記滾著他的糞球……將迷人的昆蟲世界在生動地展現在孩子眼前,趣味十足,讓孩子忍不哈哈大笑,像這樣的繪本有很多,讓孩子感覺蟲蟲並不那麼可怕。
4.適當地讓孩子與蟲蟲的接觸
有了對蟲蟲的基本認知,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改善孩子的迴避行為,可以從草地上找一些瓢蟲、蝴蝶等比較好看的讓他接觸,慢慢擴展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在這個過程中要與有趣的繪本建立關聯。這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當孩子出現抗拒心理時,要及時安撫,循序漸近地幫孩子戰勝恐懼的心理。
關注「大賽爸爸說」,
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
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
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
私信「大賽爸爸說」,
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