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訓練日記——紅燈不一定停?認知偏差慢慢來糾正

2020-12-17 大賽爸爸說

家庭訓練日記

去火車站買票的路上,他說:「爸爸要停下來。」我說:「還沒到呢,」他:「那個是紅燈,要停下來,」我:「直走就要停,我們剛才是右轉,所以不用停,」到達下個路口,正好是紅燈,我:「你看,我們現在想直走,紅燈,需要停下來。」

買回來在樓下玩,他看見一個認識的小朋友,趕緊跑過去打招呼,兩個小朋友一起聊天,他能根據別人的聊天說幾個來回。

因為他在樓下表現不錯,所以我去超市買了一包糖作為獎勵,回來後給他打開說,先吃一半,吃完飯再吃另一半。他趕緊跑去洗手池。他只吃了一顆,就跑去找爸爸拿飯了,沒有讓人催促,自己快速吃完飯,他:「媽媽,我吃完了,可以吃糖嗎?」我:「當然可以,」開心跑去吃了。

大賽爸爸說

1.紅燈不一定停

寶寶在紅燈亮時,提醒爸爸停車,這種錯誤是知識本身偏差導致的。但我們可以肯定:寶寶已經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聯繫起來,表明他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提高。

媽媽發現這個問題後,及時引導孩子重新認識「什麼情況下,紅燈停/不停」,以事實為依託,讓寶寶的認識更清晰化,能對具體情況進行正確的分析。

媽媽能及時抓捕到寶寶的興趣點,擴展寶寶的認知範圍,能做到這些,媽媽真的非常棒。

2.和小朋友自由聊天

在樓下,寶寶遇見認識的小朋友,跑過去打招呼,可以看出寶寶有交流意願,不再抗拒,這可以寶寶有社交需求,是社交中的一大進步。

和小朋友進行互動式的聊天,表明寶寶能理解對方的話,並能找到合適的話進行應對,說明寶寶的語言能力也有了進步。

這些進步和媽媽經常帶寶寶在樓下玩有關,熟悉的環境和朋友會讓寶寶有安全感。

3.表揚不可少

寶寶在樓下表現將很好,讓寶寶的良好行為得以持續發展,媽媽及時給寶寶獎勵——買了一包寶寶喜歡吃的糖。這是對寶寶的肯定,也是寶寶堅持下去的動力。

4.獎品怎樣處理?

獎品,屬於寶寶,擁有它的支配權。媽媽對獎品的處理提出了要求,那麼寶寶得到獎品的快樂至少減半;如果處理不好,還會發生衝突,獎品就失去了正強化的作用。

我們建議:

在寶寶進行戶外運動時,適當加入一些集體活動,更有利於社交能力的正常化。

當寶寶獲得獎品時,讓寶寶擁有自由處理的權利,使它成為寶寶做好某事的快樂延續。除了獎品,我們還可以給的獎勵:溫暖的擁抱、一個心願等等。

關注「大賽爸爸說」,

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

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

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

私信「大賽爸爸說」,

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害怕小蟲子沒關係,帶他去認知,帶他去了解
    家庭訓練日記今天去鐵路公園玩,因為怕蟲子不自己走,非要抱著。我說不抱,引他追我,在馬上要哭的時候抱他起來,就這樣他自己走了一半的路。休息的時候旁邊一個奶奶對自己孫子說離草叢遠點蟲子咬,弟弟聽了又害怕了,趕緊抱他起來。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類型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其實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和家人寵愛,或者是家人過度的誇獎,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莫名的自信。在孩子的心裡,總會認為「我是最強的」,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觀點,更看不慣比自己優秀的人。孩子為什麼會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孩子的自負和自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算是一種性格缺陷,屬於自我認知偏差。
  • 家庭訓練日記——模仿、理解、運用,我們要知道的孩子認知過程
    家庭訓練日記西瓜的瓜以前說wa,今天「瓜」的音出來了。現在關注、模仿都很好,爸爸帶著他伸舌頭上下左右舔嘴唇,他都跟著學。爸爸還示範舌頭打卷,這個我和弟弟都不會,爸爸和哥哥會。讓他學摩託車聲音,本來他學得很像,是強弱交替的嗡嗡聲,哥哥帶頭噗噗噗噴口水,他也跟著學,噗噗好半天,直到哥哥停下他才停。他吃飯,哥哥遠處玩跳棋,他非要從餐椅上下來,跑過去也學著下,會往棋盤上擺旗子,都擺在圓圈上,這個沒教過他,全是自己觀察來的。他在一旁玩,姥姥收了他的小汽車,遠遠跑過去不讓收。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二)
    當聽到「偏差」這個詞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種族偏差,或者是新聞媒體所談到的對「某種政治立場」的偏袒。其實認知偏差是人在感知自我、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所處情境或自身原因出現的感知結果失真的情況,它包含當前偏差、賭徒謬論、確認性偏差等等。
  •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上下樓梯的訓練
    家庭訓練日記樂樂用了幾天就能獨自一腳一級上樓梯,而且還帶著沙包,走得還可以,現在去到醫院也能單腳上臺階了。他是否也能單腳下樓梯?我就在樓梯上貼了下樓梯的腳印,然後讓他自己下,他不願意去走,要我拉著他。然後我告訴他說:你能走的,有媽媽拉著你不跌倒的。他聽了似乎大膽點,繼續往下走。走第三次,我就拉著他的衣領讓他走,輔助的方式減少了點,也能走。在我偷偷放開手,他也能走幾級,完全沒注意到我放了手。看來是腳夠力,膽小了。但是下梯級比上梯級難了點,練習的時間要多點,還要耐心點。今天就因為練習下梯級,樂樂比較怕,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一邊不想走,整體感覺比較抗拒。
  • 跑步認知偏差 不跑步&萌新VS跑圈老鳥
    但是當入坑了馬拉松後,那些關於跑步最初最美好的認知,都只能成為記憶了,跑步甚至不再是那個想跑就跑,想停就停的運動了...而且,跑步久了,你會發現,和那些不跑步以及剛開始跑步的萌新們,認知上會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比如,周末有朋友來找你玩,以前你可能首先會想的是去哪玩,而現在,你可能首先會想到的,會不會影響今天的訓練...
  • 家庭訓練日記——讓父親的愛不缺席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只要看不見爸爸,就會馬上回頭去找,看在不在我們後面,只要看不到就馬上拉著我說,「找~找~爸爸!」找到了,說抱抱!孩子又進步了一些!他的記憶力還是挺好的,模仿能力也挺強,就是出門不太願意走路,總想讓抱著。
  • 如何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林文採博士說:偏差行為本身是不符合人性的,因為我們都希望別人喜歡我接納我,這才是符合人性的。 孩子雖然小,也會知道偏差行為是不受歡迎的,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這樣做? 一定有東西比被別人喜歡更重要。 這跟一個人有沒有足夠的心理營養有關。父母需要知道孩子到底缺了什麼,才能對症下藥,治病除根。如果只是糾正孩子的行為,那我們就後患無窮,一個接一個幫孩子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想想都抓狂。
  • 家庭訓練日記——假想遊戲
    家庭訓練日記——假想遊戲雖然孩子一直在進步,但是跟同齡孩子比,各方面能力還是顯得不足。似乎已經忘記了電視的存在,不論早上晚上都不會再跟我說:媽媽看會電視吧!我和爸爸都竭盡所能地陪他玩,玩的過程中灌輸一些認知理解,一些行為規範。認真地靜下來學東西對他來說真的太難了,只有一點點慢慢慢慢的教,有時候真的氣得不行,孩子爸爸就提醒我不要著急。今晚玩了數字對應遊戲,1——5點數與配對,到六就不願學了。接著是和爸爸的戰鬥時間,時不時的召喚媽媽出來當怪獸。
  •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睡得晚,所以早上也起的晚,去幼兒園沒想到孩子今天很聽話,沒哭也沒鬧,只是伸手讓我抱,然後我抱著他走進幼兒園的大門後,門衛爺爺給她量了體溫,然後帶他進教室。老師開始發放玩具,我兒子只喜歡拿那一節紅色的管道,其他的玩具家裡之前也買過,在家裡也是很喜歡拿著紅色的飛機拿在手上,所以我計劃著這段時間教他認知紅色。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常見的情感型偏差包括損失厭惡偏差、過度自信偏差、自控偏差、現狀偏差、稟賦偏差、後悔厭惡偏差。這一類型的偏差可能會使投資者做出次優選擇,且較難加以修正。  損失厭惡偏差十分常見。投資中,經常會出現投資者拒絕出售表現不佳的股票,拒絕承認失敗,本能地想繼續持有到回本,但許多虧損股票幾乎沒有反彈可能。另一種表現則是,損失厭惡可能會讓投資者過早賣出盈利股票,這樣有可能降低投資回報。
  • 陳志文:融合西方先進教育理念需先糾正認知偏差
    他表示,此次論壇一再講融合,但是其實我們對西方教育的認知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一講起西方的教育就是很先進,孩子們沒有任何負擔,快樂、輕鬆、被尊重等等,最後好像玩玩鬧鬧、吃吃喝喝都上了名校,都有創造力,大概印象都是這樣。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影片故事情節不繁雜,主要兩個家庭有關:一個是貧窮住在地下室的金家,陰暗潮溼,又髒又臭,屋子裡還常年漏水斷電。一家四口,工作不穩定,以折披薩盒為營生。另一個是富有住別墅的樸家,高級住宅區,視野開闊,男主人公工作豐厚,一兒一女,女主人全職太太,家有傭人,衣食無憂。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不要有從眾心理,大部分人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注重行動。只有空想,是不能夠促進認識事情的進展的。想要避免認知偏差,關鍵在於實踐,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才能夠完全認識事物。建議將觀察到的事物特徵,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此方法操作簡單,效率奇高。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主要來自認知者、認知對象和認知情境三個方面。在新聞採訪中作為認知者的報導者自身的知識經驗、性格個性、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對被訪的人和事的認知。被認知者的儀表、談吐、個性、行為、現象等也會影響認知者對其的認知、印象和評價。同時,新聞採訪活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而社會認知的情境會為認知者提供了解被認知者的線索。
  • 興業證券:認知偏差糾正 創業板料將調整
    創業板上周五破位式下跌,我們在近期的路演交流中感受到市場對其有三個明顯的認知偏差,這也是導致其下跌超市場預期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投資者認為創業板的倉位結構和籌碼分布已明顯改善,但事實上出清難度仍然很大,甚至還是堰塞湖,盤子仍然很「重」(可以參考去年11月底創業板部分龍頭股反彈時的成交量)。
  • 不糾正這4種認知偏差,很難幸福
    人類的「認知偏差」實在太多了,每一種都可能指導著人們去做錯誤的事情,但是我們卻根本意識不到。有時候,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想要突破自我變成更好的人,但是找不到正確的路徑,其實是因為你沒有了解自己的認知偏差。認識到自己的這些認知偏差,才是改變的開始。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在網絡上你會發現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股票不看好而互懟的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 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其實和孩子所成長的家庭環境是有著一定聯繫的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在家裡面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和家裡的長輩都會去寵愛她。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加的自信,所以也會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誇獎。漸漸地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誤區,會有一種過分的自信,認為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