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看到香菇、肥皂,就直接放在嘴巴吃了;跟他說了是生的,不能吃,做熟了才能吃也沒用,還是想吃。
從超市出來,寶寶提著的小零食掉在地上,他撿了起來。
在唱歌時,會跟著歌曲做動作,只是不太準。
我拿1或者2塊積木、樹葉,他指著我唱數,我唱數他能拿對,如果他點積木我不唱數可能就會拿錯了。
我們很多人都有多這樣的經歷:當你喜歡的香氣飄進鼻孔裡,忍不住脫口而出:「好香呀!」如果在家裡,還會鑽進廚房找到香味來源,忍不住下手。這就是嗅覺上的愉悅調起的食慾。孩子看到香菇也是因為香氣的誘人,只是孩子的年齡小,認知能力不太強。其實這也正常,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增多,這種做法會漸漸消失。
「從超市出來,讓孩子提著小零食」的做法很好,一,幫媽媽分擔重量,會體諒媽媽的辛苦;二,拎物走路鍛鍊孩子的身體,提高他的體能;三,增強孩子的責任心,「零食掉了撿起來」就是體現。
唱兒歌時跟著做動作,可以看出孩子喜歡模仿,由於孩子小,手眼協調能力不好,所以難免不準。但準與不準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做。
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個工具,孩子偏好的有香氣的東西誘惑就更大了,那怎麼辦?
初期以「攔」為主,凡看到孩子有抓起來放嘴裡的企圖,立即阻止或直接拿走,並告訴他:這是生的,不能吃。
這個方法雖然有效,但是很粗暴,不建議長期使用。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向孩子輸入「什麼香味的東西」可以吃。
比如當香菇燉好了,我們要讓孩子去聞這個香氣,並讓他去品嘗,建立起這種香氣與吃的連接,孩子會逐漸積累起這樣的經驗,也慢慢能識別能吃的「香味」了。
孩子都喜歡幫助媽媽的,比如從超市出來幫媽媽拎東西,也不僅局限於孩子的東西。
在家裡,我們可以讓孩子多給我們幫忙,比如「幫媽媽把飯廳的小椅子拿過來」,這種不著痕跡的指令訓練讓孩子愉悅地接受,一舉兩得。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誇孩子,「寶寶能幫媽媽找小椅子,媽媽真高興」,參與的機會越多,孩子的能力提升越快。
即使不準也要唱兒歌,孩子模仿不好也沒太大關係,孩子喜歡就好,如果孩子做的一個動作很準,一定要表揚;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指導。
有些兒歌特別手指兒歌,做好動作其實挺難,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一些有趣的小動作來活動一個身體各部位,讓它更加靈活,比如「小兔子蹦蹦跳」,既活動了手指,又學會了跳跳,慢慢地孩子的動作會越來越標準。
生活中有很多「數」的機會,我們要去把握,比如寶寶要吃飯了,拿一個碗(他會認他吃飯的碗)來;再比如幫媽拿一把椅子(他最多只能搬一把)等等,適時表揚「哇,寶寶拿對了,真棒」,在生活中逐漸滲透,孩子會慢慢學會。
關注「大賽爸爸說」,
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
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
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
私信「大賽爸爸說」,
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