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小承 黃鍇 上海、北京報導
如果說影院投資已經隨著電影產業的繁榮而沸騰,那麼3D影廳投資在今年成為了此間的高溫區。
在過去的三年裡,中國3D銀幕的增長速度,跑贏了電影市場票房和銀幕的整體增速:2007年9月 82塊,2008年12月 110多塊,2009年12月 600多塊,截至2010年6月,國內的3D銀幕數已經超過了1100多塊,卻仍未見減速。
行業內原有的影院投資公司已經將3D項目採購納入到常規放映設備採購的名單之中,並在中長期的規劃中提高3D影廳所佔比例,一些業外資本,也在「排隊看3D」的現象鼓動下,一頭扎入影院投資行業,成為推動3D屏幕,甚至影院數目增長不可小覷的力量。
2008年9月,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商業3D影片《地心歷險記》上映,僅依靠不到100塊的3D銀幕,就創下了6000多萬的票房。隨後,正如詹姆斯·卡梅隆所預言的那樣,2009年成為了3D電影的元年,這一年,《怪物大戰外星人》、《冰河世紀3》、《飛屋環遊記》等3D電影紛紛上映,刺激著中國觀眾「嘗鮮」的欲望,當大量觀眾衝著3D的名頭湧進電影院時,國內僅有的一百多塊3D銀幕,立刻捉襟見肘,影院投資者開始意識到了3D電影供需關係中的巨大市場潛力:影院外排隊苦等的觀眾和BBS上的「求票」貼,讓剛剛起步的3D電影市場一下子進入了「暴利期」。
時代影城總經理趙軍用「來勢洶洶」形容2009年的3D電影熱潮,而星美影城總經理袁鑫的用詞則更為直接:「措手不及。」一時間,各大院線紛紛購買設備,上馬3D影廳項目。用中影數字院線總經理程揚的話說,「一座影院如果沒有3D影廳,總覺得缺點什麼。」由於3D影廳項目周期短、門檻低,國內的3D屏幕數在短短的一年裡翻了六倍。
迅速膨脹的3D影廳數目引發了對內容的需求。根據2009年的統計,一部普通的2D電影,在影院正常的上映期為3周,超過3周的影片十分稀少,而一部普通的3D電影放映周期最短為兩個月,主要原因是在3D電影市場遠遠還達不到飽和的時候,3D電影片源的供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中國電(600795,股吧)影市場「影片求院線、院線求觀眾」的一貫邏輯被逆轉,「觀眾盼影院,影院盼內容」的美好時光,出現在了3D電影市場的起步階段,在這一現象背後,優質內容的產能問題對3D影院層面的制約,已經顯現。
但隨後而來的《阿凡達》又讓3D影院投資市場陷入了新一輪的狂熱。一個形象的比喻是,購買一張《阿凡達》3D電影票的難度,已經超過了購買一張春運火車票的難度。即便如此,觀眾往往願意花幾個小時排隊,或是在網上預訂系統中等待三周後的3D電影票,也不願在2D版的《阿凡達》影廳中「將就」。
《阿凡達》的出現讓已有的3D影廳賺得盆滿缽滿,對優質內容缺失的擔憂被市場迅速遺忘。加速擴張再次成為了影院投資,尤其是3D影院投資的主題。
據統計,2010年上半年以來,國內銀幕總數激增577塊,相當於2009年全年增加量。其中,主力軍就是3D銀幕。這些後《阿凡達》時代的3D掘金者中,就不乏葉寧口中的「外行人」。地產商、煤老闆、依靠傳統製造業起家的江浙私企,在這些投資者眼中,投資電影院,特別是3D影院,仍然是門「穩賺不賠」的生意。「投資電影是炒股票,投資電影院就是買基金。」這句話已經成了江浙一帶投資客的口頭禪。
如果《阿凡達》是每年24集、年年出現的美劇,那麼,3D銀幕的美好時光,或許仍能得以延續。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院線萬達院線的總經理,葉寧同樣需要把握萬達的「3D節奏」,按照他的計劃,3D屏幕將佔萬達總屏幕數的1/3,這就意味著,截至今年年底,單就萬達而言,3D屏幕數就將達到200多個。但即便如此,談起3D影廳投資,葉寧的語氣中並沒有太多熱度。
葉寧的邏輯很簡單,一般而言,3D影廳與傳統影廳的區別,主要在於平均每廳10萬-20萬元之間的3D硬體設備投入,無需兩三年的提前規劃,也不需大動幹戈後期改造,對於影院投資者而言,進入門檻並不算太高。
「認為上3D影廳是暴利的,都不懂這個行業。」葉寧告訴記者,在他看來,3D影廳的投資者們需要像投資傳統影廳一樣,依靠後期的運營管理逐步回收成本,換言之,3D影廳並不是「暴富」的天堂。
不少影院的3D影廳在《阿凡達》下線之後,再次出現了片源不足的問題。以北京首都電影院為例,《阿凡達》上映時3D設備的利用率高達100%。《阿凡達》下線,《愛麗絲》、《馴龍記》等好萊塢3D大片接棒上映,3D設備的利用率就降低到50%以下。國產3D片在該影院放映的場次則少之又少。由於3D影廳配備的都是既能放3D又能放2D的設備,在3D片源不足時,這些影廳就只能改放2D電影。「在國內目前的電影市場上,靠一部3D影片把投資收回,下一部就純粹賺錢是不可能的。」大地院線品牌總監薛子聰告訴記者。
從電影票定價來看,一張2D普通電影票價在60元左右,而一張3D電影票價,往往要高出10—20元,受追捧程度高的3D電影,則可能高出30%-50%的票價。那麼,假設3D與2D的片源數量同樣充足的情況下,一個3D影廳的票房產出會比2D影廳高出30%;但是,由於3D片源供給不足,在全國一年發行200部左右的電影中,3D電影的佔比不到5%,以今年為例,截至目前,國內只發行了《玩具總動員3》在內的7部3D電影,所以,就算是拉長每部3D電影的檔期,一年平均下來,一個3D影廳也至少有40%的時間在放映普通電影。而且,3D影廳需要更高的維護費用,這部分費用佔每張票的3%左右,用於眼鏡、銀幕的維護,這部分支出,2D影廳無需負擔。
「現在2D影廳和3D影廳之間收入差距並不大,能在12至18個月裡回收設備成本就不錯了。」薛子聰說。
按照國家電影局的鼓勵政策,3D進口影片不列入每年20部進口電影的限制範圍內,這意味著,國內的觀眾可以看到更多的國外3D大片。但隨著銀幕數的增長,片源的局限仍然越來越明顯,原因之一,是國內觀眾已經逐步度過了對3D電影照單全收的「狂熱期」,對於打著3D名號的偽3D以及只依靠3D為賣點的「技術片」,並不買帳。在薛子聰看來,觀眾的熱情從「3D」回歸到「好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對於電影工業而言,技術的進步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但是電影還是講求它的內容、演員各方面的情況。」薛子聰說。
在葉寧看來,對「暴利」的追逐和由此產生的狂熱,並不僅限於3D影廳,而是體現在整個影院投資市場之中,「非理性繁榮」,其根源就在於對於行業規律的陌生。
「其實院線的本質,就是一個連鎖的服務行業,收入靠一張票一張票賣出來。」葉寧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