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三大鎮宅之神,其中一位為冥帥,人們除夕祭祀他祈福!

2020-12-22 曉夢閣神秘文化觀

【原創聲明】:曉夢閣只做原創內容,曉夢閣出文必屬精品,禁止盜用違者必究。

文/曉夢閣主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間所信仰的神明也許許多多,其中有很多神明生前是人,或因愛國憂民;或因公正無私;或因威武勇猛……而被世人所祭祀,繼而成為民間人們所信仰的神明,如屈原(水神)、包拯(閻羅)、秦瓊與尉遲恭(門神)。

年關將近,今天閣主為大家介紹中國古代三大鎮宅驅邪之神,其中一位在除夕那天,在中國江南地區多被人們祭祀,以此來祈福。這三位一般供在家廟之中,可以伏魔、蕩魔、驅魔,有著闢火保宅、震懾邪祟、興旺家族等寓意。那麼,這三位是誰呢?

第一位: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關羽,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自桃園結義之後,追隨劉備,以忠勇義氣為天下人敬仰,曾冊封為漢壽亭侯,後大意失荊州,被吳國呂蒙斬首而死,死後因為他一身正氣、義氣和怨氣,英靈不散,進入冥界後帶著關平和周倉一起成為了冥界的公務員。

至於關二爺如何成為三界內伏魔大帝,就要從北宋年間說起,話說在宋真宗時期,河北解州,也就是關羽老家,鹽池中一條惡蛟興風作浪,大水不僅淹了宋真宗為軒轅黃帝蓋的軒轅殿而且殃及池魚,城中百姓皆為受困。

宋真宗讓龍虎山的張天師(非張道陵而其子孫)去擒拿惡蛟,奈何張天師不敵,只好焚香陳案請來了關二爺,剎那間,雲霧翻騰,只見其中一身材高大之人,坐下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與惡蛟戰至雲霧之中,一盞茶的功夫,天空放晴,大水退去,河中鮮血翻湧,惡蛟被斬殺。

宋真宗大讚關羽忠勇,封關羽為武安王,後來宋微宗上臺之後又追加關羽為「崇寧至道真君」。從此關羽由鬼將走向了神位。此後被歷代許多帝王冊封,成為三教都供奉的伏魔大帝。

第二位:蕩魔天尊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即是玄武大帝,被封為佑聖真君玄天上帝,道教尊為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從唐朝開始被推崇,因其神通,遠波海外,傳入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

因為宋朝為避趙宋皇室先祖趙玄朗之名諱,改「玄武」為「真武」。而明朝的朱棣更是誇張按照自己的模樣在武當山建立一尊真武大帝的雕像受世人供奉。

武當山為真武大帝道場,相傳真武大帝本體為四靈的玄武,曾降世為伏羲,為龍身,中華之祖龍。腳踏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神能廣達,掌司眾多,蕩魔伏邪,攝伏邪魅。

第三位:驅魔真君鍾馗天師

如果說真武大帝是高高在上的鎮宅神明,那麼驅魔真君鍾馗天師就是一位接地氣的神明了。祭祀驅魔真君鍾馗一般在除夕之時,在古代朝廷會在除夕之前賞賜各個大臣一幅《鍾馗伏魔圖》,大臣們會在除夕之前將這幅圖張貼在自家的中門之上,以祈福庇佑。

鍾馗天師身邊有幾個配角也十分有趣,一隻蝙蝠,為鍾馗信使,鍾馗未到蝙蝠先至,寓意「賜福」、「五福臨門」。身後有五個小鬼,分別為鍾馗提燈、持印、撐傘、牽馬、背葫蘆。這五小鬼便是有著五鬼搬運的運財鬼,此外還可以降服五瘟神,保佑人們健康平安。

因為鍾馗一身浩然正氣,不辜負人間百姓所託,鎮宅避兇,降妖伏魔,斬五毒,賜福應財,求學賜慧,有求必應,成為漢族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

關於鍾馗成為賜福鎮宅聖君的傳說,要追溯唐玄宗年間,玄宗一日生病,夢中有一紅衣小鬼偷竊自己的玉笛,玄宗想阻止,突然出現一個身穿進士官服,相貌醜陋的大鬼,抓住小鬼並一口吃掉了。玄宗愕然,那大鬼卻跪下說:臣本是終南進士,名叫鍾馗,先皇嫌我長相醜陋而不錄,羞愧之下撞死於殿前,死後為冥府抓鬼。說完鍾馗就消失了,而唐玄宗夢中驚醒後病竟然好了。次日唐玄宗上朝將此事告訴群臣,並命畫聖吳道子畫了鍾馗的畫像放在寢宮,並封鍾馗為賜福鎮宅聖君。

關於鍾馗天師的眾多故事多記錄在《鍾馗斬鬼傳》中,有興趣的可以查閱。還有一部《鍾馗傳奇》的動漫電影可以看看。鍾馗之名源自一種植物「仲葵」,後被人當作一種法器。可能因為鍾馗天師的緣故,古代一些人將自己的孩子取名「鍾葵」以此來庇佑孩子順利長大。

雖然祭祀文化在當代漸行漸遠,但這些神明都匯集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中國老百姓對生活的期望,如果你除夕祭祀,那也請你祭祀一下,這位賜福鎮宅的神明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祭祀,我們都做對了嗎
    通過祭祀灶王,表達祭灶祈福,祈禱來年身體健康、財源滾滾的意思。除夕是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從古至今,祭祀先祖,都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在春節期間,我們或擺上供桌,放好供品,在家裡叩拜祖先、神靈。或到祖先墳前燒紙祭祀。都是一種慎終追遠,緬懷自己的祖先的方式。
  • 古代臘八節要祭五神,其中竟有給小龍女送信的柳毅
    老百姓希望藉助灶神,讓他到天上對玉皇大帝多說好話,以求風調雨順來年有個好收成。灶王爺除了灶神之外,還有四個神:分別是宅神、門神、戶神、井神。宅神是守護家中的神仙,祭拜宅神可以求得家中太平。門神在中國流傳最廣,也影響最廣。
  • 中國古代祭祀之吉禮: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對於各種禮儀風俗都有明確的章程對其有所規範。在古代,按照大類劃分,可將禮制劃分為五種,包含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種,吉禮。吉禮,便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廣義上來講,就是祭天,祭地,祭祖以及祭聖賢。祭天因受黃帝思想的延續,古人向來信奉鬼神之說。而這其中,便以天為尊。古人認為天乃是萬物之主,有主宰一切的權利。
  • 古代居然有廁神?床神?盤點無處不在神背後的悽美故事
    >廁神,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司廁之神。武則天聞知此事後,很同情紫姑的遭遇,便下令封何媚為「廁神」。後來,世人按何媚的樣子,做成紙人或木人,放在茅廁之中,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一方面祭祀,一方面迎接廁神紫姑。祭祀時,人們口中念念有詞曰:「子胥不在,曹婦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李景,曹婦,為李景的大老婆,小姑,即指何媚。傳說紫姑頗有靈氣,倘對著廁神佔卜諸事,能知禍福。
  • 我國古代香火最旺的六位家神,你知道都有哪幾位嗎?
    說起五祀,就是民間的家神,就是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和宅神。門神是中國最早的祭祀神明,為的就是祛除惡鬼闢邪,也就是驅邪鎮宅的作用,門神並不指的是一個人,而是神荼、鬱壘,只不過到了現在,已經有很少人貼門神了。
  • 中國古代祭祀「五穀」「六畜」指的是啥?你知道嗎
    大家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祭祀天神(河神)或祈福儀式,在案桌上經常拜訪著各種各樣的果品肉類,甚至包含豬頭、牛身、羊腿··· 有人不禁好奇:難道神仙也吃肉嗎?為啥供神也要有肉類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一下:祭祀儀式中供奉肉類的原因。
  • 中元節是「三冥節」中的第二冥節,為天地水三官大帝的生辰!
    今天閣主下班回家的時候看到路邊很多人在燒紙錢才知道,其實啊,這是民間祭祖的習俗,對於中國人來說,有三個重要的祭祖日子,常常被說成「三冥節」,中元節就是其中之一。《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所以冬至日趕老家上墳的人有很多。
  • 人們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禱來年豐收和吉祥
    這天也是佛教創始人釋迦單尼的成道之日,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在臘八這天,僧人們在寺廟裡誦經禮佛,並效法釋迦牟尼得道前,牧羊女為他獻乳粥的傳說,用香谷和乾果熬成粥,供奉佛祖稱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這一佛教節日也逐漸世俗化,成為民俗。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吃臘八粥。
  • 中華古代民俗:古代政治禮儀-宗廟祭祀
    在古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典禮及其建築,都與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繫。按《周禮》記載,祭祀的對象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它是供奉歷朝歷代帝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
  • 國學|家宅六神都有哪些神
    唐代,又出現了一位門神鍾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元以後門神中流傳最廣當數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二人大約在元明代以後才祀之為門神。明清以後,被作為門神的歷史人物更加廣泛,甚至包括近現代的英雄烈士,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中國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也有二十四一說),上天匯報,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
  • 除夕即將到了 看看燒錢紙時祭祀已逝老人的內容怎麼寫吧
    時逢重大節日,我們對已逝去的老人,都會以各種方式祭祀他們,目前中國最為普遍的還是以燒錢紙為主。什麼時候燒呢?清明節、七月半(鬼節)、除夕之夜必燒。燒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先用一片白紙從中將錢紙包裹粘貼好,作為封面封底。
  • 七月十五祭拜什麼 中元節祭祀需哪些物品
    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今年的鬼節是9月5號,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府之門,也是地府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 山川之神的神名擅革及其祭祀源起
    商周秦漢時期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黃河、長江流域的各民族,都以農業為主要經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一直佔極高的比例,因此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崇拜與信仰遍及古代歷史文化的諸多領域。農業祭祀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祭祀的主體,作為國家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王權的象徵,也是追求農業發展與進步的動力,更是古代先民企盼農業生產風調雨順、大獲豐收的精神寄託.商周秦漢時期農業祭神活動極其興盛,從官方到民間無處不在。在官方,歷朝歷代都舉行著極其隆重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宗伯諸宮,無不虔誠、專注。
  •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時間:2020-01-24 12: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
  • 祭祀文化學問大
    由於「慎終追遠」和「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植,所以人們通常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祭祖活動也通常是家族中最為嚴肅莊重的活動,同一家族的人在除夕身著盛裝,帶著提前準備好的鞭炮,紙錢,美酒佳餚等進行祭拜。
  • 為何人們要拜他?
    城隍最早是儒教的祭祀對象,後來經過道教的演化形成了現在的形象,成為了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的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長。所謂城隍指的是專門負責人一生福福祿壽和善惡判罰的一種官職,而且不是單獨的某個神。因其有對人的生平進行審判的職務,所以也被叫判官。
  • 重陽節、下元節、小年……這些節日竟然都源於「祭祀活動」?
    後演變成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成立,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廣泛影響。端午節在民間有吃粽子、划龍舟、系五彩線、掛艾草等活動、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是古人為了「防疫闢邪」設立的節日。三、重陽節重陽節是由上古時代秋季豐收祭祀演變而來。
  • 為啥過年要「拜神祭祖」,「團年守歲」,「壓歲祈福」
    農曆「大年三十」,古時稱「除夕」,意為「舊歲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故稱「三元」,俗稱「大年初一」。中國民間「過大年」亦稱「臘月忙年」,其風俗歷經幾千年演變,迄今仍遺存下四大年俗:拜神祭祖:「過年」風俗,源於遠古農耕民族的「臘祭」。
  • 民間傳奇故事:中國三大鬼節的一些傳說和禁忌
    我們常說的鬼節一般是指中元節,中國陰曆七月十五,民間常叫「七月半」,但實際上有中國三大鬼節,分別是清明、中元、寒衣。先講講中元節這一最大鬼節的由來,而關於這一鬼節的由來也是有很多說法和傳說,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