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點擊上方藍字「南周知道」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在日本如廁,保持體面有多難。
兩到三平米的廁所隔間,人進入後自動響起的音姬流水聲,自動感應垃圾桶旁專供女性衛生用品使用的袋子,嬰兒專用椅,殘障人士專用的無障礙措施,裝備齊全的智能馬桶和眼花繚亂的按鍵……這是日本如廁的日常,卻讓剛下飛機的我晃了神。日本公廁。圖片來源 Instagram #japantoilet 一來是像許多初次訪日的遊客一樣,震驚廁所之大,配置之精緻。就連本日清潔工的介紹也工整地放置在大理石臺面,讓我第一眼還以為是某位高管落下的名牌。二來是震驚諸多看不懂的示意圖,按鍵上紛繁複雜的日語片假名更讓我的眼神無處安放,我不禁陷入了困惑:哪個按鍵是衝水?日本洗手間牆上的各種馬桶控制面板。圖片來源Instagram #japantoilet我起初以為日本廁所這麼智能,肯定是全自動,當離開座位時,馬桶會自動衝水。可當我起身後,智能馬桶顯得「若無其事」。我開始找馬桶周圍是否有手動衝水的把手或腳踏鍵,一無所獲。我對著智能馬桶上的一堆象形文字犯了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幾個噴水的示意圖,感覺雖然可以衝水,但噴水的方向似乎剛好相反。好在我是中國人,雖對日語一竅不通,但憑藉日語中的漢字,依舊能略猜一二。比如「洗淨強さ」,應該是清洗強度的意思。憑中日文混猜,我斷斷續續猜出了其他應該是加熱、停止等功能按鍵。但對於畫著兩個一樣水流方向,文字卻完全不同的圖標我犯了難(おしり,かんそう),這難道是衝水按鍵嗎?可以求助手機翻譯軟體!拍照翻譯並不精準,試了幾次,都得出了左邊是「屁股」,右邊是「柔軟的」的解釋。看著這模稜兩可的翻譯,我也懶得追求細節,但無論如何,肯定不是衝水按鍵。我放棄馬桶圈,轉身在牆上尋找。牆上的按鍵實在太多,面對一堆看不懂的片假名,我連蒙帶猜地在緊急按鈕、音姬(一種播放水流聲從而掩蓋如廁聲音的電子裝置)、衝洗身體的按鈕中徘徊。短短一分鐘,腦袋中一閃而過兩種畫面:萬一觸碰到緊急按鈕,整個廁所隔間是否會紅燈四閃,響徹警報,全副武裝的日本武士舉著擔架從外面跑來,生怕我發生什麼意外;要麼是面對馬桶圈時,誤觸洗淨按鈕,噴水裝置像兒時玩耍的噴水槍,嗖的一聲射出一股溫水,正對著馬桶圈入神的我,瞬間被射成大花臉。幸運如我,並未觸發所謂的緊急事件。歷時3分鐘,終於在牆上找到所謂的衝水按鈕。按鈕處其實有英文標識,也有手指觸碰的示意圖。但原諒我已在諸多按鈕中失了焦,讓腦袋霎時變大的我無法耐心地一一瀏覽……大膽按下去,終於聽到了「嘶」一聲熟悉的衝水聲。此處衝水按鍵位於右下方,還算好找。圖片來源Instagram #japantoilet
對於手機上有翻譯軟體,又看得懂漢字的人來說,還能克制住自己的雙手不亂按。但對於來自非漢語區的外國人,這樣的象形文字可並不友好。美國一位年輕外交人員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稱他曾有一次因為按錯鍵將廁所搞得水花四濺,最後用了很多衛生紙才擦乾淨,「這是我在日本最尷尬的經歷之一。」他說。一位法國仁兄在東京羽田機場也面臨同樣情況,他瘋狂地按下了約15個按鈕,直至發出警報聲,「到處都有噴霧噴出的奇怪符號……我不知道該按哪個按鈕……」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他如是說。日本是高科技智能馬桶的倡導者。幾乎每個初次到訪日本的旅客都會被日本的智能廁所震驚,也難怪吳曉波幾年前的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能引發軒然大波。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普及智能馬桶開始,以西式馬桶取代和式蹲便器的趨勢逐年加速。近幾年,為了即將到來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東京地鐵公司計劃在其所有179個車站中都安裝上西式馬桶,而都營地鐵公司的目標是將西式馬桶的比例從目前的60%提高到95%。雖然日本廁所走上西化之路,但西方人並不買帳,因為他們覺得馬桶按鍵板上的「象形文字」仿如天書。2014年一項調查中發現,600名海外遊客中有四分之一表示無法理解馬桶上的圖像意義。為此,日本洗手間工業協會於2017年推出了標準化的廁所圖標。但正如上圖,沒有更詳細的多語解釋,我依舊看不懂第二排中間兩個圖標的差別。除繁雜的按鈕外,日本人對智能馬桶的痴迷也讓我驚訝,日本還有馬桶日、馬桶網站、馬桶博物館、馬桶研究所,最後者的宗旨是通過改良馬桶來改良社會。遊歷其他發達國家時,我發現他們並不熱衷智能馬桶,充其量是普通馬桶加上無障礙化設施。我好奇日本馬桶文化的特性又在哪裡呢?從根本上說,現代人對廁所有依戀心理。一項調查報告(UKactive)顯示,成年人平均一周花費189分鐘在廁所裡,近一半的人認為廁所是唯一讓自己靜下來的地方;另有39%的人說,他們想思考時通常會躲到廁所裡。顯然,廁所是逃避現實的熱門場所,人們在馬桶上消磨時間,獲得精神上的片刻安寧。而日本人對廁所的依戀則進一步升級。日本馬桶製造商東陶(Toto)的前發言人渡邊洋二郎曾指出,日本地狹人稠,大都市人口密度更大,日式房屋通常比較侷促,而洗手間是一個關起門來便可以獨處的地方,這導致它很受歡迎。日本人對廁所的熱情來源於其私密性和功能性,除了看劇、玩手機、消磨時光,有的日本人甚至還會在廁所裡吃飯。我們會在日本動漫裡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同學們用各種方式排擠的小可憐,吃飯時間會選擇躲在廁所裡啃飯糰排解孤獨。可這樣的「便所飯」不光會影響廁所衛生,還會增加他人的等待時間,所以有的日本廁所會張貼「禁止飲食」的標籤。日本人天性裡的精細和專注,和對廁所的依戀一結合,便造就出對馬桶升級換代猶如「螺獅殼裡做道場」般孜孜以求的熱情。在日本,不光是廁所具有私密性高、功能性強的特點,拉麵館裡專為一個人吃飯設計的小隔板間,便利店裡可以解決一日三餐的面壁座位,這裡面的每個人表面精緻又慎獨,卻難以掩飾人與人之間的幾分疏離,所有這些,構成寧靜、魔幻、迷惘的日本都市。
「吃喝拉撒」的後兩者是人類和自己靈魂深度交融的重要時刻,衛生紙是最重要的見證者。日常生活進行時,有人就有疑問了:用過的廁紙到底能不能丟進馬桶?
點擊藍字標題,即可閱讀《廁紙,要不要丟進紙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