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周末的時候,小明媽媽帶著小明去朋友家串門,讓小明自己在屋子裡玩。小明媽媽跟朋友許久未見,本來跟朋友聊得非常投機,可是沒過一會,小明就湊過來,一直打斷媽媽聊天,「媽媽快過來!」「媽媽你看我!」「媽媽我知道這個……」小明的不停打斷讓小明媽媽非常生氣,「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沒看到大人在說話嗎?你這樣打斷大人說話很不禮貌。」被批評的小明感到很委屈,就自己跑開了。
相信很多家長對於這樣的場景都不陌生,大人在說話,小孩忍不住的打斷談話,喜歡插嘴,家長難免生氣,隨後把孩子指責一番。孩子「打岔」確實讓家長很頭疼,但是孩子「打岔」也是有原因的。
果果是個四歲的小孩,最近果果爸爸發現果果越來越愛「打岔」了。白天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果果會拽著爸爸的衣角喊著「爸爸,爸爸……」和家裡人說話時,果果也總喜歡插上一句有的沒的。晚上的時候,果果爸爸給果果講睡前故事,還沒等爸爸講完,果果就問起來好幾個「為什麼呀?」到底為什麼孩子愛插嘴呢?
1.想要得到家長的關注
在孩子看來,身邊的事物是因為他而存在的,所以如果家長的注意力不在孩子的身上,孩子通常接受不了。所以,家長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如果忽視了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通過「打岔」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讓家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2.孩子好奇心在作祟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孩子對於世界以及身邊事物的好奇度也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求知慾卻很強,非常想與人溝通,想要急切地表達自己。所以當家長和別人聊天時如果聊到了一些有趣的話題,孩子會忍不住地參與其中。
3.孩子不懂得等待
年齡小的孩子想要什麼就想立馬得到什麼,所以也總期盼自己的事情能夠首先被重視起來。所以當家長忙著和別人說話時,孩子通常因為不想等待,就選擇了「打岔」,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孩子年齡小,通常不會認為「打岔」是一件壞事情。
1.不懂得尊重
無論如何,孩子出現「打岔」的情況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尊重都是從小細節裡體現出來的,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不及時改正孩子,那麼孩子可能會養成壞習慣,變得越來越不禮貌,不懂得尊重別人。
2.影響人際交往
如果孩子老喜歡插嘴,那麼肯定會惹得別人不高興,在跟別人交往時,別的小朋友不會喜歡跟他交朋友,甚至會孤立他。經常打岔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今後踏入了社會,那麼有可能影響到與別人的工作合作。
3.會缺少耐心
在別人還在說話的時候,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想說話,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衝動的表現,如果不及時制止,孩子可能會逐漸擴大這種「衝動」。無法完整聽完別人說話,也體現出孩子缺少一定的耐心,可能在以後成長過程中容易放棄、半途而廢。
孩子愛插嘴也不一定是沒禮貌,原因沒有那麼簡單。如果父母想要對症下藥,就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去教育孩子。
在第三季《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和嗯哼一直是一對活寶,深受網友們的喜歡。但是在一期節目裡,嗯哼因為自己的好奇,當大人還在交流時,就忍不住地「打岔」了,霍思燕看到後,立馬變得嚴肅起來,告訴嗯哼這是不禮貌的,不能隨意「打岔」。
那麼家長具體要怎麼做,才能改正孩子「打岔」的習慣呢?
1.不忽視孩子
不論在怎樣的場合下,父母都不應該忽略了孩子,如果在跟朋友交流時,家長可以主動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懂得自己是受重視的。而不是被他們的父母所忽視的,這樣孩子也不會通過「打岔」的辦法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了。
2.不要一味地讓孩子「閉嘴」
當孩子老「打岔」時,父母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不是通過粗魯的指責來讓孩子「閉嘴」,因為這樣的阻止方式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很有可能導致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不願意表達真實的自己
3.告訴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家長要交教給孩子 「換位思考」的思想,讓孩子也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讓孩子懂得,在別人正在說話的時候,沒有理由地打斷別人是一件非常不好的行為,打斷別人的同時也打斷了別人的思路,告訴孩子如果自己非常想表達時,可以等別人話畢之後再說出來自己想說的。
伏爾泰曾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讓孩子懂得傾聽,不隨意打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許只是想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也請父母多點耐心,幫助孩子不斷成長。
本文由小溪帶娃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