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外出與朋友聚餐,小豪全程表現很好。朋友表揚他很有禮貌,大人說話不插嘴,卻對著時不時過來說兩句話、叫一聲媽媽的三年級兒子搖搖頭,表示尷尬與無奈。
其實朋友遇上的問題,我也曾經苦惱過。不要說外出,就是在家裡,兩個娃聚在一起,總是爭著喊媽媽。我跟哥哥說話,弟弟要擠上來插一嘴,甚至動手把我的腦袋轉過來,要求正對他;哥哥在旁邊見此情景,要麼更加大聲繼續對我說話,要麼對弟弟怒吼一句或是把弟弟強行撥到一邊。一時間,你搶我擠,熱鬧非凡,隨後弟弟爭不過大哭,哥哥滿心委屈,最後誰也沒說成話。
每一個愛插嘴的孩子都有一些使他無視禮貌、隨意打斷別人談話的原因。要想讓孩子養成傾聽的習慣,得準確地把握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1.孩子心理髮育的局限
小學低年級及之前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成熟,碰到新鮮的東西很容易興奮,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也比較弱,缺乏傾聽別人說話的耐心。特別是有的孩子聰明活潑,表現欲特別強烈,想到什麼就想馬上說出來,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總希望自己的事能夠最優先解決;有的孩子則因為不願意耐心等待,而以插話的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
2.孩子渴望被關注
渴望被關注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當他們感到被忽視、被冷落時,就希望用插嘴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對於獨生子女來說,這種情況尤甚,他們習慣那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感覺,當自己被父母或他人忽視時,便無法忍受。
3.對談話內容感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周圍的事物也越來越好奇。當家長與客人的談話引起他的好奇時,孩子會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得到即時的解答,這是他們了解周圍世界最常用的方式。這種探索的急切讓他意識不到插嘴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4.對家長行為的模仿
有時,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不免有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常常隨意地打斷孩子的話,甚至粗暴地讓孩子閉嘴。有時,夫妻之間交談時缺乏相互尊重,不耐心傾聽,甚至大聲爭吵。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往往使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漸轉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
針對以上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讓孩子明確人際交往的準則
很多時候,孩子是在生活實踐中無意識地學習到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準則。家長如果能選擇一些輕鬆的環境和時段,主動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準則,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融人群體。例如,和小夥伴聊天時,身體應側向對方,眼睛注視對方,用心地聽,不隨意打斷別人,有意見要等別人說完再發表。如果大人要談重要的事情,可預先提醒孩子,如果孩子控制不住,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手勢或眼神示意。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體會別人的感受。比如,在他講到最興奮的時候插話,說其他的事情,讓他體驗談話被打斷的感覺,然後加以引導。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插嘴的危害,並改善自己的行為。
2.讓孩子專注於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交談的話題確實不適合孩子,也可以在交談前鄭重地向朋友介紹孩子,讓他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並告訴孩子話題很重要,提醒他不要打斷。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引導孩子去做一些諸如閱讀、看動畫片之類的活動,讓他專注於自己的事情,而不至於無聊。孩子有事可做,插嘴的可能就會小很多。
3.和孩子一起聊天、交流
當交談的話題適合孩子參與時,父母也可以創造一些機會,引導孩子融入大人的談話,適當地給孩子提供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這樣的嘗試既有利於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利於家長在真實的交流過程中更好地觀察孩子存在的優缺點,更好地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溝通,掌握基本的禮儀。交流中,如果有孩子知識層面之外的相關內容,父母也應及時顧及孩子的感受,主動加以解釋。
4.為孩子樹立榜樣
模仿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當孩子和父母談話時,父母不要只顧著上網、看電視,而敷衍孩子。專注的聆聽和認真的交流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體驗到與人交往時應有的正確姿態。孩子也才能從模仿家長的言行中學會正確的交際禮儀。一個邊玩手機邊與孩子談話的家長,離失敗的家教也就不遠了。
因為我家兩個孩子對遵守規則的遊戲很有興趣,所以我就跟他們約定:當媽媽在跟別人在聊天時,不能插嘴,如果很想說話,就把食指豎起來伸到嘴邊「噓~」。媽媽是很關注寶貝的,如果看見這個動作,一定會想辦法讓寶貝說話的。
孩子們覺得這個動作讓他們跟媽媽有了跟別人不一樣的約定,很開心,因此很樂意執行。當然我也會做好自己相應的工作,比如要長時間與人交談時,事先安排好孩子的活動;在交談中,儘可能讓孩子參與進來;隔十五分鐘左右關注一下孩子,哪怕一個眼神也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願你能找到最適合寶貝的成長之路。好了,今天的分享先到這,我是豪媽,每日與你碎碎念,與你分享育兒的快樂。